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明末大權臣> 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

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

  第四百八十一章 立太子


  「臣黃得功,叩請萬歲金安。」


  「靖南公起來吧,看座。」


  黃得功這個人,生的人高馬大手長腳長,豹頭環眼絡腮鬍子,那副尊榮很是有幾分「張飛張翼德」的樣子。


  大馬金刀的踞坐於下,沒有多餘的彎彎繞繞,一張口就開門見山的說明了來意:「臣忽聞萬歲龍體有恙,極是惶恐,這才急急慌慌的趕過來……」


  黃得功這人看似粗魯無謀,其實卻是粗中有細,他知道無旨進京是違規之舉,甚至可以算是一種罪行,所以並沒有貿然進城,而是老老實實的在城外等候召見的旨意。


  他私自離開駐地,這本身就已經違規了,但終究特事特辦而且有皇后的「懿旨」,在沒有真正進城的情況下,誰也說不出什麼來。


  若是皇帝拒絕召見他,那就說明局勢已經非常嚴重了,黃得功一定會馬上調集人馬做好應對一切變故的舉措。


  好在皇帝召見了他,而且皇帝的氣色看起來並沒有皇后說的那麼嚴重。


  「靖南公的拳拳之心朕是知道的,能夠在這個時候趕過來,朕亦明了。」復隆皇帝故意用一種輕描淡寫的語氣說道:「說來也是朕命中注定當有此劫數,被那鹿子一撞竟然落水,以至於不省人事。好在救治及時,已無大礙了。」


  皇帝說的雲淡風輕,把一場險些要了性命的意外輕描淡寫的說出來,其實就是為了證明「我真的沒事兒」,你們完全不必大驚小怪。


  「萬歲百靈護體,自然可以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奈何萬歲終究身系天下,連臣都惶恐成了這個樣子,下面的文武群臣並天下黎庶若是知道了,肯定嚇的半死。」


  「朕並無意公布此事,免得無事滋擾橫生枝節。」


  橫生枝節這四個字,其實就是在暗指黃得功:朕本沒有什麼大事,你急急慌慌的跑過來做什麼?

  「萬歲無礙,臣也就放心了,那些個伺候不周的宮人需狠狠的辦他們,弄出這樣的事端,不砍下幾個腦袋他們就不會長記性。在這個事情上,萬歲切莫仁慈……」黃得功說道:「得虧是萬歲有金玉之全,若是有什麼不忍言之事,這天下還怎得安穩?」


  出了這種事,就算是那些個宮女太監沒有過錯,肯定也要狠狠的懲罰一番。幸虧皇帝並無大礙,真要是有什麼三長兩短,這天下可就要亂了呀。


  明明是在說宮女太監們的過錯,其實就在暗示皇帝的身體狀況干係重大,絕不能掉以輕心。


  順著這個話頭說了幾句之後,黃得功很自然的轉過了話題,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這次意外事故:「若是天下臣民知道了這個事情,還不曉得會擔心成什麼樣子呢?要是早立太子,或許會好些,至少能安天下之心……」


  皇帝出了意外,就想到了立太子,這話說的有些誅心。若是皇帝心情不好,直接就可以懟回去:在這個時候你提起立太子的話題是什麼意思啊?是不是盼著朕吹燈拔蠟一命嗚呼啊?


  但黃得功的身份擺在這裡,尤其是他的實力,更主要的是立太子這個話題早就有了,並不是因為皇帝出了意外才專門提起的。


  所以,皇帝找不到發作的理由。


  當初,皇后剛剛生產的時候,就有些好事之人,也就是所謂的「熱心人」提出了立太子的說法:這位皇子是復隆皇帝的長子,又是嫡出,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成為太子的概率無限大。人們明明知道不大可能立一個嬰兒為太子,明明知道立太子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後才會考慮的事情,但卻早就有了「擁立」之心。


