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千古奇英> 40、躋身西京城,世事依朦朧。

40、躋身西京城,世事依朦朧。

  話說耶無害在終南山聆聽靜眉道長的一番教導之後,不過兩日,也就是六月初十日,他便穿山越嶺,又走過長安縣、縣境內的興教寺、司馬村漢宣帝許後的少陵、東伍村西漢宣帝劉詢的杜陵,便來到昔日盛衰沉浮的唐朝西京京都——長安城。然而,這座西京古城對耶無害來說,也隻不過是第二次界入。


  說起這古老而又飽經滄桑的京都“長安”,顧名思義,乃是“長治久安”、“長久安寧”之意。她作為中華神州大地上的第一古都,早已是各朝各代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樞紐。中國曆史上有13個朝代在長安及鹹陽等地建立統治中心,在中國乃至世界史上都留下光輝歲月和燦爛一頁。她所管轄的中部渭河平原號稱“八百裏秦川”,沃野千裏的關中平原是千古聞名的糧倉,陝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所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這“三秦”乃是泛指當時京城長安附近的關中之地。電視連續劇《關中女人》所講的“關中”即指此地!秦國滅亡後,頂羽分其地為雍、塞、翟三國,故稱“三秦”。而她的“三秦四寨”之稱中的“四寨”乃是指潼關、武關、蕭關和大散關。


  遠在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帝王們就曾在這長安一帶建立都城。經過整整五百五十年春秋戰國的激烈角逐,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大業。在此之前,齊、楚、燕、韓、趙、魏、鄭、宋、衛、中山各國爭相割讓土地賄賂秦國,再加上秦王收集天下的金銀財寶、刀槍劍弩及名流將士會於秦都鹹陽,一時之間,這都城鹹陽已成為統禦九州百越的帝王之都。然而,秦始皇贏(嬴、蠃、羸)政之心是要讓他的皇城內外成為金城萬裏的帝王子孫萬世之業。於是,始皇不惜一切代價擴建秦都鹹陽,便在渭水之南、長安城以西的上林苑中建造了宗廟、興樂宮、信宮、甘泉前殿及被秦時之人命名的而後又著稱於曆史的“阿房宮”;著名的《阿房宮賦》寫的就是它,西楚霸王項羽“火燒阿房宮”燒的也正是它!不僅如此,而且長安城也已列入都城鹹陽的管轄範圍而成為統治全國的中心地帶;而在這若大的皇城之廓,秦王政憑靠險峭的華山為城,就著滾滾黃河做護城池,真可謂是“金城萬裏,固若金湯。”從而達到他夢想的“長治久安,長久安寧。”造福於子孫萬世後代。


  但是,如今據說阿房宮的身世之謎:皇帝的“辦公樓”隻有三堵牆!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晚唐詩人杜牧一闕《阿房宮賦》,至今餘音繞梁,三月不思肉味。


  但2005年11月,阿房宮考古隊的最新調查顯示,千年盛名的阿房宮隻是一個綿延千米的大土堆,當年也未被付之一炬……明年,這份考古調查將刊登在國內權威考古雜誌上。


  昨天,本報記者提前揭秘千年阿房宮的“身世”之謎。


  名宮無宮:皇帝“辦公樓”隻有三堵牆!


  西安的冬天來得特別早,街上刮起了凜冽的寒風。和往常一樣,早上6點,李毓芳準時起床,隨便煎個蘿卜絲餅,騎著助動車就上“工地”去了。


  李毓芳口中的“工地”,她不說,你永遠猜不到,就是聞名遐邇的阿房宮。


  兩年來,位於西安市西郊趙家堡和大古村之間的這個“工地”上,不管酷暑寒冬,都能看到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來回轉悠,她就是李毓芳———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


  西安東有兵馬俑,西有阿房宮。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動用70萬囚犯和農民,一邊在驪山腳下建陵,一邊在渭河以南上林苑中修築規模雄偉的阿房宮,先建朝宮前殿,宮未建成始皇駕崩。


  “是時候讓大家對阿房宮有個正確的認識了。”李毓芳一聲感歎,她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對阿房宮有著最美好也被認為是最理所當然的幻想。


