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遠戍敦煌道1
“耶無害,你立即帶上朕之手諭,秘密前往敦煌玉門關,去接替關西節度使王兆元之職。”
“那王將軍怎麽辦?”耶無害猶豫道。
“朕在手諭裏已作按排,以後你就是鎮西大將軍。你最好今晚連夜出京,以免招人耳目。不過你要記住,整個京城隻有朕一人知道你還活著。至於以後的事,你好自為之。”
聞聽皇上說出此話,耶無害甚是感激,天子為解脫他一身的煩惱,真可謂是絞盡腦汁。但是,此時此刻耶無害卻猛然想起一事,尋問道:“皇上,臣有一事,抖膽相問。”
“說吧!朕不怪你。”
“敢問皇上,手諭裏是否還用著臣的真名?”
天子聞聽此問,不假思索地答道:“當然!朕必須用你的真名派你前去接任。”
“皇上,”耶無害隨即向前請示道,“臣有一事相求,不知當講不當講?”
“但講無妨。”
“皇上既是要保護臣下,接替文書裏何不改用臣的別名?”
“噢?……”天子恍然一怔,默默地點了點頭,道:“你所言即是。朕倒是把這一點忽略了。不過用什麽名字,你可否有了?”
“回皇上,臣曾用過慕容天水之名。”
“嗯!慕容天水……,好一個名字。朕即刻改換公文,從此不再有耶無害。你從今以後就是偽裝者。”
“謝皇上。”
????????????????????????????????????????????????????????????????????????????????????????????
是日深夜,一騎飛經鹹陽古道,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從此之後,真正的耶無害消失於京城、匿跡於江湖;人們隻知道,耶無害已葬於驪山之下,時而有人去他的墓前拜祭這位英雄的俠客。
????????????????????????????????????????????????????????????????????????????????????????????
初冬十月二十三日,沙州名城,再現敦煌。酒樓之上,琴聲歌唱。陽關一曲,《送元二使安西》,反複重唱。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來!慕容將軍,你我同飲此杯。”
“請!”
說著,兩名戎裝的大將舉杯一飲而盡。放下酒盞之後,隻見那位五十多歲的老將說道:“慕容將軍年輕有為,深得皇上器重,令我甚是佩服。如若你不嫌棄,我願和你結成忘年之交。”
“王將軍看得起下官,千杯不辭。怎會嫌棄你我結成忘年之交?”
“好!人逢知己千杯少。慕容將軍,再幹此杯。”
“王將軍請!”
說完,這兩人又是一飲而盡。
“慕容將軍,王某跟你說句心裏話,我也很想家。這敦煌城雖小,可它卻是這戈壁灘上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它的西麵有陽關、河倉城、玉門關,乃是絲綢之路的南北關隘。鎮守如此重要的邊關,是我們作為軍人的職責所在。想當初,東漢名將班超在此鎮守三十一年,空老邊關,甚是令人悲切。想必慕容將軍也是孤行至此,荒漠無親,我真有些為你擔心,擔心你能否適應這苦澀的邊關生活。”
“王將軍能在此鎮守十餘年,深嚐邊疆這苦澀,我何嚐不能呢?”
“噯!你與我還不一樣。”王兆元語重心長地向慕容天水解釋道:“我有家眷妻兒在此,十餘年來,鎮守城關,雖飽經蒼桑,但在此總還能享受到中原內地之家的天倫之樂。而你卻不同了,獨自一人,無妻兒親眷,寂守邊關,不免會有思鄉思親之情啊。”
“王將軍所言乃人之常情。不過我雖然獨行至此,可這兒有軍有民,我們自然會團結一致,共同守衛中原之西大門。更何況,我在此無妻無子,正所謂‘來去赤條條無牽無掛’,這樣才可以一心守衛邊疆。至於中原家親,我遠在天涯,無暇顧及,也隻有靠兄弟姐妹照應家母了。”
“好!慕容將軍年少有誌,赤膽忠心,誓守西關。國朝有此忠臣良將,勢必西疆可保太平安寧矣。”
“多謝王將軍對下官的信任。來,此杯我祝你一路順風。”
“不錯,我從此之後,便可以迎春踏青,重回中原故土,心裏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激動。這一杯,我同樣也要祝願你,在這‘春風不度玉關門’的戈壁西灘,你的心中也有綠色的春天。”
“是的,王將軍。羌笛毋需再怨楊柳,我的心中總會有美好的春天。”
????????????????????????????????????????????????????????????????????????????????????????????
