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千古奇英> 110、決鬥者的命運3

110、決鬥者的命運3

  就在家仆用大勺子給各位英雄依次添上“蘭陵美酒”之際,突見又有家仆來稟告道:“啟稟大人!門外又來了三位要拜見司馬大人。”


  “嗬!這可真是神了,來訪者接踵而至、絡繹不絕,一番一番的真讓我司馬福應接不暇。這三位來者又是何人?”


  “回稟大人!他們各自聲稱是嘉陵王、鬼見愁、臭萬裏。”


  “什麽?”信陵**勇漢不樂道:“我們正要品嚐鬱金香一般的蘭陵美酒,他鬼見愁和臭萬裏來此做甚?真是掃興!”


  “算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司馬福卻滿不在乎地說道:“管他什麽鬼見愁、臭萬裏還是香萬裏的,來的都是客。快快有請。”


  “是!”家仆應聲而去。很快,一前一後來了兩名攜劍武士,在他倆身後,是一名無腿先生手扶輪椅緩緩而至。對這兩坐在輪椅上的無腿先生,凡是江湖中人都明白,這就是人稱“鬼見愁”的劉西周。他曾被陳摶?陳道長編入《亂世名俠錄》,一直未曾謀麵。如今他突然出現,必定是“鬼見了也發愁”的人物。因為在《名俠錄》裏,他被列入魂鬼係列,輕易不出現,一旦出現,那必定是“人人見了人人愁,鬼魂見了鬼魂愁”,故簡而化之“鬼見愁”。


  這時,隻見“鬼見愁”前麵的青衣劍客拱手施禮說道:“在下嘉陵王劉嘉陵,特來拜見司馬大人。”


  “免禮!免禮!”司馬福含笑寒暄,問道:“請問這位是……”


  聞聽主人垂問,劉嘉陵身邊的黃衣劍客連忙施禮答道:“大人!在下萬年青,江湖人給我起了個很不好聽的名號,人人都叫我臭萬裏。其實我哪是臭萬裏,應該是萬年輕、萬裏香才對。”


  “哈!哈!哈!”司馬福不由大笑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綽號隻不過是人的一般記號,不必過於當真!有朋友來訪,何來臭、何來愁之說?我想你就不必憂慮了。”


  “司馬大人言之有理!”隻見“鬼見愁”緩緩扶著輪椅上前說道:“在下劉西周,我想就不必再向大人和各位英雄作介紹了吧。”


  “好!好!請三位入席,我們舉杯同慶。”司馬福說完,便和眾位英雄紛紛舉起“蘭陵美酒”,共同慶賀今晚的英雄大聚會。


  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司馬府舉行的這場英雄大聚會,他們最終還是要勞燕紛飛、各自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崗位中去。但是,經過這場大聚會,各方英雄豪傑得以交流和切磋武藝,增進了相互了解,對發揚中原武術起到了積極有效的推進作用。更可喜的是,經過這場大聚會,縱橫天下、行俠仗義的遊擊大隊又得以壯大。先是有“四大鈴王”和“旋風十八騎”加入,隨後蘭陵王、信陵王和嘉陵王也紛紛加入。由於各自的誌向原因,在場的34位“天下第一”和鬼見愁、臭萬裏並沒有加入遊擊隊。這樣,遊擊大隊由來虞山之前的33位一下子猛增到58位,陣容得以強大,聲名更是風靡江湖、威震朝野。其中經過排列重新組合的陵王,已由原來的“十四陵王”,加上“四大陵王”及信陵王、嘉陵王共計是“二十陵王”,真是實實在在的一個“陵王”大團結!各個陵王以及各位遊擊隊員無不為此而感到興奮無比、躊躇滿誌,都希望在未來以後的日子裏發揮才智、建功立業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報負。故此,遊擊大隊應蘇州刺史大人之請,準備繼續留在蘇州,為民為官做出一些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的壯舉!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就在今夜子時,各路英雄紛紛“興盡晚回舟”的路途中,那位頭戴鬥笠的藍衣刀客再次出現——但見一道亮光閃過,人頭飛落,無形無影,無聲無息,諸多“天下第一”紛紛倒地!他們不是“誤入藕花深處”,而是誤入人間地獄。僅僅在烏衣巷這個小小的巷落裏,一群半醉半醒的“天下第一”紛紛斃命於“閃電不及”的刀光之下。他們正是“天下第一拳”洪一彪、“天下第一腿”劉關山、“天下第一掌”張德芳、“天下第一戟”呂文龍、“天下第一斧”李霸山、“天下第一鑰”陸振飛、“天下第一鉤”唐發根整整七位!可憐可歎!他們拚死拚活所爭得的名號就這樣短暫地曇花一現便隨他們身歸那世去了。這就是他們的命運!決鬥者的命運。


  掠過這悲慘的一幕,讓我們去品受一下古城蘇州的另一個夜景——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在一個秋天的夜晚,唐代詩人張繼泊舟於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夜色藍山,吸引著這位羈旅愁懷的客子,使他觸景生情,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他寫下了這首古莊典雅、意境清遠的小詩《楓橋夜泊》。自此之後,雖然還有不少詩人又描寫過“楓橋”、“夜半鍾聲”,但是已沒有人再能夠達到張繼的藝術水平,可以說這首《楓橋夜泊》已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出神入化、至高無上(尚)的思想藝術境界,天下絕綸,“天下第一”,冠甲天下,無人可比!

  楓橋古鎮位於大運河(此段今稱上塘河)、古驛道與楓江的交匯處,沿河灣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依寺成鎮,具有獨特的江南水鄉風韻。


  市鎮的形成和興盛得益於古驛道和大運河。途經楓橋的古道東連閶門,西通望亭、無錫,漢唐以來就是蘇州連接內地的交通幹道。隋煬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江南運河疏浚開通,從杭州揚帆直上,經蘇州,渡長江,可直抵中原,形成了以古都洛陽為中心、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水係,直接促進了沿河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楓橋地處水陸孔道,成為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南宋詩人範成大《楓橋》詩:


  朱門白壁枕灣流,桃李無言滿屋頭。


  牆上浮圖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


  行旅休憩,商賈聚集,使這裏的市井日益繁殷。宋元之際,釋英《重到楓橋》有“晚泊楓橋市,冥搜憶舊遊”之句,此時的楓橋已經以市肆聞名遐邇。


  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說》中記載:“自閶門至楓橋將十裏,南北二岸民居櫛比,而南岸尤盛。凡四方難得之貨,靡所不有過者,爛然奪目。楓橋尤為商舶淵數,上江、江北菽、粟、棉花大貿易鹹聚焉。南北往來之客,停撓解維,俱在於此。”他又在《閶西築城論》中說:“閶至楓橋數裏間;商民居積所萃,視他省一雄郡矣。”唐伯虎也有詩雲:“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當時,金閶楓橋的繁華已不亞於姑蘇城內,以致有人提議要在閶胥迤西一帶擴建城池。


