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中興
靖康二年(1127年)農曆五月,在抗金老將宗澤的支持下,宋徽宗第九子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後來定都臨安(杭州),史稱此後的宋朝為南宋。
南宋初年,宋金之間依然爭戰不斷。1141年以後,宋、金之間的戰爭暫告結束,南宋政局漸趨穩定,社會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起來。當時,北方人紛紛遷移到南方來,使江南的勞動力有所增加。南宋王朝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錯綜複雜的情況下,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權,注意安定人心,恢復生產,充實財源。通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南方經濟發展迅速超過北方,全國的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這段時期處於高宗紹興年間,史稱「紹興中興」。
宋王朝為安頓北方流民,採取了某些措施,規定在平江一帶開墾農田的北方流民,免征三年租課;凡兩年以上沒人耕種的荒地,允許農民開墾,並貸給耕牛和谷種,或減低稅額等。這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南宋王朝考核地方官的主要標準就是看當地農業生產的好壞,並要求各縣地方官在每年春季都要親自到郊外向老百姓宣講政府提倡農業的政策。幾年以後,農業得到恢復並迅速發展。那時,南方的水利灌溉事業也大大超過北方,除修復久被湮廢的水利設施之外,還修建了不少新的工程。圩田、塗田、沙田、梯田等大量開墾,農田面積不斷增加。農業技術也有改進,江浙農民深耕熟耨,土細如面,實行「靠田」、「還水」耕作法,遇旱不枯,可保豐收,一般上等田,可畝產五六石,因此當時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北人南遷,南方人種麥也漸增多。植棉區已從兩廣和福建推廣到長江和淮河流域。
這時手工業也發達。絲織技術有了新的提高,分工細緻,品種繁多,產品精緻。從此以後,棉布逐漸成為人們的主要被服原料。由於海上交通日趨興旺,又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明州、泉州、廣州成為造船中心,製造大型海船,還普遍製造車船。車船裝有輪子,用腳踏輪,激水而行,快速如飛。制瓷業規模宏大,景德鎮是當時著名制瓷中心,產品遠銷各地,「有饒玉之稱」。其他如造紙、印刷、制茶以及火器製造等業也都相當發達。
南宋時期,江南一帶出現了許多商業城市,如臨安、鎮江、平江、建康、泉州等。都城臨安,更是當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從浙江及其他州郡前來的貨船,絡繹不絕,城內店鋪林立,貿易興盛,彙集了全國各地的名優特產。市內出現了不少的市、行、團等商業組織,既收購各地土貨和各類物品,又批發出售商品。
宋、金雖為敵國,但雙方貿易往來仍然頻繁。宋、金政府都在淮河沿岸及西部邊地設立市場,稱為榷場,供商人貿易。另外,民間私下交易也不斷,南方的銅鏡、瓷器、書籍在北方市場屢見不鮮。南宋的海外貿易超過北宋。高宗紹興末年,市舶年收入達200萬貫,超過北宋治平年間2倍多。由於商業和外貿的發展,紙幣成為南宋市場的主要交換手段,除四川仍使用「交子」外,戶部還發行了「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