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你老了
第三百二十六章 你老了
太陽出來了,灑下萬道金光,給雄偉的金陵蒙上了一層亮閃閃的輪廓,彷彿夢幻之中的天國神都。
武英殿上,復隆皇帝高居御座之上,氣色好的出奇,頗有幾分英明神武的君王氣概,連講話的聲音都變得異常洪亮:
「黃石已重新歸我大明版圖,著內閣擬一份嘉獎文書即刻明發……」
瞬間克服九江,兵不血刃佔領黃石,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立刻就讓復隆皇帝有了底氣,真正體會到帝王的尊嚴。
若是所有的這些個戰果是朝廷上下協力同心的結果,還好說一點,偏偏整個攻略湖廣的計劃都是皇帝「一手操辦」,事先還對群臣保密,愈發顯得皇帝本人英明神武。
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程園畢、黃宏東等四位內閣大臣全都臉色晦暗,裝模作樣的說了幾句「王師威武」「光復湖廣指日可待」的場面話之後就集體陷入了沉默。
事情是明擺著的,當初李吳山制定這個計劃的時候,就沒有通過朝廷,而是自行其是,雖然當初大家都沒有說什麼,心中卻早把李吳山當成了跋扈囂張的權臣。
這樣的軍國大事竟然不通過內閣,不給部堂知道,還刻意隱瞞這個朝廷,用既成事實逼迫朝廷承認,這已違反了基本的政治體制,早就招致很多人的不滿。程園畢等內閣大臣雖然在事實上不得不接受,但卻未嘗沒有秋後算賬的小心思。
現在可好,連皇帝本人都參與進來了,和李吳山一起把整個內閣一腳踢開,難不成還能算皇帝的「秋後賬」?
自洪武太祖皇帝開國之後,又經歷了成祖皇帝的永樂朝,履行著相權的內閣才是真正的國家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這種最基本的政治架構已沿襲了兩百多年,現如今打破了君權和內閣之間的平衡,等於是把整個內閣都架空了,內閣大臣們要是能高興得起來那才活見鬼了呢。
雖然現在的內閣依舊有很大的權利,但是在西征這個事情上,卻已經淪為草擬嘉獎令的秘書機構了。
復隆皇帝當然能夠理解內閣老臣們的心思,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因此暗暗得意:作為一個少年天子,自從甲申國變崇禎皇帝殉國以後,時時事事都在一眾老臣的卵翼之下,事實上並不能做出太多主張,而是一個精神偶像般的擺設。
沒有那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會心甘情願的放棄自己的權利,即便是在明明知道這些老臣都是公忠體國之人,依舊非常的心不甘情不願。
把所有的權利都歸於帝王一身,才能建立宏圖偉業,這是最基本的常識。
能讓一眾的老臣吃癟,能夠用一連串的勝利證明自己的「英明神武」,對於這個結果復隆皇帝是非常滿意的。
「兵不血刃克服黃石,固然是我大明王師兵威無雙嚇破了偽王阿濟格的狗膽,卻也不能不看到其中的利害……」就好像是一個身經百戰目光敏銳的前敵總指揮一樣,復隆皇帝對著殿下的文臣武將侃侃而談:「偽王阿濟格放棄黃石改走陸路,朝武昌方向撤退,這份當機立斷的決絕就比當年的多鐸要高明的多,卻也不過是以空間爭取時間的老舊伎倆,雕蟲小技不值一提……」
阿濟格直接放棄了黃石和半條長江航線,其實是以退為進的戰略,真正的核心就是用空間爭取時間,為固守武昌做打算。這種隱藏在表象之下的核心戰略皇帝本人是看不出來的,他所說的這一套不過是截取了李吳山奏報之上的原話,卻更更加凸顯聖明天子的敏銳洞察力,愈發顯得「萬歲聖明如炬」「明察秋毫」。
「擬旨,調黃得功部沿江而進馳援湖廣。」
「再擬旨,令郎大洪部儘快掃平當面之敵,與忠勇公合兵一處齊攻武昌……」
「再擬一道明旨宣示四方,湖廣、河南、川蜀等各地賊軍殘部,只要是抗清者,前事既往不咎,若有為國出力者,朕亦視為忠義肱股之士,必不吝高封厚賞……」
在一片「萬歲聖明」的唱誦聲中,內閣大臣的臉色愈發難看了。
他李吳山甩開內閣本就犯了眾怒,現在皇帝居然步了李吳山的後塵,同樣把內閣一腳踢開直接下達命令,甚至沒有在事先和內閣成員商議一下就這麼幹了,這是一個對內閣非常不利的信號。
雖然心中萬般不願,但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幾位內閣重臣甚至連一句話都說不上來。
因為整個西征計劃完全就是李吳山的首尾,皇帝還不停的出面給他背書,試圖把所有的功勞都攬到自己身上。明明知道這種做法違反了政治體制,卻也無可奈何。
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湖廣的戰事應該怎麼打,甚至連最基本的善後事宜都無從著手,完全就是多說多錯不說不錯的局面。
把西北方向上黃得功的水軍調去打湖廣,這麼大的事情皇帝一個人就「乾綱獨斷」「聖意天裁」了,還可以說黃得功是番外之臣,是外戚頭子,由皇帝本人直接調動是為了方便快捷。但「赦免賊罪」可是關係到天下根本的大事,竟然連一點商量的意思都沒有,皇帝就直截了當的自己做主了,這就有些過分了……非常過分!
