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七章 獨角戲
第五百七十七章 獨角戲
從洪武皇帝朱元璋大規模營建南京城開始,就決定了這座城市的基本格局:外、內、皇、宮四層,構成一個同心圓,就好像攤開的大煎餅一樣。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人口的逐漸增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其中最主要的擴張就來自於外城。
現如今的外城,早已不是局限於城牆之內,觀音門之北、聚寶門之南都已成為人口密集區域。
每逢戰爭到來,那些居住在城外的數量龐大的人口就會蜂擁而入躲避戰亂。
但是這次大戰,卻沒有出現類似的情形。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外敵入侵,更不是打著「清君側」旗號的內戰,僅僅只是兩個女人之間的戰爭。
為了爭權,長平公主帶著大軍打回來了。
公主殿下在事實上執掌江南這麼多年,就算是把這南京國都說成是她的也不算很誇張,殿下怎麼捨得把這座城市打爛了呢。
所謂的戰爭就是長平公主在向太后示威,戰爭的規模一定會得到很有效的控制,說不準明天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戰爭就已經結束了呢。
更何況,公主是帶著李大帥的兵打回來的,那就更加的不用擔心了。
這座虎踞龍盤之城之所以能夠存在,完全就是拜李大帥所賜。當年的大旗軍為了保住南京,殺的驚天動地打的氣壯山河,就算是全天下都捨得,李大帥也肯定捨不得讓這南都寧城遭受戰火的蹂躪。
大旗軍的軍紀不必多言,據說那些學生兵更加的紀律嚴明,不存在騷擾地方虐待百姓的事情。事實上,就算是在交戰的情況下,學生們也沒有進行任何封鎖,民眾依舊可以自由往來……
所謂的戰爭,其實就是兩個女人在吵架而已,那是皇家的家務事,和老百姓無關。
這就是底層民眾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無所謂。
和民間平和的態度相比,朝堂之上則恰恰相反。
當戰爭剛剛打響的時候,確實把文武百官嚇的夠嗆,最本能的第一反應就是李吳山反了!
這李吳山要是造反的話,這大明朝的天就真的要塌下來了。幾乎所有的大臣都是考慮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若是李吳山真的打進城來,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
指著李吳山的鼻子破口大罵,曆數他「枉顧成皇帝信賴之恩」「私廢烈皇帝託付之效」的罪行,然後被惱羞成怒的李吳山一刀砍了腦袋,這樣的做一定可以掙個「死節之臣」的好名聲,但卻肯定會丟掉性命。
在李吳山大軍進城的那一刻,就把臉一抹主動投靠過去,然後上一份勸進表,說不得會撈一個「從龍擁立」之功,這一身的富貴榮華也就順理成章的保住了,只是名聲不怎麼好,畢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臣子,主動投靠了李吳山必然會留下罵名。
隨著更多消息傳來,人們漸漸知道了戰爭的「真相」,以上這兩個讓人為難的選擇頓時就失去了意義,為數眾多的文武大臣根本就不必做出艱難的選擇:因為李吳山根本就沒有反。
雖然李吳山的兵把王師殺的凄凄慘慘,但是這事吧……真的和李吳山關係不大,至少李吳山沒有反叛大明朝的意思。
因為那些學生兵是長平公主帶過來的。
長平公主為什麼會攻打大明朝的中樞核心呢?
當然是因為太后一連串的奪權舉動徹底激怒了她,這才讓公主殿下做出了破釜沉舟的舉動:借李吳山的兵弄出了一場「兵諫」之事。
在這些官僚的心目當中,太后和公主反目成仇是早已註定的事情,徹底爆發出來也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這確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但太后太過於操之過急,而且她做事的手法實在太糙了。
雖說太后和公主主政的基本格局是永王時代就已經定下的章程,而且長平公主在事實上掌控局面,但這必然無法長久。只要太後繼續隱忍下去,隨著時間的推移,少則五年多則十年,興武小皇帝的年紀漸長之後,肯定會親政。到時候太後主動退出,把權利全都歸還給萬歲,不僅可以表現出很好的姿態,佔據道德和道義上的制高點,而且還能落下一個很好的名聲。
連皇帝的親媽都退出政壇了,作為皇帝姑姑的長平公主還能繼續把持朝局嗎?到了那個時候,僅僅只是利用輿論壓力就能逼著長平公主主動退出了。
足夠的耐心,是一個政治家必須基本的能力,太后顯然嚴重缺乏這樣的能力,她太心急了。
欲速則不達,終於激起了公主的強力反彈。
長平公主也是那麼好招惹的么?