  及至清代,以楓橋為中心,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米豆集散地,其繁盛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天下四鎮”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楓橋一帶的名人第宅、園圃亭林比戶而起,如殷裴仲的鬆鶴堂:戈載、戈宙襄的廣居,惠磐卿的冷香別館,段玉裁寄居的一枝園,顧廣折的思適齋等,其中袁廷禱的漁隱小圃尤擅樓台泉石之勝。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軍隊進逼蘇城,清軍一炬,使十裏官塘化為一片焦土。從此,楓橋由金閶沿河的商業中心衰落為郊外鄉間小鎮。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對古鎮進行了規劃建設和環境整治,鎮東入口處建造了古色古香的楓橋史跡史料陳列館(現稱楓橋苑)、寒山別院,以及遊船碼頭和停車場,整潔的石板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各色工藝品爭豔鬥妍,中外遊客熙熙攘攘。寒山寺弄口的楓橋書場,高朋滿座,一曲曲彈詞開篇,伴隨著叮叮咯咯的弦索之聲,使整個古鎮沉浸在濃濃的水鄉風情之中。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楓江,又稱楓橋塘、楓裏星河,南接胥江、越來溪,是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條北上水道。南宋範成大《吳郡誌》曰“楓橋,在閶門外九裏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末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著名歌星毛寧所唱《濤聲依舊》就是由此詩演化而來。張祜的《楓橋》(一作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也是廣為傳誦的佳作,詩雲: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


  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當年投筆從戎,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詩雲: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風月末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曆代文人雅士的吟詠之作不勝枚舉,明人高啟在《泊楓橋》中發出這樣的感歎: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鍾聲。


  楓橋,舊又作封橋,同音字的通用。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指出:


  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裏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嚐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祐嚐於此建塔。近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麵山臨水,可以遊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士郇公頃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時大學士王矽,曾書寫《楓橋夜泊》詩碑,立石寺中。王矽和朱長文都認為橋名當作“楓橋”。但是,明初盧熊在《蘇州府誌》中則有不同的見解:

  楓橋,去閶門七裏。《豹隱紀談》雲舊作封橋。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宇,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經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吳潛至寺,賦詩雲“借問封橋橋畔人”,筆史言之,潛不肯改,信有據也。翁逢龍亦有詩,且雲寺有藏經,題“至和三年曹文迺所寫,施封橋寺”。作“楓”者非。熊嚐見佛書,曹氏所寫,益可信雲。 其實,在蘇州古地名中,歧文異字是常見的現象。據《吳郡圖經續記》、《吳郡誌》載,“閶門”又作“昌門”,“匠門”又作“將門”,“葑門”又“封門”,都是信手拈來的實例。“楓橋”與“封橋”,大概也隻是正稱和俗稱之別。


  楓橋是蘇州有名的古跡,始建年代不詳。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的唐代古橋早已不存,現在的這座半圓形單孔石橋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橋長三十九點六米,寬五點二七米,跨度十米,東堍與鐵鈴關相連。遊人可乘坐畫舫,穿行橋洞,在水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刹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巡撫禦史尚維持為抵禦倭寇而建。據方誌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燒閶閻門楓橋一帶,“焚掠殆遍”,“積蓄纖悉無遺”。一年後,倭寇又自滸墅關竄犯楓橋。經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於全殲寇賊。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說》中記載:“天下財貨莫盛於蘇州,蘇州財貨莫盛於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鑒。楓橋北近射讀、長蕩,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熱中者,城內十一,而此地十九。”為了加強金閶一帶的防衛,楓橋敵樓拔地而起,“方廣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壘石為基,四麵瓷磚,中為三層,上覆以瓦,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平時可以登高僚望,巡視戒備,戰時可以舉煙報警,藏軍固守,與關前的河道、橋梁構成一道扼守蘇州城西的重要軍事屏障。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關樓重修。次年,巡撫陶渤將其改建為文昌閣,以昌文運。現在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早己廢毀,木瀆樓的殘基也於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鐵鈴關就成為蘇州惟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


  鐵鈴關與楓橋相連,橋蘊姑蘇水鄉之秀,樓顯古道關隘之雄,剛柔兼濟,堪稱江南絕景。清人吳照《寒山寺題壁》詩雲:

  漠漠雲低水國天,吳江風景劇可憐。


  鐵鈴關外煙如畫,人立楓橋數客船。


  江村橋在寒山寺前,與楓橋南北相對,同臥楓江。河對岸就是昔日有名的西塘,舊有法華庵、聽鍾橋、漁隱小圃等勝跡,曾是文人詩酒留連的地方。


  現存花崗石單孔石橋係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重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橋長三十八點七米,寬三米,跨度七點四米。置身橋上,寒山寺的殿堂樓閣、泉石花木曆曆在目;漫步對岸,透過橋洞可見寺院照牆,古橋寶刹,構成一幅絕妙的圖畫。


  然而,就在《楓橋夜泊》這詩成幾十年之後的大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今春月夜,“此去經年”,同樣是一個幽雅迷人的“良辰美景”,這裏卻成了一個殺人現場,大煞風景。這可是一代大唐詩人張繼萬萬沒有料想到的,如若他泉下有知,當可為死去的冤魂再度悲吟一首。但是,他又如何能夠親耳目睹這悲慘淒厲的殺人場麵和現場慘狀呢?隻有後文為之添上:《楓橋慘案》“月落烏啼恨滿天,江楓橋上出慘案;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無人還。”


  楓橋之上、橋灣之畔,月光之下,但見幾道亮光閃過,血腥橫飛,人頭飛落,無形無影,無聲無息,諸多“天下第一”紛紛在“夜半鍾聲”之中一一倒地。他們已再也無從搭上自己的“客船”,便遠遠超度於銀河之外!他們正是“天下第一帶”韋成魔、“天下第一彈”李克富、“天下第一腳”於留風、“天下第一夾”李鹹海、“天下第一指”海深法師、“天下第一頭”黃天蕩、“天下第一擒”秦德力整整七人!可歎可惋!在這幽美的春光月夜,諸多“天下第一”竟命喪楓橋與河灣,怎麽不令人悲痛惋惜,怎麽不令人感到大煞風景,又怎麽不令人滿腔怒火呢?

