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雁貼寒雲次第飛①,向南猶自怨歸遲②。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


  人杳杳③,思依依④,更無芳樹有烏啼④。憑將掃黛窗前月⑤,持向今宵照別離。


  【註解】


  ①次第:依次,按照順序,一個挨一個地。


  ②猶自:尚且。


  ③杳杳:依稀、隱約。


  ④芳樹:泛指良木。


  ⑤掃黛:畫眉,女子用黛描畫眉毛,故稱。


  【典評】


  這首詞描寫了相思之情。全詞表現出了一種清冽而蕭肅的感情,可謂是雋永含思、語近情遙。


  納蘭在這首詞的開篇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這樣的景象:成行的北雁挨著寒雲向南方飛去。這不但點明了時間——已然是秋季,而且也奠定了全詞的基調,蕭瑟清冷。


  大雁一面向南方飛去,一面還埋怨著「歸遲」,就連大雁都有迫切歸家的心,此情此景下的納蘭當然會聯想起自身處境。


  「誰能瘦馬關山道,又到西風撲鬢時」,馬兒並不膘肥體壯,卻是無比瘦弱,道路也不是平坦的陽關大道,而是崎嶇坎坷的關山道,拂面而來的並不是暖暖的春風,而是蕭肅的秋風。他騎著一匹清癯衰疲的馬,頂著寒冷的西風,行走在坎坷的關山道上,幾許蒼茫,幾許苦楚。


  納蘭接著繼續描寫悲愁,「人杏杏,思依依,更無芳樹有烏啼」,離人杳杳,相思依依,聽到的是樹間烏鴉的鳴聲,可是,這兒寫的還是納蘭在行進途中的景象嗎?事實上,從下片開始,納蘭早已不再描述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象,而是轉而描寫思婦的思念之情,一切的所聞所感都是從思婦的角度來寫,特別是最後兩句,納蘭採用「月亮」這個意象,將天涯阻隔的徵人與思婦聯繫在一起:那曾經在窗前畫眉時所看到的明月,現在又照出了徵人的孤影。


  納蘭在這首詞里,通過「寒」、「瘦」、「西風」這些意象豐富了秋色蘊含著的情調,散發著凄涼悲苦的氣息。這些景物不但是納蘭征途中的所見所聞,而且同時也是他感情的載體,更是心中物,全詞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和景的結合非常巧妙,自然也塑造了一種動人的藝術境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