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千古奇英> 97、群星殺到2

97、群星殺到2

  嗚呼!自唐失其政,天下乘時,黥髡盜販,兗冕峨巍。吳暨南唐,(吳王楊行密,合肥人,字化源。初為盜,後應募為州兵,遷隊長。使出戍,因起兵為亂,據廬出。唐昭宗時封吳王,悉有淮南、江東之地。南唐李升,徐州人,字正倫。少孤,流寓濠、泗間。楊行密奇其貌,養以為子。楊氏諸子不能容,乃冒姓徐,名知誥,仁吳,累官參知政事,出鎮金陵,受吳禪稱帝,為南唐(938~975年)開國之主,為南唐烈祖,938~943年在位。在後文“117、神秘的世界”一章節裏有“五代十國的帝王年代詳細列表”,可以參閱,以資對照。)奸豪竊攘。蜀險而富,漢險而貧,(前蜀王王建,舞陽人,字光圖。少無賴,後從軍。黃巢起兵叛亂,王建奔蜀,為田令孜養子。令孜敗,走成都依陳敬宣。建攻陷成都,殺令孜、敬宣,據有兩川。及梁滅唐,遂自立為蜀帝。後蜀孟知祥,龍岡人,字保胤。後唐明宗李亶崩,稱帝。南漢王劉隱,上蔡人。代父為刺史,平單紀有功,天佑初為清海軍節度使,開平中累封南海王。卒諡襄。弟龔稱帝,追尊襄帝。北漢王劉文,後漢高祖劉暠?劉知(智)遠的同母弟,初名崇。少無賴,與後周太祖郭威不協,改名文。於後周廣順初年,遂稱帝,是為北漢。真是亂七八糟!到處有人稱王稱帝!連混世魔王都冒出來了!)貧能自強,富者先亡。閩陋荊蹙,楚開蠻服。(閩王王審知,固始人,字信通。為人壯貌雄偉,隆準方口。代兄為武威軍節度使,封琅邪王。唐亡,梁太祖封之為閩王。後子磷稱帝,追親尊為太祖。荊南王高季興,硤石人,字貽孫。少好武,有膽氣。梁開平中累功拜荊南節度使。唐莊宗李存勖入洛,季興來朝,封南平王,故荊南王亦稱南王。楚王馬殷,鄢陵人,字霸圖。唐僖宗時為裨將,昭宗時代劉建峰為帥。梁太祖即位,遣使修貢,拜天策上將軍,封楚王。)剝剽弗堪,吳越其尤。(吳越王錢鏐,臨安人,字具美。唐僖宗時,黃巢兵亂,鏐率鄉兵破走之。以執董昌功,昭宗拜之為鎮海、鎮東軍節度使,擁兵兩浙,旋封越王,又封吳王。唐亡,受梁太祖之封,稱吳越國王。)牢牲視人,嶺延遭劉。百年之間,並起爭雄,山川亦絕,風氣不通。語曰:清風興,群陰伏;日月出,爝火熄。故真人作而天下同。作《十國世家》。


  嗚呼!自三代以上莫不分土而治也。後世鑒古矯失,始郡縣天下。而自秦、漢以來,為國孰與三代長短?及其亡也,未始不分,至或無地以自存焉。蓋得其要,則雖萬國而治,失其所守,則雖一天下不能以容,豈非一本於道德哉!唐之盛時,雖名天下為十道,(十道即指關內、河東、河南、河北、山南、淮南、東南、隴右、劍南、嶺南。)而其勢未分。既其衰也,置軍節度,號為方鎮,鎮之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其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土地為其世有,幹戈起而相侵,天下之勢,自茲而分。然唐自中世多故矣,其興衰救難,常倚鎮兵扶持,而侵淩亂亡,亦終以此。豈其利害之理然歟?自僖、昭以來,日益割裂。梁初,天下別為十一,南有吳、浙、荊、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而朱氏所有七十八州以為梁。莊宗初起並、代,取幽、滄,(代,代州,今山西代縣。幽,幽州,今直隸大興縣。滄,滄州,今直隸滄縣。)有州三十五,其後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滅梁。岐王(即李茂貞。)稱臣,又得其州七。同光(後唐莊宗李存勖年號。)破蜀,已而複失,惟得秦、鳳、階、成四州,(秦今甘肅天水縣,鳳今陝西鳳縣,階今甘肅武都縣,成今甘肅成縣。)而營、平(營州今直隸朝陽縣治,平州在今奉天境,沈陽被日本侵占時改稱奉天。)二州陷於契丹,其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為唐。石氏入立,獻十有六州於契丹,而得蜀金州,(十六州即指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蔚、雲、應、寰、朔。金州,今甘肅金縣。瀛今直隸河間縣,莫今直隸肅寧縣。)又增置之州一,合一百九州以為晉。劉氏之初,秦、鳳、階、成複入蜀,隱帝時增置之州一,合一百六州以為漢。郭氏代漢,十州入於(北漢王)劉文,(後周)世宗(柴榮)取秦、鳳、階、成、瀛及淮南十四州,又增置之州五而廢者三,合一百一十八州以為周。宋興因之。此中國之大略也。其餘外屬者,強弱相並,不常其得失。至於周末,閩已先亡,而在者七國。自江以下二十一州為南唐,自劍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為蜀,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為南漢,自太原以北十州為東漢,而荊、歸、峽三州為南平。合中國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軍不在焉。唐之封疆遠矣,前史備載,而羈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五代亂世,文字不全,而時有廢省,又或陷於夷狄,不可考究其詳。其可見者,具之如譜。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從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李克用以平黃巢功封晉王。)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指朱全忠。)吾仇也;燕王(指劉守光)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契丹耶律阿保機帥眾入寇,晉王與之連和,約為兄弟,既歸,而背盟附於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莊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方其係燕父子以組,(守光父仁恭。周德威伐燕,守光曰:“俟晉王至,聽命。”晉王至,而擒之。)函梁君臣之首,(晉兵入梁,梁主朱友貞謂皇甫麟曰:“李氏吾世仇,理難降之,卿可斷吾首。”麟遂泣弑梁主,因自殺。函,用木匣盛其首也。)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歇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嗚呼!天下之惡梁久矣!自後唐以來,皆以為偽也。至予論次五代,獨不偽梁,而議者或譏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謂:“梁負大惡,當加誅絕,而反進之,是獎篡也,非《春秋》之誌也。”予應之曰:“是《春秋》之誌爾。魯桓公弑隱公而自立者,(桓公名軌。公子惲既弑隱公,遂自立。)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魯宣公,文公庶子,名倭。私事襄仲,襄仲請於齊惠公,殺文公嫡子惡及視。)鄭厲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厲公,莊公次子,名突。母為宋雍氏女,雍氏有寵於宋,故宋執祭仲使逐公子忽而立公。)衛公孫剽逐其君杆而自立者,(剽,穆公孫,字子叔。孫林父、寧殖既逐獻公杆,遂立剽,是為殤公。)聖人於《春秋》,皆不絕其為君。此予所以不偽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則《春秋》亦獎篡乎?”曰:“惟不絕四者之為君,於此見《春秋》之意也。聖人之於《春秋》,用意深,故能勸戒切,為言信,然後善惡明。夫欲著其罪於後,在乎不沒其實。其實嚐為君矣,書其為君。其實篡也,書其篡。各傳其實,而使後世信之,則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爾。使為君者不得掩其惡,然後人知惡名不可逃,則為惡者庶乎其息矣。是謂用意深而勸戒切,為言信而善惡明也。桀、紂不待貶其王,而萬世所共惡者也。《春秋》於大惡之君不誅絕之者,不害其褒善貶惡之旨也,惟不沒其實以著其罪,而信乎後世,與其為君而不得掩其惡,以息人之為惡。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後知予不偽梁之旨也。”