第二日,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公元909年,十月二十四日。
王兆元將軍帶著妻兒老少上路了。
慕容天水等人縱馬前來送行,揮淚而別!王兆元懷著一顆思念中原故土的赤心,激情滌蕩,踏上回歸之路。一路之上,古老的絲綢走廊,傳來著風中《駱鈴》聲——
“送戰友,踏征程,默默無語兩眼淚,耳邊響起駝鈴聲;
山迭嶂,霧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駝鈴聲。
送戰友,霧朦朦,任重道遠多艱險,耳邊響起駝鈴聲;
路漫漫,水茫茫,革命生涯常分手,撒下一路駝鈴聲。
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當心夜半,北風寒,一路多保重!
戰友啊!戰友!親愛的弟兄,待到鄉邊,傳佳訊,我們再相逢!”
東方的陽光,已經普照在這一望無際的沙漠和人們的臉龐上,它仿佛在呼喚,在煥發著新的希望。送行的人和遠東而去的人,都在漸漸接近著這希望之光;可他們之間的距離卻漸漸地是那麽的遙遠……
“慕容將軍,我們該回城了。”
“哦!……”沉思在遙望之中的慕容天水被旁邊的一個聲音驚醒。他側目一望,是位金盔銅甲的武將。他心裏明白,這位武將正是王將軍曾向他介紹起的鎮西副使,是這敦煌城關整軍有肅、治安有方的優秀幹將。從此之後,他將會是自己身邊的得力助手,有許多的軍機民情他還要向他虛心討教。
“宋將軍此刻是否也思念中原故土呢?”
聞聽此問,宋將軍輕馬跟在慕容天水身旁,笑道:“身為朝廷命官,鎮守邊疆,保家衛國,乃是我等天職。習慣了,總覺得這裏很好。我宋克金二十年的軍旅生涯,全是跌打在這西域大漠哪!”
“宋將軍在此必是飽經蒼桑、身經百戰,有許多事,我還要向宋將軍多加請教。”
“哈哈哈!哪裏,哪裏。想當年,我從中原進駐此地,也是你這等年紀。沒想到,這一晃就是二十年!彈指一揮間哪!”
“那宋將軍在中原還有家親麽?”
“唉!……”宋克金臉上泛起了一絲憂傷,“我從小父母雙亡,後靠哥嫂度日。可我在哥嫂家中受盡百般苦澀,哪裏還有什麽叔嫂、兄弟恩情?所以在我十九歲那年,被發配西域充軍,從那再沒回鄉去見過哥嫂一次。”
“嗯!宋將軍的苦衷,我也有同感。隻不過,你在年少之時一定是生活困苦,甚是動人心腸。可如今已是今非昔比,你有美滿的家庭,而且還是鎮守一方的大將軍。”
“說實在的,慕容將軍年少老誠,更是少年得誌,宋某深感欽佩。”
“宋將軍過講。其實,真正令人欽佩的,應該是你。你可以騎著高頭大馬,衣錦還鄉。而我呢,已是無家可歸的人嘍。”
宋克金聞聽慕容天水發出如此感慨,很是驚異,問道:“慕容將軍,你此話怎講?難道你……”
“噢!不!”慕容天水急忙否認,始才發覺他剛才的言語有些過火。怎麽可以那麽說呢?他為避開武林仇怨,奉令改名換姓到此接任,中原之內的耶無害已不複存在。這應該說是他無家可歸的原因所在。但這位遠在天涯的宋將軍哪裏知道這曾發生在京城的絕密事件?他冷不丁地突發感慨,怎能不令宋克金產生誤解?於是,他轉而笑著解釋道:“我是說我現在還沒有成家,還沒有找到能伴我一生的紅顏知己。所謂‘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所以,我是無家可歸的。”
“噢!哈哈哈……”宋克金忍不住大笑道:“我當是什麽事呢?原來慕容將軍是在為此擔憂。此事好辦,包在我宋某身上,明個我就為你挑個絕色佳人奉上。你說咋樣?”