  經過兩年的考古挖掘,她為阿房宮整理了一份新的“身世報告”,明年就將在權威考古雜誌上正式刊登,其中最惹人注意的一條就是,阿房宮“名宮無宮”。


  “目前的考古發現,阿房宮沒有宮,前殿現場隻有3堵牆,連南牆都沒來得及起,很顯然,當時蓋得太倉促,而且尚未完成。”李毓芳比喻,前殿就是皇帝的“辦公樓”,可“辦公樓”現場,除了東、西、北麵三堵牆,就隻有一個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存最大高度12米左右的夯土台基。


  “考古過程中,始終沒有發現秦代建築的痕跡。如果秦始皇當初造阿房宮氣勢那麽恢弘,它的文化堆積到哪裏去了呢?考古發掘中,漢代堆積層內出土了不少秦代板瓦片、筒瓦片,但是目前還沒發現秦代宮殿建築中最常見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築材料之一———瓦當。”


  基於以上疑點,李毓芳推斷:阿房宮沒有建成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一些專家認為,所謂阿房宮實際上就是指一個前殿,不會再有其他建築。


  說燒沒燒:杜牧合理想象誤導後人,造謠誤人子弟呀!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簷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鬥角……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阿房宮前院矗立著一塊高3.3米、長11.7米的黑色大理石壁,鐫刻著晚唐詩人杜牧的《阿房宮賦》。這篇文章不僅詳細描述了阿房宮的恢弘氣勢,也留下了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千年傳說,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就連李毓芳當初來到西安,腦子裏也全是杜牧筆下的場景。這豈不是讓杜牧冤枉項大俠這麽多年的曆史歲月?

  “會不會阿房宮裏那些秦代建築都隨著當初項羽的那把火付之一炬?”這個問題在李毓芳的腦子裏徘徊了好長一段時間。


  李毓芳曾對鹹陽宮進行過挖掘,如何認定是否經過火燒,她很有經驗。在對阿房宮前殿的考察現場,李毓芳第一次對杜牧提出了質疑:沒有被燒的紅土、灰跡、結塊,在阿房宮前殿台基的勘探和試掘中,其地層關係基本是耕土—擾土—晚期堆積—夯土台基或耕土—擾土—漢代堆積—夯土台基,也就是說,沒有一處有被燒過的跡象。這麽說,這小杜這個小子作文章欺騙了世人!

  “火燒阿房宮應該是誤傳。”李毓芳得出這個結論,文獻史料也支持了她的這個觀點。關於項羽火燒阿房宮、火三月不滅的說法,秦漢時期的文獻資料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羽在鹹陽屠殺民眾,“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


  這裏所說火燒秦朝宮室的地點在鹹陽。


  “秦鹹陽是秦朝首都,所燒毀的也是首都宮殿,根本不是秦朝時代地處渭水之南的上林苑中的阿房宮。”她說。


  那為什麽杜牧的《阿房宮賦》描寫得如此繪聲繪色,甚至有圖做證?

  “阿房宮圖出現在明代之後,得出這個考察結果後,我又仔細閱讀了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我認為杜牧所描述的阿房宮是他自己的合理想象,而明代後出現的阿房宮圖就是建立在杜牧的這個合理想象上。”李毓芳認為,杜牧這篇文章並不是為了描寫阿房宮,而是想諷古喻今。


  “杜牧的合理想象,千年以來,無意間誤導了大家對阿房宮的認識。”


  上林苑內:“皇家花園”住進鐵路大廈


  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秦人就在自己的後花園中建有樓閣亭榭,修了小橋流水,這是阿房宮考古的一個意外驚喜。


  “從前殿考察不出阿房宮有宮,我們加大了搜索範圍,卻在距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處發現了一處非常精致的秦上林苑後花園景觀園林建築遺址。”


  考古人員在這一遺址中意外地發現了一段由鵝卵石砌成的水渠。水渠修築精致,蜿蜒流淌,比較窄,也很淺,與其他地方如漢長安城發現的專門排水的水渠大不相同。它應該是秦大型建築後院的園林景觀流水水渠,兩邊向外的兩排石頭可能是渠水漫出後,皇族作嬉戲踏步之用的。


