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明末大權臣> 第二百五十七章 永福秘事

第二百五十七章 永福秘事

  第二百五十七章 永福秘事

  天下的書籍浩淼如海,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本。縱是再怎麼狂妄之人,也不敢說自己讀過全天下所有的書籍。


  匯總先聖之學,開啟後世之思,傳承文明記載歷史,這就是書。多到不可計算的書籍,大多分為四類,分別是《經》《史》《子》《集》,其他的則歸到雜學當中。


  作為四大門類之一,《史》書必不可少。光是這一個《史》字,就泱泱如海,不知凡幾,通史、斷代史、傳記、志史等等,其中又衍生出無數個版本,真的是燦若星漢煙波浩渺。


  如《史記》《唐書》《宋史》等等統稱為「正史」,代表著比較客觀的史學家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不那麼正統的「野史」。


  野史雖然不那麼正統,有時候還缺少足夠的依據和佐證,但也可以作為正史的有效補充,起很多的記載都是出自於野史。因為時代的不同和學術流派的差異,有時候野史甚至可以當做正史來使用,漸漸的,正史和野史之間的界限也就開始模糊了。


  除了正史和野史之外,還有兩種史書,就顯得不那正規了:秘史和艷史!

  所謂的秘史,大多是以某個人物或者某個單獨的事件為理論基礎,勾勒出一幕隱秘的歷史故事。至於艷史嘛……那就更加不用多說,一般都是說的宮闈之內閨房之中的香艷故事,雖然存在荒誕不經的弊端,卻往往會依附與某一段歷史或者某個歷史人物,也並非全都空口大言的胡說八道。


  和正統嚴肅的史書相比,秘史和艷史就顯得不那麼正規了,卻因為人們的好奇心和獵奇心,反而更能吸引眼球,這也是秘史和艷史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總的來說,正史、野史、秘史、艷史這四個門類,涵蓋了素有的史書範疇,只要是和歷史有關的東西,全都脫不出這四個種類。


  最近一段以來,有一本史書風靡天下,閱者極眾。


  這本史書說的並非是什麼春秋大義聖人教誨,卻涵蓋了正史、野史、秘史、艷史的全部範疇,書名叫做《永福秘事》。


  從立論和描述手法里看,這本《永福秘事》應該算是糅合了野史和秘史兩種書寫方式,其中還有不少正統的歷史記載,隱隱有著正史的架構……但是,這種書誰他娘的看那些個東西呀?大家都是當做香艷讀物來閱讀的。


  眾所周知,當今大清國的太后,也就是順治皇帝的親娘,以前就是住在永福宮裡頭的,這本書說的就是當今太后的故事。


  書中從太后十四歲進宮開始說起,開始的時候有點象是言情小說,描寫的是一個單純而又美麗的科爾沁少女進宮的故事,然後就是一連串勾心鬥角的爭寵劇情,把後宮的爭鬥描述的淋漓盡致,各種各樣的算計和陰謀層出不窮讓人忍不住的想讀下去,簡直欲罷不能。


  宮闈爭鬥,尤其是涉及到後宮爭寵的女人之間的爭鬥,自古以來就是最隱秘之事,這本書卻毫不留情的揭示出來,極大的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偷窺欲,第一次把宮闈秘史用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在人們眼前。


  緊接著,就寫到太后被皇太極寵幸,其中又穿插了太后和多爾袞之間的曖昧之情,書中雖然沒有明確提起,卻幾次三番的屢屢做出一個暗示:當今的大清天子,順治小皇帝不是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的兒子,而是多爾袞的種。


  這樣的情節這樣的故事,無論背景還是人物,都是當今之人當世之事,而且又有宮闈之秘,很快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再加上其中有很多香艷的細節描述,自然會引得無數人趨之若鶩一讀為快。


