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還是窮人
(1)窮人到底缺什麼
一個人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的成功。是什麼讓一些人平庸,而讓另一些人優秀?
巴拉昂靠推銷裝飾肖像畫起家,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裡,就迅速躋身法國50大富翁之列,1998年因病去世。臨終前,他留下遺囑,除了將自己的大部分資產捐獻給醫院外,另有100萬法郎作為獎金,獎給能揭開貧窮之謎的人。沒多久,法國一家名叫《科西嘉人報》刊登了巴拉昂的遺囑:我曾經是一個窮人,去世的時候卻以一個富人的身份走進天堂,在跨入天堂門之前,我不想把我成為富人的秘訣帶走。現在這個秘訣就鎖在法蘭西中央銀行,我的一個私人保險箱中,保險箱的三把鑰匙在我的一個律師和兩個代理人手中。如果誰能回答窮人最缺少的什麼,由於最缺少這個原因而導致貧窮,誰能猜中我的秘訣,將得到我的祝賀。當然,那時的我已經無法從墓穴中伸出雙手為他的睿智而歡呼,但是誰能從我的保險箱中拿走一百萬法郎,那就是給誰的掌聲。
遺囑刊登后,無數的信件飛到了報社。對於窮人最缺什麼的問題,報社共收到了48561個答案。絕大多數人認為,窮人最缺的是錢;另外有一部分人認為,窮人最缺的是發展和發財的機會;還有人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缺少幫助。
答案千奇百怪,最後,這個秘密被一位小姑娘揭開了。在巴拉昂逝世一周年的時候,那隻保險箱在公證部門的監視下被打開了。在48561封信里,一位叫蒂勒的小姑娘猜對了巴拉昂的秘訣,答案是:窮人最缺少的是成為富人的企圖心。
謎底揭開之後,震動法國,並波及英美。一些新貴、富翁在就此話題談論時,均毫不掩飾地承認:野心是永恆的「治窮」的特效藥,是所有奇迹的萌發點。窮人之所以窮,大多是因為他們有一種無可救藥的弱點,也就是缺乏致富的野心。
企圖心是推動人們奮發向上的一劑良藥。《孫子兵法》有句話:「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世界上最貧窮的人,就是沒有夢想的人。如果連夢都沒有,還有什麼?
有了企圖心,就有了目標;有了目標,人就會變得有自信;有了自信,人就會變得積極進取。企圖心會讓你變成自己想變成的人,讓事物向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
企圖心是沒有辦法由別人給予的,只能由內而外地激發出來。生活中大多數人是「想要成功」,只有小部分人是「一定要成功」。很多事情看起來好像很困難,但要有「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的信念,最終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美國西部的農村,一位家境貧寒的15歲少年,在幽暗的燈光下寫了一篇《一生的志願》:「要到尼羅河、亞馬遜河和剛果河探險;要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和麥金利峰;駕馭大象、駱駝、鴕鳥和野馬;探訪馬可·波羅和亞力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駕駛飛行器起飛降落;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擁有一項發明專利;給非常的孩子籌集100萬美元捐款……」
他展開自己夢想的翅膀,一口氣列舉了127項宏偉的人生志向。儘管這樣的志向當時在家人和外人看來,有些是滑稽可笑且不切實際的,但是懷有夢想的少年早已經熱血沸騰,他跟隨著心靈強烈的呼喚,開始了將夢想轉為現實的漫漫征程。44年後,他終於實現了《一生的志願》中的106個願望。他就是20個世紀著名的探險家約翰·戈達德。
當有人驚訝地追問他是憑藉怎樣的力量,把那許多註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腳下時。他微笑著回答:「很簡單,我只是讓心靈先到達那個地方。隨後,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來,就只需沿著心靈的召喚前進了。」
擁有成功的企圖心和強烈的「一定能」的慾望,你才可能受到成功的召喚。這股力量就像噴涌而出的火山,就像飛流而下的瀑布,它會為你的生活創造一個孕育動力的巨大落差,時刻提醒你去奮鬥,引導你去追求。同時這股力量時刻激勵你的工作和生活,讓你倍感使命的召喚,哪怕是萬丈深淵,你也要奮然前行。