看到宋克金在馬鞍上那樂不自禁的樣子,弄得慕容天水一陣拘促不安,真是讓人見笑了。可他又無法向宋將軍說個一青二白,便隻好等著宋克金安靜下來,認真地說道:“宋將軍,你還不太了解我。我可不是那種沉迷於酒色之徒,既然到此邊關,保家衛國,造福一方,乃是你我頭等大事。至於兒女私情,倒不是那麽重要,以後隨緣而定吧。”
“噯!慕容將軍,你這麽說就不對了。國事是大,私事是小,可也不能過於偏激,兩者都應該全全處理得當。所謂英雄難過美人關,哪位男子不善鍾情,又有哪位女不懷春?趁著你還青春年少,何不及早安家立業,以後可全身心地投入國事之中。……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嗬?……”慕容天水被宋克金的一番語激起了興趣,道:“宋將軍也愛唐詩?”
“我隻不過借這句唐詩來勸你,哪來什麽愛好?我可是個粗人!”
“唉!”慕容天水此時卻憂歎道:“還勸我做什麽?我的私事,也可能是我在執迷不悟。對於以往的兒女私情,我隻能說‘當年不肯嫁東風,無端卻被西風誤。’不過我還是相信,天涯何處無芳草?”
“噯!這就對了,慕容將軍。想開些,麵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不是曾有古人說‘七步之內必有芳草’嘛!”
說來也巧,宋克金話音剛落,隻見一群身著綾羅綢緞的女子從他倆身邊縱馬飛弛(馳)而過。慕容天水隻覺得是一片過眼煙雲,一晃而逝。然而,宋克金卻滿麵春風地向他笑道:“慕容將軍,我說的沒錯吧?實不相瞞,那為首的一位女子可是大家閨秀,而且是文武雙全,要不要我為你從中作合?”
再說此時的慕容天水,他的心裏哪裏還放在這上麵?隻是由於宋克金的好意提及此事,使他的腦海裏不斷湧現出了諸多舊情往事:賈雲、石小梅、阮曉峰、程圓圓、陳小(曉)南,她們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可一切又是那麽的渺茫遙遠。他最愛的意中人,可未能與他長久;真心要愛他的人,可他卻不能夠。這個情字,就這麽愛捉弄人,令人神魂顛倒,令人百般無奈,卻始終擺脫不了它的糾纏。
“慕容將軍,你在想什麽?”
“哦!”慕容天水恍然醒悟,道:“沒想什麽。我們趕快回城。”
說完,慕容天水打馬加快了腳步。
等到兩人來到城內,天光正旺,時辰尚早。慕容天水和宋克金並沒有立即返回官署,而是走馬行在大街小巷,打算巡察一下城內百姓的情況。因為慕容天水心中明白,自從他千裏迢迢地從京城趕至敦煌,至今已有一月之久;可今天送走昔日將官王兆元,他還算是第一天正式上任。對於這城裏城外的軍情民事,他還是一無所知。今日有宋將軍在此,何不請他做向導,親自體察民情,日後也好因地製宜,造福於民。基於此情,宋克金欣然答應,領著慕容將軍邊走邊回報這敦煌城的內外情況。
“宋將軍,這城中百姓共有多少?”
“共有六萬八千九百七十戶!”
“六萬八千九百七十戶!”慕容天水語氣沉重,喃喃地說道:“城關之內,我們隻有兩千軍卒,這軍民的比例也實在太小,應該全民皆兵才是。”
“嗯!慕容將軍所言即是。其實,王將軍臨走前曾鄭重囑咐過下官,要我盡力輔佐將軍,其中就講到加強軍隊實力這一條。”
“王將軍怎麽講?”慕容天水頓覺眼光發亮。
“王將軍要我建議你,在城中百姓挑選兵卒,抓緊操練兵馬,增強軍備實力和防禦能力,萬不可輕心大意。”
“嗯。我們是應該張貼布告,即刻招兵買馬。”