從復隆朝開始,長平公主就已經在事實上掌權了,中間又經歷了整個永王時代,滿朝文武當中尤其是最近這十年才躥升起來的官員,有一多半是長平公主提拔的。太后才剛剛掌權一年多,就想把長平公主一腳踢開,實在是太天真了。
靖南公黃得功固然是一大助力,而且肯定會對太后鼎力支持,有了軍方的支持就可以肆無忌憚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只能說明太后的幼稚。
黃得功是太后的娘家人,但太平公主也不是單打獨鬥,她的身後還有一個永王和一個李吳山呢。
永王的態度不用說,肯定是比較傾向於長平公主的。至於說李吳山嘛……
從長平公主還是一個黃毛丫頭的時代算起,就已經和李吳山和大旗軍相熟了。大旗軍效忠的是崇禎皇帝而不是新朝,會傾向於誰這還用說嗎?
雖說這是天家的家務事,李吳山不好直接插手,但是長平公主親自帶著兵殺回來,那就是另外一碼子事情了。
李吳山還老老實實的待在北邊呢,殺回來的是長平公主,怎麼也說不上是造反了吧?
至於說清君側,那就更加的談不上了:長平公主本身就是實際掌權的人物,至少也算是半個君上了,哪怕她打出「平定內廷」「剷除外戚」的旗號,都能勉強說的過去。
雖說太後代表著皇帝本人,但是總永王時代開始,皇帝就已經成了一個象徵意義上的東西,早已不是當年那種言出法隨的九五至尊了。
太后的臉色本就白皙,現在更是白的嚇人,但她的調門依舊很高,就好像是在尖叫一般:「馮固馮大人,當此朝廷為難之際,你就不想說點什麼了嗎?」
馮固馮大人,是京衛指揮使司的右同知,相當於是南京衛戍區的三把手軍事長官,因為一把手和二把手都已上了城牆,這防衛之事就只能找他了。
學生兵們都已經打過來了,你這樣的武官怎麼還可以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呢?
「臣早就說過,不可開戰。」馮固說的理直氣壯:「只是太后一意要用兵馬,終導致如此局面……」
早在戰爭打響之前,高起潛就已經和馮固有過正常的溝通,把「實兵操演」的準確區域和具體經歷全都告訴了他,而且用的官方渠道,這就等於是事先知會了朝廷。
大家都知道這是展示武力的意思,卻並沒有太當一回事兒:李吳山兵強馬壯天下無敵,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兒,根本就不用藉機展示武力大家也不會招惹他。
反正高起潛已經說的和清楚了,軍演就是軍演,會嚴格限制在江北,絕對不會過江。那就讓李吳山隨便折騰吧,反正他也過不了江。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學生兵竟然真的過江了,而且是打過來的。
這到底是高起潛失職還是他故意欺瞞,真的說不好。不過呢,關於高起潛的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應對眼前的局面。
既然學生兵已經打過來了,朝廷應該怎麼辦呢?
