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
劉秀完成了統一大業,恢復了漢室的統治。由於連年征戰,使光武帝對戰爭產生了厭惡之心,而且他也深知天下百姓久遭戰禍,財物耗盡,天下太平是眾心所向。因此,在隴中蜀地(今甘肅東西及四川部分地區)平定之後,光武帝決定致力於發展社會經濟,安撫周邊少數民族。為了鞏固新建的東漢封建政權,光武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先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皇權和緩和階級矛盾的政策措施。
光武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光武鑒於西漢前期三公權重、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台。尚書台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台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從此,「天下事皆上尚書,與人主參決,乃下三(公)府」;「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之職,備員而已」。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台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
劉秀認為「天地之性為人貴」,新莽末年,群雄並起,劉秀能使天下歸心,他的人為貴思想起了不小作用。他不妄殺生靈。更始元年十月(公元23年),他奉劉玄之命,持節巡行河北。進至邯鄲時,已故趙繆王的兒子劉林勸劉秀說:「赤眉軍現在河東地區,只要決開黃河大堤放水淹灌,百萬之眾的赤眉軍就可成為水中之魚。」劉秀沒有同意,保全了百萬生靈。他善待降卒。更始二年秋,劉秀軍大破銅馬軍之後,劉秀非但沒有殺投降的銅馬軍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們的首領為列侯。投降的人還是不放心,劉秀就命令他們各自回本營統領軍隊,而自己輕裝簡從巡行各部陣地。投降的人互相交談:「蕭王待人以誠、推心置腹,我們哪能不以死效力呢!」從此都心悅誠服了。劉秀把投降的士兵全部配給各個將領,於是部眾多達幾十萬,所以關西一帶稱劉秀為「銅馬帝」。他不計私怨,崇尚「人道」。更始帝劉玄曾親自下令殺死了劉秀的大哥劉,其仇可謂大矣。可當更始帝兵敗逃亡之時,他卻頒布了一道令常人無法理解的詔書,詔告天下說:「更始兵敗棄城逃走,妻子兒女衣不遮體,遊離失所在路途。朕很憐憫他們。現封更始為淮陽王。吏民如有敢傷害他的,罪過如同大逆。」後來,劉玄被赤眉軍將領謝祿絞殺。劉秀聽了很悲傷,詔大司徒鄧禹葬之於霸陵,同時將劉玄的三個兒子均封為侯。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併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於是「條奏並有四百餘縣,吏職省減,十置其一」。同時,廢除西漢時的地方兵制,撤銷內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徵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但是,到了東漢後期,州牧刺史逐漸權重,兼有軍政財大權,地方兵力又逐漸興起。
光武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東漢建立后,即興建太學,設置博士,各以家法傳授諸經。光武巡幸魯地時,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後來又封孔子後裔孔志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別是對儒家今文學派製造的讖緯迷信更是崇拜備至。早在東漢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孫述等人利用讖書作為其承受天命的依據,指使他過去的同學強華偽造了一個叫做「赤伏符」的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在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表示他繼承了西漢的火德,是「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的真命天子。東漢統一全國后,更「宣布圖讖於天下」,把讖緯迷信尊為「內學」,作為其維護封建統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學神學的同時,光武鑒於西漢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祿,依附王莽,乃表彰氣節,對於王莽代漢時期隱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禮聘,表揚他們忠於漢室、不仕二姓的「高風亮節」,企圖養成重名節的社會風氣,為鞏固東漢封建統治服務。
另外,光武帝還注意民生,與民休息。自西漢後期以來,農民之淪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為西漢末年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參加起義;同時在一些割據勢力的軍隊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劉漢封建政權中,為了瓦解敵軍,壯大自己的力量,也為了安定社會秩序,緩和階級矛盾,曾多次下詔釋放奴婢,並規定凡虐待殺傷奴婢者皆處罪。詔令免奴婢為庶人的範圍,主要是王莽代漢期間吏民被非法沒收為奴的,或因貧困嫁妻賣子被賣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飢荒或戰亂被賣為奴婢的;在戰亂中被掠為人下妻的。另外,還規定不許任意殺傷奴婢以及廢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說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較之過去有所提高。同時,在省減刑罰的詔令中,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
光武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即位以後,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以為地方官吏;並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因而經過整頓之後,官場風氣為之一變。故《後漢書·循吏傳》有「內外匪懈,百姓寬息」之譽。
東漢初年,針對戰亂之後,生產凋敝、人口銳減的情況,光武注意實行與民休養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賦斂。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其次是省刑法。再次是偃武修文,不尚邊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后,未嘗復言軍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東師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奉獻,願請都護……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厚加賞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詔說:「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人不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光武帝統治期間,東漢的農業、手工業都得到了大大發展。鐵制農具的改進、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廣泛修建,使生產技術大大提高;冶鐵技術的改進,使鐵的產量大為增加;精美的銅器、漆器、絲織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業工藝;通都大邑商業繁榮,商人的足跡遠至西域和國外。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東漢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光武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