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三人推開門走進二班的教室,教室的窗戶旁掛著淺藍色折光百葉窗,李澤文伸手調整了百葉窗,午後陽光頓時灑滿教室,三人目光所到之處,一切細節變得清晰起來。教室里非常整齊,前後黑板擦得乾淨凈,凳子整整齊齊倒扣在厚實的學生課桌上。空置了近一個月的課桌上覆蓋上了一層薄薄的灰,手指擦過桌面,拖出一條灰白的痕迹。
「這些百葉窗很新,」李澤文回頭看郗羽,「你們當年有裝窗帘嗎?」
「有的,但不是百葉窗,掛著普通的布窗帘,」郗羽比劃著說,「太陽直曬著教室時,我們就會把窗帘拉上——窗帘上的灰塵很多,每次拉動窗帘大家都會把鼻子捂上。」
「教學樓的建築設計不合理,根本不應該搞成L形,」周翼皺著眉頭說,「其他教室是南北朝向,但你們一、二兩個班是西晒頂曬雙曬合一。」
「我們有時候也這麼說,但抱怨也沒用,學校安排了教室也不能罷課啊,」郗羽說,「好在南都這個地方,太陽輻射量比較低,還算可以接受。」
「你們一、二兩個班不是快班實驗班嗎?為什麼不安排好教室?」周翼問。
「我們當年沒有快慢班一說,每個班的教學質量都差不多,畢竟是初中還是義務教育階段。」
「這倒也是。」
李澤文問她:「潘越出事的時候,在哪個座位?」
教室布局是八行七排的格局,郗羽指了指靠窗邊第三排的座位。
「我們每周輪換一次座位,當時他坐在窗邊這個位置。」
李澤文看她一眼。
郗羽知道他的意思,解釋說:「不論上廁所還是上下樓梯,我們每天都要從二班教室經過無數次……流言傳得很厲害的時候,我想找潘越談一談……所以特意留心了他的座位。」
雖然後來她最終也沒能和潘越見上一次,向他解釋「流言不是我說出去的」。
李澤文收回目光,走到潘越的座位處,伸手推開窗戶。初中部教學樓位於學校的中部偏北,視線越過香樟樹的樹冠,可以看到學校西側的一些景觀——林蔭大道、實驗室大樓、大禮堂、體育館等等。
「從這裡看不到潘越墜樓的地方,在另一邊。」周翼在整個教室里兜了一圈后,站到李澤文身邊往下看,「如果潘越想不開的話,其實可以從教室往下跳,這一面沒有遮擋物,牆上連個空調架都沒有。」
「當時有人在教室里掃除,」郗羽說,「我想,他是因為這個原因去了樓頂。」
李澤文沒有發表評論,凝神看了教室一會,又留下一組照片,隨後抬腿往外走:「去樓頂。」
三人出了二班的教室,再向右略略一拐,就是上樓頂的階梯——這扇灰撲撲的大門上,掛著一把看起來就頗有些年頭的掛鎖。
「果然上著鎖,」郗羽說,「當年也是天天鎖著,只有修天文台的那段時間開著。」
「你看看鎖。」
郗羽盯著那把一寸掛鎖良久,問:「教授,看什麼?」
「鎖上幾乎沒有灰塵。最近這段時間有人動過這個鎖,甚至到過樓頂。」
郗羽為自己的觀察能力而汗顏,「……我沒看出來……」
「重點是觀察,而不是看。」
郗羽說:「現在是暑假,還有些初三的學生在補課,也許他們沒事跑到樓頂看熱鬧……」
李澤文不置可否。他又拍了一組照片,隨後對周翼點頭示意。
有了剛剛的經驗教訓,郗羽很平靜地看著周翼再一次用了不到十秒鐘就用那根細鐵絲打開了掛鎖。
郗羽深呼吸一口氣,走上天台。這是這麼多年來,她第一次到達天台樓頂的現場,第一次親眼看到潘越當年墜樓的地方。
屋頂上並不空,最醒目的建築就是安靜矗立的半球形天文台。
有那麼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的中小學都興起了一陣修天文台的熱潮。天文台應該修在哪裡?中小學的領導們普遍的回答就是修在教學樓屋頂上,畢竟,屋頂距離天空總比操場距離天空更近一點,不是嗎?
