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瓶兒
楊花糝徑①櫻桃落。綠陰下晴波燕掠②,好景成擔閣③。鞦韆背倚,風態宛如昨④。
可惜春來總蕭索。人瘦損紙鳶風惡⑤。多少芳箋約⑥,青鸞去也⑦,誰與勸孤酌。
【註解】
①糝徑:散落在小路上。出自杜甫《絕句漫興》:「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糝,熟后的米粒,在此是灑落的意思。徑,小路,亦指道路。
②晴波:陽光下的水紋波浪。唐楊炯《浮漚賦》:「狀若初蓮出浦,映晴波而未開。」
③擔閣:耽誤。
④風態:風姿儀態。宛如:如同。
⑤瘦損:消瘦。紙鳶:紙札的鳶,用於代指風箏。
⑥芳箋:散發著香味的信箋。
⑦青鸞:本為神話傳說中為西王母送信的青鳥,在此代指女子。宋柳水《木蘭花》:「坐中少年暗消魂,爭問青鸞家遠近。」
【典評】
這首詞描寫的是離愁別怨,是納蘭詞的一貫主題。
上片主要寫景,利用意象來渲染氛圍,這也是納蘭的風格。前三句中的「楊花」、「櫻桃」、「晴波」等等都是實景,一句「好景成擔閣」點出了整首詞的主題,也確立了基調。后兩句寫的則是虛景,也就是納蘭在此情此景下想像中的景象。
下片既抒情也寫景。本來是大地回春的時節,萬物復甦,生機勃發,一句「可惜春來總蕭索」令人如墜冰窟,「可惜」一詞承接上片的「成擔閣」,也啟開下片的孤苦悲凄。最後一句反問更是流露出了無可奈何的傷感。
這首詞在整體結構上有著非常濃郁的納蘭特徵。納蘭出身名門,又是皇帝扈從的身份,因此見慣了山河大川的旖旎景色。他每每都能從中找到一個切入點,將自身情緒巧妙地置於其中。納蘭一開始就運用起興手法為讀者營造了一幅美麗的畫面,而並未急於表述自己的感情,是為了烘托氣氛,也是為了更反襯出內心的悲苦。
許多地方都保留著清明時節放風箏的習俗,而孤獨的納蘭就像空中的單薄紙鳶一樣,被惡劣的東風吹得七零八落。
青鳥為何物?也許世人從未見過,它只存在於神話傳說中。它的生命只為愛情而存在,它的天籟之音也只為愛情而唱。青鳥的一生都在追尋另一隻青鳥,它們渴求著來自對方的關懷理解,儘管窮其生命也不可能做到,因為青鳥是獨一無二的。後人敬佩青鳥的執著,因此將之視為忠貞愛情的象徵,也用於代指貞烈女子。
納蘭何嘗不是那隻孤傲的青鳥呢?可以說他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彼此摯愛的伴侶。可是他又是不幸的,愛妻的早逝曾令他一蹶不振,他的內心和精神也一併隨她而去,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副皮囊。
末尾一句「誰與勸孤酌」道盡了納蘭心中的委屈憤懣。同樣是殘月孤照,花間飲酒,李太白豪爽地唱著「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而納蘭卻凝眉低嘆「誰與勸孤酌」。自古多情總被無情惱,難以想像一個封建社會的貴胄公子竟然會被男女感情影響終生,可見納蘭痴情之深,用情之重,好一位翩翩濁世佳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