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歷史的拐點>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群雄爭強,各國都想通過一系列的變法舉措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比如魏國有李悝變法,楚國有吳起變法;雖然這些變法也達到了一定的富強目的,但並不徹底。


  此時,有一位衛國國君的後裔,名叫公孫鞅,他少好刑名之學,熱心法家學說,拜了當時的名士屍佼為師,專門研究以法治國的學問。他還一心嚮往李悝、吳起等法家先賢的改革事業,尤其對於李悝的《法經》懷有濃厚的興趣。


  然而當時的衛國已經成為魏國的附屬國,公孫鞅眼見自己已無法在自己的祖國施展抱負,於是20多歲的他便隻身來到了魏國,希望能夠在魏國一展自己的雄才。


  到達魏國后,公孫鞅先是向魏王進行了一番遊說,結果反被當時的魏國丞相公叔痤看中,於是他當即就被封了「中庶子」的官職,專門負責管理魏國公族的事務。公叔痤心知這公孫鞅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就準備進一步向魏王舉薦他,可不巧的是,公叔痤竟一下子病倒了。他在臨死前對魏王說:「公孫鞅可是個大才,大王可以讓他接替我的丞相之位;如果大王不能任用他,那麼就請大王一定要殺掉他,否則後患無窮!」最終,魏王卻並沒有把公叔痤的話放在心上。


  後來,秦孝公為了振興秦國,於是向全天下廣發《求賢令》,欲以赤誠的態度招攬天下賢才。公孫鞅也看到了這道《求賢令》,他在對魏國失望之餘,於是便懷揣著法家先賢李悝的《法經》匆匆趕去了秦國。


  公孫鞅到達秦國后,經人介紹,與秦孝公一連進行了三次對話,一次比一次熱烈。孝公非常讚歎公孫鞅的才能,於是決定重用他。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公孫鞅為「左庶長」(秦爵位為二十級,左庶長為第十級),開始在秦國實行一系列變法舉措。


  在變法之初,以老臣甘龍為首的秦國貴族保守派出來竭力抵制,但由於孝公的極力支持,變法便得以順利地推行了下去。


  公孫鞅先後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變法改革,歷時二十餘載。在變法之初,公孫鞅還別出心裁地想出了一招「徙木立信」的妙計,以爭取老百姓對新法的信任。他第一次改革的重點是清除秦國的貴族勢力和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其大體內容是:(1)廢除秦國的世卿世祿制,而實行二十級的軍功爵;(2)獎勵軍功,禁止私鬥;(3)實行戶籍制度和「連坐法」;(4)鼓勵耕織,發展經濟。


  這一次變法進行了十年,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秦國逐漸變得富裕和強大起來。公孫鞅也因為變法有功而被提升為大良造(第十六級爵位)。為了進一步鞏固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遷都咸陽,同時公孫鞅又開始主持了秦國的第二次變法。這一次變法的大致內容是:(1)推行縣制;(2)廢井田,開阡陌;(3)制定秦律;(4)統一度量衡;(5)燒詩書,禁遊學,實行愚民政策。此次變法的成效也很大,公孫鞅還因此被分封在了商地,所以後人又把他稱為「商鞅」。


  商鞅變法改革近二十年,取得了突破性的功績,它徹底改變了秦國的落後面貌:「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史記》)此次變法對內打擊了舊貴族的保守勢力,促進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和國力的增強。秦國終於由一個被中原諸侯國視為夷翟之邦的國度,而一躍成為了令關東諸國聞之膽寒的虎狼之國,從此「諸侯卑秦」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後來,商鞅還幾次率軍對外出征,也開展一系列的外交活動,結果都取得了成功。它使得魏、趙兩國不敢再輕視秦國,還收回了部分河西之地。由此,商鞅將一個落後的秦國變為了發展中的秦國,為建立一個更加強大的、滅六國而統一中國的秦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