  經分析研究後考古人員認為,這應該是戰國秦上林苑一大型建築後花園中的景觀流水遺存,這也是我國首次在上林苑中發現的景觀流水遺存,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築風格、皇家園林布局等具有十分重大意義。


  這段意外的驚喜沒讓李毓芳高興多久,因為它牽出了一個讓人心痛的名詞———上林苑。


  “阿房宮就建在上林苑內。”李毓芳說,上林苑是皇帝的私家花園,裏麵有大大小小的宮殿建築近百所。它簡直大到不可想象,從地圖上看,它北起渭河,南至秦嶺,最東端在藍田縣,西邊一直要延伸到周至縣。


  “北京的頤和園跟它比起來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頤和園我一個上午能走完,要是上林苑,我坐車一天都逛不完,它比整個上海都大!”


  “這麽大的一個皇家花園,如今被壓在鐵路、公路、高樓、大廈、學校下。”李毓芳很痛心,但她更多的是無奈:這麽大的地方,誰都知道要保護,可怎麽保護,哪裏來這麽多的錢?

  “這裏的高樓早就蓋起來了,現在有了學校有了商店,鐵路都通了進來,不管是地上還是地下的文物,損毀得已經相當厲害了。”


  ■新聞鏈接


  李毓芳說:阿房宮有多大我會繼續考察

  李毓芳,今年60歲,自稱“一名最普通的考古工作者”,但是她的工作簡曆告訴我們:秦都鹹陽城、西漢首都長安城、秦漢櫟陽城都是經她之手考古發掘,更是與老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慶柱在西漢宣帝杜陵首次挖出了寢殿、便殿、陵園門祉。


  工作中的李毓芳絕對一絲不苟,大家都體諒她,不讓她一個60多歲的老太太成天上“工地”,但她無論風吹雨打也沒離開過“工地”一步。


  采訪結束時,李毓芳在電話裏說,阿房宮到底有多大,李毓芳還會繼續考察,一定給全國人民一個滿意的答複。說了老半天,這阿房宮到底有還是沒有?這不是前後矛盾重重?

  ■新聞人物


  1967年從北京大學曆史係考古專業畢業後,李毓芳不久之後的30多年,就一直紮根在全國各個“工地”。


  她現在的身份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


  李毓芳的爽朗在考古人員中實屬少見,60多歲的她還是個“追星族”。“今年國慶聽說女排有個見麵會,我拖著老伴一起去要簽名。我還上台做了遊戲,拿到一個全體女排隊員簽名的排球,拿了球我一路小跑回家,生怕被人搶走,現在它被放在我家的電視機上,我還給它戴了個帽子!”


  每天晚上6點,打20盤乒乓是李毓芳雷打不動的保留項目。工地上的兩個技術工人輪番上陣,每人陪她打10盤。在西安的這個“工地”,李毓芳是“球王”,老有“不敗難求”的感覺。上個月來了6名記者,李毓芳組織了個對抗賽。”


  對工作盡心盡力,李毓芳注定無法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


  “直到現在,我拿出女兒的相片,還是忍不住要流淚。我是真的對不起她。”成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對死人的關照永遠比活人多,李毓芳深諳這個道理。


  “結婚後我們夫妻倆連孩子都不敢多要,隻生了一個,現在哪對老夫妻不是兒女成群的?可就是隻生一個,都沒法照顧好。”女兒今年33歲了,也開始懂得體諒母親,但李毓芳始終對她抱著愧疚。


  好!放過這一段小插曲,至此讓我們再回去看看秦始皇的超級夢想——


  然而,事與願違,及至秦始皇入殮皇陵不久,在陳勝、吳廣大舉義旗的影響之下,各地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很快便推翻了這威震四方的秦家王朝。此後,又經過五年之久的楚漢相爭,得勝者漢王劉邦和文武百官經過反複爭論比較,最後還是把都城定在了長安城,而且由丞相蕭何主持建造了帝王宮殿。不過當時的漢長安城是在秦都鹹陽原有的離宮——興樂宮的基礎上改建起來的,其後又營建了未央宮,作為西漢京城的主要宮殿,而且她還是後來居上的新王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至隋初等八個朝代的行政中樞。時至漢武帝劉徹時期,長安城的宮廷苑囿和社稷壇廟以及明堂陵墓等建築技術和藝術的水平已達到極盛階段;不言而喻,長安城在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藝術也已發展到一個不可低估的水準,從而為她的“長治久安”和“長久安寧”醞釀著物質和精神之中的“良藥和靈丹”。


