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年號:光緒
廟號:德宗
謚號:景皇帝
名諱:愛新覺羅.載湉
承襲關係:宣宗第七子奕譞的長子
生母:慈禧妹(葉赫那拉氏)
出生日期及地點:1871年,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太平湖藩邸槐蔭齋
登極日期:光緒元月正月二十日
稱帝年齡:4
在位時間:1875-1908
在位年數:34
享年:38
死亡日期及地點: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中南海瀛台涵元殿
陵墓名稱:崇陵
陵寢所在地:河北.易縣,清西陵
1、生平小傳
光緒皇帝(1871-1908),即愛新覺羅.載湉,廟號德宗,年號光緒,醇親王之子。1874年同治皇帝駕崩,無嗣,載湉入繼為帝,當時年僅4歲,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十三年(1887年)二月七日起親政,1908年11月4日突然猝死。
當時同治皇帝的皇后阿魯特氏已有身孕。慈禧擔心阿魯特氏日後如生下個兒子,將會威脅她的地位,便下令斷絕阿魯特氏的飲食。只得依靠母家送來的一些食物維持生命。阿魯特氏暗暗寫了一張紙條傳到母家,問她父親該怎麼辦。她父親寫到「皇后聖明」四個字,意思是別人都沒有辦法救你,只有你自己決定了。阿魯特氏絕望,於公元1875年2月20日深夜三更時分吞金自殺。
對於慈禧的決定,許多大臣極力反對,御史吳可讀更實行「尸諫」。他事先吞服了生雅片,然後去見慈禧。他頭也不磕,大聲說:「你知道載湉並不是嫡派的繼位人,所以選擇他,只不過因為他是你妹妹的兒子,使你可以繼續聽政,掌握大權。臣下都反對你這樣做。先皇(同治)的同胞兄弟溥倫親王應該是皇位的繼承人!今天我斗膽講了這些話,你一定會用苦刑折磨我。可是我已經吞下了生雅片,馬上就要死了。我臨死之前,一定要讓你明白,你選擇載湉繼承先皇,實在為天下人所共恨!」說完,他就跑到同治墓前倒地死去。慈禧不為所動,於公元1874年12月乙亥日立載湉為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愛新覺羅·載湉出生於顯赫的醇親王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理所當然地他可以承襲爵位,封妻蔭子,一輩子無憂無慮,但命運卻開了個大大的玩笑,將他推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心,推到了歷史的風尖浪口,並成就了其悲壯而凄若的人生。
光緒繼位后,由慈禧專權。至光緒16歲,慈禧"歸政",但仍實掌大權。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歲次甲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日本趁機進佔漢城,擊沉中國運兵船,並攻擊駐牙山清軍。七月一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后清廷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史稱為甲午戰爭。
年輕的光緒皇帝眼見甲午戰爭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恥辱,「不甘作亡國之君」,一心想有所作為。他接受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準備進行資本主義改革,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一度成為維新派心中的「救世主」。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光緒皇帝下詔變法,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推行新政,變法圖強。光緒發布了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詔令,但變法危及封建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為主的清室貴族的阻撓。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把希望寄托在統轄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身上,派譚嗣同深夜去見袁世凱,要他發動兵諫,協助光緒推行新政。袁世凱也表示堅決忠於皇上,一定照辦。但譚嗣同走後,他便去向榮祿告密。慈禧因頤和園得到榮祿密報,立刻返回紫禁城。光緒料到事情敗露,急忙派人送信要康有為等人趕快逃命,他自己被慈禧帶到議政堂,被迫寫了退位詔書,將政權全部交給了慈禧,然後被關進了南海中的瀛台,也就是荷花池中央一座四開間的平房中,斷絕了和外邊的一切接觸,他最知已的珍妃也被慈禧關押在別處。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譚嗣同等人被殺,戊戌變法宣告失敗,使清王朝改變舊章的一線生機被扼殺。因變法歷時僅一百零三天,又稱為百日維新。
光緒被囚於瀛台,由慈禧的四名親信太監監視著。他或者坐在露台,雙手抱膝,愁思哀傷,或者睡在木床上苦思苦想。在太監的監視比較鬆懈時,就偷偷地記日記。這樣差不多被關押了整整兩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引起英、俄、法、德、美、日、意、奧匈等八國聯軍入侵。在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光緒被慈禧帶著逃亡西安。臨時前,慈禧命總管太監李蓮英硬將珍妃推入東華門內的一口井內。在逃亡中慈禧下令剿殺義和團運動。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歲次辛丑,九月七日,清政府在北京與各國所訂立的條約,共十二款,以賠款一項為最重,數目高達白銀四億五千萬兩,為不平等條約中最苛刻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月,光緒又被慈禧帶回北京,仍然被囚禁在瀛台。光緒帝沒有勇氣衝破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天顏戚戚,常若不悅」,心境悲愴,終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劇命運。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光緒生病卧床。這時慈禧也生病了。光緒在日記中寫道:「我現在病得很重,但是我心覺得老佛爺(指慈禧)一定會死在我之前。如果這樣,我要下令斬殺袁世凱和李蓮英。」不料這段日記被李蓮英獲悉,他立即報告了慈禧,說:「皇上想死在老佛爺之後呢!」慈禧聽了,恨恨地說:「我不能死在他之前!」當天(癸酉日),即21日就命令光緒的飲食、醫藥之事統統由李蓮英服侍。這天下午,光緒的病情突然轉危,不久死去。
據說是慈禧令太監將他毒死的。有的學者認為,由於袁世凱的叛賣告密,使慈禧鎮壓了維新運動。袁世凱擔心慈禧死後光緒重新執政,將會問罪於他,於是就與慶親王色結,打算廢黜光緒,立慶親王之子為帝,事不成,就下手毒殺了光緒。