  傳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不從而知也。


  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儒服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與?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與?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予嚐得五代時小說一篇,載王凝妻李氏事,以一婦人猶能如此,則知世固常有其人而不得見也。凝家青、齊之間,為虢州司戶參軍,以疾卒於官。凝家素貧,一子尚幼,李氏攜其子,負其遺骸以歸。東過開封,止旅舍,旅舍主人見其婦人獨攜一子而疑之,不許其宿。李氏顧天已暮,不肯去,主人牽其臂而出之。李氏仰天長慟曰:“我為婦人,不能守節,而此手為人執邪?不可以一手並汙吾身!”即引斧自斷其臂。路人見者環聚而嗟之,或為之彈指,或為之泣下。開封尹(發yin音,not yi一,伊)聞之,白其事於朝,官為賜藥封瘡,厚恤李氏,而笞其主人者。嗚呼!士不自愛其身而忍恥以偷生者,聞李氏之風宜少知愧哉!


  馮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瀛州,郡名,今直隸河間縣即舊時州治。景城,即今直隸滄縣。)事劉守光為參軍,守光敗,去事宦者張承業。承業監河東軍,以為巡官,以其巡官,以其文學薦之晉王,為河東節度掌書記。莊宗即位,拜戶部侍郎,充翰林學士。


  道為人能自刻苦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床席,臥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卻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其解學士居父喪於景城,遇歲饑,悉出所有以周鄉裏,而退耕於野,躬自負薪。有荒其田不耕者,與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潛為耕。其人後來愧謝,道殊不以為德。服除,複召為翰林學士。行至汴州,遇趙在禮作亂,(趙在禮,涿州人,字幹臣。唐莊宗時為指揮使,將魏兵戍瓦橋關。軍士皇甫暉作亂,推在禮,在禮遂反。)明宗(李亶)自魏擁兵還,犯京師。孔循(初冒朱姓,又冒趙姓,名殷衡。梁太祖以為副使,與蔣玄暉等共與弑昭宗之謀。入梁,遂改姓名。為人柔佞而險猾。)勸道少留以待,道曰:“吾奉詔赴闕,豈可自留!”遂趨至京師。


  莊宗遇弑,明宗即位,雅知道所為,問安重誨(應州人。少事明宗,甚見親信。後以威福自出,怨望者眾,被讒死。)曰:“先帝時馮道何在?”重誨曰:“為學士也。”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拜道端明殿學士,遷兵部侍郎。歲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實際就是宰相。)。


  天成、長興(均為唐明宗年號。)之間,歲屢豐熟,中國無事。道嚐戒明宗曰:“臣為河東掌書記時,奉使中山,過井陘(山名,在井陘縣東北,其險為河北、河東關要。)之險,懼馬蹶失,不敢怠於禦轡,及至平地,謂無足慮,遽跌而傷。凡蹈危者慮深而獲全,居安者患生於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明宗問曰:“天下雖豐,百姓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農。”因誦文士聶夷中(唐時人,字坦之。擢進士,工詩,其田家詩雲:‘二月賣新絲,五月祟新穀。醫得眼前瘡,割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田家詩》,其言近而易曉。明宗顧左右錄其詩,常以自誦。水運軍將於臨河(在今鄂爾多斯右翼後旗,古朔方城西北南河、北河之間。)縣得一玉杯,有文曰“傳國寶萬歲杯”,明宗甚愛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寶爾,王者固有無形之寶也。”明宗問之,道曰:“仁義者,帝王之寶也。故曰:‘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君,不曉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講說其義,嘉納之。


  道相明宗十餘年,明宗崩,相湣帝。潞王反於鳳翔,湣帝出奔衛州,(今河南汲縣。)道率百官迎潞王以入,是為廢帝,遂相之。廢帝即位時,湣帝猶在衛州,後三日,湣帝始遇弑崩。已而廢帝出道為同州節度使,逾年,拜司空。 晉滅唐,道又事晉,晉高祖拜道守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高祖崩,道相出帝,加太尉,封燕國公,罷為匡國軍節度使,徙鎮威勝。 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耶律德光,字德謹,小字堯骨。助晉高祖石敬瑭破唐兵,後晉割燕雲十六州與之。敬瑭子出帝石重貴背約,大舉南伐,滅後晉,改國號曰遼,廟號太宗。)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癡頑老子。”德光喜,以道為太傅。德光北歸,從至常山。漢高祖立,乃歸漢,以太師奉朝請。周滅漢,道又事周,周太祖(郭威)拜道太師,兼中書令。


  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耶律德光嚐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周兵反,犯京師,隱帝已崩,太祖謂漢大臣必行推戴,及見道,道殊無意。太祖素不拜道,因不得已拜之,道受之如平時,太祖意少沮,知漢未可代,遂陽立湘陰公斌為漢嗣,遣道迎斌於徐州。斌未至,太祖將兵北至澶州,擁兵而返,遂代漢。議者謂道能沮太祖之謀而緩之,終不以晉、漢之亡責道也。然道視喪君亡國亦未嚐以屑意。


  當是時天下大亂,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於倒懸,道方自號“長樂老”,著書數百言,陳已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階勳官爵以為榮。自謂:“孝於家,忠於國,為子、為弟、為人臣、為師長、為夫、為父,有子、有孫。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別聲、被色,老安於當代,老而自樂,何樂如之?”蓋其自述如此。