  明明知道立太子的說法會被皇帝駁回,卻還是主動提出來,這可不是無用功,而是為了以後巴結太子。


  巴結上了太子,就等於是給自己的將來做好鋪墊,如此惠而不費的好事當然會有無數人趨之若鶩。


  現在的黃得功又一次說起這個話題,只不過借著這個機會老調重彈而已。


  作為外戚,而且是最大的外戚,黃得功肯定無限傾向於翁皇后之子,這是所有外戚的本能。


  太子為國之儲君,是天下的根本,是大明朝的未來,既是皇帝的家事,也是萬眾矚目的國家大事。而以黃得功的身份,既是皇親又是臣子,這個話題並非絕對不能提起。


  這裡邊還有一層不大方便明說的意思:皇帝短命。


  先皇崇禎雖然是死於賊手,壽數只有三十多歲。悊皇帝天啟只有二十幾歲,光宗貞皇帝泰昌,也就是崇禎的親爹復隆皇帝的祖父,三十多歲就沒了。


  復隆皇帝這一支,似乎根本就沒有長壽基因。雖然整天「萬歲」「萬歲」喊著,其實壽數很短。


  早早的立下太子,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


  萬一皇帝沒了,太子就可以順理成章的繼位,這倒並不是說盼著復隆皇帝早早的掛掉,而是老成謀國的心思,是為了江山社稷考慮。


  只要確立了太子,到時候順勢繼位也就可以了,可以避免出現很多不要用的紛爭。


  「子嗣尚幼啊……」


  皇帝的意思就是:我兒子的年紀實在太小了,怎能立一個吃奶的娃娃?先讓他好好成長,多讀些書,慢慢的培養,立太子的事還不必著急呢。


  黃得功什麼話都沒有說,只是看了看復隆皇帝。


  復隆皇帝稍微一呆,馬上就明白了黃得功的心意,這是在說他自己呢。


  復隆皇帝是崇禎二年二月生人,崇禎三年正月就被冊立為太子了,當時的年齡雖然說起來是已經兩歲了,其實還不滿周歲呢。


  你自己還在吃奶的時候,就已經是太子了,憑什麼你的兒子就不能在做太子呢?你兒子好歹已經一周歲多了,按照虛齡計算的話,可以對外說是三歲。


  你兩歲的時候就被立為太子,你兒子三歲了卻說年紀太小不能立,這個理由好像說不過去吧?


  先皇崇禎帝,之所以冊立當時還在吃奶的你為太子,並不是因為你人品好,也不是因為你天賦高,一個周歲的嬰兒肯定不可能看得出是不是會成為有道明君。當時之所以立你為太子,完全就是因為你的身份:嫡長子。


  復隆皇帝是先皇崇禎的長子,而且還是出自大行節烈皇后,是周中宮親生的嫡子。


  「中宮開嗣嫡之先」這是崇禎皇帝的原話,也是當時立太子的根本原因。


  就因為你是嫡長子,所以才立為太子,崇禎皇帝之後你就成了復隆皇帝,繼承大統,擁有天然的大義。


  「孩子太小」這個理由已經不能再成為一個理由了,若是再這麼說的話,不僅是在打崇禎皇帝的臉,還是在打自己的臉。


  「朕尚在春秋之年……」復隆皇帝的意思就是在說:我還很年輕,不必那麼著急,立太子的事情可以慢慢來,可以從長計議。但是這句話還沒有說完,就已經說不下去了。


  當年立你為太子的時候,崇禎皇帝才不過十九歲,周歲十八,現如今你已經二十四歲了。先皇十九歲立你為太子,你還有什麼臉面說自己「年輕」?難道你比當年立你為太子之時的先皇還年輕嗎?


  就算是復隆皇帝有一百種理由暫時不立太子,但是說到先皇,他就無話可說了。


  應該怎麼做,那是有先例的,你只需要按照先皇的路子去走,肯定沒有錯,難不成先皇當年做錯了?還是說立你這個太子立的太早了?