又有學者認為光緒是病死的。光緒自幼身體孱弱,一直有脾胃虛弱的毛病。成年後又有滑精癥狀,而且一天比一天厲害。他又長期咳嗽,似乎患有肺結核。政治上的失意,長期的精神抑鬱,更使他患有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心悸、失眼、食欲不振等癥狀相繼出現,逝世前一年已病入骨肓,直接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心肺功能的慢性衰竭,併發急性感染。這一說法為多數學者接受。
光緒病死後的廟號為德宗景皇帝,史稱光緒皇帝。
2、文治
1)、戊戌變法
在維新人士和帝黨官員的積極推動下,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為止,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在此期間,光緒皇帝根據康有為等人的建議,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和諭令。
新政措施雖未觸及封建統治的基礎,但是,這些措施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為封建頑固勢力所不容 。清政府中的一些權貴顯宦、守舊官僚對新政措施陽奉陰違,託詞抗命。慈禧太后在光緒皇帝宣布變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緒連下三諭,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區的軍政大權,準備發動政變。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台;然後發布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戊戌政變」成功。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後下令捕殺在逃的康有為、梁啟超;逮捕譚嗣同、楊深秀、林旭、楊銳、劉光第、康廣仁、徐致靖、張蔭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等六人殺害;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被遣戍新疆。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外,全部都被廢止。從6月11日至9月21日,進行了103天的變法維新,以戊戌政變宣告失敗。
二、武功
1)、中法戰爭
1883(清光緒九年)至1885年,中國軍民抗擊法軍侵略越南和中國的戰爭。
1884年8月上旬,法艦3艘進犯台灣基隆,被守軍擊退。23日,以「遊歷」為名事先闖入福建馬尾軍港的法慈禧太后呼政處——頤和園樂壽堂國遠東艦隊突然向港內的福建水師實施猛烈攻擊,挑起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倉促應戰,11艘艦艇除兩艘駛向上游擱淺外,余被擊沉,傷亡700餘人。其後,法艦又炮擊馬尾福州船政局,並轟毀閩江下游兩岸炮台,揚長而去。26日,清政府被迫正式對法國宣戰。
至1885年4月上旬,中法簽訂停戰協定,前線清軍奉命剋期停戰撤回。6月上旬,中法簽訂《中法新約》。時人認為「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對戰爭結局表示不滿。儘管清政府一再妥協,但由於前敵軍民的浴血拚戰,終使中法戰爭成為中國近代戰爭史上唯一一次沒有向西方侵略者割地賠款的戰爭。中法戰爭后,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命運的意識進一步增強,清政府也從軍事上全面總結教訓,立即組建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決意大力加強海軍建設,以抵禦外來侵略。
2)、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至1895年,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因戰爭爆發於舊曆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后,清廷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中日兩國的和談代表在日本馬關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及《議訂專條》三款、《另約》三款、《停戰展期專條》兩款。處於戰敗地位的清政府向日本賠償軍費白銀2.3億兩,割讓台灣、澎湖列島等,喪失了大量國家主權。此後,台灣愛國軍民進行了反抗日本佔領的艱苦武裝鬥爭。
此後,中國人民為反對《中日馬關條約》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台灣軍民在劉永福等領導下自發組織起來抵抗日軍割佔台灣,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中國軍民抗擊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等國侵略軍聯合入侵的戰爭。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不僅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加緊侵華,而且不斷策劃瓜分中國。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情況下,中國北方興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1900年夏,京、津地區義和團的聲勢尤為浩大,引起列強恐懼。4月6日,英。法、德、美等國公使聯合照會清政府,限令於短期內將義和團「剿除凈滅」。5月底6月初,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國又借口保護使館和租界,陸續派軍隊進入北京、天津,各國軍艦則集結於大沽口外,伺機進犯。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使得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后黨集團對義和團的態度發生轉變,企圖「用拳滅洋」,以維護其統治地位。慈禧任命支持義和團的端王載漪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調董福祥部武衛后軍入京,配合義和團行動。6月10日,駐天津租界的八國聯軍2000餘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率領下,分批乘火車向北京進犯,揭開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序幕。至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及荷、比、西等11國在北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從此,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民族危機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