因為修天文台的緣故,那一段時間,通往教學樓樓頂大門的大部分時間打開著。在日本的動漫作品中,教學樓的屋頂往往是發生各種感人劇情的地方,但在國內,屋頂從來禁止入內,大門鎖得嚴嚴實實,但正因為行不通,同學們更對教學樓的樓頂充滿了好奇——當年的郗羽也在好奇心趨勢下,和其他同學一起去圍觀過正在修葺的天文台。結論是,沒什麼可看的,就是一個典型的建築工地的樣子。
這一點在警方的照片里也有體現。天文台在L形教學樓樓頂的中央部位,差不多位於五班教室的上方。校天文台的要求不高,因為其特殊性也不會使用鋼筋水泥建築,採用的磚混結構,磚已經砌到第二層,外牆的修飾還沒開始,旁邊的空地上堆著各種建築水泥磚塊沙石,還有攪拌機電鋸等中小型建築設備,看起來就像個農村的儲糧倉庫。
李澤文拿著照片對比了一會:「天文台對勘查非常不利。」
郗羽一直凝神觀察他,此時不懂就問:「什麼?」
李澤文說:「高墜案件中的現場一般都具有很好的勘查條件,警方會通過發現的手印、足跡排查。但這裡呢?」
郗羽啞然。因為修天文台,樓頂堆放了大量建築材料,這些建築材料讓現場容易留下足跡,問題是,足跡太多了。警方報告中提到「在現場發現了上百個足印」。
「是的……我覺得全年級所有人都上天文台去看過,還不止全年級,初二初三的學生也有上天樓看熱鬧的。」
「你上去過嗎?」
郗羽無奈點頭:「是的,看過好幾次。」
「有點不太對,」周翼拿過照片舉在空中和比劃了一下,「這個天文台非常簡陋,從這照片里看到的樓頂上堆放的磚瓦水泥鋼筋之類的建築用料遠比修一個簡易天文台用料多。」
李澤文早就發現這個問題,並且得出了答案:「這個天文台多半是亂搭亂建,我疑心學校可能都沒有拿到施工許可。但不論如何,學校肯定要考慮學生安全,會要求施工方對樓頂對進行加固,部分材料應該是對樓頂進行加固用的。」
「說得對。」周翼心悅誠服地點頭,「我沒想到還有這一層,算上加固用料的話,這些材料的數量應該大差不差了。」
「對,」經李澤文這麼一說,郗羽也想起了當時的一些細節,「是的。那年的『五一』七天假期應該就在加固樓體。因為五月八號我們回來上課的時候,發現天文台本身的進展不是很大,反倒是樓頂的其他地方稍微變了點模樣,那幾個柱子處還搭著架子。」
三個人交談著走到天文台旁,透過蒙著厚厚灰塵的玻璃往裡看去。
「原來這就是天文台修成后的樣子,有些凄慘。」郗羽感慨。
周翼說:「這天文台看起來很舊了,鎖都上了銹,好像很多年沒用過。」
郗羽搖頭:「就算能用效果也不行,南都這地方根本不適合天文觀測,光污染也相當嚴重。」
這方面她當然有發言權。原因無它,地面上的天文台探測星空的時候,觀測到的星空會因為大氣擾動變得模糊,郗羽為了驗證自己的模型是否正確,拜訪過不止一個天文台,和不少天文學家打過交道,跟他們要到了不少原始數據。在南極的時候她一個同事就負責維護冰穹上的天文台,她知道長期使用的天文台是什麼樣子——總之絕不是從窗戶里看進去那種連扶手上都掛了兩斤灰塵的模樣。
「完全是個擺設,簡直是浪費資源。」周翼一臉不讚許,「何必修這個天文台。」
「面子工程。」李澤文說。
郗羽就在李澤文身邊,看到他手機界面上刷開了一則十幾年前的新聞——就在郗羽念初一的那段時間,省教育局忽發奇想,覺得應當深入展開科普工作,對各重點中學提出修天文台的要求,於是全省範圍內有條件的中學馬上行動,二中就是響應最積極的,連暑假都等不了,馬上籌集了經費動工修天文台。潘越就是在天文台開工后的第二個星期墜樓的。
屋頂四周是一圈約一米一高的水泥欄杆,欄杆上方還加了三十厘米高的不鏽鋼金屬圍欄,強行把欄杆的高度撐到了一米四。
周翼拿著警方當年拍攝的照片進行比對:「十四年前沒這個金屬欄杆。」
「看欄杆的老化情況,」李澤文曲起手指,敲了一下欄杆,「估計是出事後加的。」
「根據照片,他的書包就放在這裡,這裡應該是他墜樓的地方。」
三個人站在潘越墜樓的所在。李澤文伸手從周翼手中接過了照片,他拿著照片,從欄杆邊探頭往下看去,並且看了很久。
二十米的垂直高度,墜下去生還可能性很小,就算活著,傷殘率也極高。一個人要傷心到什麼程度,下怎麼樣的決心才能從這裡跳下去?或者說,一個人要惡毒狡詐到什麼程度,才能讓人從這裡摔下去?
這裡面向學校的大操場,此時操場正在被熱辣的陽光燒烤,操場上熱力沸騰,讓人疑心塑膠跑道幾乎要曬得融化;在大操場的另一頭,則是一棟結構和初中部教學樓相仿的建築。
「那棟大樓是?」李澤文指了指這棟和初中部教學樓遙遙相對的大樓。
「當時是高中部。」
「高中部的屋頂沒有天文台。」
「一個學校只需要一個天文台。」郗羽說,「其實這一個天文台也沒發揮應有的作用。」
「高中部上不上晚自習?」
「要上的,通常要上到九點半左右,」郗羽說,「教授,你怎麼問這事?」
「我在想天文台為什麼不修在高中部的大樓上。」
「就是你說的這個原因。在初中部的樓頂修天文台,可以晚上六點開始施工。而且高中部教學樓距離學生宿舍比較近,晚上施工容易吵到住校的同學。」
李澤文又一次拿出手機拍下了操場那邊的高中部教學樓,然後道:「沒什麼可看的了,下樓吧。」
「也許還有的。」郗羽吸取了剛剛的教訓,仔細觀察著這些金屬欄杆,還伸手去摸了摸,肯定地下結論,「教授,你看,欄杆上的灰塵好像也不多,看來最近是有人上過屋頂。」
李澤文默默把手機遞到她面前,讓郗羽看新聞——兩天前,南都下了一場大暴雨,2小時平均降雨量達到30毫米,局部地區達50毫米。
「……」
作為大氣專業的研究人員,郗羽太知道30毫米的降雨量能夠帶來什麼——足以把天樓欄杆上的灰塵沖刷得乾乾淨淨,一切了無痕迹。
郗羽慚愧了三秒鐘,迅速恢復到鎮定里去。
「教授,我們下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