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拱手相讓
第三百零一章 拱手相讓
作為《西江月》作戰計劃當中第一個戰略級別的目標,九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要佔領了九江,就可以掐斷長江,讓湖廣的清軍失去長江航運的天然便利條件。
在李林信參與制定的作戰計劃當中,充分估算了九江之戰的慘烈程度,並且將之視為打開湖廣門戶的一把鑰匙。
但是,戰鬥還沒有正式打響,李林信就已經知道九江已是囊中之物了。
作為一個隨軍觀摩的參謀,李林信並不參與到具體的戰鬥當中,甚至不參與一線指揮作戰,但他卻看出了這一戰的結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手太稀鬆!
從戰略上來看,即便是在擊潰了金聲桓之後,現在的九江依舊保存著大部分實力,若是正確運用的話,很可能會對學生軍造成極大的麻煩。
九江正東偏北方向上有部分左部人馬,正南靠後位置上還有數量更多的駐軍,這兩支人馬完全可以以九江城防為依託,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
事實上,左夢庚確實是這麼部署的,他的意圖就是利用人數上的巨大優勢打出一個左右夾擊的局面,讓快速突進的學生兵腹背受敵!
這個戰略雖然談不上多麼精妙,但卻中規中矩,可惜的是,左夢庚的指揮手法太糙了!
南北兩支軍隊沒有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協同,當學生們和城東北的清軍開始接戰的時候,另外一支清軍還在二十里之外。
如此一來,鉗形攻勢就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空當,這個空當不僅僅只是體現於空間位置上性,同時還存在有時間意義上先後之別。
在軍事層面上,最講究的就是「靜若處子動若雷霆」,要麼不打,一旦開戰必然傾盡全力。但這個空當卻把左右夾擊變成「添油戰」,足以說明對手的愚蠢和戰術素養的極端低下!
其實,左部人馬並沒有李林信想象的那麼不堪,作為一支存在了很多年並且久經考驗的武裝集團,如果真這麼低能弱智的話,早就被滅掉不知道多少次了。
在很多時候,明明已經制定出很不錯的戰術,但是到了執行的時候總是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紕漏,在跨距離的通訊技術出現之前,這是經常出現的狀況。
一來是因為學生們的突破實在太快,敵方還沒有完全反應過來,更主要還是因為當時落後的軍事體制,尤其是沿襲了千百年的古老動員能力。
真實的戰場,從來就不是電腦上的即使戰略遊戲那麼簡單,不是說稍微動一下滑鼠就能把軍隊直接調動過去,在這個過程中牽扯到太多的東西。
若是早已做好了戰爭動員和戰鬥準備的話,確實可以實現隨時隨地的快速支援。在沒有經過實現動員的情況下,僅憑一個臨時的命令就想讓數以萬計的軍隊抵達指定地點,還需要太多的時間和多到讓人頭皮發麻的準備工作。
按照傳統的戰爭模式,想要把上萬軍隊從駐守狀態轉變成為備戰狀態,至少需要整整一個白天的時間。至於說什麼時候才能開赴過來真正參戰,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僵化的軍事體制和姍姍來遲的戰前動員,造成了軍隊的極度緩慢和遲鈍,但是在這個時代卻是最常見的事情,參戰的雙方都是這個樣子,也就無所謂快慢了。
沒有了激烈的廝殺和最直接的血肉相搏,以純粹的火力摧破敵陣,然後快速穿插和分割,在新式的「迅雷」戰法面前,這種老舊的戰爭模式顯得極不適應。
因為突進的速度太快,當張三娃率領他的同學們衝殺過去的時候,城北的清軍還沒有完全做好戰鬥準備,只能倉促迎戰……
嶄新的戰鬥模式已經粉墨登場,正已摧枯拉朽之勢滌盪著一切老舊過時的東西……
作為左部一系人馬的大本營,九江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左夢庚等人整整一夜沒有合眼,正在焦急的等待著來自前線的消息。
隆隆的炮聲和頻頻閃光的亮光從未停止,說明大戰正打的如火如荼。
到了寅時初刻前後,吳學禮急匆匆的進城了。
吳學禮的出現,讓正在為戰事揪心的左夢庚等人大吃一驚:按照原本的部署,吳學禮就應該帶著他的人馬去和城北的郝效忠匯合,從南北兩個方向共同夾擊對手……
「敗了,敗了,郝效忠已經敗了!」本應該在戰場上與敵激戰的吳學禮帶著哭腔說道:「我部還沒有趕到,郝效忠就已經敗了,現如今已漫山遍野的放了鴨子!小公爺早做決斷!」
吳學禮本應該去配合城北的郝效忠去打仗,現在卻跑了回來,這是臨陣脫逃的大罪,如此公然違抗軍令是要行軍法的,但吳學禮卻沒有絲毫愧疚,反而表現的理直氣壯:我火急火燎的率部增援過去的時候,郝效忠早已被打的潰不成軍,所謂的鉗形攻勢自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連金聲桓的重裝騎兵都打不過的對手,我吳學禮要去硬著頭皮去打的話,必然損兵折將。正是因為我早早的察覺到情形不妙,這才當機立斷帶著隊伍及時撤出戰場,為咱們這個體系保留下來很大一部分實力,此舉不僅無罪反而有功!
鉗形攻勢的戰略顯然是很正確的,吳學禮能夠在不到一個夜晚的時間內把隊伍動員起來,也是堪稱神速,每一個環節都沒有出現問題,最終卻是這樣的結果。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只能說對手的動作太快了。
在尋思擊破金聲桓之後,馬不停蹄不做修整就去攻擊城北的郝效忠,並且在短短几個時辰之內就把郝效忠打崩了。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吳學禮墊上去也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要是照這麼說的話,吳學禮的「臨陣脫逃」確實有功無過。
城北郝效忠到底敗的有多慘,還值不值得搶救一下,等等這些問題已全都顧不上,只能火燒眉毛先顧眼下了。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基本肅清了九江外圍的對手之後,明軍一定會猛烈攻城,眼下的當務之急必須做出一個很關鍵的選擇:是應該集合所有的人馬守衛九江?還是見機不對馬上撤離?
在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上,包括左夢庚本人在內的所有人馬上就做出了空前一致的選擇:撤離,必須儘快撤離,而且要撤的毫不猶豫!
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當然是因為對手的連戰連捷和快速突破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威懾力,在如此犀利的對手面前能不能守住城池真的沒有把握。
除了這個最現實的顧慮之外,馬上撤離還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
左夢庚的本質就是一個軍閥,而軍閥存在的基礎就是手頭上的實力。為了守住清廷的地盤就不顧一切的和對手拚命,這不符合他們的利益。若是能擊敗對手還好說一點,若是被對手擊敗的話,一定會實力大損,到時候會丟掉更多籌碼。
及時撤退的話,還能保存相當一部分實力,就可以繼續做割據一方的草頭王。大半個長江沿線都是左部人馬,就算是丟了九江阿濟格也會出於投鼠忌器的心理不會真的把他怎麼樣了。
而見機不妙馬上跑路恰恰就是從左良玉時代就傳承下來的「傳統」,若是當年的左良玉不顧一切真和李闖硬碰硬的死拼,早就被消耗光了,哪裡還能有今日的地位?
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左夢庚馬上下達了撤離的命令,將九江拱手相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