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讓員工成為成本控制的主體
企業的成本控制對象成千上萬,要使每個成本對象都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本控制體系。
對想要長期進行成本管理的公司來說,讓員工接受教育訓練,能帶來顯著的效果。
員工的創造力究竟有多大,誰也不清楚,但員工中有潛力可挖是毋庸置疑的,這就需要各級管理者來挖掘。解決這個問題最切實的辦法就是搞培訓,包括思想作風、文化及業務知識、工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培養和訓練。因為社會教育很難提供足夠的完全符合企業需要的人才,重視員工培訓已成為成本管理的一個趨勢。
英國航空公司在進行「費用價值分析」,消除「非生產方面」的浪費時,也對員工實施了廣泛的培訓。為了將多項費用減少40%,公司對員工實施電腦化和分析技術訓練,並在開始執行部門年度預算前給予員工詳細的簡報。
員工在了解公司的目標,並擁有正確的成本資料之後,會在成本管理上有傑出的表現。企業經營者要給員工提供某些資料,因為絕大多數的員工對自己每一天工作中所引起的成本都一無所知。其次,讓員工參與決策制定,如英航這類公司就可對維修員工提出這類問題:你在維修一架747飛機時,會增加多少成本?一架747的維修工作延誤一天,會使公司損失多少錢?如何才能迅速取得所需要的工具,避免延誤飛機的維修時間?突然之間,就可從員工那裡得到很多構想、很多動力,節省很多成本。最大的收穫是,得到了最好的品質,因為最有效的工作方式往往也是品質最佳的工作方式。
可以這麼說,如果這些人對產品的了解不如董事會裡的人,那麼公司就無法成功。
亨利·福特在1914年宣布了震驚世界的5美元工作日計劃,高於當時當地平均水平一倍有餘,所有人都認為福特瘋了,但是1914~1916年3000萬元、4400萬元和6000萬元的納稅後凈收入證明,提高員工工資不僅沒有給公司增加成本,反而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思科公司員工的工資也高於業界的平均水平。員工自己說,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也是在工資水準的前1/3的梯隊之中。思科的節約也不是教條性的,如果有人能喝10瓶水,也絕不會有任何人指責他浪費。思科每年投入大量的資金用於員工培訓,公司曾經聘請在好萊塢工作過的導演給員工做溝通方面的培訓,12人的課程培訓了3天,每人5000美元的費用。
在思科,全員享有期權,40%的期權在普通員工手中,一個思科普通員工,只要干滿12個月,在期權上的平均收益是3萬美元。另一方面,公司因為有互聯網這樣的工具,便於隨時溝通,公司的一些決策都事先跟員工進行討論,有專門的人負責徵求意見,這樣,員工自然願意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對公司的成本構造最有影響力的人,歸根結底是那些每天都在處理設備、產品和顧客的基礎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