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雍正即位之謎
康熙號稱「千古一帝」,他8歲登基,在位61年,擒鰲拜、平三藩、收台灣、剿噶爾丹,使國力空前強盛,中國成為萬方朝拜的大帝國。康熙可以說是「功成名就」,不可一世。然而他在自己的家事面前卻一籌莫展。臨終之時,連定誰為太子,都懸而未決。
1722年10月,康熙不顧69歲高齡,到南苑狩獵。十幾天後,覺得身體不舒服,就回京在暢春園休養,至12日病情穩定。13日病情突然惡化,當日夜裡一命嗚呼。14日大殮。不幾天之後,皇四子胤禛登基,年號「雍正」。雍正的突然即位,震動朝野。各種傳聞紛紛揚揚。
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臨終那天,曾召集允祉、隆科多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朝鮮國《李朝實錄》載,康熙病重,解其挂念珠與胤曰:「此乃順治帝臨終時贈朕之物,今我贈爾,有意存焉,爾其知之。」還有一些能證明康熙病重期間,胤被委以重任的資料,說明康熙對胤的信任。如11月9日,康熙命胤齋戒,代皇帝行南效大祀。13日,康熙改派鎮國公吳爾占代行祭天,胤三次被召。在此齋戒期間這樣做是不同尋常的。
雍正六年,有人投「逆書」,列雍正十大罪狀:即謀父、逐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好色、誅忠、任佞。如果「謀父」實有其事,那麼,雍正的即位就值得懷疑了。
據說,康熙病重時,胤禛進了一碗人蔘湯,不知為何,康熙就死了,接著,胤禛就繼了位。即是說,康熙是被雍正毒死的。此說似乎也在理:因為原來康熙病情已經穩定,而13日驟變,突然去世哪能不使人生疑?又據說,當時有個義大利人馬國賢曾身臨其境,認為即使不是毒害,也出現了非常事變。另外,據推測,暢春園是在隆科多的嚴密控制下,是他負責康熙的安全警衛及執掌衛戍兵權的,而他是雍正的舅舅,那時只有他能接近康熙。不排除他參與下毒的可能。
照此推理,雍正不是即位,而是篡位。這也有值得耐人尋味的地方。
據說,在康熙繼承人方面,得康熙賞識又眾望所歸的,是皇十四子胤禎。康熙五十七年,胤禎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總領西北各路大軍,代父親征新疆和西藏。康熙親口誇獎胤禎有帶兵才能,是良將,要部下絕對服從胤禎。而且康熙死時的遺詔上寫的原文是:「傳位十四阿哥胤禎。」那麼,雍正謀父之後,又怎樣「篡位」的呢?據說是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遺詔,將「十四子」改為「於四子」將「胤禎」改為「胤禛」了。雍正依詔登基,順理成章。還有人說,雍正初年,他借口殺了隆科多是為了殺人滅口,讓篡位之事變成永遠的秘密。還推斷,雍正之所以在皇十四子返京之前「謀父」,也是怕另生枝節,影響自己當皇上。一正一反,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當前,史學界還有兩種說法:一是,二者必取其一說。據說,康熙本來有胤禛和胤禎兩個繼位人選,但13日病情突變時,倉卒之間,他必選其一,因此,選中了四子胤禛。二是康熙本欲立胤禎,但病發突變,已近臨終,而代父遠征的胤禎二十多天後才能到京,來不及,康熙深知「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眾皇子為爭奪皇位可能互相殘殺,後果不堪設想,加上康熙平日對胤禛印象也不壞,只好順水推舟就湯下麵,將皇位傳給胤禛了。
野史上「改詔」一事不可信,不過看來雍正對父皇確有虧心事。
過去一些野史譴責雍正,說他在康熙病重時送上「參湯」,讓其父迅速歸天。他又讓隆科多密改康熙的遺詔,將「傳位十四子」中的「十」字上下添了兩筆變成「傳位於四子」,由此取代了他同母的十四弟而篡了位。不過,從清宮習慣和文體來看,改遺詔之說不太可信。
滿清自順治入關后便受博大的漢文化包圍熏陶,加上剛依照蒙古文創建的滿文辭彙又很少,很快便普遍使用漢文。不過康熙、雍正兩朝對滿洲親貴們下密詔時,為了內廷的隱秘性卻多使用滿文,事關「國脈所系」的傳位詔更應如此。即使用漢字,按當時的文法也不會用「於」而應用「於」。
雍正謀害其父一事,至今也無證據,不過,倒有蛛絲馬跡說明此人繼承皇權確實可疑。清宮檔案中發現他剛即位時給隆科多的一封信,肉麻地稱這位「舅舅」是「朕之功臣」、「曠世罕有之臣」。康熙臨終前,由隆科多率御林軍守護,他對雍正何「功」之有?語中當有隱情。雍正繼位後起居也有奇怪之處,其父的寢宮他絕不去住,自己的陵墓也沒選擇在安葬父、祖的遵化縣陵園,而是另在西面的易縣開闢了一處新陵園(此後清帝才在東陵、西陵交叉安葬),彷彿很害怕冥冥之中的父皇。對當時迷信鬼魂的清室來說,這些舉動只能用必有虧心事來解釋了。
雍正繼位后很快圈禁了早有權力之爭的八弟、九弟,還下令將他們改名「阿其那」、「塞思黑」(滿語為豬、狗),二人不久便暴卒。據溥儀之弟溥傑說,他在宮中便發現過雍正留下的殺弟密詔。將兄弟改畜生之名的舉動,本身便反映出本人的荒唐下作。稍有點獨立思考的人都會問,這兩個親王若是狗是豬,作為其親哥哥的皇帝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