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紙和筆
三月的雨一直下個不停,細細的雨絲猶帶一分寒意。春風十里,柳梢綠遍,江左之南煙生霧繚,水光瀲灧。
烏鎮水鄉,也陷在這場連綿的春雨里。
「這雨什麼時候才能停呢?」
連日來的陰雨天氣,叫人無端生出幾許煩悶。兩個跪坐在門口的小侍女獃獃望著院子,閑極無聊。
屋裡也有人在問這事。
「誰知道呢,」沈硯手上拿著圓刀,低頭在一塊石料上小心地磨去多餘邊角,「只能祈禱別連著梅雨季了。」
案上的深青石料是一塊歙石,約三五寸長寬,已被打胚成一塊近似長方形的硯台。石硯粗雕時已鑿出墨堂和墨池,右上空餘處也已刻出三兩橫斜的花枝。桌上散著十數柄小鐵刀,鏟刀、圓刀、平刀、斜刀,還有毛刷、小錘等物,石屑亦是不少。沈硯右手指尖纏著布條,她捏著半指粗細的小刀,專註地在質地堅潤的歙硯上來回滑磨墨池的邊線。
硯台到了精雕這一步,數十日重複著刀工,枯燥又乏味。
特製的桌案只有半臂高,沈硯盤腿坐著,微俯低頭。只瞧得見一頭烏髮梳辮而髻,別無他飾,清爽利落得不似她聲音那般柔軟懶憊。
一旁的吳娘可不敢學沈硯那樣隨意。三十幾許的吳娘跪坐在軟墊上,手裡綉著一塊手帕,半真半假笑道:「老天爺再不放晴,我們七娘也快坐成石頭了。」
沈硯在家裡序齒行七,上上下下都叫她七娘子,只親近些的人叫她阿硯。
沈硯聞言也沒立即做聲,執刀磨去一個不夠流暢的小弧后才笑道:「不然呢,反正整日里無事可做,用它打發時間倒是不錯。」
這塊歙石是二月初買的,看這進度,還能消磨整個四月。
沈硯的聲音漫不經心,吳娘卻不敢以為她本意如此。七娘子學制硯三年有餘,一手持鑿一手握錘,在這些石頭上耗費了無數時日。制硯的石質再溫軟終歸是堅硬的,在石料上錘鑿雕刻,費心費力,最是磨人。所以吳娘覺得七娘心裡是喜愛做這事的,不然如何能磨破一手血泡、留下一手薄繭來。
這份堅韌的心性,叫吳娘十分欽佩。
此時午後,天陰有灰雲,即使沈硯坐在窗下,光線依然不算明亮。吳娘見她坐了有個把時辰,擔心她的眼睛,柔聲勸道:「娘子起來歇一歇罷,我喚阿桃給你端一碗蜜兒酒,可好?」
沈硯半點也不想動,低頭盯著刀口,嘴上卻應了。吳娘見她那敷衍模樣,起身去門口,叫兩個小侍女去取酒來。
阿桃和阿杏早已見怪不怪,笑嘻嘻拿了傘走進雨里。
蜜兒酒雖是甜花酒,也是兌了酒麴的酒水,口感略有辛辣,但沈硯渾不當回事。早先沈硯她爹知道后哈哈大笑,就叫家裡廚窖敞開了供小女兒取用,並不攔著她。
酒是糧食所釀,亂世里不但酒稅奇高,且屬軍備物資,民間限產限量。也只有鄆州太守,烏鎮沈家,能有這樣富貴容女孩兒縱飲。
吳娘回來跪坐在墊子上,方撿起手帕,眼角忽瞥見她們七娘不知何時支立起一條腿,一手貼著膝蓋一手執刀,姿態極是豪邁。往日在屋裡七娘就不肯好好坐著,勸說無果,沒有外人吳娘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但像這樣沒個正形的,若被人看見,太守夫人能活活打死她們幾個。
跟了那麼久,吳娘知道沈硯在鑿磨硯台時是不能受驚嚇的。不只刀錘容易傷手,若是不小心磕碰壞了硯石,兩三個月的心血白費,七娘的眼神會教人無地自容。
吳娘輕聲喚沈硯,「七娘,奴婢有話想說,你停一停好嗎?」
沈硯平時十分隨和,吳娘幾個便很少自稱奴婢。她分神聽吳娘說話,手上圓刀修完一處,這才停手側過腦袋,「唔?」
這一抬頭一側首,窗外春風忽嘩聲輕作,雨絲斜向,一兩瓣桃花裹在風裡,輕飄飄落在制硯的桌案上。
饒是日日對著七娘子,吳娘的心跳也快了一分。她眼神往沈硯支起的膝蓋上一丟,柔聲責備道:「娘子還不快些坐好,再過兩月就要行及笄禮,被夫人知道可饒不了你。」
沈硯這才注意到,立即從善如流改為跌坐,吳娘便不說什麼了。