  道前事九君,未嚐諫諍。世宗(柴榮,郭威和皇後柴氏之侄)初即位,劉文(即劉旻,後漢劉知遠同母之弟,初名崇。少無賴,與郭威不協,改名文。於周廣順初,遂稱帝,是為北漢。)攻上黨,世宗曰:“劉文少我,謂我新立而國有大喪,心不能出兵以戰。且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將擊之。”道乃切諫,以為不可,世宗曰:“吾見唐太宗平定天下,敵無大小皆親征。”道曰:“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世宗曰:“劉文烏合之眾,若遇我師,如山壓卵。”道曰:“陛下乍得山定否?”世宗怒,起去,卒自將擊文,果敗文於高平。(今山西高平縣。)世宗攻淮南,定三關,(指瓦橋關、益津關、草橋關也。)威武之振自高平始。其擊文也,鄙道不以從行,以為太祖山陵使。葬畢而道卒,年七十三,諡曰文懿,追封瀛王。


  道既卒,時人皆共稱歎,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蓋如此。


  周太祖崩,文聞之喜,遣使乞兵於契丹。契丹遣楊袞(yánggǔn,契丹大將,與北宋楊家無關。也不知道五百年前是不是一家。)將鐵馬萬騎及奚(奚,種族名,所居在今熱河之承德、欒平、豐寧、平泉諸縣地。)諸部兵五六萬人號稱十萬以助文。文以張元徽(武安人。為先鋒都指揮使,為周兵所殺。)為先鋒,自將騎兵三萬攻潞州。(今山西長治縣即州治。)潞州李筠(太原人。善騎射,宋受周禪,筠拒命,兵敗,赴火死。)遣穆令鈞以步騎三千拒元徽於太平驛,(在今山西汾城縣地。)元徵擊敗之,遂圍潞州。


  是時世宗新即位,以謂文幸周有大喪,而天子新立,必不能出兵,宜自將以擊其不意。自宰相馮道等多言不可,世宗意甚銳。顯德元年(954年)三月親征,甲午,戰於高平,李重進、(滄州人。從世宗征淮南有功,曆盧、壽等州招討使。吳人以重進色黔,號“黑大王”。宋太祖立,懷異誌,兵敗,**死。)白重讚(樓煩人。少從軍,有武勇。從世宗征劉文,又征太原,擊走契丹兵,累遷彰義軍節度使。宋開寶初,改左千牛衛上將軍奉朝請,卒。)將左(西路),樊愛能、何徽將右(東路),向訓、史彥超(史彥超,雲州人。為人勇悍驍捷,以戰守功,累拜感德軍節度使。)居中軍,張永德(陽曲人,字抱一。事後周,官至忠孝軍節度使。入宋,累遷彰德軍節度使,知天雄軍。)以禁兵衛蹕。 文亦列為三陣,張元徽居東偏,楊袞居西偏,文居其中。 袞望周師謂文曰:“勁敵也,未可輕動!”文奮髯曰:“時不可失,無妄言!”袞怒而去。文號令東偏先進,王得中(上黨人。官樞密直學士。)文與周師戰失利,遣得中乞師於遼,還道代州,桑遺送得中於周。世宗問契丹兵何時至,得中不肯言,願殺身以保家國。尋為世宗所殺。叩馬諫曰:“南風甚急,非北軍之利也,宜少待之。”文怒曰:“老措大,毋妄沮吾軍!”即麾元徽,元徽擊周右軍,兵始交,愛能、徽退走,其騎軍亂,步卒數千棄甲叛降元徽,呼萬歲聲振山穀。世宗大駭,躬督戰士,士皆奮命爭先,而風勢愈盛,文自麾幟收軍,軍不可遏,文遂敗。日暮,文收兵餘萬人沮澗而止。


  是時,周之後軍,劉詞(元城人,字好謙。少以勇悍知名,常被甲枕戈而臥。)將之,在後未至,而世宗銳於速戰,戰已勝,詞軍繼至,因乘勝追之,文又大敗,輜重器甲、乘輿服禦物皆為周師所獲。文獨乘契丹黃騮,自雕窠嶺間道馳去,夜失道山穀間,得村民為鄉導,誤趨平陽,(即今山西縣。)得他道以歸,而張元徽戰歿於陣。楊袞怒文,按兵西偏不戰,故獨全軍而返。文歸,為黃騮治廄,飾以金銀,食以三品料,號“自在將軍。”(嗬!這匹馬將軍,為劉文逃得一命立下了汗馬功勞,官居三品,讓它官居一品又有何妨?)


  嗚呼!嗚呼!五代十國之亂世於此可見一斑。所謂的天子、王侯、將相,有幾人可得安寧?天下之亂,亂不可收,雄群層出疊入,交相竟逐,“說英雄,誰是英雄?”究竟誰主沉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浪淘沙,汰弱留強,試看勝者為王。


  在這樣一個天下,一個江湖,一個官場之中,似乎在狼狽逃竄一般的阿裏耶庫爾和耶無害又怎會有什麽好結果呢?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得不承認,時代造就人同時也可以毀滅人。但是要想逃脫這世俗的塵網與樊籠,也並非是所說的什麽“上天無路,入地無門。沙漠行舟,進退兩難。左也不是,右也不是。雞肋口令,你說咋辦?”關鍵就是要看看你有沒有強大的耐心和超越的能力。至於這兩位同坐一匹白馬之上穿行於萬裏大漠之間的“逃亡者”,各自會落得怎樣的命運和結局,相信不久以後,我們便會看到一切。這也許正是在鍛煉我們自己的耐力和越脫能力。


  羅布泊一帶,契丹大軍已掃蕩無餘,正在揮戈向西北行進。在這一路之上,我們又會看到哪些境狀呢?俠客們行走的路線,於此可見。


  土峪溝千佛洞:在新疆鄯善縣城西約40公裏。其開創年代,最早的洞窟似在晉設高昌郡以前。有洞窟近百,但已大部分坍毀,部分洞窟尚殘存壁畫。可分東、西兩區:東區第四號窟,窟頂正中繪有蓮花,四周繪條幅,條幅中繪佛立像。穹廬頂外四隅繪千佛,左、右、後三壁壁畫分上、中、下三層:上層繪千佛;中層繪佛本故事,圖上有漢文題記;西區第二、第三、第四三窟,亦有簡單壁畫,題材與甚窟略同,惟佛像下座為胡床,為其他窟所未見。


  耶特克孜古墓群:在新疆鄯善縣連木沁區窮苦力鄉。為高昌至唐代的墓葬遺址。墓區有礫石排砌的界線,劃成一組一組的墳院。墓頂及墓邊上堆放有礫石。與吐魯番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附近的墓葬相同。


  吐魯番,突厥語的意思是“富庶豐饒之地”,在哈密(蜜)市正西方,天山山脈與塔克拉瑪幹沙漠之間這片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包含了西域風物的全部經典。