第二日清晨,十月二十五日,敦煌四門布下招兵告示,平民百姓勇躍報名參軍,當日,便擴招了三千子弟。但是,問題又來了。如今擴充兵力,整整翻了一倍半!如何養活起這寵大的五千兵卒呢?於是,慕容天水又召集文臣將校,共商決策。最終決定,軍民要團結一心,兵不離農,農不離兵;雙方要互相協作,互相補充,日益向自給自足的方向發展。於此同時,慕容天水又向天子奏寫上書,派人火速送往京師,請求天子援助,擴備軍需物資。但是,他心裏明白,此去京城,要經過嘉峪關、酒泉、張掖(甘州)、涼州(武威)、蘭州、狄道、渭源、隴西、落門川、伏羌縣、天水、汧(千)源驛、鳳翔府驛、岐山、扶風、武功驛、馬嵬驛、興平、鹹陽,如此千裏迢迢,萬一邊城緊急,必是遠水不解近渴,難應燃眉之急。之所以如此,也隻不過是權宜之計。更重要、更根本的還是要靠自己,靠本地實力來富民強兵,減輕朝廷負擔,為天子解憂。
為將敦煌兵馬訓練有素,慕容天水更是以身作責、身先士卒,練武強身,提高作戰技能,整日和兵將們同吃同住,以達到和兵將們同甘共苦、齊心守衛邊疆國土的決心。
所以,真正的大俠名劍,不光要力劈華山,更要有詩和遠方。人,要有夢想,才有前進的動力。生活不光要有眼前的苟且,還要有詩和遠方,要有憧憬和向往,更要有理想和抱負。但是沒有了健康的身體,你再年輕有何用?你再有財富又有何用?你再有時間又有何用?沒有健康,你還要什麽詩和遠方,那隻有“濕(死、屍、虱)和藥方。第二十世紀的美女周旋、阮玲玉、林徽因、翁美玲、三毛、鄧麗君、梅豔芳,從古至今的帥哥霍去病、李世民、同治皇帝、孫中山、汪精衛、張國榮、李詠,不都是因病早早離開了人世? 故此,不光是女人和男人,世上一切人都要以健康最為重要,最為富有。要文明我們的頭腦,野蠻我們的四肢,練武強身,增強體魄,就像大俠名劍一樣。
這一日,已是大梁開平三年即長安安慶三年公元909年十一月十一日,正宗的農曆“光棍節”。
慕容天水屹立在教兵台上,望著下麵這五千名保家衛國的龍虎衛士,又開始了他的軍事教導:“軍心不穩,一在奸臣,二在娼女,三在彈盡糧絕。所以,軍心要穩,軍法應嚴明,男女應劃江而治。不可有女人以及奸臣惑亂軍心;除此之外,軍心要穩,還要兵精糧足,上下齊心,不可有三心二意。至於戰爭,我向來不讚成(承)。但是,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兵還要養,軍還要治,此謂備戰。一旦非戰不可,就應該以戰養兵,以戰止戰。圍而不打,以氣勢驚擾其心,是謂上策。攻城殺戮,此之謂下策。下策隻是武戰、力戰,即使勝利,卻有人心不服;而上策則是心戰,是心理戰術戰策的妙用,其勝利則使人心服口服。所以,寧用上策之戰而不用下策之戰。但是,這一上戰之說也不是一成不變,有時上戰、下戰交錯運用,更能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治軍之道,重要嚴明,軍紀威嚴,賞罰分明。嚴以豎威,軍中不可嬉戲而輕佻。所以,我在此宣布,‘嚴以豎威,賞罰分明’乃我治軍口號。”
慕容天水此話一出,其下軍中頓時千呼萬應。“嚴以豎威,賞罰分明”的軍法口號,似如雷霆萬鈞、直衝宵漢。
“宋將軍!我們不光要強健體魄,還要武裝我們的頭腦。”隻見慕容天水向身邊的宋克金說道:“治軍之道,應加以文武。非但要煉武強身,精通作戰技術技巧,還要使將士熟讀兵書戰策,通曉天文地理,訓練成有勇有謀之士。如此,才能練得立於不敗之地的王牌之師。”
“慕容將軍所言即是。我相信由將軍你來教導訓練,必得精兵強將。”
“刀不磨就要鏽,兵不練勢必要落後。所以,在武練之餘,我們必須向將士們傳授些作戰計謀,以彌補我們這些邊關將士的不足之處。”
“將軍之意,是要讓兵士學習兵書戰策?”
“不錯!正是如此。所以我請你明日便把軍庫之內的兵書戰策搜集出庫,明日開始對全軍進行全方位軍事教導。”
“是!”