「打工皇帝」唐駿,曾經很自信地說過一句話:「在中國,我還沒見過比我心理更健康的人,我出身不『貴族』,但是我心態很『貴族』。」唐駿所說的貴族心態,不外乎就是一種企圖心。現在你可以沒有房沒有車,沒有資產,沒有高收入,沒有名牌服飾,在公司做著最基層的工作,但是你不該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應該時刻保持貴族一般的企圖心,相信這些都不能成為你成功的阻礙。
世界上沒有低下的人,只有低下的人生;世界上沒有卑微的工作,只有卑微的工作態度。
好好先生還是好好小姐
曾經看過一部喜劇電影,改編自英國喜劇演員、作家丹尼·華萊士出版的同名自傳,中文叫《好好先生》(Yes Man),電影中的主人翁卡爾·艾倫由喜劇明星金·凱瑞扮演。
卡爾就像芸芸眾生中的一員,生活、事業和愛情都遇到了瓶頸——生活平淡如水,事業無出頭日,愛情失意。他的好朋友使出了渾身解數想把卡爾拉回正常的生活,可是卡爾還是像個隱居者一樣,關門謝客,拒絕一切邀請。因為他總是以消極的「不,不行」式的態度跟人打交道。
有一天,直到他參加了一個自助課程才有所改變。他在導師的壓力下發誓:在一年時間裡都只能說「好的」,而不管對方是誰,要求他做的是什麼事情。因為說「不」就意味著對他人的拒絕,拒絕他人就是拒絕自己,拒絕自己就是拒絕生命,拒絕生命就等於自殺。
半信半疑的他開始實踐自己誓言的時候,他的生活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他得到了升職機會,贏得了大筆的獎金,得到了一隻人人愛的小狗,獲得了護理學的學位,甚至一次環遊世界的大好機會也落到他頭上。但這些還不是最美妙的,最美妙的是他還與一個美麗的女孩墜入了愛河。
原來多說「好」竟然能帶來這麼多的好運,也是因為在「好,好,好」的回答中,卡爾開始漸漸對人生有了新的認識。接納他人、接納他人的請求,為他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和各種契機。
雖然只是一部電影,卻來源於現實的原型。儘管有些藝術上的誇張,但是它卻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一個道理:當你說「不」,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你不但把世界關在了外面,你也為自己關上了人生的一扇門。雖然你曾經在這扇門外徘徊,想著裡面的種種可能性,但是門關上了,就永遠不再為你打開。
所以,不要輕易拒絕,為什麼不嘗試做一個Yes Man或者Yes Lady?多說「OK」其實就是為自己多打開了一扇門,門裡面的美妙世界,你也就有了機會一探究竟。每次我在講心智模式的課程時,通常開篇的第一個概念就是幫助受眾理清「Yes心態」和「No心態」的區別。當受眾懷著「Yes心態」在聽課時,那麼他是帶著「空杯狀態」而來的,我講得精彩他會興奮,我講得實用他會吸收,我講的知識是他掌握的,他也會再一次進行梳理。而懷著「No心態」的人呢,無論我講得如何投入,他總是遊離在課堂之外,學習對他而言只是將肉身置於教室之內,大腦則處於關閉狀態,知識無論新舊一律抵制,這樣的態度,企業怎麼還敢奢求他進步呢?
如果在瀏覽器中輸入
http://www.haibofanyi.com
www.haibofanyi.com,你會看到一張馬雲用食指輕靠嘴唇的經典照片,在照片的左邊是馬雲手寫的一句簡單但又令人震撼的話:永不放棄!
1991年,當時還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的馬雲,和幾個朋友創辦了海博翻譯社。創業並不順利,第一個月下來只收入700元,但光是房租就花了2400元。這時候,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都對他搖起了手指,說「馬雲犯傻了,安安穩穩地當大學老師不挺好嗎,瞎折騰什麼」。
馬雲堅持自己認為是YES的東西,就算傻也要傻到底。當合伙人動搖的時候,馬雲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只身前往義烏,通過賣小工藝品、賣花、賣書、賣衣服……用最原始的方式維持翻譯社的運轉。憑著這股不怕吃虧、不怕吃苦的「傻」勁,馬雲的翻譯社活了下來,並成為了杭州最大的翻譯社。
1995年,馬雲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全力投身互聯網行業。在決定辭職前的晚上,馬雲找了24個朋友諮詢,有23個人說No,只有一個人說可以試試。但馬雲卻不聽「逆耳忠言」,堅決辭職了。對他的這個舉動,朋友們大呼「傻到家了」!