  只要把先皇崇禎搬出來,就能把復隆皇帝堵的死死的,讓人徹徹底底的無話可說。


  別人或許不會用這種態度來和復隆皇帝頂牛,但立太子這個事兒對黃得功太重大了,他肯定會揪住不放。


  只要皇帝同意了立太子,太子的人選……根本就不需要選,因為他目前只有這麼一個兒子,不存在選擇的可能。


  說句實在話,真要是立太子的話,黃得功肯定會更加忠誠,以為太子本來就和他黃家有著深厚的血脈關係,作為最大的外戚,他肯定會鐵了心的扶保輔佐。


  若是復隆皇帝還有其他的子嗣,黃得功這麼急吼吼的提起立太子之事,還可以說是為了奪嫡,但皇帝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啊。哪怕是說破了大天,這也是為了社稷江山考慮,是老成謀國之見。


  皇帝的身子骨並不怎麼好,病懨懨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不久之前又出了一場意外,幸虧他是醒過來了……若是沒有醒過來,還沒有太子的話,這大明朝的江山肯定會亂吶。就算是那個時候真的擁立了唯一的這個兒子,也缺少一個名份,缺少必要的流程呢。


  若是被有心人利用了,說不準就是一場天下大亂的局面。


  復隆皇帝久久不語,黃得功也沒有說話。


  過了好半天,復隆皇帝才終於下定決心:「靖南公之言不無道理,為祖宗之基業計,為我大明計,這冊立太子一事亦應為之了。待朕稍為恢復之後,就著閣部堂議國儲之事……」


  在只有一個兒子而且還是嫡長子的情況下,不存在「選擇」的機會,不管怎麼議這太子的位置都跑不到別人身上,翁皇后之子,也是黃得功的表外孫,必然會順理成章的成為大明國儲。


  所謂的「堂議」,其實就算是定下來了,在需要岸邊就按的走一走流程也就是了。


  皇帝的身子骨不怎麼好,李吳山是知道的,但卻沒有想到會惡化成這個樣子。


  從崔耀祖急遞過來的消息來看,皇帝的身體狀況似乎已經到了必須要有所動作的程度。


  這絕對是個意外,完全出乎李吳山的料想。


  作為北地的實際統治者,李吳山不得不做出最壞的打算:萬一皇帝死了,自己應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以前沒有考慮過但現在卻必須考慮清楚的問題。


  李吳山並沒有因為這個問題做出任何決斷,而是直接把具體情況給了兩個參謀部,要沈從文、李林信、洛晴天等參謀們推演出一切演變,然後根據具體情況計算出所有有可能出現的變動。


  在參謀部的推演結果出來之前,朝廷的聖旨就已經到了。


  聖旨不是給李吳山的,而是給永王的,聖旨中並沒有提起皇帝的病情,只是要永王馬上返回江南。


  永王本就是私自跑出來的,屬於典型的「離家出走」,當然不可能回去,傳旨的天使沒有得到明確的指示,不知道在永王「抗旨」的情形之下是不是應該一繩子把他綁回去,只能不尷不尬的等待進一步的命令。


  永王拒絕回到江南,而聖旨裡邊也沒有清楚的說出要他馬上返回的原因,這就顯得非常微妙了。


  「老爺,這是朝廷在試探你呢。」金雀兒笑道:「若是老爺繼續裝聾作啞,婢子估計很快就會再有一道聖旨過來,到時候就會說的很清楚了。」


  「這種事情還用得著試探啊?我知道應該怎麼做。」


  對他下午,李吳山就親自去往軍校,把永王喊了過來:


  「朱季興。」


  「在。」


  「你必須馬上返回江南。」


  「學生已經見到朝廷的聖旨,想必是皇兄又專門給了校長一道旨意,要校長送我回去……」


  「不,沒有給我任何旨意。」和朱季興說話的時候,李吳山坦率的有些可怕:「據我所得的情報,萬歲可能不行了……」


  不行了?什麼不行了?