時至第二日,十一月十二日,宋克金命士卒將兵書全搬至教兵場,請慕容將軍查點。
此刻,慕容天水眼望長案之上浩如煙海的兵書,心中不禁一陣浮想連(聯)翩。想當年,他帶著心愛之人阮曉峰進駐驪山華清園,他倆遊進藏經閣,同樣看到了漫無邊際的書海。那裏,簡直是三教九流、五花八門,無所不有。而那時,他倆注重研習了一些房中養生術之類的書籍。而今天,在這裏,全是青一色的兵書戰策。在以後的日子裏,他應該做些什麽呢?天子命他鎮守邊西大門,他就應該身先士卒,艱(堅)守邊關大門,把關西將士訓練成有勇有智的王牌之師。為此,必須使全軍內修文德、外練武技以及生產製造,才能富國強兵,抵禦外敵入侵。
彌望著這似如長龍的書山,但他心裏知道,此中真正的上乘兵書便是《孫子十三篇》、《孫臏兵法》、《吳子》、《司馬法》、《黃石公三略》、《尉繚子》、《六韜》、《唐太宗李公問對》、《三十六計》、《諸葛亮將苑》、《長短經》等等。然而,僅此這些,要想將它們向全軍將士一一傳授,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必須擇優而習,融會貫通,普遍聯係,明察各類兵書之間的異同之處,兼收並蓄各家之長而棄其之短,力爭精一而無所不精!所謂儒家博大精深,法家審時度勢,兵家隨機應變,道家老謀深算,縱橫家忤合飛鉗,陰陽家神秘莫測,名家縱橫捭闔,雜家的變化多端,墨家的沉穩剛毅……這無非都是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必有內在的必須的聯係。正所謂九九歸一,陰陽互變,萬變不離其宗,混元無極也。
想至此處,慕容天水命人首先將《孫子十三篇》發放給全軍將士,力爭每人一本。實在不夠,便使之兩人或是三人一本,以求此次軍事思想湧貫三軍之頭腦。隨後,他又命人將《孫臏兵法》、《吳子》、《司馬法》、《陰謀》、《管子》、《荀子》等書一一發放給將士,打算先帶領全軍研習《孫子十三篇》,然後再由他們去觸類旁通,互相研習各類兵書。
眼見長龍一般的書山光然一空,慕容天水手持一本《孫子十三篇》,在長案前徘徊了一下,說道:“據傳說,在文明初始就有了‘黃帝兵法’,後來才出現了幾位著書練兵的奇才。你象百代宗師的薑太公,武祖兵聖孫武子,曠世奇才鬼穀子,還有被稱為千古完人的諸葛亮,這幾位英雄人物雖說都不是同時代的智囊人物,但他們都是用兵如神的兵家代表,都是兵家智慧的大宗師,他們各自所總結的軍事思想,應該說是大同小異,自有其間的本質聯係。要掌握兵家智謀,就必須首先通曉兵書。因為兵書是兵家智慧的結晶,是兵家謀略的載體。兵書貴精不貴多,讀兵書也是如此。現在各位將士手裏都有一本或是幾本兵書,不知你們願和本將軍先研習哪部兵法?”
慕容天水此話既出,其下全軍將士立即高呼響應,連喊“《孫子兵法》、《孫子兵法》。”
“好!正合本將軍之意。”慕容天水微笑道:“要研習《孫子兵法》,首先要了解孫子本人,不知哪位將軍能講講有關孫子的生平事跡?”
慕容天水話音剛落,隻見偏將李明朝起身應道:“末將願講!”
“嗯!李將軍請講!”
“孫子,名武,字長卿,齊國樂安人,大約與東周春秋時期的孔子(前551~前479)同時。他出身貴族,為避齊國內亂,流亡到南方的吳國,結識了吳王闔閭的謀臣伍子胥。經伍子胥推薦,孫武帶著自己著寫的兵法《孫子十三篇》進見吳王,得到吳王的讚賞和器重,任為大將。他曾以3萬軍隊打敗了楚國20萬大軍,攻入楚國都城郢。從此,吳國強盛起來,‘北威齊晉,顯名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自然而然,孫武及其兵法威名遠震,世代流傳。西漢武帝時的史官司馬遷,還專門為孫武作了傳記。孫武死後埋藏於蘇州城北相城區陽澄湖西路的南河岸。”
事實上,孫武死後,葬於蘇州城北。也就是現在蘇州相城區元和鎮之一的陸慕鎮陽澄湖西路與人民路北延交叉口西南側小河南岸的樹林裏,即“合景峰匯住宅小區”對過的小河南岸。
對於這麽一個中國古代軍事家的墓穴,安然地躺在樹林裏,在陽澄湖西路上竟然沒有標誌,讓路上的行人一直蒙在鼓裏。而孫武的墓碑,也缺少他的生平事跡簡介,僅僅是“孫武之墓”,“兵學鼻祖”,“孫武墓園”十二個字,太簡單化。而且他的墓地也是年久失修。蘇州大人為什麽對這麽一個神聖曆史人文古跡竟是這麽漠不關心呢?完全可以擴大宣傳,在此製造一個聞名遐邇的古跡名勝!使之能像“唐寅墓園”一樣名垂青史、引人入勝。
不過如今孫武墓要西遷150米左右與“明末四大才子之一的明公文征明”的墓合在一起打造出孫武公園,預計2012年清明節前對外免費開放。
“不錯!李將軍講得很好!為了我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孫武,我專門從《史記》中翻閱到‘孫子吳起列傳’這一章節。在此,請讓我為各位將士誦讀一遍。”
於是,慕容天水又手持《史記》,開始清晰地念道:“孫子武者,齊人也。
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
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爾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複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複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審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比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用其次為隊長,於是複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
“這是簡述記載孫武的故事。但他所著兵法的廬山真麵目,我們尚未涉獵。不過,在此我可以略述一下這部《孫子兵法》。孫武作為先秦兵家的鼻祖,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共計13篇,6000多字,對世界觀、戰爭觀、戰略戰術、戰爭規律、治軍原則等問題,都有係統精辟的論述。三國時期著名的詩人、政治家和軍事家曹操?遭孟德,很欣賞《孫子兵法》,並將它作了整理和注釋,在序言中他寫道:
操聞上古有弧矢之利,《論語》曰‘足兵’,《尚書》八政曰‘師’,《易》曰‘師貞丈人吉’,《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黃帝、湯、武鹹用幹戚以濟世也。《司馬法》曰:‘人故殺人,殺之可也。’恃武者滅,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聖人之用兵,揖而時動,不得已而用之。
