第九百四十四章 以死相逼
第九百四十四章 以死相逼
左勛與六曲如此做法,不過是緩兵之計。
因為他們知道,皇上根本不可能答應下敵軍提出的這個要求。
就算皇上會答應,六曲和左勛也不甘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此一戰中。
畢竟皇上命他二人率軍出戰,是有著多麼重的期許和信任。
如今一戰未捷,還讓偷偷隨軍來到邊境的二皇子元慶陷入險境。
雖然這件事皆因二皇子元慶魯莽行事,但他二人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此事若傳到朝堂之上,他們二人以後別說率軍征戰,只怕這個將軍之職也沒顏面再做了。
所以左勛與六曲表面上應下敵軍大王子的條件,卻誰也不願就此回皇城去面見皇上。
幾番推脫,最終左勛寫了一份詳盡的奏摺,命劉將軍返回皇城呈給皇上。
奏摺上稟明陣前所發生的事情,以及敵國王子向朝廷提出的條件。
劉將軍領命返回皇城去請旨,六曲與左勛卻沒有安下心來等待消息,而是當即商量起如何營救二皇子一事。
商量許久,最終還是決定由六曲再入敵營,這一次無論怎樣都要查得二皇子關押之處。
只是此刻,讓左勛二人最不能理解的還有一件事。
那便是夏央國大王子明明手握三十萬大軍,卻不急於出戰。
若他們全力圍攻,無論左勛布陣如何精妙只怕也難以抵擋,只能退兵避戰。
畢竟雙方人馬相差太過懸殊,敵國更是佔盡優勢,而皇城中的援軍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抵達。
可不知為何,看今日敵國大王子的態度他似乎並不想出戰,這讓二人十分不解。
最後二人猜測,夏央國大王突然調回他們的大王子定是另有旨意。
因為出戰之前左勛曾詳細查證過有關夏央國的一些事情,對夏央國中之事略有了解。
夏央國本是東部最大的一個部族,近兩年初立為國,而他們周邊還有許多弱小部族。
只是這些部族之間非但不能和睦相處,而且還一個個都在窺伺著對方。
而夏央國大王與國師曾因一位王妃發生過爭鬥,由此可見他們內部情勢十分繁雜。
這種情形下根本不適合與任何部族或者國度開戰,而這位大王子卻偏偏選擇與天朝為敵。
按這些情況分析,敵國大王當是命大王子退兵,更不得隨意攻打天都聖朝。
偏巧大王子的部下擒獲了二皇子元慶,所以他才會突發奇想。
不但想借這個時機向天朝皇上索要七座城池,還想迎娶天朝的丹陽公主。
一但夏央國與天朝聯姻,那麼整個東境的大小部族便無人敢再招惹他們了。
說不定還會有許多弱小的部族會主動依附夏央國,以此確保部族的安定。
雖然這些都是左勛按照所查探得的一些情形所推測,但似乎也很有道理。
而如今六曲三次入敵營查探二皇子的下落,結果卻還是一無所獲。
左勛與六曲為著二皇子一事心情焦慮,卻不知此時的皇城宮中更是如此。
劉將軍回皇城稟奏邊境戰事,立時整個朝堂一片紛亂。
天都聖朝雖然兵多將廣,但大多數都分佈在各處邊境鎮守。
尤其南境,當初劉貴妃之父劉將軍便以各種理由讓皇上增援人馬。
最終,他在南境集結了足足三十幾萬人馬,而且全部都是精兵良將。
後來雖然朝廷法制有所改動,允許鎮守邊境的將士們輪流調離和延請假期。
但南境畢竟太過遙遠,皇上的旨意雖已下達,但那邊駐守的人馬卻還未及調換。
如今東境戰事突起,左勛將軍也僅僅率皇城中的十五萬人馬前去應戰。
所以七皇子聽得劉將軍所稟,得知左勛六曲兩位將軍在邊境無一勝戰,並不怪罪。
但讓七皇子震驚的是,二皇子不但擅自隨軍去了邊境,而且還被敵軍所擒。