  這裏既有幹燥寂靜的沙漠,也有飄香的果園、茂密的森林和草場;既有炎炎的火焰山,也有清洌的天山白雪;這裏有星羅棋布的古城、烽燧、石窟寺群、遠古岩畫、神秘墓葬,在荒煙、蔓草、遺忘中湮滅的絲綢古道,以及眾多的化石山、矽化木群;還有歌載舞的人們、飄香的葡萄美酒、古樸的村莊,望不到邊的葡萄園,以及清真寺彎彎新月下的人們別樣的生活。


  這裏還是野生動物與植物的樂園,戈壁灘上奔跑的羚羊、野駱駝,雪線上盛放的雪蓮花,處處美不勝收……


  魯克沁古墓地:在新疆鄯善縣魯克沁鎮北。在東西5公裏、南北近2公裏的範圍內,均見墓葬分布。每座墓葬墓室上部都有高大封土,最高2~3米,封土丘前部見墓道。每一家族墓地,周圍以礫石圍出“甲”字形,成一組墓塋。塋地內,則按祖輩次序以次入葬。係高昌王國至唐代的墓葬遺存。1978年曾進行發掘,出土多量文物及漢文墓誌,表明係高昌王國柳中縣及唐西州田地縣居民的墓地。文物風格與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物相同。是研究吐魯番地區曆史的珍貴資料。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在新疆吐魯番市東北約50公裏處。現存六十四窟。其特點為有些窟采取了開鑿石崖與土坯砌建並用的建築形式,為銀山以西各窟所未見。以橫頂直洞為主,亦有中柱式洞、方形雙套洞和圓頂方形洞。壁畫大部分已經殘毀,殘存部分內容以大立佛為主,有西方淨土變、文殊等,顏色仍鮮豔如新。第三十九號窟中的各國王子舉哀圖,從他們的頭飾的麵容可看出他們具有西域各種民族的特征。在第三十七號窟的北牆上繪有菩薩的立像,穿大紅衣服,佩綠色瓔珞,顯然是西域人的相貌特征。在其他窟也可以看到回鶻和蒙古供養人的形象。此外,在壁畫上的佛像、僧侶和供養人像旁,大多有用漢文、回鶻文雙行並寫的榜書,可以看出高昌回鶻時期佛教信仰情況及當時回鶻民族與漢族兄弟民族之間的親密關係。洞窟創建於南北朝時期,迄於元代。是古代高昌地區保存最好、內容最豐富的一處石窟。


  位於吐魯番以東略偏北的火焰山峽穀木頭溝中,距市區約48公裏,唐代名“寧戎窟”。現已編號石窟77個,其中尚存殘餘壁畫有40餘幅,壁畫總麵積約1200餘平方米,是吐魯番地區現存洞窟最多,而建築形式多樣,壁畫內容最豐富的一個石窟群。


  該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約為鞠氏高昌時期所建,後又曆經唐代至元代,直到13世紀,這裏一直為吐魯番地區佛教聖地,而最繁盛時,當為西州回鶻時期,當時此處為回鶻國王的王家寺院,現存洞窟多為當時擴建或改建。


  第33窟後壁殘存的“弟子舉哀圖”和“比丘舉哀圖”,表現出了人物內心的感情,形象生動,富有個性,為難得的藝術佳品。第16窟中“伎樂圖”中古代樂器“小忽雷”的形象以及第17窟中“地獄變”的壁畫,均為目前中國佛窟中所罕見。1982年,這裏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柏孜克裏千佛洞,經曆了形成--繁榮——衰落的過程,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在民教衝突中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的眼晴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紀初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柏孜克裏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麵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餘的佛座精致,殘餘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豔奪目。柏孜克裏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勝金口千佛洞:在新疆吐魯番市東北約40公裏。為唐至元年間的佛寺遺址。共有四處:兩處在山腰,兩處在山麓。計有洞窟十個,為土坯砌築,窟內間有壁畫。窟頂繪有卷雲紋配成的蓮花、枯木寒鴉圖和葡萄滿枝、垂柳成蔭及千佛像等。大多有回鶻文題記。其中一窟,壁上有回鶻文寫經。此外,在山麓的院落中有大殿和寮房,在此曾發現婆羅米字母的文書、梵文和漢文佛經以及唐“開元通寶”錢幣。


  火焰山,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盆地中部。東西長達100公裏,南北寬約10公裏,海拔500米,最高峰在勝金口附近,海拔851米。勝金口峽穀,層巒迭嶂,懸岩如削,形勢險要。高昌王國至唐,稱此為新興穀,設關戍守,為進入高昌城的一處隘口。由於山石風化,形狀怪異,人行其中,儼然進入童話世界。《西遊記》中寫孫悟空過火焰山、鬥鐵扇公主的故事,即以此為背景。火焰山是由於地殼橫向褶皺運動而形成一係列的背斜構造。出露的地層以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砂礫岩層和紅色泥岩為主。夏日陽光照射在山勢曲折的紅色山岩上,紅光閃爍,雲煙繚繞,猶如烈焰飛騰。唐詩岑參描寫有“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雲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裏不敢來”之句。川穀中林蔭蔽日,田園蒼翠,猶如一條條蜿蜒曲折的綠色玉帶鑲飾在火焰山中。雖說此地為火焰山,但她卻盛產葡萄瓜果,“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非常好吃!”這裏是吐魯番盆地內最為富庶的地區。自古及今,“吐魯番的葡萄”久已世界聞名。在這火焰山西段的一個溝穀,著名的“葡萄溝”便醉臥於此。這裏水渠縱橫交錯,樹木茂密,空氣濕潤,氣候涼爽宜人,為避暑勝地。此溝盛產葡萄,以無核白葡萄最為著名。據說唐詩“葡萄美酒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便是由“吐魯番的葡萄”醞釀而流傳在河西走廊和戈壁灘之上。在這片葡萄溝附近,有石窟,可惜已經殘毀。其西5裏有古廟遺址二三處,已傾圮,出土有佛經殘紙。


  又有一說,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書稱之為“赤石山”,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由紅色砂岩構成,東起鄯善縣蘭幹流沙河,西至吐魯番桃兒溝,形成一條赤色巨龍,東西走向,橫臥於吐魯番盆地中,全長98公裏,南北寬9公裏。一般高度500米左右,最高峰在鄯善縣吐峪溝附近,海拔831.7米。


  火焰山是天山東部博格達山坡前山帶短小的褶皺,形成於喜馬拉雅山運動期間。山脈的雛形形成於距今1.4億年前,基本地貌格局形成於距今1.41億年前,經曆了漫長的地質歲月,跨越了侏羅紀、白堊紀和第三紀幾個地質年代。火焰山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每當盛夏,七月流火,紅日當頭,地氣蒸騰,焰雲繚繞,赭紅色的山體形如飛騰的火龍,十分壯觀。


