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高盧雞的中型戰車——索瑪S-35型騎兵坦克
麵對從村子裏冒出來的法國坦克,魯珀特肯·尼斯營長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趁著對方的隊列尚未展開時果斷主動出擊,而正麵衝擊敵軍,裝甲部隊常用的一字線型隊形,當然是非常合適的進攻火力隊形了。
此時,匯聚靠攏的幾十輛德式坦克在完成編隊後,馬不停蹄的向著對麵法國守軍坦克群發起了攻擊。
汽油發動機在轟隆隆地響著,一輛輛的Ⅰ號、Ⅱ號輕型坦克以及少量Ⅲ號中型坦克,正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前衝鋒。
一名名位於車內的德軍坦克手,士氣高昂的嚎叫著,準備用對方的鮮血洗刷一戰以來的恥辱。
(各單位,自由開火!)“Alle Einheiten, Feuer frei!”
在允許攻擊的指令下達之後,德軍坦克已經開始在低檔位行進中率先轟擊幾百米外的法軍坦克,“轟!轟!轟……”的車載槍炮頓時發出接連轟鳴,一發發炙熱的彈幕橫掃向敵人的坦克。
不過可能是車裏過於顛簸與調整射界的緣故,德軍裝甲群裏裝備有坦克炮的Ⅲ號、LT35/38等坦克第一輪集火命中率非常之低。
(沒打中,車太抖了。菲普斯把坦克停穩,再來一發,這次一定要打中那輛法國佬坦克!)“Das Auto zittert schon.Phelps, stopp den Tank und starte nochmal. Dieses Mal müssen wir den franz?sischen Panzer treffen!”
眼看自己車組當中的炮手方才首發失手沒有打中瞄準目標,某輛Ⅲ號E中型坦克內的車長並沒有焦急惱火,畢竟他很清楚想要在移動中開火精準地命中目標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伴隨著炮塔戰鬥室右側的火炮裝填手再次抬手將一枚37毫米的Pzgr型穿甲彈飛快地塞入了炮閂內,已然停穩了的Ⅲ號E那門坦克炮口處再度噴射出炫麗的炮焰。
好在這一次的穿甲彈成功命中了目標,可隨後產生的跳彈流光卻令該車組的幾人都小小的詫異起來,他們試圖擊毀這輛距離己方不到千米的法軍怪物的想法又一次失敗了。
這時的德軍車長還敏銳的發現,類似於於自己車組這種的情況並非個例,而是普遍存在在戰場上的大多數事件。
這一刻,他明白了自己貌似發現了可怕的事實,那就是裝備於己方坦克上的37毫米坦克炮明顯在這個距離不夠給力啊。
或許“37敲門磚”在對付裝甲車或是其他輕型坦克時還夠用,可一旦遇上對麵那種法軍的“迷彩怪物”時,自己Ⅲ號E座車上這門可憐的37小水管坦克炮似乎隻能聽個響而已。
同樣,與這位德軍車長一樣在戰鬥開始後發現事情不對勁的大有人在,可他們麵對這種突發情況一時之間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除了加快推進速度,企圖用縮短距離增大穿深以外,也沒有太多行之有效的辦法,畢竟戰鬥才剛開始,繞後去攻擊對方裝甲可能比較薄弱的側麵根本不現實。
於是,接下來的裝甲戰就逐漸演變成了德軍以進攻隊形湧向法軍坦克,憑借著優異的默契配合,開始有條不紊的相互攻擊法軍裝甲部隊。
也就是在這一邊攻擊一邊試探的戰鬥中,經驗豐富的德軍裝甲指揮官們很快分析出了法軍坦克的優缺點。
首先,法軍坦克目前一共出現有3種不同性能的載具,其中兩種較為相像,應該是戰前情報中的哈奇開斯H35與H39坦克,對方搭載的短37坦克炮(大部分都是一戰貨SA18,40年才開始生產的SA38實際裝備比較少)沒法破防己方Ⅲ號戰車,並且表現出的綜合性能比較一般,所以這兩種載具也是己方現在可以勉強對付的法軍載具。