如今劉將軍遞上的奏摺寫得極其詳盡,夏央國大王子不但提出聯姻,還向天朝皇上索要東境的七座城池。
對於此事七皇子淡然一笑,斷然回絕,即使二皇子元慶尚在敵軍手中。
當殿對大臣們言道:「左勛將軍此次率軍過境退敵,雖然人馬勢微,但朕卻對他極有信心。只可惜二皇子元慶偷偷混入軍中到了邊境,這才讓左勛將軍失了先機。」
「左勛將軍雖有才能,也無法敵得過對方三十萬人馬,即使是戰敗也是情有可原。」有大臣說道。
「左勛將軍的確謀略過人,他的本事臣等也曾見識過。只不過如今二皇子被敵軍所擒,這說起來總是左勛將軍護主不周,終是他的失誤。」又一位大臣說道。
「唉……大人此言差矣,二皇子是君左將軍是臣,若二皇子執意率兵出戰,左勛將軍唯有勸阻,他又能如何?」
「二皇子畢竟年少,行事雖過於魯莽倒也屬平常,如此時候左將軍便當勸阻,怎可聽之任之。」
此時劉將軍也在朝堂之上,聽得大臣們這番議論,雖然也有道理,但終究不是他們所說的那般。
於是上前辯解道:「其實,左將軍與六曲將軍皆勸阻過二皇子,是二皇子偷偷率軍中精銳去偷襲才被敵軍擒獲,說起來,當時左將軍已經分派人馬準備出戰,卻因此事不得已放棄出戰。」
「是啊,有二皇子在敵軍手上,左將軍自然是投鼠忌器。」軍機處章大出言道。
「而且這種時候大家說這些又有何用?如今敵國向天朝索要七座城池並且提出與公主聯姻,此刻大家應當應該想一想該如何解決?」
朝堂上的大臣們聽得章大人這一番話,一時都沒有言語。
畢竟此事還關係到丹陽公主的婚事,任誰都無法定奪。
七皇子一直聽著大殿上的眾臣的這番議論,不由得眉頭微微蹙起。
他內心裡糾結的又何嘗不是這件事情,若單是七座城池可舍亦可奪回,但丹陽公主婚事卻是難辦。
畢竟之前自己與青鸞便曾承諾過丹陽,她的親事由她自己做主。
如今卻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尤其想到元慶皇子尚在敵軍手上,七皇子一時左右為難。
只是此刻看著朝堂中那些大臣們期待的眼神,總得有個回復才好。
於是思量片刻,自然也是下了極大的決心。
說道:「各位卿家放心便是,朕絕對不會給小小的夏央國割讓半個城池。」
「皇上英明,只是如今二皇子尚在敵軍手中,皇上若不應允只怕二皇子會有危險。」
「朕當然知道,可這一切終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旁人。若非他意氣用事擅自離開皇城前往邊境,又如何能被敵軍所擒?朕總不能為了他一人而放棄整個東境,放棄天朝先袓打下的基業。」
國舅武青吉此時也在大殿之中,自然也了解邊境之事,但他似乎並不太擔心。
雖然左勛將軍與敵軍僵持著,終究還沒到最後的時刻。
至於二皇子,武青吉覺得有六曲將軍在他定然會想辦法營救。
於是點頭說道:「皇上所言極是。夏央國乃是一蠻夷小國,有什麼資格迎娶丹陽公主,而且此事皇後娘娘也斷然不會同意。」
「這是自然。若因一個皇子受那彈丸小國的要挾,我堂堂天都聖朝的威名何在?」
七皇子憤然說道。
此時有大臣小心問道:「微臣聽得皇上所言,莫不是想要回拒敵國的條件?如此一來二皇子可就當真危險了。」
「朕也不想如此,要怪也只能怪他太過任性妄為。既便這次能夠救得元慶回來,朕也會重重責罰於他,讓他長一長教訓。」
「長什麼教訓?難不成皇上當真不想救元慶的性命了?若如此哀家便也不活了。」
說話之時,只見太後由一眾宮人攙扶著腳步匆忙地走進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