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重生元末做皇帝> 第二百四十三章:討元檄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討元檄文

  宋濂的這篇檄文,可圈可點的精彩之處實在是太多,他在文章的一開始,便提出“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


  這等於一上來就對華夷之辨進行了標榜,並且成功地將矛頭引到了作為統治者的元廷身上,很自然地將漢人劃到了同一陣營。


  緊接著宋濂便曆數元廷之過失,並表明如今天下兵起的局麵是上天厭其德而棄之的結果,同時斷言“胡虜無百年之運”!

  然後宋濂便對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等軍閥進行了逐一批駁,同時對蔣淳斌進行了大力吹捧,並譽其為聖人。


  最後宋濂還不忘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說什麽“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華夏之人撫養無異”。


  這簡直堪稱完美!蔣淳斌手握這封檄文,看向宋濂的目光也多了幾分欣賞的意味,“先生這句‘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真的可以作為伐元口號啊!”


  “漢王殿下過獎。”宋濂雖然嘴上謙虛,可臉上卻是掩不住的一股喜氣,“不過這篇檄文對於攻伐陳友定用處不大,但北討元廷時,如能廣發中原大地,定能取得奇效。”


  “嗯,這我明白。”蔣淳斌點點頭,“不過元廷…就先讓王保保和李思齊、張良弼他們再打上一陣吧,他們打得越凶,日後我便越輕鬆。”


  “傳令!”蔣淳斌自座位上站起身來,殿下眾人全部躬身肅立,“即日起,封胡大海為征南將軍,鄧愈、廖永忠為其副將,一齊發兵,征討福建!”


  蔣淳斌的命令很快就得到了執行,因為胡大海對於征討陳友定一事早已是摩拳擦掌,而且他很高興蔣淳斌能那麽給自己麵子,甚至讓鄧愈和廖永忠做自己的副將。


  但蔣淳斌沒有讓胡大海知道,他在派兵攻打陳友定的同時,還偷偷派使者前往延平(今福建南平),準備招降陳友定。


  蔣淳斌現在是一個領袖,所以他不能像胡大海那樣意氣用事,隻想著殺人報仇。他要做的,是盡可能地減少傷亡,保存實力,因為自己現在最大的敵人是元廷。


  蔣淳斌感覺在自己這樣強大的軍事威脅下,陳友定定會倍感壓力,說不定到時候就能不戰而降,那自己要省多少力氣!


  可令蔣淳斌沒想到的是,陳友定實在是個硬骨頭,他根本就沒有考慮過投降的事情。


  當蔣淳斌私下派去的使者到達延平後,陳友定不僅沒有招待,反而二話不說就把人給綁了起來。


  這下可委屈了蔣淳斌派出的使者,此人便是劉伯溫曾經提到過的胡惟庸,原來上次蔣淳斌隱約記得胡惟庸在曆史上是個奸臣,便想要將胡惟庸直接殺掉。


  可劉伯溫卻害怕因此而得罪了李善長,話說他與李善長本就是蔣淳斌麵前最重要的兩大文臣,平日裏難免互爭長短,如果這個事情處理不好,恐怕會讓李善長誤會是自己從中搗鬼,那可就太委屈了。


  因此劉伯溫便把來龍去脈告訴了李善長,又同他一起向蔣淳斌求情,這才保下了胡惟庸一命。


  蔣淳斌確實是個曆史小白,他不太清楚胡惟庸到底做過什麽大奸大惡的事,隻知道他是曆史上著名的佞臣,但要是因為這個就把人殺了,似乎也不太好,畢竟史書記載有時候會有出入。


  更何況劉伯溫和李善長又共同為他求情,自己當然得給這個麵子,反正他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還能翻了天不成?於是蔣淳斌便打消了殺掉胡惟庸的念頭。


  雖然胡惟庸度過了這次大劫,但李善長也明白了蔣淳斌對胡惟庸有意見,因此當他知道蔣淳斌準備派使者到陳友定那邊說項,便主動提出讓胡惟庸前去,好讓胡惟庸有點表現的機會。


  可誰承想李善長卻是好心辦了壞事,他本打算讓胡惟庸利用這次機會,好好改觀一下蔣淳斌對他的看法,但陳友定卻是個不講規矩的人,讓早已做足準備的胡惟庸根本無施展之地。


  雖然自古以來便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慣例,但陳友定自詡為朝廷正統,隻把蔣淳斌這一夥人看做賊寇,哪裏會在乎這些許細節?因此他根本不聽胡惟庸說話,隻管將他五花大綁,捆了個嚴嚴實實。


  胡惟庸這回可算是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他跟陳友定講道理吧,陳友定視而不見。他想發幾句牢騷、罵幾句髒話吧,立刻便會遭到一頓毒打。


  因此垂頭喪氣的胡惟庸隻好靜靜地看著陳友定命人擺了幾桌酒宴,又叫來了許多部將,唉,自己可還連口水都沒喝呢!

  胡惟庸並不奢望陳友定會善心大發,請自己吃頓豪華餐飯,可當看著陳友定提著一把長刀朝自己走來時,他還是怯懦了。


  “漢王寬仁,才許你投降,你萬不可不識抬舉。”胡惟庸兩股戰戰地說出這句話,仍舊期望著奇跡發生:陳友定會看在自己還有點膽氣的份上放了自己,話本上不都是這麽寫的嗎?

  可陳友定並沒有說話,隻是一刀正捅向了胡惟庸心腹,一切都完了,自己一直以為會大有一番作為,甚至天真地想象著自己是被命運眷顧的人,可就在這一刻,一切都完了。


  胡惟庸死了,以這樣一種方式死了,其實曆史哪有那麽多的必然性?每個人的命運都可能會因為一個微小的細節而改變。但曆史也沒有那麽多的偶然性,因為死了一個胡惟庸,那些需要他做的事,總有另一個人替他完成。


  蔣淳斌的招降政策失敗了,陳友定以使者胡惟庸的鮮血為祭,將其瀝入酒壇之中,與眾部將共飲。


  “我等同受皇上厚恩,如今正是報國之時,我陳友定必當拚死拒敵,決然無悔!”這是陳友定對元廷的承諾,也是他對自己的承諾……


  :。: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