大明朝就是亡於賊手啊,大行崇禎皇帝是怎麼死的?那是被闖賊逼死的呀,怎能這輕易的就「赦免賊罪」了呢?
「咳……」故意發出一聲輕咳之後,程園畢終於站了出來:「臣以為赦免賊罪一事,還需從長計議……」
以前赦免大紅狼、廉金斗等人的罪行,把他們的軍隊招到王師的陣營當中,那是出於最迫切的現實需要,是不得不為的事情。現如今的局勢已逐漸安穩,怎能一道旨意就赦免了他們呢?
「此赦免之舉同樣是出於最現實的需要,是為大局考慮。」以前那個唯唯諾諾的少年以罕見的強硬否定了程園畢的說法,並且說出一大套合情合理的說法:「湖廣之勝,重在一個速字,我王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強敵,看起來局勢一片大好,實則是敵強我弱,本無力佔據湖廣腹心之地……」
這句話說的太對了。
不論李吳山的攻勢如何兇猛,也不管戰場上的形勢是怎樣的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從大局來看,湖廣的局面依舊是敵強我弱。
僅憑李吳山的那點人馬,就算是再把黃得功填進去,也不足實現對湖廣的有效佔領。若是阿濟格穩住了武昌,必然會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戰。
洪承疇十幾萬大軍就在江北,隨時都有可能渡江南下,必須儘快解決湖廣問題,否則就一定會出現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
湖廣之戰,最要緊的就是一個「快」字。僅僅憑藉少量精銳肯定不行,必須讓陷入低潮的闖軍和張大賊的西軍殘部再次活躍起來。
利用李吳山的少量精銳在摧破關鍵節點,然後由大量散落各地的闖軍殘部分兵佔領,這才是底定湖廣的關鍵。
「程首輔,朕問你。」作為程園畢的學生,復隆皇帝的神情就好像是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就算是忠勇公克複武昌,他能把主力用來佔領武昌嗎?若如此的話,江北的洪承疇趁虛而入,該當如何應對?」
程園畢啞口無言。
能讓身為內閣首輔的老師吃癟,復隆皇帝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滿足,在程園畢的身上找回了帝王應有的尊嚴,就愈發的得意起來:「程首輔之顧慮,固然是老成謀國,終究是有些迂了,戰事如火如電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怎容得按部就班慢慢梳理?非常之時當有非常之舉,程首輔再好好想想吧……」
皇帝本人的這一番雖然婉轉,但卻說的極不客氣,就差直接說出那句「你已經老了,不能再適應瞬息萬變的局勢了」這句要命的話來。
所有這些對於戰場形勢和戰略大局的分析,完全就是出於李吳山的奏報書文,卻被皇帝直接引用……
這些深諳大局的戰略分析和預判,完全就是李吳山的意思,只不過是藉助皇帝之口說出來而已。其實不光是這些,就連剛才那三道聖旨,同樣是出於李吳山之手。
作為帝師,還是內閣首輔大臣,程園畢當然知道自己的這個「天子學生」到底有多大本事。要是說從諫入流性情和順,那是絕對的,但要說起這軍國大事,這位天子學生真的是個門外漢,所有的這些必然就是李吳山意志的體現。
「臣……老臣也想問萬歲一句,這些真是萬歲的本意嗎?還是忠勇公的意志?」
聽了這話,皇帝頓時怒火萬丈,若不是顧慮到程園畢的老資格和首輔大臣的身份,必然會當堂發作。強行按捺住心頭怒火,故意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神態,拿捏著帝王的從容氣度反問了一句:「忠勇公的奏報之中確實提起過這些,朕深以為然。程首輔認為有什麼不妥么?」
「軍國大事,終究不能任憑外臣拿捏……」
「那你以為應該由誰來拿捏?應該由誰來做主?」
不同從李吳山的意思聽誰的?聽你們這些部堂高官的嗎?那還是由著你們拿捏?難道這大明朝的江山我這個皇帝就不能做主了?