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孫子者,齊人也,名武,為吳王闔閭作《兵法》一十三篇,試之以婦,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後百歲餘有孫臏,是武之後也。
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這深亮訓說,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為略解焉。
如下,請各位將士翻開《孫子兵法》,我們共同研習《孫子十三篇》。”
一、始計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法,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令,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此篇的著名戰例,就是越滅吳之戰。這是春秋時期戰爭史上弱國打敗強國的一個典範,它許多方麵印證了《孫子兵法?始計篇》的合理性與正確性。越國作為一個較弱小的國家,能戰勝實力強大、春秋五霸之一的吳國,首先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越國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改革政治,爭取了民眾的支持。越王勾踐在會稽戰敗後,製訂了一係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同時,勾踐以複仇雪恥為號召,激發民眾積極參與滅吳戰爭,這正順應了越國人民要求擺脫處於吳國臣屬地位的願望,因而獲得了越國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戰略上,麵對強敵,越國能夠避其鋒芒,製訂以退為進、休息養生的長遠行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增強國力,為最終戰勝強敵作好充分的準備;同時,針對吳國君臣的弱點和痞性,采取‘利而誘之’、‘強而避之’、‘親而離之’等策略,使吳王夫差妄自尊大,放鬆警惕,窮兵黷武,削弱了自己的實力。最後,越國在襲擊吳國條件成熟時,采取了乘虛搗襲的作戰方針,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給吳軍以致命的毀滅性打擊,最終戰勝了吳軍,取得了滅吳之戰的偉大勝利。在這場戰爭的全部過程中,越國戰勝敵國的許多策略都與《孫子兵法?始計篇》所述的軍事思想相符合,所以說這是始計篇的著名戰例。當然,古今中外,符合始計篇的戰例遠非這些。有機會,我們還會作以研討。”
講到此處,慕容天水又隨手拿起《曹操注孫子》,翻開第一頁,解說道:“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少機警有權術,年二十舉孝廉為郎,任洛陽北都尉。東漢末,鎮壓黃巾起義,壯大了自己勢力。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進位為丞相,後封魏王。公元220年,魏王崩天,其子曹丕建魏稱帝,追尊曹操為武帝,東漢滅亡。曹操一生‘博覽群書,特好兵法’,他依靠戰爭手段取得半壁江山,深知研究軍事的重要性。他寫了大量的軍事著作,‘自作兵書十餘萬言’,隻可惜至今已大多失傳,隻有《孫子注》被完好無缺地保存了下來,它是現存《孫子兵法》注釋中最早、最好、最有特色的一種。在大約三百多條注釋中,曹操充分肯定和闡發了孫武的軍事思想,並根據秦漢以來戰爭的特點與他自己實戰經驗加以補充和發揮,比較係統全麵地反映了他的軍事思想。在三國鼎立的盛大戰場上,曹操一方麵‘觀兵書戰策多矣’,另一方麵他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長於選將料敵,善於指揮作戰,‘因事設奇,譎敵製勝,變化若神’,這是他以弱勝強,往往置強敵於死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研習《孫子兵法》,應和《曹操注孫子兵法》相輔相承,不可分割,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加深入領會《孫子兵法》的精髓之所在。下麵不請各位將士,聽我讀一讀曹操的孫子注。”
“曹操說:所謂‘計’,就是要把選用將領、了解敵情、估算作戰的區域與用兵的多少以及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易等事項,在出征前就預先謀劃好。
曹公曰:計者,選將、量敵、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
曹公曰:謂下五事,彼我之情。
曹公曰:謂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曹公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曹公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製也。論在《九地篇》。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曹公曰:將宜五德備也。
曹公曰:曲製者,部曲蕃幟金鼓之製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用者,主軍費用也。
曹公曰:同聞五者,將知其變極即勝也。
曹公曰: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曹公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公曰: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曹公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曹公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