  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夏季最高氣溫達47.8度,地表最高溫度在70度以上。由於地殼運動斷裂與河水切割,山腹中尚留下許多溝穀,主要有葡萄溝、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在這些溝穀中,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果然是深穀幽蘭,非同凡響。大俠可以去嚐試一番。


  明人吳承恩著名神話小說《西遊記》,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而膾炙人口,名聞天下。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寫“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三調芭蕉扇”的故事,使火焰山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成了一座奇山。而羅刹女被稱之為“鐵扇仙”或是“鐵扇公主”隻不過是她使用的芭蕉扇與眾不同,盡管是芭蕉做的,但是堅硬無比,無堅不催,故稱鐵扇,並非鐵造。


  《西遊記》寫道:“西方路上有個斯哈哩國,乃日落之處,俗呼‘天盡頭’。這裏有座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那火焰山有八百裏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這段文字顯係誇張,但高溫和寸草不生這些基本特征,與火焰山實際情況完全符合,不是憑空臆造的。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在新疆吐魯番市東南約40餘公裏。阿斯塔那是維吾爾語,意思是“首府”。墓葬區在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北和哈拉和卓(漢名二堡)村東。為高昌及唐西州居民的墓地。墓葬按家族分區埋葬,每一家族均有固定的塋地,以礫石為界。每個墓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墓道和墓室頂部地麵一般都堆擺礫石,平麵呈“甲”字形。從墓中已出土的文書和墓誌來看,墓葬的年代,最早的是西晉泰始九年(公元273年),最晚的是唐大曆十三年(公元778年)。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俄、英、德、日等國的“探險者”曾在此進行破壞盜掘,竊去中國大量珍貴文物。解放後,1959年開始發掘,出土大量的絲綢織品、陶器、木器、錢幣、泥俑、墓誌和近三千件官、私文書等。其中較著名的有絹本的伏羲女媧圖、舞樂圖、圍棋仕女圖、牧馬圖、禽獸紋錦、對鳥對羊樹紋錦、騎士對獸紋錦、牽駝紋胡王錦及狩獵紋印花絹等,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特別是出土的大量吐魯番文書,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宗教,世俗生活等方麵,對研究古代高昌國的曆史、經濟及與內地的關係等方麵都具有重要價值。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在新疆吐魯番市東約40公裏的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東、哈拉和卓(漢名二堡)村南。漢稱高昌壁、高昌壘,兩漢魏晉時期,戊己校尉屯駐於此。此後曾曆為前涼高昌郡郡治、菊氏高昌王國國都、唐西州州治和回鶻高昌王都,至明初始廢,前後經曆約一千五百餘年。其建築和基本規模形成年代約在前涼至高昌菊氏王朝時代。總麵積為200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殘存,為夯土築,略成正方形,周約5公裏,可以登眺。有馬麵,西門甕城仍存。有些城門的土建痕跡尚保存完整。全城分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代之長安城。城內建築遺址破壞嚴重。在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遺址,麵積約1萬平方米,寺門、廣場、殿堂、高塔和佛龕保存較好。內城中有一高台,上麵殘存一高15米的建築物,俗稱“可汗堡”,附近發現帶有覆蓮紋圖案和綠色琉璃瓦殘片,似有北涼時期的佛寺遺址。城中所有建築全用夯土可土坯建造,門窗頂部多作穹窿形,類似今日吐魯番的建築。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國“探險者”曾來此盜掘,竊去大量珍貴文物。你瞧瞧!這些東西多會欺辱中國!淨會拿別人家的東西據為己有,什麽嘛東西!解放後,陸續發現一些波斯薩珊王朝銀幣、元龍泉窯瓷盤,還收集到一些小佛像、大陶缸等。特別是所發現的元代用回鶻文和漢文合寫的善斌賣身為奴契約,對當時的寺院主剝削奴隸的狀況有所揭露,很具有曆史參考價值。


  艾丁湖:艾丁,維吾爾意為月亮。艾丁湖,意為月光湖。因湖中和湖盆多晶瑩潔白的鹽結晶和鹽殼,酷似月色,故名。在新疆吐魯番市南部、吐魯番市東南,橫臥在盆地南緣覺洛塔格(塔格意為山)下,所以舊稱艾丁湖為覺洛浣。湖麵低於海平麵154~155米,是中國地勢最低點。這不應叫“海拔”,而應叫“海低”矣!或者也可說成是“海拔-154~155米”。湖盆東西狹長約40公裏,南北寬僅8公裏,湖盆麵積152平方公裏。春季冰雪融化水流入湖,夏秋強烈蒸發幹涸。湖水礦化度極高,夏季高達210克/升。


  台藏塔:在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漢名三堡)村。為高昌時代(公元六至七世紀)的佛教建築遺址。為夯土築,高約20米,基部每邊各約20米,平麵呈方形。塔身四麵均有洞龕,殘存有塑像和壁畫。


  蘇公塔:在新疆吐魯番市東南郊,距城6公裏。係回曆1181年(公元1779年)吐魯番郡王蘇來滿為其父額敏所建,故又稱額敏塔。高44米,塔身為圓柱形,下粗上細,以黃磚砌築,利用拚磚方式構成各種圖案花紋。頂呈盔形。構造精致,頗為壯觀。塔內無木料,全憑一磚砌螺旋形中心支柱承擔整個塔身重量,至今仍巍然屹立。為新疆***教著名的藝術建築。塔旁有教堂,並立有察合台、漢兩種文字石碑。


  交河故城:亦稱崖兒城。在新疆吐魯番市西約10公裏的雅爾湖鄉,位於兩條古河床交叉環抱的地帶,故名交河。有人認為是漢代車師王前庭治所的所在地。六世紀初菊氏高昌時,在此建立交河郡城。現存遺址主要是唐代及其以後的建築。城依土崖作長方形,無城垣,南北長1000米,東西最寬處約300米,南、東兩麵有門有路,直通城內。城南有一縱貫南北的大道,長350米,寬3米。大道兩旁為高而厚的土牆,建築物在土牆後麵由縱橫交錯的街巷分割成若幹區。房屋臨大道一麵見不到門戶遺跡,隻有巷口與城內大道相通。以大道為中軸線可分為三個區:西北區大多為寺廟遺址,有各種類型的佛塔,東北區為居民區,這裏院落鱗次櫛比,不少建築保存較好,尚可看出院落的平麵布局和房屋的門窗位置;東南區,建築破壞較嚴重,但有一較大建築,保存尚好,有庭堂、天井、甬道、台階等,為交河城的政治中心。此外,正對大道北端,有一佛教寺院,泥土版築,塔上佛龕尚殘存佛像。城內散布陶片甚多,大多為灰色印紋和附加堆紋,也有個別為彩繪夾砂粗紅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曾出土唐開元十年(公元722年)蓮花經一卷。城外有車師、高昌和唐代的墓群。古城自漢至元經曆了較長的年代,對於研究新疆古代的城市建設和布局,很有參考價值。