  同樣是在月光之下的“夜半鍾聲”的瑩繞之中,隻見又是幾道亮光閃過,頓時人頭橫飛,血腥四溢,幾乎是無形無影,無聲無息,一群半夢半醒的“天下第一”又不知不覺地斃命於“閃電不及”的刀光之下!他們正是“天下第一杖”淩空長老,“天下第一爪”孫正青,“天下第一箭”趙子雲,“天下第一勺”稽福來,“天下第一剪”王天劍,“天下第一輪”司馬克,“天下第一繩”東郭明,又整整是七位。真是“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之風雲”,風光一時的“天下第一”竟在一夜之間慘死過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他們拚死決鬥掙得而來的名譽稱號竟招來了殺身之禍,真是得不償失、後悔莫及!莫如歸去、激流勇退可保全身。


  所謂“明哲保身尊富貴,英雄退步寄神仙”,在這世亂紛紛的年代,這句至理名言尤為適用。“嗚呼!五代之亂極矣,傳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歟!”這意思是說,“五代紛亂至極,天地無道,賢士歸隱,這是當時的風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邪氣擋道,正人義士均受邪惡排擠、陷害。無論是官場、商界,還是江湖、武林,一時正不壓邪,邪惡猖獗。傾然間所冒出的“天下第一”,“邪惡的力量”又豈能容忍他們高高在上而氣壓群魔呢?不知不覺之中,這正、邪之間的矛盾已達到白刃相見、短兵相接的地步,這也許是個必然。然而,事到如今,這種狀況難道就這麽任由發展、無從扭轉了麽?別無辦法,這就要看今後正、邪之間拚死較量的結局和命運了。


  異日,三月八日,慘案轟動整個蘇州城,號稱“天一慘案”。消息飛快,不脛而走。


  江南武林,名城杭州。吳越王錢鏐即日升殿,召集文武大臣,共商國事。對於蘇州發生的“天一慘案”,錢鏐特命禦林軍指揮使兼湖州刺史錢鏢前往蘇州督辦,嚴令蘇州刺史司馬福擇日破案,及早捉拿凶手歸案正法。司馬福對於自己所轄之區發生這等慘案,自然是怒火中燒,當然自己也是難辭其咎。他本意地想為吳越國招幕武林勇士以圖為國效力,但事與願違,好事沒有做成,反惹一身騷,壞事卻接連不斷,這怎麽不令他窩火呢?如今欽差大臣錢鏢親自來督案,他司馬福弄不好是要丟掉頭上這烏紗帽的。好在司馬福尚有眾多武林英雄陪伴左右,為他獻計獻策,使這樁“天一慘案”終於有了眉目和線索——凶手就是虞山隱者“閃電不及”方可貴。為此,司馬福調動官府力量,以及在諸多“天下第一”,但也隻剩下了13位,和“徐州雲龍湖遊擊大隊”的協助之下,開始圍剿虞山山林,準備一舉擒獲殺人凶手方可貴。


  虞山腳下,漫山遍野的官兵已在搜索前進。蘇州刺史司馬福親自帶隊搜山,在他的坐騎左右,除了幾位貼身侍衛之外,緊隨其左右及身後的便是遊擊大隊及剩餘的十三條“天下第一”。真可謂是浩浩蕩蕩,箭在弦上,似乎有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葉總指揮!”隻見司馬福坐在馬鞍之上邊行邊問道:“你對此次的搜捕行動抱有多大把握?”


  聞聽刺史大人垂問,葉無雙立即回應道:“把握倒是不大。但我敢保證凶手一定還在山上。因為據我潛伏山間的遊擊隊員來報,頭戴鬥笠的藍衣刀客已經潛入山林。隨後我們就快馬加鞭趕至此地,已把整個虞山圍個裏三層、外三層,相信凶手插翅難飛!”


  “咳!為了這麽一個凶手,竟讓我勞軍傷財,大肆搜捕!即使抓到他,就不定我又是損兵折將,得不償失。萬一吳越王怪罪下來,怕我是該解甲歸田了。”


  “大人何必憂慮!”葉無雙當即勸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故虛勝實,不足勝有餘。這是自然之理,任何人都改變不了。如今江湖險惡,世道混亂,難免有居心叵測之人會趁火打劫、混水摸魚,以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就說這凶手在一夜之間竟整整殺了二十一位‘天下第一’,他為了什麽,鬼知道?這種事既已發生,能怨著誰?難道能怨著大人你嗎?大人何罪之有?這種事不可預見性太大,誰也沒有把握和能力杜絕此類事件,這隻能就事論事,尋找事因,抓捕凶手。吳越王怎麽會怪罪大人你呢?”


  “話雖這麽說,可在我轄區發生這等事,我作為當地父母官,多少都有點責任。希望我還有機會將功補過!”


  “啟稟司馬大人!山中各個墓祠寺院以及秦坡飛澗,凡是能容身之所,我大隊官兵業已搜遍,尚未發現凶犯蹤跡。”


  “繼續嚴密搜查,不可有絲毫漏洞。”


  “是!”這名校官繼續領命而去。


  此時,司馬福坐在馬鞍之上抬頭仰望著虞山山林,不禁感觸道:“我們的包圍圈已是越來越小,可想搜到這麽一個‘閃電不及’的凶手,還是難如大海撈針哪!”


  “司馬大人莫要忘了,我們現在已是大軍壓境、高手如雲,一旦他出現,一定能將他擒拿歸案。”葉無雙說到這,便向身後的遊擊隊員揮手命令道:“各位英雄,你們一同向山頂進發,不可單獨行動。”


  “是!”一大幫遊擊隊員紛紛領命縱馬飛馳前行,很快便來到了半山腰。至此,山道已盡,英雄末路,眾人不得不落身下馬會同沿途官兵攀援而上,四處尋察著周圍的風吹草動,人人是兵刃在手、高度戒備;生怕有一絲閃失,便會有“閃電不及”飛身而出、大開殺戮。


  一切都是在高度緊張中進行,靜悄悄的一片,相互之間已能聆聽到對方的呼吸和心跳。滿山進行“地毯式搜索”的官兵和武士已將片片包圍圈收縮一處,一部分人已在山頂會師。但是,目標始終未能出現。


  “各位快看!”隻見零陵王金葉從一片草叢中挑出一團藍色衣服和鬥笠,說道:“這一定是凶手的遺物。”


  聞聽有人喊了這麽一嗓子,在場之眾無不警覺地各操兵器,嚴陣以待。然而當他們看到是自己人發現了山間衣物,緊繃著的一根弦才略有放鬆。但是,黃陵王黃子靈卻突然大叫道:“不好!快看看四周有沒有士兵的屍體?”


  聽到黃子陵的提醒,金葉和眾人立即就地開始仔細搜尋。果然就在此處的草叢之下,發現了一位被剝去外衣的士兵屍體。


  “凶手就在官兵裏!”不知是誰這麽高喊了一嗓子。頓時,全場的官兵驚心動魄,如臨大敵,頭皮發麻,冷氣直冒。他們全全手握刀槍互相尋望,除了一部分熟悉的麵孔,其餘便都是相似連綿的陌生麵孔。誰是凶手?天知道,鬼知道?誰敢斷定?仿佛官兵之內暗藏著一股殺氣,一觸便可爆發一場內戰。


  就在眾人互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大眼瞪小眼”之際,突然有一位頭戴鬥笠的白衣劍客淩空飛落在了一顆山石之上。這突如其來的一位白衣劍客,刹時改變了全場的緊張氣氛,眾人的目光無不被他所吸引。憑一些人的清晰印象,來者不是別人,正是兩天前曾出現在虞山武林大會上的“隨風飄”隋大俠。


  “各位英雄!你們要找的凶手,已換了服裝正往西北山間逃竄。不要在此浪費時間了。”隋風飄說完,再次轉身淩空,蹤跡不見。


  “全體聽令!向西北追擊。”一名校官發號施令過後,無數官兵立即調轉矛頭,向虞山西北方向加速追擊。於此同時,遊擊大隊各位好漢更是不甘示弱,紛紛使出腳底真功,飛速向前追趕。


  話說在虞山西北麓,越過一片封山搜林的大隊官兵,一名攜刀士兵正在山林之中急急穿行。正行間,突然飛身飄下一位頭戴鬥笠的白衣劍客立身攔住了他的去路。此人不是旁人,正是“隨風飄”。


  “嗆啷”一聲脆響,頓見山間打了一道亮閃,隋風飄已握劍在手,衝對方喝道:“姓方的,你不用裝了。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趕快束手就擒!”