曹公曰:不能定計,則退而去也。(這就是說,不能決定作戰的計策,就應該引退而去。)
曹公曰:常法之外也。
曹公曰:製由權也,權因事製也。
(兵者,詭道也。)曹公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這是說用兵沒有固定的程式,應該采用變化多端、迷惑敵人方法。)
曹公曰:政治實須備之也。(敵軍管理得十分嚴密,就必須防備它。)
(強而避之,)曹公曰:避其所長也。(要避開敵軍的長處。)
(怒而撓之,)曹公曰:待其衰懈也。
(卑而驕之,佚而勞之。)曹公曰:以利勞之。
(親而離之,)曹公曰:以間離之。(用間諜離間敵人。)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公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曹公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故曰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曹公曰:以吾道觀之矣。(要用自己的觀點去觀察戰爭的勝負。)”
二、作戰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蔽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盾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曹公曰:欲戰必先算其費,務因糧於敵也。(作戰先預算軍費開支,務必要從敵方奪取糧食來充實自己。)
曹公曰:馳車,輕車也,駕駟馬,凡千乘。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也。一車駕四馬,卒十騎一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卒數也。
(千裏饋糧,)曹公曰:越境千裏。
曹公曰:謂贈賞猶在外。
曹公曰:鈍,弊也;屈,盡也。
曹公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其無也。
曹公曰:籍猶賊也,言初賦民便取勝,不複歸國發兵也。始載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複以糧迎之也。
曹公曰:兵甲戰具,取於國中,糧食因敵也。
曹公曰: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曹公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財殫盡而兵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十去其七,所破費也。
曹公曰: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乃轂車也。
曹公曰:六斛四鬥為鍾。計千裏轉運,二十鍾而致一鍾於車中也。忌,豆秸也;軒,禾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一雲,忌音忌,豆也,七十斤為一石。當吾二十,言遠費也。
(故殺敵者,怒也。)曹公曰:威怒以致敵。
曹公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曹公曰:以車戰能得敵車十乘已上,賞賜之。不言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者賞之,而言賞得者何?言欲開示賞其所得車之卒也。陳車之法,五車為隊,仆射一人;十車為官,卒長一人,車十乘,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別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或雲,言使自有車十乘已上與敵戰,但取其有功者賞之,其十乘已下,雖一乘獨得,餘九乘皆賞之,所以率進勵士也。
(而更其旌旗,)曹公曰:與吾同也。
(車雜而乘之,)曹公曰:不獨任也。
曹公曰:益己之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曹公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揖將**也。
曹公曰:將賢則國安也。
“作戰篇的典型戰例是北魏與大夏國統萬城之戰。這場戰爭發生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是在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是北魏為統一北方而發動的戰役。在這次戰爭中,鮮卑族北魏主拓跋燾對於孫子‘兵貴勝,不貴久’的作戰思想有較深刻的理解,麵對所要攻打的統萬城,作戰指揮果斷靈活,避免了陷入曠日持久、進退兩難的境地,較好地完成了這次攻堅戰,推動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的進程。結果北魏主太武帝拓跋燾在統萬城誘敵出城,抓住時機,速戰速決,擊敗夏國主赫連昌,給大夏國以毀滅性打擊。攻取了統萬城,在此設置萬統鎮。這場大戰,可以說正是運用《孫子兵法?作戰篇》指導思想克敵製勝的成功典範。”
三、謀攻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賁溫,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曹公曰:欲攻敵,必先謀。(要進攻敵人,一定要先謀劃好。)
曹公曰:興師深入長驅,距其城廓,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曹公曰:《司馬法》曰:‘一萬二千伍百為軍。’
曹公曰:五百人為旅。
曹公曰:一旅已下至百人也。
曹公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公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故上兵伐謀,)曹公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攻擊敵人,一開始就謀劃好,擊敗它就容易了。)