皇帝的語氣當中表達出了明顯的怒意,所有人都聽出來了。
關鍵時刻,作為內閣次輔的黃宏東本想給首輔大人幫腔,最終卻縮了回去,繼續裝聾作啞一言不發。
在大明朝的歷史上,懟皇帝一點都不稀奇,一個區區的七品御史就敢於直接和皇帝硬懟,還能落下「直言敢諫」的美名。當年的嘉靖皇帝何等強勢,卻被海剛峰懟的踢了桌子,卻不能真的拿海瑞還怎麼樣……
作為內閣首輔大臣,直接頂撞皇帝本人,真不算什麼事兒,因為這是正常的工作關係。尤其是在崇禎一朝,這樣的場面早已屢見不鮮,幾乎每一次都是皇帝首先低頭服軟……
越是到了這個時候,程園畢就愈發的強硬:「臣遵循的是我大明體制,並無絲毫對萬歲不敬之意,僅僅只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程園畢硬懟復隆皇帝,皇帝就算是再怎麼不快也說不出什麼來,因為確實是在談論國家大事,而不是針對皇帝本人。
但恰恰是這句「對事不對人」徹底惹毛了皇帝。
「好一句就事論事!」沉穩從容帝王氣度一掃而空,復隆皇帝高聲大喊著,就象是個脾氣很快而且非常任性的孩子:「你們總是防著忠勇公,無論他做什麼都要說三道四指摘一番,內閣是做事的不是挑錯的。你說是對事不對人,為何總是針對忠勇公?」
「這光復故地中興大明的宏圖偉業朕一個人做的過來嗎?朕不用忠勇公還能用誰?讓你程首輔是收復湖廣嗎?」
「你們這些人,忠則忠亦,但……」到了這個時候,皇帝已經意識到不能繼續再說更加過頭的話了,已經到了口邊的那句「但你們什麼事都做不成」的重話不得不又咽了回去,態度也有所緩和:「程首輔也要體諒朕的難處……」
一場本應該皆大歡喜的朝會弄了個不歡而散。
第二日,程園畢請了病假,自稱年邁體衰經歷枯竭,需要靜養。
「靜養」了幾日之後,程園畢又上了一份請罪摺子,在摺子里說自己「年事漸高,恐無力繼續效力陛前,深愧於先皇託付之效個萬歲的信賴倚重之情」,然「春秋不饒歲月無情」,實在真的是太老了,所以自請辭去內閣首輔的職位,請萬歲另覓賢能。
對於程園畢的這份「辭職報告」,皇帝直接駁回,不同意他辭職,僅僅隔了一日之後,程園畢又上了一份內容基本相同的奏摺,還是堅持要辭職。
和上次一樣,皇帝再次駁回了他的辭職請求,而且在批複的時候溫言勉力,希望他能夠繼續為國效力,並且派人給程園畢送去了一柄玉如意和幾匹綢緞,還專門派遣御醫去幫他調理身體……
在皇帝的一再挽留之下,程園畢終於奮起「老驥伏櫪」之心,繼續擔綱大明內閣首輔大臣,繼續為大明朝發揮餘光餘熱!
師生之間君臣之間又變得和睦起來,似乎朝堂上的那場爭執根本就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