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脯寄 梁汾
怎一爐煙,一窗月,斷送來顏如許。韶光猶在眼,怪無端吹上,幾分塵土。手捻殘枝,沉吟往事,渾似前生無據①。鱗鴻憑誰寄②,想天涯隻影,凄風苦雨。便砑損吳綾③,啼沾蜀紙④,有誰同賦。
當時不是錯,好花月、合受天公妒。只索倩、春歸燕子,說與從頭,爭教他、會人言語。萬一離魂過,偏夢被、冷香縈住。剛聽得、城頭鼓⑤。相思何益,待把來生祝取。慧業相同一處。
【註解】
①無據:無,沒有;據,根據或者依據。
②鱗鴻:鱗指魚,鴻指雁。鱗鴻指書信。
③砑損:指反覆去寫,而使書寫物被碾壓得很光亮。文中指吳綾。
④蜀紙:蜀,四川。意指四川的一種紙。葉蔥奇注引《國史補》一書中有文:「紙則有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長麻、魚子十色箋。」
⑤城頭鼓:放置於城牆上的戰鼓,或用來報更的鼓。
【典評】
通常來說,納蘭大多的作品都是清麗的花間小詞,若偶爾狂放,便會給人以驚艷之感,比如成名作《金縷曲『贈梁汾》,全詞狂放而悲壯,清詞人彭孫通在《詞藻》中所寫:「不啻坡老、稼軒」,對其評價甚高。
《金縷曲『贈梁汾》中的梁汾,是納蘭的摯交。本名為顧貞觀,梁汾為號。其實,若在清初,顧貞觀的名氣也未必小於納蘭。作為清初時著名的詩人,他才高八斗,乃一代俊秀人物,只可惜他—生都鬱郁而不得志。早年任過秘書省典籍,受人排擠而離職。清初文學家李漁曾作詩描述過他的經歷:「鑷髭未肯棄長安,羨爾芳容忽解官;名重自應離重任,才高那得至高官。」(贈顧梁汾典籍》)從中可見他的才華和內心的憋悶。
顧貞觀辭官之後,再次入京,後來在別人的介紹下做了納蘭的老師。那時,納蘭正值弱冠年紀,而顧貞觀已屆不惑。但年齡上的差距並沒有阻礙他們成為志趣相投者的摯友。根據顧貞觀的回憶:「歲丙午,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見即恨識余之晚。」
顧貞觀是納蘭的家庭教師,日日與納蘭相伴於書案,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顧貞觀因母喪而南歸,納蘭便寫下了《金縷曲『贈梁汾》,以表達對老師及知己的思念之情:爐中的香煙和窗前的明月伴著他度過孤獨而無聊的時光,美好的年華就這樣被送走。美麗的春光雖然還在眼前,卻已蒙上了縷縷塵埃。手中的花枝已凋落,懷念著往日的交遊之事,品嘗著這早已註定的別離之苦。音訊和書信如此渺茫,思念的老師在遙遠的天涯,而自己卻形單影隻,獨自承受著凄風冷雨,就算用筆把綾紙磨光,以淚灑相思,卻又怎能與誰人共賦呢!在美好的日子裡,我們共度時光,上天也會生出了妒忌。燕子懂人言,更惹起對往日的深深懷念。夢中的相遇,美好而註定冷清寂寞。城頭更鼓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夢醒之後難以成眠。相思之情日益加深,只能祈禱來生再與你相逢和相知,共在同處。
人生於世,投身於熙熙攘攘的人群。相處的人多,可以充實感情的卻極少,因而會有太多的孤獨和惆悵。所以,人們對「愛」的渴求是這樣的如饑似渴。
這愛,包括親情之愛、友情之愛、愛情之愛,還有對自然萬物的親近之愛。「男女之愛」在其中,只是單薄的一份。那些孤獨寂寞的男女所尋找的兩情相悅,那些如痴如醉的男女所追尋的放蕩的快樂,永遠都填不滿心靈上的空虛。
愛是來自心靈的,安慰著行走的靈魂。人生之路漫漫,縱使有美麗的風景和萬里的晴空,也需要有一個人與你攜手天涯,共同分享內心的嘆息與快樂。更何況,天下有幾人的生命之路總是一帆風順呢?曲折、陡峭、驚險、波折的山路,總是佔去了人生的大半。在那個時代,納蘭作為一個貴家公子,內心的凄苦如陰雲密布,因此,他寫下了那麼多悲傷而令人驚艷的詩篇。在世人眼中,卻總以為他衣食不愁,銀錢不缺,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無奈和傷感!某一天,他像突然而來的風,出現在他的面前,剎那間便將這位面若寒梅、身若青竹的少年讀個通透,用一句經典詩形容,就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這不是在曲解,而是情雖繁雜,唯此句更真。
「愛」會帶來渴望與思念。所以,納蘭在詞中毫不遮掩地訴說著內心的感受「慧業相同一處」,在《金縷曲·贈梁汾》一詞中,也亦有「一日心期千劫在,後身緣、恐結他生里。然諾重,君須記」這樣的句子。今生的朋友,來生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