  雅爾湖千佛洞:在新疆吐魯番市西北約10公裏,交河故城西土崖上。傳為唐宋時代遺址。共有七窟:六個為支提窟,一個為毗訶羅窟,尚屬完整。間有壁畫。題記中有“己醜年七月二十九日(缺)到此西穀寺”等字樣。在第五窟西壁上有突厥文題記,為銀山東西各窟中所罕見。


  塔什吐爾古堡:在新疆托克遜縣城(吐魯番市西約40公裏。)西約50公裏的阿拉溝口。為唐代城堡遺址。塔什吐爾是維吾爾語,意為石塔。周60米,高約4米,用卵石砌成。這裏曾出土唐代契丹約文書,記載著這一帶的烽、鋪、鎮名及守邊將士的姓名等。是保存較好的一處唐代古堡遺址。這要比“天魔古堡”有意義多了!你知道“天魔古堡”在哪裏麽?想知道,你去問“水晶球”吧!“水晶球啊!水晶球!請你告訴我天魔古堡在哪裏?”“啪——咚——哢——嚓——”“嗚——哇哇——嘿嘿——嘎嘎——呀呀——哇哇——嗚——”頓時陰風四起,飛砂走石,烏雲密布,鬼哭魔嚎。請問你還想知道“天魔古堡”在哪裏嗎?

  四十裏堡舊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四十裏堡西南,在塔裏木盆地和塔裏木河、孔雀河、庫爾勒市之北。傳為漢代尉梨國都城遺址。城為兩重,均土築,內城中有長形、方形土台,或為當時建築遺跡。曾發現過漢代碎銅片、古錢、石柱礎、灰陶器及唐開元錢等。


  博格達沁古城:博格達沁,維吾爾語意為宏偉高大的城。其遺址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西南約12公裏處。為焉耆盆地古城遺址中最大的一個。平麵略近長方形,周長3000米。城牆已毀,牆基猶存,高2~3米,夯築。城內見古代建築遺址兩處,出露鋪地紅磚。古城近郊,有七處高大建築物基址,夯土底基,其上用巨型土坯壘砌。城東半公裏,有小城一座,周約1.5公裏,城牆已圮。曆年在古城內采集到漢五銖、唐錢、波斯銀幣並金銀飾物、料珠、陶器等。城郊裏圪瘩等地,有漢、唐時期墓葬,出土過漢鏡、包金鐵劍等。根據古城地望、規模、出土文物考證,這裏是漢焉耆都城、唐焉耆都督府治所及焉耆鎮城所在地。


  錫克沁千佛洞:也作七格星明屋,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城西南約30公裏。為唐代寺院遺址。明屋是維吾爾語,即千間房之意。其規模甚大,除頂部被毀壞外,牆壁大致完整。靠東南的明屋有大小建築九十餘所,發現有精美壁畫及塑像。有前後兩大殿,兩側及後麵有甬道,殿中間有塔,為土坯築,塔東南有瞭望台,其西北又有六角形基座穹廬頂式塔,塔前有山門遺址。大殿左右及殿後高地有許多僧房及支提式窟;北麵“明屋”後麵並列有三所大殿,形式與東南的明屋相同。山門東、西兩側有土台,高約10米,似為鍾鼓樓遺址。西高台與山門之間有四個支提式窟。中大殿與東大殿後麵有六個土塔遺址,以西邊者為最大,塔基各邊有六角形壺(kǔn,意指宮裏的路。)門,有方形塔院。從兩處遺址曾發現過不少泥塑佛頭,製作極為精美。東南明屋發現的佛頭,細眉高鼻,麵龐圓好,具有建陀羅風格,約為六、七世紀時的遺物;北麵明屋發現的佛頭麵帶彩繪,眉以墨筆勾勒,作柳葉形,麵龐方正,表現出東方藝術的特征,約為八、九世紀或更晚時期遺物。


  哈拉木登舊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哈拉木登南約10餘裏的海都河北岸。有內外兩城,外城周約1140米,內城周約360米,高6米,寬7米。內城中有土堆,似為建築遺址。地麵散布有紅陶片。城北五裏許,有四土丘,地名烏蘭托羅蓋,即紅土丘之義(意),為古建築之遺存。


  唐王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錫克沁西北約2.5公裏。為唐代屯戍遺址。城呈方形,周約450米,牆為夯築,高約5米,城中有房舍及倉庫遺址,已殘破不堪。這裏曾出土陶器和陶紡輪等,類似內地唐代製品。此外還發現有鐵斧、鐵鐮和鐵犁等農用工具。在出土陶器的同一地層中還發現有小麥、高粱、穀子、胡麻等穀物種和極細的麵粉,其中有的已被燒成焦炭,有的尚完整,估計是當時的糧倉。並曾出土唐代錢幣。


  薩爾墩舊城: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六十戶西北約2公裏處。城區麵積約400畝。城有內、外兩重,外城不明顯,內城周約388.5米,內城原有夯土所築高大建築物,已殘地麵上散布有粗厚的紅陶片。遺址中有許多圓形洞穴,直徑不等,小者約1米左右,穴內有黃米、高梁等,有的已腐爛,傳說在此還曾發現石磨盤、石碾刀石等,似為古代之糧倉,傳為古代焉耆、危須二國遺址。


  霍拉山廢寺: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縣的霍拉山溝口。有廢寺十八處,係土坯建築,牆基以石壘砌,皆遭焚毀。1907年,英人斯坦因曾來此盜掘,竊去不少寫經殘紙及泥塑佛像。又是這個小兔崽子幹的好事!看人家的東西好,就能占為己有麽?小兔崽子起來的!1928年在此曾發現綠色瓷磚及木雕佛像等。瓷磚花紋與吐魯番三堡所出燒磚相同。木雕佛像,兩手拱胸,中有孔,形式類似內墓前之石翁仲。


  這便是吐魯番(高昌、唐西州)、焉耆回族自治縣(唐焉耆都督)四周的古墓城堡遺跡,我們這僅僅看到的隻是其大概狀況。若要窮究其所有,談何容易?但是在這五代十國之際,契丹大軍在此橫掃而過,又有哪處沒留下他們的烽煙鐵蹄?就在當時的這些環境之下,契丹大軍如入無人之地,燒殺搶掠,洗劫一空。真猶如日本鬼子掃蕩中國、血洗南京城一樣的野蠻、殘忍!就是在這種狀況之下,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已揮師進入了西州城。


  此時此刻,阿裏耶庫爾和耶無害已縱馬趕至艾丁湖畔,就在艾丁湖畔的阿斯塔那(三堡)村,他們終於停了下來。這已是仲秋八月二十七日午時剛過,但是他們這兩個戈壁大漠之中的逃亡者,已經沒有了時間意識!

