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王孫
西風一夜翦芭蕉。倦眼①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醪②。讀《離騷》③。愁似湘江日夜潮。
【註解】
①倦眼:指疲於閱視或疲倦的眼睛。此處有悲傷之義。
②濁醪:也就是濁酒。醪,帶糟的酒。
③《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為中國古代篇幅最長的抒情詩,收入《楚辭》。
【典評】
深秋時節,西風吹來了寒意。又捱過一個無眠夜,只聽見凜冽的西風颳了整夜。園裡的芭蕉林本來蒼翠欲滴,此時卻狼籍不堪。「悲哉,秋之為氣兮,肅殺也!」放眼望去,目及之處全是秋色,令人心裡不禁湧起凄涼之意,如何能受得了這般寂寥呢?只好就著一壺濁酒發泄滿腔苦悶,勉強喝下后,翻看《離騷》,我心裡的哀愁,竟似那三湘江水一樣翻騰奔涌了。
這首詞寥寥三十一字,可謂字字皆愁。比如「倦眼經秋耐寂寥」、「強把心情付濁醪」、「愁似湘江日夜潮」。首句「西風一夜剪芭蕉」看似寫景,「西風」、「芭蕉」為古時文人常用的兩個意象,用來表凄涼、蕭疏之意,是為「愁」。納蘭的這首詞與其它古詞不同,沒有點到而止,而是放縱情感像大江長河那樣奔泄千里。
這首詞全篇寫愁,就像湘江水一樣滔滔不絕。西風引發了詞人的愁思,這是第一愁;凄厲的西風將芭蕉樹吹得七零八落,是第二愁:極力排解苦悶,將悲痛寄於酒,卻借酒澆愁愁更愁,是為第三愁;喝罷翻讀《離騷》,目光極盡之處全是愁,是第四愁;思量人生何處無愁,是第五愁。將愁緒如此鋪陳直述,令讀者有些壓抑的感覺,像一重重無法逾越的山似的壓過來。
納蘭詞的風格就是直白真摯,拋開藝術價值和意義來說,他是最真實的。悲也好,傷也罷,都是他所經歷的,所以他的詞是寫給自己、知己的心上人的,不會為讀者的喜好而改變他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