  朱季興先是愣了一下,旋即就明白過來,知道江南出事兒了。


  雖然永王志不在江南,畢竟是朱氏子孫,又是和幾個兄弟姐妹一起經歷過艱難險阻之人,那份兄弟之情自然無比深厚。平時他可以不聽哥哥姐姐的話,甚至屢屢違抗聖旨不惜離家出走,一旦真的有事,心思還是很熱切的。


  他這種熱切,和長平公主的那種熱情並不完全相同,雖然心繫家國天下,卻不是完全處於自身的考慮,也沒有做出任何決定,而是問李吳山:「校長認為我應該馬上回去嗎?」


  「當然,必須儘快,能有多快就有多快,你不許馬上回去。」


  「我回去之後,能做些什麼?」


  「你回去之後就不再是朱季興了,而是永王殿下。」


  在軍校之中,永王素來就以「朱季興」的身份示人,有時候連他自己都會就覺得朱季興這才化名才是真正的身份,而永王則是一個曾用名而已。


  但事實終究是事實,絲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現在他必須恢復自己的真實身份了。


  「能做什麼?應該做什麼,我說了不算,當然你自己說了也不算。」李吳山和罕見的用語重心長的語氣說道:「雖然我本人很希望萬歲可以康泰長久,但是從眼下的情形來看,這很可能只是一個幻想。我們必須面對現實,不可迴避的現實。回去江南之後,無論你做什麼或者是不做什麼,我都無法再左右你了。但是,我希望……」


  「我希望你能夠牢記使命,時時事事以我族為念。」


  「你是我的學生,想必知道我的心思。這麼多年以來,外人都不明白我為什麼不造反,為是不做皇帝?你明白嗎?」


  「我明白。」


  「明白就好。」李吳山說道:「你馬上回去,有任何需要儘管對我說。」


  現在的朱季興還處於一種懵懵的狀態,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需要些什麼樣的幫助呢。


  「如果可能的話,我想要一個人。」


  「誰?」


  「陳茂陳大哥……陳教官。」


  「好。」


  陳茂早就不是朱季興的組長了,也不是他的教官,但是在面臨大的變故之時,朱季興……永王還是第一個想到了他。


  李吳山馬上把陳茂喚了過來,並且對他大致的說明了一下。


  直到這個時候,陳茂才知道了朱季興的真實身份。


  他怎麼都沒有想到,這個朱季興竟然是皇室血脈,朱季興就是永王殿下。


  讓永王感到萬分驚訝的是,陳茂很快就接受了他的這個身份,似乎一點都不在乎他到底是朱季興還是永王。


  作為這個時代最純粹的軍人,陳茂確實不在乎這些,他只在乎一點:李吳山給他的命令到底是什麼?

  「你的任務就是護送永王殿下回到江南,而且要儘快。」


  「殿下回到江南之後,我的任務就結束了嗎?」


  「如果永王認為可以的話,我希望你能協助他處理江南事宜。」


  「是。」


  「江南距此遙遠,很多時候無法及時往來溝通,不必事事請示我的意思,我相信你有能力處理好一切變故。」


  「是。」


  李吳山看著陳茂,看著這個把《民族論》從空洞的改變演變成為一個完整思想體系的學生。


  陳茂這個人,思想已經非常成熟,他的啟蒙確實來自於李吳山本人,但是卻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意思。尤其是在體系完善方面,儼然已經成為李吳山的得力助手,而在思想教育層面上,如果沒有創始人這層光環加持的話,李吳山甚至還不如陳茂呢。


  如果不計較戰場上的功勞,僅僅只是從思想的完善程度和成熟程度來看,程茂就是李吳山教導出來的第一人,而且是繼承並且發揚光大的衣缽傳人。


  「你有什麼困哪嗎?」


  「有。」


  「說。」


  「考慮到有可能面臨的緊急狀況,我認為有必要攜帶一支軍隊。」


  「這不可能,你們不能帶軍隊回去。」李吳山毫不猶豫的拒絕了這個要求:「至少現在不能。」


  「七八兩期學員中,部分已經完成基本軍事操訓,帶他回去可以嗎?」


  李吳山想了想,終於點頭同意:「可以,但必須由永王帶回去,你……只能做他的副手,你明白我的意思啊?」


  「明白!」


  「若我與永王的意見相左,以誰為準?」


  「當然以永王為準。」


  「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