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清帝王權謀那點事> 3、順治帝繼位之謎

3、順治帝繼位之謎

  清太宗皇太極猝死之後,皇位繼承在肅親王豪格同睿親王多爾袞之間角逐,幾乎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六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六歲的福臨何以能承大統?這是清朝歷史的一個謎。往之論者多認為出自睿親王多爾袞之首議。目前看來,事實並非如此,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規定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洲八旗貴族共議嗣君。時親王、郡王共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認為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學者,其主要依據是朝鮮《瀋陽狀啟》或《沈館錄》中的一段記載。為便於分析,徵引全文如下:秘密狀啟。十四日,諸王皆會於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雲。」則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於帝,衣於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於此議乎?」即起去。八王亦隨而去。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後,當即歸政。誓天而罷雲。上述《秘密狀啟》,時間記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門秘密會議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為禮親王代善,「虎口」為肅親王豪格,「八王」為英郡王阿濟格,「九王」為睿親王多爾袞,「十王」為豫郡王多鐸,「右真王」為鄭親王濟爾哈朗。


  在上述材料中,有三點,應分析。其一,「九王應之曰」,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一番爭論,而被《秘密狀啟》的作者,或出於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闕載。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其前都有一番爭論。因是最高機密會議,外人不可得知而詳。《秘密狀啟》中的這段記載,十分可貴,有所罅漏,不必苛責。


  其二,「汝等之言是」,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人提出立福臨,故多爾袞才「應之」、「是之」,否則何應之有、何言之是!


  由上可見,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之《瀋陽狀啟》言辭含糊,且存疑點。


  事實上,擁立福臨繼承皇位之議首先出自鄭王濟爾哈朗,當時最有影響的四位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態度,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想卷進這場政治漩渦,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角立,雙方僵持,互不相讓,所以只有鄭親王濟爾哈朗比較超脫而能起協調作用。


  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鬥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則,濟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之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宮中如同己出。二則,濟爾哈朗小皇太極七歲,兩人情誼如同胞;三則,阿敏被奪旗后,濟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四則,濟爾哈朗屢經疆場,軍功顯赫;五則,濟爾哈朗年四十五,序齒僅亞於代善,比多爾袞年長十三歲;六則,濟爾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濟爾哈朗既是多爾袞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於兩方協調。八則,濟爾哈朗表面憨厚而內心機敏,在關鍵時刻提出重要建議。所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議商皇位繼承而陷於僵局之時,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而是福臨繼位,平衡了各方。


  鄭親王濟爾哈朗因擁立福臨繼位之功,而得到擔任輔政王的政治回報。輔政親王的政治地位,較和碩親王更高一層。當時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濟爾哈朗輔政?顯然,代善在這場嚴重而激烈的政治鬥爭中毫無作為,大貝勒沒有做出有利於勝利一方的貢獻。豪格則與多爾袞對立,如二人同時輔政,會出現兩虎相爭的局面。至於濟爾哈朗之所以為攝政王,主要原因是:首先,他提出了福臨繼位這一折衷方案,侄子繼統,皇叔攝政,理所當然,眾王接受。其次,他因私下表示擁立豪格,又為兩黃旗王大臣所接納。再次,他同代善父子無惡,而為兩紅旗王大臣所認允。再次,他非努爾哈赤直系子孫,對多爾袞兄弟構不成政治威脅,而為兩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濟爾哈朗不久便被多爾袞撤其輔政王。這是多爾袞對濟爾哈朗不擁立自己而擁戴福臨的一個政治報復,也是多爾袞獨攬朝綱鞏固權力的一項舉措。


  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若自己強行登極,只有兩白旗支持,明顯不佔優勢,還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併,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給大清造成重大損失。解決皇位繼承難題的途徑不外三條:一是強自為君,得不到兩紅、兩藍旗的贊同,還會引發兩黃旗的強烈反對;二是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三是讓年幼的皇子福臨繼位,而自己同濟爾哈朗攝政,可收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攝政掌權,避免內訌。所以,在上述三種解決辦法中,以第三種解決辦法比較切實可行,兩黃、兩白、兩紅、兩藍各方都可以接受。睿親王多爾袞,能知時務,聰睿機智,權衡利弊后,才贊同立先帝第九子福臨。


  福臨當時尚在沖齡,不了解繼位政爭內幕。 後來逐漸知道當年的故事。待多爾袞病死、自己親政之後,即對皇叔濟爾哈朗表彰其當年功績,賜予其金冊金寶。《清世祖實錄》順治九年二月庚申記載: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鴻基,創業垂統,以貽子孫。太宗文皇帝繼統,混一蒙古,平定朝鮮,疆圉式廓,勛業日隆。及龍馭上賓,宗室眾兄弟,乘國有喪,肆行作亂,窺竊大寶。當時爾與兩旗大臣,堅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國難。睿王心懷不軌,以爾同攝朝政,難以行私,不令輔政,無故罷為和碩親王。及朕親政后,知爾持心忠義,不改初志,故錫以金冊金寶,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在此,順治帝明確表明:濟爾哈朗在諸王議立自己為帝時,有擁戴之功。福臨的這番話,說出了當時的內情。鄭親王之功,在擁立福臨。順治帝對其他的親王、郡王,在決定自己繼位的功績上,都沒有進行過表彰,而只有對濟爾哈朗表彰此事。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會議上有擁立福臨繼位的特殊功勛。


  所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皇位繼承會議上,鑒於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陷於僵局,能從大局出發,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議由福臨繼承皇位,得到多爾袞的回應,也得到諸王貝勒公議。清太宗皇太極遺位爭奪的結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肅親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親王多爾袞,而是由第三者六歲的福臨繼承。這個方案與結果,對於四位和碩親王來說——於禮親王代善無利無弊,於睿親王多爾袞有利有弊,於肅親王豪格無利大弊,於鄭親王濟爾哈朗則有利無弊。所以,皇太極遺位由福臨繼承,得益最大是:福臨、孝庄太后、濟爾哈朗和多爾袞四個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