(其次伐交,)曹公曰:交,將合也。
(其次伐兵,)曹公曰:兵形已成也。
(其下攻城;)曹公曰:敵國以收其外糧,城以攻之,為下政也。
曹公曰:修,治也;櫓,大盾也;賁溫者,賁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備也;器材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距堙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公曰:將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殺傷士卒也。
曹公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摧毀敵國,不必長久用兵。)
曹公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不頓兵血刃也。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曹公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不用十也,操所以信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
(五則攻之,)曹公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倍則分之,)曹公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敵則能戰之,)曹公曰:已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
(少則逃之,)曹公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
(不若則能避之。)曹公曰:引兵避之也。(敵強我弱,就主動退卻,避開敵人。)
曹公曰:小不能當大也。
(輔隙則國必弱。)曹公曰:形見於外也。
曹公曰:縻,禦也。
曹公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曹公曰:不得其人意也。
曹公曰:引,奪也。
曹公曰:君臣同欲。
曹公曰:《司馬法》曰:‘進退惟時,無曰寡人’也。
曹公曰:此上五事也。
“謀攻篇的戰爭典範是晉楚城濮之戰和燭之武退秦師。公元前632年發生的晉楚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晉、楚二個諸侯大國爭霸中原的一次大戰。在這場戰爭之初,楚國的實力強於晉國,而且有許多盟國,聲勢浩大。城濮之戰以楚國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來晉求救為引子展開。但宋國並不靠近晉國,遠道救宋,必須經過楚國的盟國曹、衛,形勢於晉不利。可是,晉軍製訂了正確的戰略戰術,運用謀略爭取了齊、秦二個大國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謀’方麵的優勢,最終擊敗了楚軍,爭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晉軍的勝利,是《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戰勝策’的印證,晉軍的取勝,不勝在實力,而勝在謀略。晉軍在這場戰爭的勝利,首先在於晉國國君、文臣武將能夠準確分析交戰之初的客觀形勢及利弊,製訂出了先勝弱敵、避免過早與楚正麵交鋒、爭取齊、秦二國支持的謀略。隨後,在決戰之時,晉軍敢於先退一步,避開楚軍的鋒芒銳氣,以爭取政治、軍事上的主動。此外,晉軍‘知己知彼’,能根據敵人的作戰部署,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敵人的薄弱環節,各個擊破,因而獲得了此場戰爭的勝利。
縱觀城濮之戰的整個過程,我們不能不得這樣的結論:克敵製勝的上策在於以謀略戰勝敵人。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孫子提出奪取勝利的兩種策略,一種是不戰而勝的策略,即‘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另一種是戰勝略,即通過交戰奪取勝利。《燭之武退秦師》就是不戰而勝的史例。燭之武之所以能順利地說服了秦穆公退兵,關鍵在於抓住了滅鄭對秦、晉的利害關係。燭之武通過他的分析,讓秦國看到了滅鄭於秦不僅無利,而且有害;同時,燭之武在秦、晉關係上做文章,指出晉國言而有信,謀求霸權,貪得無厭,是不可合作、共事的,從而破壞了秦、晉的聯盟。燭之武在論說滅鄭之害時,始終從秦國的立場出發,處處為秦設想,以實事為依據,把秦、晉聯合滅鄭的害處分析得十分透徹,終於使得秦穆公撤兵回國。由於鄭國在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成功地實施了‘伐交’策略,因而取得了使秦、晉兩個大諸侯國不戰自退的效果,解除了滅國之危。”
四、軍形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這句話各位要細心領會!)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百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曹公曰:軍之形也。我動彼應,兩敵相察情也。
曹公曰:自修理以待敵之虛懈也。(管理好自己的軍隊,來等待敵軍出現疏漏。)
曹公曰:見成形也。
(而不可為。)曹公曰:敵有備故也。
(不可勝者守也,)曹公曰:藏於形也。(曹操說:不可勝守也,守的意思就是隱匿軍情。)
(可勝者攻也。)曹公曰:敵攻己,乃可勝。(敵軍進攻我方暴露出弱點破綻時,我們就可以戰勝它。)
(守則不足,攻則有餘。)曹公曰:吾所以守者,力不足也;所以攻者,力有餘也。
曹公曰:因山川丘陵之固者,藏於九地之下;因天時之便者,動於九天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