  “請問閣下是……”


  “隋風飄!”


  “哦!你說是‘隨風飄’,難怪我沒有逃脫你的眼睛。不過現在你知道已經遲了,你來受死吧!”方可貴說完,抽刀直取“隨風飄”。隋風飄見狀,不敢怠慢,立即淩空飛身,舞劍護體。然而,即使這樣,他的劍身還是被“閃電不及”的刀鋒削下了半截!


  “啊!……”隋風飄大驚,知道對方手握的是口削鐵如泥的寶刀,何況人的血肉之軀?想至此處,他奮力將手中的半截劍身擲向方可貴,同時縱身離去。


  且說此時的方可貴用刀削落迎麵飛來的半截劍,再舉目尋找“隨風飄”,哪裏還有他的影子?四處早已空無一人、靜寂一片。但是很快,他已能聽到身後吵吵嚷嚷前來追擊的大隊官兵。


  “哼!想抓我?做夢去吧!”“閃電不及”心中暗語一聲,縱身蹤跡不見。


  至此,這場虞山大搜捕可以斷定已是失敗。任憑無數官兵和英雄誌士怎樣搜查和追擊,已是徒勞無益,最終無功而返。


  揚州,曾是隋煬帝楊廣的葬身之地,至今五代十國之期,這裏已是淮南王楊隆演的幕府所在。淮南與吳越之間平地接壤,連年為爭奪州城開戰,仇恨甚深。蘇州原在淮南治下,後被吳越奪下。淮南王楊隆演怎肯輕易罷休?把這麽美麗富饒的江南水鄉蘇州拱手讓給吳越,他怎麽對得起淮南的萬眾軍民?所以,淮南王楊隆演一直存有伺機奪回蘇州之心。為此,他已暗派幕僚司馬乘風前往蘇州刺史府去當說客,試圖將司馬福拉攏(籠)在淮南治下。於此同時,他秘密加派了江湖武林高手前往虞山武林大會去爭奪“天下第一”,借以將他們按插在蘇州官府,以求為他日所用。而且他還密令這些人,一旦司馬乘風存有異心,歸順吳越,那司馬乘風的日子也就算活到頭了。如今,蘇州發生“天一慘案”,淮南王楊隆演自然是心中歡喜、幸災樂禍。其實他心中比誰都明白,這一定是他所重金收買的勇士幹出的一手傑作!而且他相信,他的這位勇士就會前來向他複命。楊隆演正在幕府得意洋洋之際,突然有侍官李儼前來稟報道:“王家千歲,有人求見!”說著,李儼將一塊黃金令牌遞給了淮南王。楊隆演接過令牌,心中大喜,真是“說曹操,曹操就到!”“快快有請!”時辰不大,隻見一位身著吳越軍服的士兵走進了王府密室。剩下的事,便不得而知了。


  鄭州城內,黃金府第,在這世亂紛紛的年代敢以“黃金府”三字命名以壯家威的人物,足可見其實力之雄厚、不怕賊來搶!這是何等的家當!何等的氣魄!何等的威不可懾!何等的凜然不可侵犯!你道這是何人府第?實不相瞞,這就是名歌傳誦當今武林四大高手之一“富貴王侯黃金殿”的黃金府。此人姓黃,名金殿,鄭州人士,家資萬貫,良田千頃,官封大梁國侯爵,其富貴冠甲天下,金錢鋪地,黃金滿堂,故名黃金殿,取府第之名為“黃金府”,而且這三個字也全是由黃金鑄造而成。此人不但武功高強,而且其門下更是家將數百、高手如雲,實乃是“天下第一”的名門望族。前文說過,在黃河岸邊被契丹殺手阿裏耶庫爾殺死的“黃河三劍客”,即黃金振、黃金河和黃金水,這黃金殿就是他們三兄弟的族兄!

  這時,黃金殿正坐在書房內翻閱《史記》,一名家仆匆匆來報:“啟稟主人!東京汴梁建昌宮使陳大人求見。”


  “哦!陳大人!快隨我出門迎接!”


  於是,黃金殿稍加整頓衣冠,匆匆走出書房。遠遠地,黃金殿就已看到身著紫袍的建昌宮使迎麵向他走來,在他的一左一右,還跟著兩位具有百步威風的貼身帶刀侍衛。由遠及近,很快就能清晰地看清這位東京建昌宮使陳大人的真實麵目。實不相瞞,此人正是原長安天子程福貴手下的左丞相陳田中。沒想到時過境遷,他已搖身一變,成為大梁皇帝手下的建昌宮使,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自歎不如。若問這建昌宮使的官職有多高多大,你聽到下麵的敘述,自然心中有數。早在大梁皇帝朱溫?朱全忠改王稱帝建大梁國之初,即公元907年5月,梁帝以東都汴梁舊第為建昌宮,改建昌院事為建昌宮使。第二年,公元908年,梁帝以韓建為侍中,兼建昌宮使。後來,朱溫次假子博王友文,帝特愛之,常留守東都,兼建昌宮使。再往後來,第三任建昌宮使便傳到了陳田中足下。這便是建昌宮使的來曆,其職位和權力的大小高低,由此可見一斑。


  “哎呀!陳大人!黃某人不知你大駕光臨,有失遠迎,失敬!失敬!”


  “噯!哪裏!哪裏!咱倆誰跟誰?我這不是如到自己家一樣自個兒走進來了麽?”


  “那是!那是!陳大人請隨我到書房一絮。”於是,黃金殿在前引路,領著陳田中及他的兩名帶刀侍衛走向了自己的書房。


  “陳大人請坐。”


  “噯!不用忙!來我給你們互相介紹一下。”隻見陳田中樂嗬嗬地向黃金殿指著他的兩位貼身侍衛說道:“這兩位曾經是長安天子程福貴手下的秘密武器,從未使用過,是大內之中的大內高手。其實早已被我挖掘使用,至今才開始在官場和江湖上露麵。他們就是‘小李飛鏢’李小龍和‘小李飛刀’李小虎親哥倆。”


  “哦!久聞大名!久聞大名!幸會!幸會!”黃金殿不由用欣賞的目光打量著李小龍和李小虎連連稱讚,江湖上早已盛名遠揚的“小李飛鏢”和“小李飛刀”,他今日終得一見。所謂“英雄愛好漢,好漢愛英雄”,李小龍和李小虎對黃金殿的大名更是久有耳聞。今日通過建昌宮使陳大人的成全,他們三位武林豪傑終於能夠在鄭州“黃金府”得以相識,並且結為武林好友。


