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明末大權臣> 第四百二十八章 裁軍之事

第四百二十八章 裁軍之事

  第四百二十八章 裁軍之事

  「……社稷綿延國祚傳承,茲事體大書文難競,朕意麵晤商之……」


  這些內容不是出自聖旨,也不是正式的官樣書文,而是皇帝以私人名義寫給李吳山的一封「私信」。在復隆皇帝的這封書信當中,對於光復北地收復故都之事大加讚賞,佔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但那根本就不是重點,重點只說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當然就是大行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葬禮,皇帝本人基本同意了李吳山的意見,但具體的規格和細節還需進一步商議。至於第二件事嘛……則是在說冊立國儲。


  翁皇后喜誕麟兒,復隆皇帝做父親了。這個孩子的出生,對於整個大明朝而言都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正宮皇后剩下的這個男嬰,就是復隆皇帝的嫡長子,若是沒有什麼意外的話,這個孩子很有可能被立為太子,成為國之儲君本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這個時候,絕不是談論此事的最好時機。


  按照國朝傳統,一般會在孩子十幾二十歲的時候才冊立太子,哪有剛剛出生幾天就冊立太子的說法?但復隆皇帝還是動了「早立嗣君以安天下」的心思。


  冊立太子就是為國儲君,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但是,把一個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冊立為太子,這就顯得有些古怪了:一般情況下,只有在子嗣眾多的情況下,為了避免皇子之間出現紛爭,才會確立太子人選,用來穩定局勢。或者是皇帝本人年事已高,為了防止出現意外,才會著急立一個太子出來,好隨時做好繼承大統的準備。


  但是,復隆皇帝年紀輕輕,而且只有這麼一個子嗣,卻急急吼吼的要「早立嗣君以安天下」,明顯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


  但皇帝的這封書信卻說的極是誠懇:到底要不要冊立太子,這是國家大事,關係到江山社稷的傳承和大明朝的未來,我這個做皇帝的始終拿不準主意,所以想和你忠勇公私下商量商量。畢竟是這麼大的事情,書信往來實在很難說清楚,萬一文字有誤豈不是要耽誤了整個大明王朝?所以你還是回來一下吧。


  「哎,咱們的這位萬歲爺真是小氣了!」李吳山笑著對高起潛說道:「想要調我回去,直說就好了,偏偏要玩弄這樣的小聰明小手段,真是貽笑大方。老高啊,你說這是萬歲爺的意思還是朝廷的意思?」


  朝廷想把李吳山調回去,這分明就是一種試探,連高起潛都看出來了。但卻使用如此幼稚可笑的借口,確實顯得欲蓋彌彰,對此高起潛只能苦笑:「我估摸著是萬歲爺的意思吧,若是程園畢他們操作這個事情,斷不會如此的輕忽兒戲……」


  程園畢這個人,雖然對李吳山的戒備之心很重,甚至可以算是李吳山的政敵,而且嚴重缺乏應有的眼光和魄力,卻勝在做事沉穩老成持重,一定會找個像模像樣的借口,而不是想這樣拿冊立太子來說事兒。自從程園畢「被退休」之後,雖然復隆皇帝已經在事實上甩開了內閣的牽絆,卻也暴露出急功近利操切毛躁的短處。


  「既然萬歲想要我回去,那我就回去一趟吧。」李吳山笑道:「這一次我不能空著手回去,得給咱們這位萬歲帶一份見面禮。老高啊,你幫我草擬個條陳……」


  「什麼條陳?」


  「裁軍!」


  聽了這話,高起潛稍微愣了一下:「李帥真的要裁軍?」


  「真的。」


  作為北地事實上的主宰者,李吳山最為江南朝廷所忌憚的就是他手中的兵權。歷朝歷代的權臣都會想方設法的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只有如此才能確立自己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李吳山卻主動提出裁減軍隊,足以證明他根本就沒有倚仗軍力割據北方的意思。


  「萬歲似乎想要推行新政,大刀闊斧的裁減軍政人員,在這個事情上,我怎麼也得做個表率,支持一下咱們的萬歲爺吧?」


  裁減軍政人員,縮減官吏數量,精兵簡政這個大方向絕對是正確的。作為一方統帥,遠在北地的李吳山能夠知道江南朝廷還沒有確定下來的施政方陣,這一點都不奇怪。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皇帝本人在這個事情上有些畏首畏尾,所以李吳山才在這個時候唱起了「裁軍」的高調,表示對新政的大力支持。


  「裁減之事從我李吳山做起」,這個調門可真高。


  現如今的大旗軍,光是在編的戰鬥部就有十萬之眾,而且只多不少,出了北伐的三路主力之外,還有湖廣的一部分,確實已成為一個龐然大物了。


  在李吳山的心目當中,軍隊的數量和戰鬥力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亂七八糟的烏合之眾就算是有十萬之數,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還不如趁機精簡人員縮小編製,走「精兵」的路子。


  按照李吳山一貫的宗旨,如吳山軍校的那些學生們,只要有一萬正式的野戰軍,就足以掃平天下了。就算他還有更大的目標,有三幾萬主力精銳,也就可以了,根本就沒有必要真的養活一支數量上了十萬規模的隊伍……養不起!


  主動裁減軍隊數量,而且是大規模的裁減。一道命令下去就把軍隊解散,那不是裁減而是典型的「卸磨殺驢」!

  打天下的時候在前方拼死拼活,故都光復了之後就把隊伍解散,這不是卸磨殺驢又是什麼?

  所以,所謂的裁軍並不是一鬨而散,必須要有一整套的安置方案。軍官可以轉化為地方行政人員,有功的士卒可以轉化為地方上的治安力量,就算是最低級的輔兵也要給出相應的的待遇,或者是分配田地或者是給出一筆遣散銀子,反正不存在一鬨而散的說法!

  至於種種的安置細節,那就需要進一步商榷了……


  這筆安置費用當然得走朝廷的財政渠道,不可能由李吳山自己掏腰包,事實上他根本就拿不出這麼許多錢財。


  李吳山曾經做過粗略的估算,裁撤軍隊重新安置的這筆費用完全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就算是朝廷的財政狀況已大為好轉,恐怕也拿不出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