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回顧過去
其實鄧家還沒到那個地步,輸是輸了,至少還是體面的,在方演的保護下,至少鄧煥友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到現在還是保留著正部級的待遇,只不過沒有權力罷了。
鄧老爺子今年90多了,身體不好也是正常的,送到醫院去,醫院檢查了一下,得出的結論是沒幾天日子了,倒不是因為什麼病,而是各方面器官都衰竭了,壽終正寢這個詞用在這裡,應該是合適的。
鄧家目前餘威尚存,但是鄧家人也明白,輸給了馬其東,以後肯定不會得到重用了,而且鄧老爺子很想自己的孫女,鄧亦菲失蹤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找到,也是各種因素加在一起,讓老爺子病倒了。
老爺子一倒,原來以為門庭若市,事實上門可羅雀,這不應該是一個大家族享有的待遇,其實作為下一任接班人的鄧煥友也明白,人走茶涼,鄧家現在沒倒,但是誰願意跟一個失敗者靠近呢,向來都是這樣。
本來這件事跟鍾立的關係不大,可是誰能想到,鄧老爺子居然指名道姓要見鍾立,希望能在臨死之前見一面鍾立,鄧煥友哪裡好意思找鍾立啊,只能給魏老求助,魏老跟中立的關係倒也好不到哪裡去,就求了馬老,馬老想了想,當初好歹都是一起打仗過來的人,臨死之前這個願望,說什麼也要給他滿足了。
所以馬老也給鍾立打了電話,其實這個時候鍾立已經知道了馬老病危的消息,是許憶告訴他的,許憶從哪裡知道的消息,那也不用想了。
鍾立也沒猶豫,把手邊的事情都交代給了常雲龍,帶著許憶,正好也可以回家看看,兩個人乘了飛機,第一時間就趕到了京北市,馬老給鍾立提前準備好了車,直接送到了鄧老所在的醫院。
到醫院的時候是下午的三點鐘,京北市的沙塵暴正好來襲,整個城市其實可見度是非常低的,這些年許榮傑為了這個事情也是沒有少操心,不過收效甚微,嚴重影響了首都人民的日常生活,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前些年犧牲了環境發展經濟,現在反應過來了,再去補救,大自然才不會給你好臉色看呢。
到了鄧老坐在的病區,一眼就看到了鄧煥友,鄧煥友給鍾立點了點頭,也沒說話,打開了鄧老的病房,讓鍾立一個人進去。
房間裡面是一股很濃重的藥味,鄧老躺在病床上,身上插滿了管子,知道鍾立要來了,所以鄧老現在處於半躺著的狀態,眼睛閉著,聽到鍾立的腳步聲,就把眼睛給睜開了。
旁邊有一張凳子,鍾立坐了下來,也不知道怎麼開口,想來想去,問了一句:「鄧老,身體好些了嗎?」
鍾立跟鄧老見過幾面,更加是談不上關係了,不管怎麼樣,你再是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現在也只能躺在這裡,說等死,應該不算過分吧。
鄧老笑了笑,插著管子的手,一把就握住了鍾立的手,眼眶中,居然有眼淚掉了下來,這是鍾立始料未及的,甚至有些慌張,他回過頭,病房裡面一個人沒有。
「不要叫別人,今天叫你來,有些事情需要告訴你,我怕晚了,也就來不及了。」
鍾立點點頭,說道:「鄧老,你有什麼吩咐你就說,我儘力。」
鄧老很輕微地搖搖頭,說道:「我剛剛知道,你是鍾天卓的兒子,是嗎?」
對於自己的父親和爺爺,鍾立知道的並不是很多,曾經也想辦法了解過,可是從來也找不到相關的資料。
點點頭,說道:「鄧老,是的,我是鍾天卓的兒子。」
輕嘆了一口氣,鄧老的情緒似乎有些激動,說道:「孩子啊,不要怪爺爺,我知道的太晚了,如果我早點知道的話,或許,就不會給你設置那麼多的障礙了,官場也是戰場,我們家煥友之前做的所有事情,我替他跟你說聲對不起了。」
本來鍾立真的不是很待見鄧家人,他吃軟不吃硬,鄧老爺子這麼一說,鍾立都顯得尷尬起來,想了想說道:「鄧老嚴重了,沒有什麼得罪不得罪的,大家都是工作而已。」
「煥友的事情不重要,我今天叫來,是要跟你說聲對不起,我欠你爺爺和爸爸一聲對不起,還有那四個老傢伙也是,老古不在了,就讓我替他說吧。」
那四個人?什麼人?難道是古老,馬老,魏老和白老嗎?
既然提到了古老,那就一定是的了。
鍾立突然升起了一股好奇心,他很想知道,當年發生了什麼。
「當年的事情,現在想起來,真的有些後悔,如果聽了你爺爺的,結果或許不會是這樣了,如果早點按照你爺爺說的去做,那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了。」
鍾立不說話,就聽著鄧老語調很輕,語速很慢地講著當年的故事:
跟交趾的戰爭結束之後,當年不管是文臣還是武將,都得到了升遷,那個時候,除了白家的白老頭以外,其他四大家族的四個話事人,都是領導人的角色,胡天陽到了高層,雖然還不是領導人,但是政治地位越發重要,當時的梅宗仁掌管公安部,關國鋒是軍隊的將領,鐘鼎天則是閔東省的一把手。
60年代發生的交趾反擊戰,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了。(劇情需要,不要跟具體歷史對照,這是小說,摳歷史就沒意思了啊。)
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家也從那段歷史中走了出來,那個時候的鐘鼎天,第一次提出了要發展市場經濟的看法,要知道,在那樣一個年代,這種說法是不允許的。
他的這個觀點提出來之後,僅僅是得到了梅宗仁的支持,不管是高層還是他自己的兄弟,都不看好他這個想法。
為此,高層給予了鐘鼎天一次嚴重警告,希望他以後不要發表此類的言論。
鐘鼎天確實不說了,他實打實地搞了起來,他在閔東省的尚門市,正兒八經廢除了計劃經濟,開始嘗試市場經濟的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