當時馬雲的創業情況實在是讓人揪心,創建網路的資金只有六七千,這是他的全部積蓄,剩下的錢只能從親人那裡東拼西湊,將家裡的傢具全都賣掉。當時創業的人除了馬雲自己和妻子外,只有一個大學同學。
最後的結局,相信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馬雲一步一步創建了中國黃頁、阿里巴巴、淘寶網。
如果馬雲一開始就對自己的「衝動」說No,或者聽到周圍人都說No時就放棄,那麼他到現在只能是一個大學老師。做任何事情,讓你放棄的理由有1000種,反對的人有1000個,那又怎麼樣呢?只要有一個堅持的Yes就夠了。你自始至終都說Yes,時間長了,你周圍的Yes就會越來越多。
方法總比問題多
在非洲大陸,有這樣一位溫州企業家。他放棄許多到發達國家淘金的機會,而到條件落後的非洲四處闖蕩,並為中國和非洲的友好貿易往來充當民間形象大使。他就是喀麥隆 「中國商城」董事長吳建海。
在而立之年,他到國外搏擊商海,開拓事業。後來,他放下經營多年的東歐、西歐市場,逐鹿非洲,走進了喀麥隆。那是1995年5月,他帶著幾皮箱的樣品和一本叫《絕處逢生術》的書,隻身來到非洲。溫州人敏銳的眼光讓他發現,在喀麥隆杜阿拉市還沒有中國商店,但是中國貨卻很受當地人歡迎。於是他馬上成立了海蘭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專門經銷中國商品。
當時,他是唯一一個在杜阿拉開商店的中國大陸人。像許多在海外奮鬥的溫州華僑一樣,他憑著溫州人特有的韌勁,克服語言、環境、風俗等困難,跌打滾爬,終於站穩了腳跟。
從1997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喀麥隆經商。但由於語言限制、店面難找以及治安問題,只好半途而廢。在這種形勢下,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吳建海腦海孕育而生——辦中國商城,將中國商人會聚一堂,形成規模經營。在中國駐杜阿拉領事館和瑞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9年年底,吳建海在杜阿拉獨資創辦了「中國商城」。這家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有25間店面的商城,使中國商人有了穩定經營的棲身之處。更重要的是,他們把中國大陸特別是溫州的眼鏡、皮鞋、服裝等小商品帶進了成千上萬非洲人的生活。
要做的事,總會有辦法;不做的事,總會有理由。如果一個人非常迫切地想做一件事,要想做好這件事的願望很強烈,那麼他會千方百計地去動腦筋、想辦法。相反,如果不想去做,也可能是想方設法地找出理由,來說明不去做這件事的合理性。
對職場人而言,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和困難時,能否主動去尋求方法解決,而不是找借口迴避責任,這一點,對他在職場中能否成長與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在工作中常見有人抱怨。沒工作的人抱怨工作難找,有工作的人抱怨工資太低,下屬抱怨上司布置的工作太難,上司抱怨下屬能力太差又缺乏責任心,同事之間抱怨互相不能好好配合……工作越來越不順,抱怨越來越多,只因為一個原因,就是你還沒有發現一個秘訣,這個秘訣就是:問題多,方法更多,而且方法總比問題多。
不怕打擊的AQ
1982年12月4日,一個男孩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出生了。和一般嬰兒不同,他天生沒有四肢。我們可以想象,當時他的父母看到這個剛出生的小男孩時多麼震驚。他們的兒子能不能活下來?他們的兒子怎樣才可以擁有快樂的正常生活?當他生活在世人都認為他是巨大殘疾的世界中時,他該做些什麼又該成為怎樣的人呢?
請設想,一出生就沒有手臂,生活會是什麼樣子?沒有手臂去擁抱別人,沒有雙手去體驗觸摸,也不可以和心愛的人牽手。從一出生就沒有雙腿又會是怎樣的呢?不可以走路,不能跳舞,甚至僅僅是靠雙腳站立都不可以。現在把這些假設的場面放在一起——沒有雙臂也沒有雙腿,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呢?這將對你每天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當時男孩的父母不知道,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這個漂亮的無手足的小男孩有一天會通過他的足跡和對全世界生命的接觸來激勵鼓舞所有人。這個男孩就是尼克·胡哲,一個基督教佈道家,「沒有四肢的生命」組織創辦人。
在尼克的整個童年,他不僅僅要挑戰學習和青春期,如恃強凌弱、自尊心,而且還要與自卑和孤獨做鬥爭,如他會問「為什麼我與周圍其他孩子不同」「為什麼我一出生就沒有手足」等問題。7歲的時候,尼克嘗試了許多特殊設計的電子手臂和雙腿,希望自己能和其他孩子有更多的相似之處。但是尼克認識到即使他使用這些也改變不了別人看他的眼神,並且這些設備對於他來說太沉重了,也對他的靈活性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隨著尼克的成長,他學會了怎樣應付自身的不足,自己也可以做越來越多的事情,如刷牙、洗頭、打電腦、游泳、做運動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尼克開始熱愛他的生活環境並完成更偉大的事情。在七年級的時候,他被選為學校的主席,與學生會的其他人一起工作,處理地方慈善機構和殘疾組織的各種事情。
