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3章 雲夢澤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是江漢地區古代湖泊群的總稱。
??先秦時期,雲夢澤的範圍廣闊約450公裏,加之周圍延綿群山,更是深不可測,難以預測邊際,其中情況之負責,環境之艱險,蘊含多少遠古秘密,不可勝數。
??後來因長江、汗水的泥沙沉積,雲夢澤範圍逐漸減小,湖泊變成了陸地,陸地成為了平原,桑海滄田,數千年過去,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湖泊已縮小一半,唐宋時期,則解體為星羅棋布的小湖,此後有的小湖被淤平,有的則有擴展,例如而今的洪湖。
??據《左傳》、《國語》、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記載,雲夢澤最早為先秦時期楚國的王族狩獵區,地域相當廣闊,東起大別山麓和幕阜山麓,沿著長江一帶,西至川渝邊界,北抵京山,南達長江支流邊緣,與嶺南接壤,其中山林、川澤絡繹不絕,並以最大的湖泊“雲夢澤”命名。
??雲夢澤因“雲夢”得名,二者卻非同一概念,春秋時,夢在楚方言中,為“湖澤”之意,與漭相通,後因長江泥沙沉積,雲夢澤分為南北兩部分,長江以北為沼澤地帶,以南則保持浩瀚水麵,其間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素有“九曲回腸”之稱的荊江貫穿其中,構成典型的陸上三角洲景觀,同時因地殼下降,形成了許多巨大窪地,或者地下溶洞,地形複雜。
??如今的雲夢澤,地上許是萬仞高山,低下則是無邊溶洞,尋常探險者,絕不敢深入其中。
??此外,自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曆史時期,古雲夢澤已演變成平原——湖沼交錯形態。
??現存的古籍中,雲夢澤最早見於《尚書·禹貢》記載:“雲夢土作乂”,其次是《周禮·職方》:“其澤藪曰雲夢”,還有《爾雅·釋地》的十藪,及《呂氏春秋·有始覽》、《淮南子·墜形訓》九藪中的“楚之雲夢”。
??這些記載,隻說雲夢澤在荊州,在楚地,並未言明具體方位,如《史記·貨殖列傳》:“江陵故郢都……東有雲夢之饒”;《河渠書》:“於楚,則西方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意指從郢都鑿渠東通漢水,中間經過雲夢;《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也說,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而華容故城的位置,與《史記》所述一致。
??曆朝曆代,關於雲夢澤的傳說,更是層出不窮,如屈原的弟子宋玉所作的楚辭名篇《高唐賦》說:昔楚先王遊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後漢書·文苑列傳》:楚靈王既遊雲夢之澤,息於荊台之上。前方淮之水,左洞庭之波,右顧彭蠡之隩,南眺巫山之阿。延目廣望,騁觀終日。顧謂左倚相曰:‘盛哉斯樂,可以遺老而忘死也!’
??這則典故中的“巫山”,並非長江三峽的巫山,而是雲夢澤的巫山,古稱“陽台山”,魏晉之後,以訛傳訛,被人張冠李戴,才有了三峽直說。
??至於陽台山所在,據《方輿勝覽》記載:陽台山,在漢川縣南三十五裏,或言宋玉作《高唐賦》處,有裴敬碑載其事。
??《太平寰宇記·淮南道》記載:“陽台廟在縣南二十五裏,有陽台山。山在漢水之陽,山形如台。按宋玉《高唐賦》雲楚襄王遊雲夢之澤,夢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阻。朝朝暮暮,陽台之下’,遂有廟焉。
??楚懷王夢與神女相會的傳說,便發生在陽台山中。
??傳說,炎帝的女兒是最美豔、最多情的女子,喜好憧憬,好做花季少女的美夢,幾度夢中,英俊少年踏著七彩祥雲來接她,卻屢屢被靈鵲驚醒。
??常言道天嫉紅顏,佳人薄命,瑤姬竟無端纏綿床塌,身患無名絕症,人間再無人能聽到她那絕妙的歌聲,炎帝雖是醫藥之神,但藥能醫病,不能醫命,終於香消玉殞,屍身葬在巫鹹山南坡,香魂飄到姑瑤山,化作芬芳的?草。
??故而有傳言,?草花色嫩黃,葉子雙生,果實似菟絲,女子若服食,變得明豔漂亮,惹人喜歡,又說,?草晝吸日精,夜納月華,若幹年後,修煉成巫山神女,芳名瑤姬。
??千年又千年,時至戰國,楚懷王赴湖北雲夢澤畋獵,小憩於高唐館,朦朧中,見一女子嫋嫋娉娉,款款行來,自言:“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為草,實曰靈芝。”