  說到這,咱們必須暫停一下,略作介紹和回放一下劇情。這“小李飛鏢”李小龍和“小李飛刀”李小虎親哥倆如今已在鄭州黃金府初露頭腳,而且身著官服、腰佩定刀,但是,他們各自身中看不見的暗器,卻是足以震懾武林界的,那就是小飛鏢和小飛刀。這“小李飛鏢”和“小李飛刀”是一對親哥倆,一個叫李小龍,善使小飛鏢,鏢上鐫刻“李”字;另一個叫李小虎,善使小飛刀,小刀上同樣鐫刻有“李”字,號稱“龍鏢虎刀”。這兄弟二人,就是長安天子不到萬不得己之際不肯使用的秘密武器,可以說他們是大內之中的大內高手,江湖武林界並無“小李飛鏢”和“小李飛刀”的綽號流傳。


  李小龍和李小虎今日首次出現,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哥倆是一高一矮、一瘦一胖,也就是說李小龍是瘦高個,李小虎則偏矮稍胖,李小龍為兄,李小虎為弟。今日他倆雖說是首次出現,但是在前文書“105、全軍覆滅”之前的那一章節裏我們已經提到過這兩位人物。不知各位還是否有印象?當時,長安天子收到丞相陳田中的密函,中傷黃重陽黃大人為內奸,天子便將他五花大綁,黃重陽正要為自己辯解而欲道出絕密之事之際,他卻被長安天子的秘密武器之一的“小李飛鏢”殺人滅口。這一事件的發生,不要說別人,就是長安天子程福貴也道不出個所以然。其實長安天子哪裏明白,他的兩個秘密武器年久不用,卻早已被左相陳田中暗中挖掘使用,殺掉政敵黃重陽正是他密令“小李飛鏢”李小龍所為。因為黃重陽在契丹軍營已按插秘密間諜,越來越會阻礙他陳田中的軍國大計,故此他首先向天子密奏黃重陽暗通契丹,與契丹大臣袍笏梅交往甚密;緊接著他就密令李小龍在關鍵時機殺之滅口。其實,當時黃重陽所要道出的關鍵人物正是天子的秘密武器“小李飛鏢”李小龍。因為隻有他可以證明他黃重陽的青白,但是那時的李小龍卻早已為老奸巨滑的陳田中所利用,而且他就是天子、李公公及黃重陽所迷惑不解、大加猜測的內奸。返過來說得好聽一點,那時的“小李飛鏢”已成為陳田中為契丹服務按插在天子身邊的秘密武器,即內部高級間諜,已得到敵對雙方的高度信任,誰也想不出內部間諜竟然會是他!那豈不是反了天了?!然而,更令人料想不到的是,當時的“小李飛鏢”李小龍和“小李飛刀”李小虎隻不過是中原野戰軍中最為普通的士兵而已,江湖武林界並沒有其名號流傳。但是時至今日,“小李飛鏢”和“小李飛刀”無論是在官場還是江湖武林界,終於粉墨(沫)登場。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長安天子程福貴的這兩件“秘密武器”早在前文書“97、群星殺到”一章節裏已經出現,隻不過當時文中並未道出他倆的真名實姓,隻是天子程福貴從暗室之中的暗室將他倆叫出,密令他們兩兄弟暗查萬花宮行刺天子事件,要他們一定挖出潛藏在京城之內的臥底。然而,世事複雜,國事繁多,人心難測,反複無常,天子程福貴的這兩件秘密武器已被另類重金收買,致使“天子密令”已是不了了之。“小李飛鏢”和“小李飛刀”終於還是隨著左丞相陳田中步入“所謂的正統天下後梁”的朝堂。


  話至此處,咱們再書歸正傳。建昌宮使陳田中此次前來鄭州會見黃金殿,其實他是奉大梁皇帝朱溫之密令前來請黃金殿出山,並且由李小龍和李小虎兄弟倆配合,前往江南追查蘇州發生的“天一慘案”。當然,黃金殿奉旨領命,異日便和李小龍兄弟倆秘密前往江南。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大唐詩人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已把我們從武昌帶到“淮南江北”最繁華的揚州都會。想當年,英國公徐敬業在此起兵反叛武則天,“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在此起草了討伐武則天的戰鬥檄文,結果兵敗被殺。英雄就是英雄,莫以所敗論英雄。英雄已去,名流千古,名揚天下,而揚城都會,更是繁華依舊。


  揚州,又名廣陵。三國時期“竹林七賢”之一的稽康在臨死之際撫琴而作的一首千古絕響《廣陵散》,曲中所讚美的正是這令人心曠神迷的揚州。“十年一覺揚州夢”,這是個飽含詩情畫意、“暖風曛得遊人醉”的地方。如今陽春三月的揚州,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實乃“煙花”之狀。但是,她給人的感覺已不是一片綠地、一朵鮮花,而是看不盡、望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暮春的時節,繁華美景,千古佳麗句,風景舊曾諳,能不憶江南?讓我們隨著這故事中的人物去領悟一下這“揚州一夢”。


  值得慶幸的是,揚州在經曆了短暫的發展怪圈後,很快意識到生態平衡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並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識,市委、市**大手筆狠抓了生態環境建設。沒幾年時間,揚州變得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大地更綠了。一大批老的水景得以恢複重建,一批新的水景如北城河、邗溝河、漕河、新城河等水岸風光得以創建。全市構畫出“四麵瓊花三麵柳,一城煙花半城湖”的畫麵。進入市區,街步千枝柳,霞映兩重天。骨格清奇蒼勁依然的柳樹銀杏、飄逸婀娜隨風起舞的輕枝瘦葉,與蜿蜒碾轉的河湖水光相互輝映,將整個揚州城裝扮成一座大的園林、濃縮成自然的盆景。更想不到的事,揚州在完整地保持並擴大了瘦西湖風格、麵積的基礎上,又在西部開挖了人工湖。兩湖相異、各有所長。一胖一瘦、一曠一秀,遙相呼應、相得益彰。人工湖大橋穿越時空將兩湖對接,使得古代瘦西湖與現代人工湖瞬間穿越千年時光。經過整治、疏通的二道河、古運河、小秦淮河、漕運河就向人體的經絡脈搏,遍布全市,暢通、活絡了揚州的精神風貌。


  早晨起,迎著朝陽、踏著晨露;黃昏後,披著霞光、沐浴斜陽,市民們漫步在小河邊,靜坐在小橋下,聆聽著城市跳動的心聲,傾聽小河訴說的故事。徜徉於大自然特別恩賜揚州市民的這一片綠色的大地上,盛讚之情禁不住從心中湧出,就如站在大自然時空之立交叉橋上,常有一種跨越了時間隧道的歡愉。看到揚州近年的巨大變化,不由得驚歎造化之神工、雕琢之精細:藍藍的天、清清的地、綠綠的草、淡淡的魚;自由天領,荒情野趣,關關鳥語,卿卿蟲鳴;那颯颯鬆風,五光十色,迷離撲塑,令人忘情。絢麗多姿的風光令人目不暇接、忘返流連,體會到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和諧。 開春,遊瘦西湖,下公共汽車,過大虹橋,整個瘦西湖即躍入眼簾。橋畔月來清見底,柳邊風去綠生波。春日的瘦西湖,桃報紅靨、柳報春回。碧波蕩漾,遊人如織。一下子就感覺春天簇擁而來,擋也擋不住。那曲折逶迤的湖麵,飄拂瀟灑的揚柳,以及陽光下,湖麵上升騰的那一抹如夢如幻的輕煙似一襲輕紗,將瘦西湖罩得十分迷人、十分幽麗。在柳絮飄舞、輕盈如雪的湖中,體會那淡淡金山小小舟,清清湖水釣魚鉤的詩情畫意。與家人、與友人,傷幾回人生往事,趣幾句雅士名流。躲卻凡塵俗事,養息疲憊身體,自得其樂。而那些具有現代意識、喜歡追求新奇的年輕人,則可以三、五朋友結伴,到人工湖,感受大自然的另一種造化神奇,駕一摩托艇,飛駛電掣,享受另一種刺激。