  大清皇帝一晚上需要臨幸幾個女人,嬪妃們又是如何在床上伺候皇帝的,等等這些細節全都寫的非常生動香艷,再加上說的是皇家宮闈秘事,瞬間就火爆起來。


  從表面上看,這本《永福秘事》好像有些荒誕不經,但卻對清廷的官制、法度和人物關係掌握的非常清晰,甚至連內宮裡的情形都描述的一清二楚,說明作者肯定是個知道內情的人。就算書中描述的不全都是真人是事,肯定也有所依據,不可能全都是假的。


  這本書瞬間風行南北轟傳天下,清廷也很快就知道了消息,立刻就做出了反映:封禁。


  將《永福秘事》立為禁書,嚴謹刊印、買賣、閱讀,有違反者,以大不敬論處,並且責令各級地方官府嚴查此書,一旦發現立刻收繳焚毀,相應人等一律嚴辦。


  禁則佳。


  越是官府大張旗鼓要禁止的東西,民間就越為流行。開始的時候,一些人還把《永福秘事》當做是單純為了吸引眼球的胡言亂語,朝廷如此大規模的封禁,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也許,這本書里說的人和事都是真的,要不然朝廷為何要如此大力度的進行封禁呢?

  隨著朝廷的禁令,很多原本不知道這本書的人也就知道了,頓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雖然市面上已經沒有了這本書的存在,但私下裡卻有更多數量的手抄本開始流傳,無數人人挑燈夜讀,尤其是看到那些香艷處,更是心癢難耐大呼過癮……


  「砍了,全都砍了!」怒火中燒的多爾袞暴跳如雷的大叫著:「崇賢書案,一應案犯不必再審,全都梟首示眾!」


  崇賢書案,本不是多麼重要的案件,只不過是因為查出崇賢書店販賣禁書《永福秘事》,書店老闆一家老小,還有夥計、最近到書店裡買書的主顧,有關無關的人等一百多個,不論青紅皂白,全都砍頭示眾。


  光是在京畿一帶,這樣的案件已是不是一起兩起了,而是達十幾起之多。每次都是株連無數,全都是殺身之禍。


  髒水都潑到當今太后和攝政王的身上了,這還了得?如不嚴刑峻法,豈不是要反了?


  說當今天子順治小皇帝是多爾袞的私生子,這樣的言行絕對是重罪。


  但多爾袞做的有些過分了。


  除了查抄相關的書店和砍殺相關的人員之外,多爾袞又下了一道命令:市面上現存的書籍文字者,必須全部收繳焚毀,就算是《三字經》《論語》這樣的常用讀物,也不例外。


  所有的書本,必須經有朝廷重新審定之後才能刊行買賣,否則就是圖謀不軌居心叵測……


  這道命令的打擊面實在是太大了,一時間輿論嘩然。


  傳承了千年的聖人書竟然成了禁書,立刻就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


  對此,多爾袞並不在意:「讀書人不滿意有能如何?他們念叨幾句朝廷的法令就不施行了么?前番的剃髮令,他們也是不滿意的,現如今不照樣乖乖的剃了頭髮留起了辮子做了大清國的順民?」


  「用科舉拴住讀書人的心思,讓他們白首窮經的做一輩子學問,乖乖的做大清國才奴才就好。平日里可以裝出一副尊重讀書人的樣子給天下人看看,卻不能真的在乎他們的意見。前明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


  明朝的滅亡,就是因為太過於重視讀書人,以至於讀書人結成朋黨左右朝政,亡國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永福秘事》一書,直接就把孝庄太后(再次重申,孝庄二字是死人的謚號,這麼寫只是為了行文方便,畢竟孝庄二字比她的本名布木布素有更高的識別度。)描述成為水性楊花、陰險狠毒的女人,簡直就是在世的紅顏禍水狐狸精,就差直接說她是亡國的蘇妲己了。在這個事情上,太后本人絕對是受害者,她的名譽遭受了巨大的損害。