當時的太后曾經徵求過這個軍事長官的意見,當時馮固說的很明確:「熟視無睹即可!」
學生兵過江了,朝廷最好緊閉城門堅守不出,這種手頭烏龜式的戰術根本就不是出於軍事角度考慮,而是完全出於政治考量,初衷還是為了太后好。
我就是不出去,你能把我怎麼樣?若是長平公主率兵主攻攻城,就失去了道義上的合法性。而且那又不是她的軍隊,而是他從李吳山處借來的,時間一長,光是輿論上的壓力就扛不住。
雖然大家都知道大旗軍能打,但卻沒有人相信這區區幾千人就可以攻破天下第一雄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兒嘛。
但是太后卻沒有聽從這個過於保守的意見,而是果斷下達了反擊的命令,結果……
只用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京衛司三分之一的人馬就被擊潰了。
直到這個時候,眾人在終於知道了這些學生兵到底有多麼能打,至少不必當年的多鐸弱小。
如此一來,就更加驗證了馮固那個保守建議的正確性:當初我就不同意開戰,是太后一定要打,現如今只用了半天的時間,京衛司就不敢出城野戰了,足以證明當初的我是多麼正確!
太后原本是想尋求來自朝堂上的支持,結果這場朝會卻變成了「問責大會」,一個一個沉默不語,無聲的表達著對太后的不滿態度……
到底有多少人是支持太后的……這個事兒真的說不好。
尤其是見識了學生兵那恐怖的瞬間爆發力之後,原本一些搖擺不定的人也開始選擇遠離太后陣營了。
事情是明擺著,這既不是什麼外敵入侵又不是什麼滅國之戰,完全就是內廷的家務事鬧騰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就算是長平公主攻破了這巍巍南京,又能如何?
大家已經在長平公主的手下當官這麼多年了,很多人還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就算她真打進來,還不是要使用原本人馬來治理天下么?
無論這場戰爭的最後結果是什麼樣子,也不管誰勝誰負,都不耽誤大傢伙的富貴前程,該做官還是做官,該管事的照樣管事,何必要吃飽了撐的沒事幹主動出戰?那不等於是把長平公主往死里得罪嗎?
其實不管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是這麼想的,連軍中的將士也是同樣的思維:甭管誰輸誰贏,到了最後必然要在談判桌上解決。就算是打輸了這大明朝還是大明朝,皇帝還是那個皇帝,誰也不會傻到為了一件無所謂的事情去拚命的地步。
這根本就是你們姑嫂之間的家務事,最好還是局限在你們這兩個女人之間吧,千萬別把大夥都牽扯進去。文武百官和陣前將士也沒有那個閑心去摻和這種破事兒,也沒有人願意給自己找這樣的麻煩!
於是乎,這場戰爭就真的成了太后的獨角戲。
別人可以撒手不管,可以隔岸觀火的看熱鬧,但太后一定會竭力爭取。
反正已經撕破臉了,索性就一竿子到底拼個你死我活好了。
「陳愛卿啊!」太後點了陳茂的名字:「你意如何啊?」
這個時候的陳茂相當的尷尬,他又能說點什麼呢?
只怕是說什麼都不好,只能裝聾作啞一言不發,就這樣還落了個裡外不是人呢。
「原本是內廷之事,卻弄到這般兵戎相見的局面,是非朝廷之本意。」太后儘力做出一副苦口婆心的樣子:「永王在位之時就時常提起卿家之能,卿又素得殿下器重,總不能置身事外吧?」
事情已經到這種不可收拾的局面,你陳茂總不能再當無事人了吧?
永王在位的時候,就和倚重你這個人,長平公主和你的交情非常的不錯,已經到了言必聽之計必從之的地步,你又是李吳山的人,總應該表一下態吧?
這個時候,不管陳茂說什麼都是錯的,所以他只能做出一個很謙恭的態度將皮球踢到了太后的腳下:「太后若有差遣,臣必遵從之……」
你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這樣做可以了吧?
「哀家與皇帝的意思呢,就是讓陳卿出城一趟,去問問公主殿下的意思,笑話已經鬧出來了,總應該有個收場才好。」
「臣遵旨。」
讓陳茂出城去問問長平公主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才能儘快結束這個讓全天下人看笑話的尷尬局面,這就是太后的意思。
其實這是太后的一記虛招。
遣走了陳茂之後,太后馬上又下了一道旨意:「全城死守,以待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