  兩千五百年悠悠歲月,不盡長江、淮河、運河,水浸滋潤,“君家舊淮水,水上到揚州”。“青春花開樹臨水,白日綺羅人上船”。“不知暗數春遊處,偏憶揚州第幾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等著名詩句,都絕妙地描繪出揚州不同曆史時期水上的秀麗風光,以及揚州水與經濟、水與環境、水與美女、水與文化的關係。正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揚州的水不僅造就了揚州經濟的繁華、文化的鼎盛,還造就了曆代難以一律,驚豔絕世的“揚州美女和美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閑靜似嬌花照水;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行動如弱柳扶風的林黛玉就是文人筆下由揚州水滋潤出的最具代表性的美女。而曹雪芹關於男人是泥而女人是水的名句,也是受到水對揚州的影響而觸發的又一靈感。


  揚州枕淮水,踏長江,抱運河,城裏城外,水網縱橫,素有水上都會之譽稱。而今,這一切均得以再現。你若不信,可高空俯瞰,不由得讓你感歎如今揚州無處不碧波、無處不春風,從州界多水,水揚波的意境中感受著揚州市名的由來。揚州的水澆灌得全城一片青翠、鬱鬱蔥蔥。綠水環環逶迤繞城,林蔭道道涼爽宜人。還有那一灣瘦西湖,一城輕楊柳,以及那香氣四溢的芍藥、瓊花,無不攬盡天下精靈毓秀。


  隨(隋)煬帝沉緬女色為世人所知並深以為恥,然而,隨煬帝精詩文善歌舞卻鮮為人知。繼位前楊廣任揚州太守,對揚州有特殊的感覺;繼位後,對揚州仍眷念不已。開運河,興漕運,雖不仁卻建不世之功。要不然,隨煬帝死於揚州,揚州人對他還是寬容了,葬於雷公塘,雖是土掩,然香火至今不絕。史傳,隨(隋)煬帝楊廣是站著被宇文化及下令勒死於揚州宮中,死得倒還是很堅強不屈的。


  一條大運河,流淌出無數詩詞歌賦,見證了古城多少盛衰榮辱。揚州文化底蘊極深,而水文化又是整個文化體係的重要組成部份。然而,要寫揚州的水,是要鼓足十二分勇氣的。因此,隻能粗略地說說對水的感受而不敢涉及水文化的範疇。


  說到揚州的水,不能不提及揚州的雨。古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為的是一睹風情萬種的三月煙花。而三月裏揚州的雨水忒多。老百姓總是疑惑:為什麽年年《煙花三月》經貿活動老是安排在下雨的季節。殊不知,揚州的雨也有著它特有的風情、獨有的魅力。人們理解煙花時,大都解釋為揚城三月,柳絮滿天,恰似漫天煙霧。當然也有其它理解的。看過吉學鋒先生有關煙花三月的文章,認為說的比較貼切。我認為,這裏所說的煙,既含有柳絮的成份,也含有煙雨的表述,是煙雨朦朧的概括。


  也許,你到過很多地方,也遭遇過多少次突如其來的雨淋。那雨,可是風到雨到,霎時,電閃雷鳴,轟裏轟隆,隻見得大街上一片慌張奔跑的狼籍,家家關戶戶緊閉門窗,滿街行人寥寥。而揚州的雨卻是偷偷地、悄悄地,說下就下,十分隨便。不知不覺中已是千絲萬絲飄忽而下,如煙似霧,如幻如夢。朦朧中,揚州的女人,全無半點慌亂,好似早有準備似的,腕底一翻,一把小花傘就舉在了頭頂,五顏六色的雨披就披在了身上,頓時,滿街滿眼花花綠綠一片。當你還沒有看夠這花的世界,這雨卻又停了,花的世界又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待你回過神,太陽又從厚厚的雲霧中升出頭來。外地遊客不由得目瞪口呆,繼而又發出會心地笑:揚州的人美、城美、水美,雨亦美!

  古人曾用“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詩句來形容揚州城的繁華富麗、風光旖旎。作為漕運和鹽運的中心,縱橫的河網上往來不絕的船隻給這座城市帶來了極度的繁榮,“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其“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今日的惡揚州仍以秀美的園林自成特色。遊畢揚州的遊客說,這裏亭台如畫,翰墨飄香,別有一種大家閨秀的寧靜氣度。全年均宜到此旅遊,而以春季最佳。每年四、五月間,萬紫千紅,令人流連,恰是古詩“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季節。


  揚州瀕江近海,交通發達,物產豐饒,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揚州最有名的是瘦西湖,個園和何園。一般到揚州要先到鎮江,所以旅遊者總是鎮江和揚州一起遊覽。


  揚州是一座古老的曆史文化名城。古有詩雲: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曆史上的揚州數度繁華,自大禹治水後,揚州因“州界多水,水揚波”而得名,為古九州之一。漢朝時吳王劉濞受封廣陵,建立吳國,“即山鑄錢”、“煮海為鹽”,鹽鐵兩大“官工業”迅速發展,揚州出現了曆史上第一次發展高峰。唐代,揚州作為萬裏長江的尾閭、浩瀚大海的門戶,其地理位置、經濟地位相當於今日之上海。江海交匯,城以水興。


  唐初,隋煬帝楊廣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已成為全國南北水運交通大動脈,南方諸郡的貢品、東南八道的物資都必經揚州轉運至京都長安。便利的交通,使揚州成為******的重要港口,也是東方四大商港之一。揚州的經濟發展出現第二次高峰,並步入鼎盛時期。是謂“江淮之間,廣陵大鎮,富甲天下”,史稱揚(州)一益(州)二”。繁華起來的揚州,愈加光彩奪人,“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便是當時其富甲天下的寫照。臨海的揚州還具有海納百川的胸襟,這種包容性也使揚州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絡繹不絕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到這裏學取真經和漢文化,成千上萬的外國人來揚州經商。各種文化交織融合,共存發展。道教、佛教、***教、天主教、基督教在此共存共榮,成為揚州的一大特色。至晚唐、宋、元,揚州幾經戰亂,經濟陷入低迷。可這樣也掩飾不了揚州昔日的神韻與風采。馬可波羅在其著名的遊記中,對揚州有過癡情的描述,他形容自己仿佛踱進了天上人間。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遊揚州,又重新把揚州推上了新的繁華頂點。清代中期,揚州占漕運、鹽務、河務三大要政之利,成為漕運樞紐和全國最大的鹽業經銷中心,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設在揚州,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麋至,揚州繳納的鹽稅占全國總稅收的四分之一,揚州的經濟、政治地位再度上升,出現了經濟發展第三次高峰,揚州成為當時世界上十個擁有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經濟的繁盛帶來文化的勃興,揚州鹽商、揚州八怪、揚州學派、揚州曲藝為後人留下數不勝數的園林建築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形成獨樹一幟的“揚派文化。”