  聰明如同孝庄者,很清楚的知道這一盆髒水是從哪裡潑過來的:江南。


  哪個讀書人會吃飽了撐的沒有事干,冒著抄家滅族的危險編造當今太后的謠言?還專門花費銀錢刊印成書,擺明了就是早有預謀,也只有江南殘明才能做出這種事情來。


  孝庄甚至已經隱隱的猜到了這事的幕後主使到底是誰:一定是李吳山,就算是不他也必然和他有關。


  這盆髒水就是李吳山潑到她頭上的。


  事情是明擺著的:不管怎麼說,江南的復隆朝廷也是大明正統,傳承的是崇禎皇帝的法統,做事還是講究些體面的,不大可能用出這麼下三濫的招數。


  這種事兒,只有他李吳山做得出來,也只有他李吳山才能快速的把這本書散發到北方來。


  作為一個受害者,孝庄太后已經在心裡把李吳山罵了幾百遍,如果是在幾百年之後的二十一世紀,肯定要和李吳山對簿公堂,告他一個名譽損害,要他登報道歉順便賠償一大筆名譽損失費。但是現在……她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


  李吳山花費這麼多心思,就是為了給敗壞一個女人的名聲?事情絕對沒有這麼簡單。


  隨著事態的發展,太后已經越來越清楚的感覺到了李吳山的真實用心:藉助這個事情挑起清廷和讀書人之間的嚴重對立。


  《永福秘事》這本書一出來,清廷必然會大力封禁,一定會株連很多人。作為另外一個最主要的受害者,皇叔父攝政王一定會把這事擴大化,大興文字獄堵讀書之人的嘴巴也是完全可以想象到的結果。


  如此一來,讀書人就會站到清廷的對立面上,這才是李吳山的險惡用心。


  多爾袞的所作所為,完全是在按照李吳山安排的劇本進行,連連掀起大獄,誅殺眾多的讀書人……多爾袞越是這麼做,就越中李吳山的下懷。


  雖然早就看清楚了隱藏其中的這些個關鍵,孝庄卻不準備說出來,更不想勸阻多爾袞,因為她有自己的考慮。


  封禁輿論,株連眾多,這些事兒全都是多爾袞做的。自從多鐸戰敗身死之後,多爾袞的實力已經得到了明顯的削弱,讓他站到讀書人的對立面上,正可以產生進一步的制衡效果,進一步的削弱多爾袞,以免出現多爾袞獨大的局面……


  「這些讀書人胡說八道,竟然編排起你我來了。」多爾袞氣呼呼的說道:「歸根到底還是多鐸的錯,若是他當初能夠順順利利的平定江南,哪裡還有這麼許多了亂七八糟的破事兒?」


  正是因為多鐸沒有能夠順利平定江南,讓殘明獲得了寶貴的喘息之機,現在竟然有了逐漸穩固的姿態,才會有這麼多人心懷故國,去相信《永福秘事》一書中說起的那些個事情。


  如果不能儘快的消滅江南半壁,人們就始終不能心甘情願的做大清國的奴才,他們總是懷著殘明可以恢復故土的夢想,始終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就算是把頭髮剃了也是三心二意……


  消滅殘明平定江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雖然多爾袞屢屢催促,但洪承疇卻始終拖延,不願意和渡江去和南京決戰。雖然這讓多爾袞非常的惱火,更多的還是無可奈何:洪承疇說的是事實,他還不具備一舉消滅殘明的實力,不能貿然渡江作戰,否則的話……多鐸的敗亡就是前車之鑒。


  按照洪承疇的說法,他只能維持住江北的局面不會進一步惡化,卻無力渡江平定江南。除非……除非湖廣的阿濟格能夠在戰略上進行配合。


  到時候阿濟格的幾十萬大軍從上游順江而下,洪承疇就有機會有把握平定江南了。


  「阿濟格在湖廣已磨蹭了一年,應該催一催他了……」多爾袞說道:「擬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