畢業之後,尼克繼續學習深造,他取得了會計和金融企劃的雙學士學位。19歲的時候,尼克開始實現他的夢想,那就是有能力通過自己充滿動力的演講和自己的親身經歷去鼓勵其他人,給他們帶去希望。「我找到了我存在的目的,當然那也是我的生活環境存在的目的……為什麼你們備受煎熬的目的」。
2005年,尼克被授予「澳大利亞年度青年」的榮譽稱號。這是一項很大的榮譽,是對青年人的才華和他對這個國家和社會做出的服務貢獻及個人成就的肯定。這份榮譽僅授予真正可以鼓勵、激勵人們的人。
現在,這個失去手足的25歲的年輕人所完成的事情要比很多同齡人多得多。尼克現在頻繁地來往於世界各地,他既是一個國際公益組織的總裁,同時又有自己鼓勵人心演講的公司。自從尼克9歲時第一次充滿動力的演講之後,他的足跡開始遍布全世界,與數十億人分享他的故事、經歷。他為各行各業的人做演講,有學生、教師、商界人士、翻譯家及教堂會眾。他也在世界各大電視節目中講述自己的故事。
面對人生中的不如意,面對遭遇到的種種挫折,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態度又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逆商,即逆境商數,也就是一個人面對挫折、擺脫困難和超越困難的能力。有的人稍有不如意,則灰心喪氣,遭遇挫折后總是抱怨他人、抱怨社會、抱怨環境,而不從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不能客觀地分析困難和挫折,要麼垂頭喪氣,消極對待,要麼放棄目標,不再行動,不能繼續「戰鬥」下去。這樣,肯定是無法達到目的的。而有的人對待不如意的事則非常想得開、看得遠,遭遇挫折后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總結經驗和教訓,積極準備下一步行動,為最終實現目標而積極備戰,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這些人,無論最終結果怎麼樣,他們一定會不同凡響。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許多人缺乏正確面對逆境的態度。他們遇難而退,拒絕一切機會。他們忽略、掩蓋甚至放棄人類內在的追求進步的本能以及生活給予的許多東西。生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在逆境中奮然崛起也是其中一種。不能面對逆境的人就是忽視了生命中這種潛能的人,是在有意或無意中逃避自己的人。
逃避逆境的人往往想過那種得過且過的生活,他們會說:「只能這樣了。」他們找到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放棄了夢想,放棄了追求,選擇了自認為是一條平坦的人生道路。但是,隨著時間推移,事實恰恰相反。他們將付出更大的代價,可能會遇到更大的逆境。逃避逆境者遭受的痛苦比他們直面挑戰、勇敢地面對現實而承受的痛苦要大得多。對一個人來說最悲慘的事,莫過於回首看見自己平庸辛酸的一生。只有那些敢於面對逆境的人,才能收穫成功。這種人不畏艱難,在逆境面前保持微笑,並將一生定義為「面對逆境的挑戰」的過程。
可口可樂的前總裁古滋·維塔,這位著名的古巴人在1960年隨全家人匆匆逃離古巴來到美國,身上只帶了40美金和100張可口可樂的股票。1980年,當古茲·維塔成為可口可樂執行長后,這家公司在他退休時股票增長了7倍!整個可口可樂價值增長了30倍!
古茲·維塔在總結自己的成功歷程時講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即使走到了絕境,只要你有堅定的信念,抱著必勝的決心,你仍然還有成功的可能。」一個逆境商數高的人,無論環境有利還是不利,人生幸運還是不幸,他們都不會停止前行。他們在逆境面前保持一種生命激情,決不讓年齡、性別、身體缺陷或者任何其他障礙阻擋自己去實現成功願望的腳步。逆商中總能隱藏某種「戰勝」的信念,每當他們遭遇困難時,這信念就會釋放一種巨大而神秘的力量,這股力量堅韌、頑強、有彈性、從不退縮。
美國的第十八任副總統亨利·威爾遜就是一位逆商勝利者的代表,他這樣描述自己的成長:「我出生在貧困的家庭,當我還在搖籃牙牙學語時,貧窮就已經顯示出它猙獰的面目。我深深地體會到,當我向母親要一片麵包,而她手中什麼也沒有時,她的心中是什麼滋味。16歲時我離開了家,做過10多年的學徒。一直到21歲,我從來沒有在娛樂上花過一分錢。每天我都要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漫無盡頭的盤山路上行走,我經常也會帶著一對人馬進入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採伐大圓木,每天天不亮,我就早早地起床,並一直到深夜才能入睡……」
在這樣的逆境中,年輕的威爾遜變得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堅強。在威爾遜看來,每一次磨難都是一次人生的轉折點,重要的是,你要將它作為成功的階梯。所以,莎士比亞會說:「這是一個普通的常識:窮苦、卑微是雄心勃勃的年青人通往成功之路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