  “阿裏耶庫爾!西州就在前麵,我送你就到此為止!你可以帶著這具皇上首級去西州晉見契丹國主,我就在這村裏的龍門客棧等你。”


  “耶無害!你我一路患難與共,何不隨我一道去晉見契丹國主,我一定保你加官進爵、同享榮華寶貴!”


  “你不必多言!我不會答應你,你可以乘著這匹白龍馬進城。”


  “既是如此!我也不必多言!白龍馬我就不用騎了,就讓它好好在客棧裏歇歇腳。餘下的路,我自有辦法!”


  “也好!我在客棧內至多等你到明日午時,你若不來,我便要獨回中原,盡快向長安天子複命!”


  “耶無害!我明日一定會至此找你,無論如何你也要在客棧裏等我回來!”


  “嗯!希望你能順利完成任務!”耶無害暗暗地點了點頭。


  “告辭!”阿裏耶庫爾手攜木匣,向故高昌城、大唐遺城西州急行而去。


  ????????????????????????????????????????????????????????????????????????????????????????????

  伊州,西距高昌西州城之東八百裏,也就是今天的哈密市,躺臥在戈壁大漠西北,曆經世事蒼桑和風霜雪雨,但它畢竟還是絲綢之路北道上一座著名古城。


  在這座古城東北30多公裏處,便是天山山麓的廟兒溝口。這廟兒溝水,清澈見底,終年不斷,窮究其源,乃是來自天山雪峰,固然形成了這種天然景觀。如今,溝穀兩岸,林木蔽天,果園連片。現有果園麵積1200多畝,杏、桃、李、梨、瓜、蘋果、葡萄、核桃等,整齊有序,不相混雜。入春以後,它們依次開花結實,直至深秋,鮮果不斷。真是新疆大漠之中美麗富饒的好地方,好不令人心向神往!據說這果園原為明、清時期哈密地區的統治者哈密王的消夏別墅,也是王室的果園。其風景宜人,氣候涼爽。溝口東側,綠蔭叢中,還有古佛寺一所,塑像、壁畫部分仍保存完好。正因如此,廟兒溝之名便由此誕生。山溝內外,還保留著古代岩刻畫多處,有大頭羊、馬、狩獵等形象,技法樸拙。是哈密地區春遊夏憩的人間勝地。


  然而,在此五代十國亂世之際,契丹的第二路大軍正在這廟兒溝田園之間揚蹄而過。


  “立刻命人摘來哈密瓜,我要好好品嚐!”


  “太子殿下!快別品嚐哈密瓜了,國主從西州傳來快報,要我等立即率部返回本部,而且國主也在準備東撤!”


  “什麽?!這老家夥搞的什麽明堂?我率部千裏迢迢趕至西域接應,如今尚未會師,卻又要我返回,他到底要幹什麽?”


  “太子殿下!請息怒!你難道忘了聲東擊西之策了麽?”


  “聲東擊西?!哈軍師!這個我當然懂,不過在這半道父皇就讓我撤兵,我很是想不通。”


  “太子殿下!您請看!”隻見哈軍師將書信遞與太子,道:“這是國主的親筆書信。”


  此時,契丹太子耶律德光眼觀書信,不由暗暗露出了笑容,道:“原來是父皇命我前往統萬城與長安丞相陳田中簽約,說是長安天子要把雲州、勝州、朔州割讓與我,讓我立即前往接管。”


  “怎麽樣?長安天子這回終於作以讓步了吧!”


  “哈哈哈!我們的聲東擊西之計,果然沒有白廢。立刻傳令,搬師回歸。”


  此令既下,但見契丹第二路大軍峰回路轉,後隊變前隊、前隊變後隊,如蟻返行,在萬裏大漠之中直奔東方。


  ????????????????????????????????????????????????????????????????????????????????????????????

  高昌西州。


  “啟稟國主!阿裏耶庫爾求見!”


  “嗯!命他進來!”


  “是!”


  時辰不大,阿裏耶庫爾攜匣而入。


  “啟稟國主!卑職前來複命!”


  “嗯!我要的人頭呢?”


  “就在此匣內,請國主明鑒。”


  “嗯!傳上來!”


  於是,侍奉官從阿裏耶庫爾手裏接過木匣,遞給了契丹國主耶律阿保機。


  此時,耶律阿保機凝視著這具頭顱,像是充滿著千仇萬恨,今日他終於如願以償。想來天下之大,唯他獨尊:“長安混世魔王”之首就在眼前,下一步他就要讓晉王之首、燕王之首、岐王之首、蜀王之首、梁王之首、楚王之首、吳王之首、閩王之首、南王之首、吳越王之首等等等,統統的擺在他的眼皮底下!

  然而,呆坐於案凝視了老半天的耶律阿保機終於收住思絮,抬目望了一眼屈膝下跪、拭目以待的阿裏耶庫爾。


  再說此時恭身以待的阿裏耶庫爾被耶律阿保機這麽一望,頓時急靈靈地打了一個冷戰,像是一股寒殺之氣已直抵胸窩!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曾經是殺人如麻、殘忍毒辣,眼望毒蛇吸血殺人眨也不眨的“契丹第一殺手”,如今還是頭一回感到害怕,他的內心終於感到了不安!

  “阿裏耶庫爾!你是契丹第一勇士,無意之中將我三兒在比武場上摔死,但我沒有將你處死,而是命你戴罪立功,為契丹效力。你知恩不報,為何還要拿具假皇頭來欺瞞本王?”


  “這……”阿裏耶庫爾如夢方醒,急忙解釋道:“這全是長安天子之所為,與臣無關!”


  “噢?這麽說你還是與長安天子合謀來欺瞞本王。來人哪!立即將他碎屍萬段!”


  國主令下,頓見契丹武士揮刀蜂湧而入,直取阿裏耶庫爾。阿裏耶庫爾見狀,知道別無選擇,唯有拚死一戰,遂拔劍在手,瘋狂開殺!