  千年的古運河孕育了揚州的文明,往日的輝煌造就了揚州獨特的通史式的文化長廊。從2500年的曆史長河中走出,如今的揚州更是春風十裏,處處湧動著激情,處處展現著新姿。


  如今的揚州,瀕江近海,位於中國最具活力的“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內,現轄廣陵、維揚、邗江3個區,高郵、儀征、江都3個市和寶應縣,轄區總麵積6638平方公裏,人口470萬,其中市區總麵積973平方公裏,人口108萬。揚州市場腹地廣闊,自古乃蘇北門戶,是長江三角洲輻射蘇北、魯南、皖東地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以揚州為中心,半徑100公裏內有4000萬人口,半徑200公裏內有8000萬人口。


  如今的揚州,擁有便捷的交通,氣勢恢宏、充滿現代氣息的揚州火車站,京滬高速、寧通高速在此交匯,乘車從高速公路到南京1個多小時,到上海2個多小時,到北京8個多小時。揚州是蘇中、蘇北鐵路樞紐,擁有揚州始發至北京、廣州、西安、上海、武漢多條黃金鐵路線,輻射全國東西南北中。揚州距離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1小時,距上海虹口機場2個多小時。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在揚州交匯,一類開放口岸揚州港駛進了世界海運網絡。連接揚州至鎮江的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使揚州與蘇南實現了零距離。


  如今的揚州,第一眼看到的是秀美的自然風光,第二眼看到的則是璀璨奪目的曆史文化。如果說“城在園中、園在城中”是揚州城市最直接的感覺,那麽,“書卷氣”則是城市的一種氣質,是城市的內核,讓人回味悠長。以何園、個園為代表的揚州園林,兼容並蓄,融合了中國北方園林之雄和南方園林之秀;參觀中國最有文化內涵的名勝古跡,大明寺、天寧寺各具風格,濃縮了揚州千年曆史;觀賞到天下無雙的瓊花、芍藥;品到中國獨具風味的淮揚菜係和坊間小吃;聽到獨具風韻的揚劇、揚州評話、廣陵琴派古琴名曲;享受到最具人文特色與古風的洗浴文化;欣賞到天下聞名的揚州漆器、玉器、盆景;回味到獨行古今的“揚州八怪”。


  如今的揚州,城市麵貌日新月異,城市綜合競爭力與日俱增。“國家級衛生城市”、“國家級環保模範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金字招牌相繼花落揚州。“台商投資極力推薦城市”、“福布斯商業城市排行”等,市民更是如數家珍。


  揚州,中國這座獨具人文魅力的曆史文化古城,青春勃發,處處閃耀著和諧之美,大氣之美。


  在揚州西北蜀崗中峰之上,觀音山之西,有座建於南朝劉宋大明年間的寺院,故名大明寺。隋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曾在寺內建棲靈塔,故又稱棲靈寺。唐會昌三年(843年)塔毀,仍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巡遊揚州,改題“法淨寺”,後又複為大明寺。而且這裏還曾是大唐高僧鑒真居住和講學的地方,鑒真紀念堂便在這大明寺內。鑒真和尚(688~763年),俗姓淳於,揚州人士。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起,他先後十餘年,曆盡艱險,第六次終於東渡成功,把我中國佛學、醫學、語文、建築、雕塑、書法、印刷等文學技藝介紹到日本,為發展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1963年鑒真圓寂一千二百周年時,中日兩國人民在揚州共同舉行了隆重盛大的紀念活動,並為興建鑒真紀念堂奠基。1973年紀念堂建成。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麵是門廳,上懸篆書鑒真紀念堂匾額。中間是碑亭,內立橫式紀念碑,碑通高2.06m,寬3m,正麵刻郭沫若書題“唐鑒真大和尚紀念碑”,背麵刻趙樸初撰書的碑文。後麵殿堂,按照唐代寺廟殿堂的結構和形式建造,堂內正中為鑒真幹漆夾貯塑像。東西兩側壁上是鑒真東渡事跡的絹飾畫。碑亭與殿堂兩側回廊長達80米,構成一組單獨的堂院。現在的大明寺為清同治年間重建。寺前是三間三樓的牌樓,向北是山門(內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寶殿,殿內正中前為三大佛,背後為海島,塑觀音等群像,兩旁為十八羅漢像。大殿東側為東苑,後有晴空閣,現為鑒真和尚東渡事跡陳列室。1980年鑒真塑像由日本來華,首先在大明寺展出。


  來到揚州城北,可見一座天寧寺,傳為晉太傅謝安別墅,後舍建謝司空寺。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尼泊爾名僧馱跋陀羅在此譯華嚴經。唐證聖元年(695年)建證聖寺。北宋政和年間改為天寧寺。後寺毀,明洪武年間重建。清康熙年間曹寅兼任兩淮巡鹽使時,曾受欽命在此設詩局,主持刊刻《全唐詩》,篡修《佩文韻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巡遊揚州,曾在寺內建造行宮、禦花園和寺前的禦碼頭。禦花園的文匯閣藏有《四庫全書》的手抄本,現寺內尚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華嚴閣、兩廂廊房及方丈樓等。


  在揚州城之西,有座古木蘭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建於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原在西門外,南宋寶佑年間移建現址。塔上除少數佛像外,大部分為清代重修。塔五級六麵,全部石建。塔基為須彌座,上麵四周建有石欄杆,欄版內分別雕龍、鳳、牛、馬等動物圖,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紋。塔身由底向上逐層收小,每層轉角有圓形椅柱,一、三、五層南北兩麵各有拱形洞門一個,其他各層皆嵌小佛像。石腰簷上均鑿成筒瓦形,坡度很小,角簷戧脊,向外伸出,微微向上反翹。塔頂六角攢尖式,上為仰覆蓮座和葫蘆形的塔刹,造形別致新穎。石塔原在古木蘭院內,馬路拓寬後,位於迎賓路心的綠化島中間,與東麵的唐代銀杏樹、文昌閣成一直線,相互遙望,自然一體。


  隋煬帝陵,在江蘇揚州北雷塘。隋煬帝楊廣曾於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六年、十二年三下揚州。由於橫收暴斂,窮奢極欲,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大業十四年被宇文化及等縊死於揚州。初葬在吳公台下,唐武德五年(622年)江都總管陳棱改葬於今址。日久荒圮。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學者阮元重修並立墓碑,碑心刻“隋煬帝陵”四個大字,為當時揚州太守、書法家伊秉綬所書。