這會兒被打斷,她索性放下刀具,「母親還能管我到幾時?及笄后我就快要出嫁,說不準就在今年。」
吳娘放下針線,坐到沈硯身後給她捏肩,「夫人捨不得七娘,怕是要再留兩年呢。」
沈硯笑了笑,她母親李氏捨不得,可她爹太守沈閔之一定捨得。在這亂世里,世家大族的女孩兒,聯姻是家常便飯。長長的家譜展開來,五姓七望皆是交錯的姻親關係。
沈家盤踞鄆州近百年,幾代人為漢天子牧守一方,也是了不得的高門大戶。如今漢王室式微,大權旁落,各路諸侯擁兵自重,遍興兵戈,沈家偏安一隅,雖無逐鹿之心,卻不能不為遠大計。她能留到十五歲已是稀罕,只怕她的婚姻前程早在李氏和沈閔之心裡,這些年不提不過是讓她再玩鬧一會兒。
生不逢時,有片瓦遮風擋雨,便也要有為這屋檐修補奉納的覺悟。
當世間,天地綱常都將顛覆,嫡庶之別就沒分出那般的高低。沈硯的哥哥沈復年已二十又一,去歲娶武陵王氏,為要替鄆州守住大江船渡的南岸口。兩個庶姐也已出嫁,一個嫁荊南的原廂軍將領劉開,劉開就在鄆州左近屯兵駐守,隔岸觀火;另一個庶姐則嫁去太原范家,范是五大姓之一,庶姐此去是要向范家示好,通一通南北信息往來。幾個族姐也各自親上加親,鞏固沈家在鄆州的地位。
輪到沈硯,雖然她是沈太守唯一的嫡幼女,但命運並不會特別眷顧她。
沈硯冷眼旁觀,對後半生並不怎麼茫然恐懼。不知誰說的,若是嫌日子太長,不妨找一件只需最簡單的工具就可投入的事,最好是一張紙和一支筆,就能以有生謀無涯,歲月忽忽而逝。
她拿起制硯台上的一柄小鐵刀。斜口已有了鈍跡,這些請打鐵鋪特製的刀具即使用了上好生鐵,依然很脆。她剛學制胚時,手上鐵鎚沒個輕重,毀了不知多少石料,也折毀了無數刀頭。現在她已不是新手,她學會了怎樣用這種細桿的小柄鐵刀,在石頭上雕鑿出花兒。它並不是很難的技藝,但很需要耐心,也很費時間。
以石為紙,以刀為筆,正適合她來投入,消磨時日。
吳娘還在給她揉捏肩膀,阿桃和阿杏從外面進來,帶回一壺酒和一碟如意糕。沈硯不愛吃這甜膩的芝麻糯米糕,叫她們拿去分了,又取杯來自斟自飲。這花蜜兒味調的清酒,沈硯一口氣喝幾壺都不會醉。
窗外細雨菲菲,沈硯不盡興,「是一場暴雨才好,這雨下得沒趣。」
阿桃和阿杏也附和:「是呢,恨不得下個痛快再放晴,好過這樣。」
……
兩日後天氣轉晴,烏鎮人似憋壞了,紛紛出門春遊。沈家大宅里也人影紛亂,諸事忙碌,太守夫人李氏抽空派人來問小女兒,願不願代她去無憂寺上柱香。沈硯即將及笄,往後嫁了人內要主持家務,外要持禮交際,李氏早兩年就讓沈硯代行了不少禮拜露面之事。
還在挖墨池的沈硯聞言就放下刻刀,二話不說梳頭換了衣裳,帶著吳娘幾個出門去。
也正是覺得她沒有入迷,一直以來李氏才沒阻攔女兒這點鑿石弄刀的小喜好。
無憂寺在城南,亂世里取了個好名,香火很是旺盛。
早有人打先去寺里知會過,沈硯一到就被迎進大殿。沈硯以她母親李氏的名義捐了香油錢,又代為上香祝禱。知客僧請她後院用茶用齋飯,沈硯婉拒了,「師傅不必理會我,我隨意走走。」
這時的寺廟往往佔地極廣、屋舍眾多,只要些許香油錢就能留宿,外圍的空闊地和門內一進之地也常做為趕集的會聚地。廟會之熱,有百般的雜貨和雜耍,吸引鄉野四方來匯。且寺廟常圈了好山好水,在這拘著女子無法隨意出行的世道里,因著各種理由去寺里上香祈福躲懶,是不多的幾個好借口之一。
沈硯悶了一月,慢慢行步在寺里,看黃牆綠枝,高天空遠,漸覺一口鬱氣輕了不少。
閑逛了約兩刻鐘,吳娘見沈硯腳步慢下來,指了牆下一張石凳請她過去坐,「七娘可要叫寺里送茶水來?」
「不麻煩了,歇一會兒就回罷。」沈硯笑了笑,忽抬頭道,「吳娘你看這是什麼,是白花泡桐嗎,開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