而另外一種出現的法軍坦克可就讓他們有些頭疼了,它們的車身主體像一塊烤麵包頂上加了顆迷彩色的櫻桃,德軍的穿甲彈轟在對方的車體和炮塔裝甲上隻能打出一陣乒乒乓乓的亂響,實際上卻沒有一處是被擊穿,德軍裝甲指揮官們很快就發現己方的37毫米KwK35/36坦克炮在500米以上的距離對其的攻擊根本無效,而對方卻可以在更遠的距離摧毀己方坦克,雙方的戰車性能差距清晰可見。
這種無法被德軍擊穿的坦克正是法軍製式載具——索瑪S-35騎兵坦克。
1935年,法國軍方提出,在D1和D2坦克的基礎上,研製一種AMC戰鬥坦克,最終由於國際環境因素,法國軍方直接指定了由法國索瑪公司負責研製該計劃。
1936年,這款名為S-35的中型坦克正式裝備法軍,直到1940年截止一共生產超過500餘輛。
S-35中型坦克的戰鬥參數相較於同時期坦克而言較為優異,全車重量為19.5噸,乘員共計3人,其中是位於APX-1/CE型單人炮塔的車長兼任炮手、車體前部的左側駕駛員和右側無線電員。
S-35中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47毫米SA35型L/32坦克炮,在電動炮塔和L.76z型主炮瞄準鏡的協同使用下,發射初速為700米/每秒的NILe.1935型被帽穿甲彈時足以在500米外擊穿68毫米/90°的垂直裝甲板。
輔助武器是1挺7.5毫米Mac.1931型並列同軸機槍,攜機槍彈1250發,使用彈鼓供彈,這挺並列機槍可相對於主炮左右各旋轉10度,法軍原準備在車長指揮塔上裝1挺7.5毫米高射機槍,但由於車長的負擔已經過於沉重,因此最終也未能安裝上。
其中,S-35中型坦克除了炮塔為整體鑄造以外,車體防護是由底甲板、前部甲板和後部甲板三大塊組成,采用螺接結構。車體正麵為複雜曲麵造型的35毫米裝甲,側後裝甲則是角度有限的40毫米。
發動機和變速箱位於車體後部,發動機在左側,燃油箱在右側,動力裝置為190馬力的索瑪SOMA.8缸水冷汽油機,配套的行星齒輪變速箱設置6個檔位,使得S-35中型坦克能夠在公路/越野最高時速中跑出40公裏/30公裏的速度。
另外,S-35中型坦克還配有一套半自動滅火裝置,設置2個熱傳感器和4個滅火器,當車內超過160°便會自動報警,提醒車組成員通過手動滅火開關進行處理。
懸掛裝置采用平衡式懸掛,每4個負重輪為一組,共兩組,最後的第9個負重輪是單獨的。每側有9個小直徑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誘導輪在前,主動輪在後。負重輪兩側有裝甲護板,保養車輛時可用鉸鏈向上掀起,車體和炮塔均為鑄鋼件。
加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方向盤駕駛方式和雙流向傳動係統,完全可以解釋得通為什麽有人說法國的索瑪S35騎兵坦克是二戰前期最強的中型坦克了。
這一點在此刻對麵的德軍裝甲兵麵前完全看的出來,要不是還觀察到對方這種坦克的整體作戰效率偏低和數量不多,德軍指揮部估計都要下令暫時撤退以避開鋒芒,等待空軍支援了。
而在德軍正在緊鑼密鼓的分析對手的時候,法軍一方的坦克車組們卻根本沒那麽輕鬆了,沒有像德軍那樣大規模裝備車載無線電,導致此時每個法國坦克車組相互之間基本就是各自作戰,加上法國坦克的特點就是“累死車長”,單人炮塔內的法軍車長大多數人根本無瑕顧及到戰場局勢分析,更別提組織戰鬥隊形和攻擊方向了,隻能選擇各打各的,效率既較低又較差。
可盡管如此,處於守勢的法軍依舊展現出了值得稱讚的英勇,根本沒有出現被德軍輕鬆打垮的跡象,反而有一種雙方你來我往逐漸變成了僵持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