??楚王見她稟天地陰陽造化之妙,得天獨厚,含有天地間一切之美,感歎其相貌容顏,無人能比,驚為天人,遂愛慕心生,留下了風流佳話。
??後楚懷王夢醒,瑤姬芳影無蹤,卻遺香猶存。
??楚懷王難以忘情於瑤姬,尋至雲夢陽台巫山,但見峰巒秀麗,雲蒸霞蔚,鄉閭相傳,此雲乃神女所化,上屬於天,下入於淵,茂如蒼鬆,美若姣姬,於是在巫山臨江側,修築樓閣,號為“朝雲”,以示懷念。
??後宋玉以此為故事,寫出《高唐賦》,《神女賦》等楚辭作品,文學成就,是屈原之外第二人。
??雲夢澤境況複雜,非曆史典故可以道破,隻有深入其間,才能深有體會。
??林熙他們次日出發,先從京都飛往嶽陽,在這裏休憩一晚,明日再繼續出發。
??嶽陽古稱“巴陵”,又名“嶽州”,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曆經夏商周,被稱為雲夢之野,三苗之地,境內民族眾多,甚至於深山老林中,還有未開化的族群。
??傳說三皇五帝中的黃帝、堯、舜、禹,均在這裏留有足跡。
??林熙趁此機會,與吳幽楠去了嶽陽樓,采風古人文采,感受“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的古跡。
??嶽陽樓地處嶽陽古城西門城牆上,緊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曆代屢加重修,現存建築與原型迥異,因北宋滕宗諒重修嶽陽樓,邀好友範仲淹作《嶽陽樓記》,使其著稱於世,並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與黃鶴樓、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世稱“天下第一樓”。
??嶽陽樓主樓為長方形體,樓高20米,進深15米,寬18米,為三層、四柱、飛簷、盔頂、純木結構,樓中以四根楠木金柱直貫樓頂,周圍繞以廊、枋、椽、檁互相榫合,結為整體;頂覆琉璃黃瓦,構型莊重大方。
??樓內一樓懸掛《嶽陽樓記》雕屏及詩文、對聯、雕刻,二樓正中懸有紫檀木雕屏,上刻有清代書法家張照書寫的《嶽陽樓記》,三樓懸有當代太祖書寫的杜甫《登嶽陽樓》詩詞雕屏,簷柱上掛“長庚李白書”對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
??遊覽下來,用時不算很久,加之明日還要啟程,林熙他們不敢逗留,早早回去歇息了。
??翌日,眾人繼續啟程,他們的第一站,是“天嶽”幕阜山。
??幕阜山又稱天嶽山,因伏羲魂歸,虞舜觀天巡狩而封天嶽,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二十五洞天,周回一百八十裏,是為玄真太元天。
??據當地傳說,幕阜山還有個古名,名為雷公山。
??雷公即雷神,先民將幕阜山視為雷神居住之所。
??雷神是天意的代言神,代天主持正義,懲惡揚善,擊殺有罪之人,在原始宗教中,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極高的天神——古文字“神”,最初單作“申”字形,象閃電之宛轉,又因古人蒙昧,見雷電之威猛,因以製字,故而“神”的概念,是從雷電開始的,故而先民認定伏羲是雷神的兒子。
??雷神鷹嘴龍身,伏羲人首龍身,又稱為“龍的傳人”。
??伏羲魂歸幕阜山後,山脊上自然形成龍鱗狀花紋,至今仍舊清晰可見。
??伏羲之後,舜帝在這裏征戰三廟,而後祭天封禪,並以此為根據,看天地變化,季節循環,製定曆法,星移鬥轉,占卜未來。
??舜帝之後,大禹到這裏祭祀伏羲,纜船坡,係舟峰,一直到一峰尖,時而躡地飛天,時而三五跡步,足跡踏遍全山。
??因該登山之法為大禹所留,當地有不少古老族群,稱之為“禹步”,比道教禱神禮儀的的步法更加古老,更加通靈,傳說最厲害的,可遣神召靈,獲七星之神氣,入山林時,可聚氣驅邪,健步如飛,有如神助。
??後世以來,秦始皇曾在這裏封禪,天師葛洪,八仙之一的呂冬病、張果老,都曾從此地飛升後,還有藥王孫思邈,以及道教對此地的青睞,無不證明幕阜山的與眾不同。
??然而林熙他們的目的,並非是目的山,而隻是從此路過,稍作修整後,便繼續深入山林。
??幕阜山之後,是真正的深山老林,或高萬仞,與天齊高,或如深淵,深不見底,且因道路難行,沒有開辟道路,可謂步步維艱。
??若沒有刀把子這個老江湖做向導,恐怕他們這一行人,進來的路都找不到,即便進來了,也會被迷失其中,永遠不見天日。
??最關鍵是的,林熙不知道他們的目的地,究竟在哪裏,還有多遠,似乎前路重重,永遠沒有邊際。
??此章為灌水,可以不看。
??不灌此章水,總覺得缺少點什麽,可能是主角他們太容易了,後麵給點障礙吧。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