  在蜀崗中峰大明寺的東麵,便是觀音山。此山位於瘦西湖畔蜀崗東峰之上,是隋代迷樓的遺址,宋為摘星寺,明稱功德林,亦稱功德山。可循石級登山,上有山門、殿宇、樓堂等。觀音堂內原供有觀音像,故稱觀音山。現山上絕大部分是晚清及以後的建築。此山位於揚州唐城遺址子城的西南角,設有揚州唐城遺址文物保管所,登山可俯瞰唐城遺址和瘦西湖名勝,所謂“江淮南北,一覽可盡”,即指此地。而這唐城遺址也就在蜀崗之上。春秋吳王夫差時開始築“邗城”,曆代相繼修築,至唐時已擴大到蜀崗下的平原上。城址分子城和羅城兩部分,兩城毗連。子城在蜀崗上,亦稱牙城,即衙城,是官衙聚集之地。羅城在蜀崗下子城的東南,亦稱大城,是住宅和商業區。現城址是蜀崗的子城,平麵略呈正方形,為版築土垣。羅城址在地麵上已不太明顯。解放後經多次發掘,曾發現唐代以前在蜀崗興建的夯土版築城牆和磚牆殘跡,以及唐代的城磚、瓦當等。在城址內出土很多唐代陶瓷三彩、生產工具、隨葬墓誌、石刻佛像等。這些文物反映了唐代揚州城市建築和經濟、文化等方麵的情況,值得世人矚目,便值得我們去欣賞、研究、妥善保存這曆史文化遺產。


  揚州瘦西湖在江蘇揚州市西郊,六朝以來,即為風景勝地。但它本名並不叫瘦西湖,而叫炮山河,一名保障河,清乾隆時,因繞長春嶺(即小金山)而北,又稱長春湖。因此湖與杭州西湖相比,另有一種清瘦秀麗的特色,故稱瘦西湖。清錢塘(今杭州)詩人汪沆有詩雲:“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從此,瘦西湖之名遂著稱於世。它原是縱橫交錯的河流,曆次經營溝通,運用我中國造園藝術的特點,因地製宜建造了很多風景建築。解放後,逐年修建綠化,由史公祠向西,從乾隆禦碼頭開始,沿湖過冶春、綠楊樹、紅園、西園曲水,經大虹橋、長堤春柳,至徐園、小金山、釣魚台、蓮性寺、白塔、鳧莊、五亭橋等,再向北至蜀崗平山堂、觀音山止。湖長十餘裏,猶如一幅山水畫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揚州獨特風格的園林,是中國境內著名的風景區之一。


  茱萸灣,現名灣頭。在江蘇揚州市東北。在隋唐時期,運河由北向南進入揚州的第一個碼頭。隋煬帝三下揚州,都經此灣。唐代的茱萸灣是國內重要的港口,同時又是揚州近郊風景秀麗的不鄉,唐詩人姚合有詩雲:“江北煙光裏,淮南勝事多;市廛(古代指一戶平民所住的房屋。)持燭入,鄰裏漾船過。有地惟栽竹,無家不養鵝;春風蕩城廓,滿耳是笙歌。”這便是對茱分萸灣的生動描繪和真實寫照。現在此處仍為大運河航船往來的要道。


  就在這茱萸灣,一艘由北而南的遊船之上,黃金殿和李小龍、李小虎正手扶船舷觀望著這一路上春光明媚的湖光山色,分明是順水觀光的遊客商賈,哪像是奉旨南下的查案官差?更何況,他們三人的衣著裝束的確是商人的打扮,絲毫看不出一點他們的官樣,更令人想不到他們還是深藏不露的一流武林高手。


  “哈哈哈!我們終於到了揚州。”黃金殿彌望著岸邊隨風搖曳的楊柳,雙手握著船舷讚歎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江北煙光裏,淮南勝事多。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


  “黃兄好雅興!對景即能吟詩作對,實在是我兄弟倆所不及。”


  “哪裏!哪裏!”黃金殿連連搖手道:“我哪會什麽吟詩作對,隻不過我多看了些唐詩,我隻是在吟誦別人的詩詞而已。”


  聞聽黃金殿的一陣謙辭,李小龍不禁微笑道:“黃兄真是謙虛,俗語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謅。黃兄府內有書山萬卷,四書五經、詩詞歌賦、《史記》、《漢書》、《後漢書》……應有盡有。記得我們兄弟倆和建昌宮使陳大人初到貴府時,你的書案上還擺著你沒看完的《史記》。”


  “李兄真是好記性,觀察得如此細致入微。黃某佩服!佩服!”


  “哈哈哈!”在一旁一直洗耳恭聽的李小虎終於大笑道:“你們兩個在這一唱一和的,好像我是個局外人。但是說句老實話,我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好!好!”黃金殿更是樂得合不攏嘴,道:“咱們三個豈不是在互相吹捧!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交八方友。恐怕咱們三個距此還相差甚遠哪。”


  “所以我們借此之機,就要逐漸去實現古人之願。切莫惘廢此行。”


  “李兄言之有理!”黃金殿又接著說道:“我們此次下江南查案的同時,要廣交益友,遊曆南疆名勝古跡,以此來彌補我們閱曆上的不足。我想這對我們查案有益無害。”


  “黃兄見多識廣,學識淵博,還請黃兄不遺餘力做我們歌倆的良師益友。”


  “咱們彼此彼此,互相學習,不敢為師。”


  “三人行,必有吾師。更何況黃兄是當今武林四在高手之一,又是皇帝欽封的侯爺,做我倆的良師足足有餘。”


  “李兄開什麽玩笑!小李飛鏢和小李飛刀名震江湖,號稱龍虎兄弟,又是禦前一品帶刀侍衛,我比你們兩位高明不了哪去。應該說我們誌同道合的朋友。”


  “不錯!我們是誌同道合,同舟共濟,就像現在一樣。”隻見“小李飛刀”李小虎很是讚同地說道:“因為我們已經跨入淮南王楊隆演的境地,更何況這楊州乃是其國都所在,我們三人的行動應該倍加小心為是。”


  “哈哈哈!”黃金殿不由望著李小虎說道:“小李飛刀說得對,我們此次跨國行動,是應該多加小心。不過,他楊家天下隻是偏安一隅,不會長久。想當年,隋楊天下也隻不過存活了三十七年;至隋煬帝三下揚州之後,他便被丞相宇文化及等勒死於揚州。這可以很滑稽地說,楊家的天下卻葬送在揚州,他淮南王楊隆演又豈會在揚州長久?”


  “哈哈哈!”李小龍不禁遺笑大方,道:“看來在黃兄眼裏,揚與楊不分而且互相通用呐!”


  “嗯!你隻說對了一半。”黃金殿詭秘地一笑道。聆聽此言,李小龍兄弟兩個知道黃金殿心裏必須還有什麽新花樣已成竹在胸,自然倍感好奇,恭等其詳。


  於是,黃金殿又解釋道:“是楊與揚與煬與羊不分。它們依次是楊柳的楊,趾高氣揚的揚,隋煬帝的煬,羊羔的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