  刹那之間,從屋裏殺到屋外;從院內殺到街巷,從街巷殺到城門;從陽光高照殺到天日欲落,整個西州已亂不可收。


  西邊大漠,粉紅的夕陽,就要落下,它總會給人一個無限的淒涼!西州古城,又已處在夜暮降臨之下。


  寧靜的艾丁湖,閃爍著美麗的月色,好不令人思戀故鄉的夜晚月光。


  艾丁湖畔,阿斯塔那(三堡)偎依在她身旁,仿佛這才是她熱戀的故鄉,可以“跟著感覺走、讓她帶著我”。這故鄉並不太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住了一年又一年,才知道她真正的完美。


  可愛的阿斯塔那,就要和你永別了。耶無害獨站在“龍門客棧”打算最後再留戀一眼這夜暮月光之下的阿斯塔那,因為他已經從午時直直等到了現在。


  而就在這時,他所要等待的人終於破門而入!一個血染衣襟的劍客來到了他身旁。


  “阿裏耶庫爾,任務完成了麽?”耶無害直截(捷)了當地問道。


  然而,阿裏耶庫爾卻怒形於色地說道:“耶律阿保機發現我帶的是一具假皇頭,要斬殺我。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逃離他們的追殺。”


  耶無害聞聽此言,不禁為之一動,心裏暗道“天子果然計設囊中。”但他馬上又將念頭飛閃而過,順水推舟地問道:“既然契丹已不再留你,你日後將作如何打算?”


  “耶無害!請你殺了我吧!我已經無路可走。”


  “你走吧!走的越遠越好!我不殺你。”耶無害冷冷地說道。


  “不!耶侍衛,我甘願死在你的劍下,還能做契丹的英雄,若死在自己人手裏,那還能算什麽?”


  “想讓我成全你做契丹的英雄?”耶無害依舊無動於衷,道:“你還是走你自己的路!”


  “即使你不殺我,還會有更多的人來尋殺我,倒不如及早死在你的手裏,成全你成為中原武林的英雄,同樣也成全了我!這豈不是兩全齊美麽?”


  “憑你的武功,可以走遍天下。我勸你還是去一個沒有人煙的地方,永世不再踏入中原,直至世人將你忘掉。”


  “不!我手上沾滿了中原武士的鮮血,沒人會把我忘掉。他們會把我追殺到天涯海角!與其這樣,還不如以身贖罪,你將我的人頭拿回中原,還能換回你的武林聲譽。”


  “你看我是這種見名忘義之人麽?我既然奉天子之命護送你進入西域,就有責任保護你的人身安全。如今我已監督你事成而歸,怎麽能再幹出終途殺你之事?天子旨意,我不可違背。我隻是奉勸你,你我分道揚鑣之後,隻要你改惡從善,我和天下武林自然不會再刁難於你。否則,我還會找到你為死去的英魂報仇雪恨。”


  阿裏耶庫爾聞聽此言,便隻好說道:“好吧!既然耶將軍執意要放我走,那我隻有恭敬不如從命。你的話我會牢記在心,我決意歸跡山林,不再過問世事。耶侍衛,請多保重!在下告辭。”說完,阿裏耶庫爾起身走向室外的夜色。


  然而,此次耶無害雖然放走了罪惡滔天的阿裏耶庫爾,但是,阿裏耶庫爾作為人之鷹犬,被人利用為殺人武器,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雖然沒有死在耶無害以及更多的武林義士之手,可他卻罪有應得地死在了其主子之手。至於這主子,也就是這場特大武林浩劫的真正元凶,尚有待於後事的發展。


  此時,耶無害靜靜地站在“龍門客棧”室內,望著漆黑的窗外,長長舒了一口氣。他覺得自己的任務已完成,而且這是非之地,離契丹大軍近在咫尺,不可久留,便決意立刻打點行裝,盡快返還京師長安。


  但是,耶無害卻沒有料到:昔日群星殺到,如今還京更是多險多惡。一路等待著他的,如同地獄之門、閻王之路。所謂“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闖進來”,這正是他一片忠心於皇上,卻不知不覺已走上死亡之路。然而,耶無害畢竟是耶無害。在他的心坎深處,一直還珍藏著萬花公主贈與他的雌璧“萬寶玉”,這同樣是一個“用以辟邪,助他成功”的人間情物。也許,此情此物,能保他來回平安。


  黑色的夜路雖然漫長,但是,耶無害還必須孤獨地走下去。也許很快,他會迎來新的一天,重新走上一個光明之路。


  幾度風塵幾度秋,幾度斜陽幾度休。


  關山夜長路無盡,自是常恨天地久。


  夢裏依稀慈母汗,戎馬山月淚欲流。


  借問客家何處有?夜長夢多不可留!

  耶無害心裏知道,他必須盡快衝出黑暗,踏上一個明朗的天空。他的快馬獨騎,依舊在夜空裏傳來清脆的鈴響。


  ????????????????????????????????????????????????????????????????????????????????????????????

  季秋九月十一日,張掖境內,老甘州漢墓城堡之中。奉令前來執行劫殺任務的“五筆高手”楚定芳、“淤魔大俠”張開路、“五行大俠”以及“金槍魔”金馬利、“金槍鬼”金利來已在此恭候多日。但是,他們究竟要劫殺何人,他們又是奉何人之命?可以說,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未弄清個中細節,他們僅僅知道的是表麵現象。他們在幕後真主的眼裏,也隻不過是被用作殺人的武器而已。


  這日清晨,九位黑道王牌和金牌殺手的大人物,再次分散各個角落,居高遠望。


  一匹飛騎,西北塵來~~~眨眼之間,飛騎已穿行於漢墓群中。


  “站住!”金馬利橫槍攔住了飛騎。


  “阿裏耶庫爾!金某在此恭候多時。你沒有完成密殺耶無害的任務。我奉丞相之命,送你歸西!”


  再說馬鞍之上的阿裏耶庫爾聞聽此言,心中截然一涼。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回又終於輪到他的頭上。契丹已無立足之地,他此次欲逃往中原,投奔中原之主。沒想到“天下烏鴉一般黑”,陳田中卻又要除掉他這位曾立下汗馬功勞的幹將。但事已至此,他也隻有與他們拚個魚死網破。


  就在阿裏耶庫爾慢慢抽出利劍之際,他已發覺他的前後左右又緩緩逼來幾人。這幾人,他全都認識,而且都曾是與他同侍一主的武林殺手。沒想到,他們今日在此卻要拔劍相向。


  然而,就在這夥人停機待發之時,飛馬趕來的耶無害卻在高處靜觀著這場一觸即發的大戰。


  “阿裏耶庫爾!識相的請你趕快交出‘萬寶玉’,老老實實地隨我們回歸相府。讓丞相親手殺了你,報他的殺子之仇!”


  且說藏在高處的耶無害聞聽楚定芳所言,他久積於心的迷團終於豁然開朗。原來他耶家祖傳之寶“萬寶玉”還在阿裏耶庫爾之手,而且正是阿裏耶庫爾在擂台比試之中借機殺了陳劍南。正是從那時起,阿裏耶庫爾從陳劍南腰間盜走了稀世珍寶“萬寶玉”。但是後來他又聽“天皇密使”說“萬寶玉”又已流落他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