  但是,所謂“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風水總還要輪流的轉!長安城也曾在三國,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以及北朝的北魏、東魏和北齊時期一度遭受帝王們的冷落,沒有把她視為帝王之都,而分別是魏許都許昌、洛陽,西蜀成都,東吳建業即金陵今南京;東晉及南朝的都城建康,以及北魏都城恒安即平城即今山西大同,東魏都城洛陽,北齊都城鄴即今河南安陽即今河北臨漳縣南近漳河。由此可見,各朝各代的都城都有所變遷變化,並非是一成不變。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長安地形的險要與重要仍然是世人不可忽視的經濟和軍事要地。所以不久以後,西魏、北周及隋唐又將長安重新當作帝王們的京都。不過在隋文帝楊堅奪得北周政權後,都城仍利用漢長安舊址;但在第二年,文帝又在舊城東南龍首山南麓建造了新都,取名大興城。及至唐代,京都長安城沿用了隋時的大興城;而且唐太宗李世民又在貞觀八年634年為其父李淵在長安城東北苑內龍首原高地上建造了僅供夏日消暑之用的大明宮,繼而後來在唐高宗李治龍朔二年662年關於這大明宮的大致圖形在後文的“47、京師第一槍”裏有利用AutoCAD繪製的圖形,但沒能傳到網絡上去,不知是何故?

  在這大唐朝前期百餘年的時間裏,全國統一和相對穩定的局麵,為唐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藝術的繁榮昌盛奠定了有力的基礎。到了唐代中葉的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已發展到鼎盛之期;至此,這京都長安似乎達到帝王們夢寐以求的“長治久安”、“長久安寧”之夙願!雖然這若大而又繁華的京城在“安史之亂”以後開始衰落下去,但在終唐之世,她仍不愧為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時期。當然其中的建築技藝也有巨大的發展與提高,而且達到當時建築技藝的最高峰。就因如此,這座古老而又富於變化的京都早已名冠天下、聲揚四海,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又由於她的城內規劃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周密的布局,所以她不僅影響了渤海國的東京城,而且還影響了日本平城京(710~794年,在今奈良市。)和後來的平安京(794~,在今京都市。)等城市。這些城市的內部布局規劃方式和唐長安城基本相同,不過它們的規模較小——平城京僅占長安城的1/4。所以,時至唐代中盛之期的京城長安仍不愧為全世界最宏偉壯觀的帝都。


  西安兵馬俑


  現如今,以西安為中心的旅遊資源現有105處,其中以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題的占77處,初步形成了東、西、南、北縱橫輻射的四條旅遊線路。以點、線結合的方式又形成了不同內容、景觀別致的10大旅遊區、10大景點、5大主體旅遊係列以及各具特色的專項旅遊係列。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正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更多的海內外遊客。


  漫步古都西安,隨手抓一把黃土,都會感到曆史的凝重。古都西安史稱長安,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安陽)。長達千年的曆史,給古都留下了極其珍貴的文物古跡和曆史文物。西安堪稱一座天然的“立體曆史博物館”。讓我們踏上這片陌生而古老的土地,走入古都的懷抱去體驗它的古樸厚重與欣欣向榮。


  西安之遊可以用“古趣橫生”幾個字來形容。這座千年古都可供遊覽的名勝很多,如:大雁塔、小雁塔、法門寺、明代的鍾鼓樓等等,最為著名的當屬秦始皇兵馬俑、華清池。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東約35公裏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墓地。1974年,在秦始皇陵東側發現秦陶俑,而今遺址上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轟動當今世界。走進展廳,望著那曾被滾滾黃土掩埋了2000多年的兵馬俑,它們那高大的身軀和整個軍陣的森林氣勢,以及軍陣所營造的威懾,使觀光者無不為之驚奇和沉思。正如一位日本學者所說的那樣:不到西安,就不算到了中國;不見兵馬俑就不算到了西安。


  城南驪山腳下的華清池,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它的亭台樓榭,跌宕漣漪的池水,婆娑起舞的楊柳比起兵馬俑的壯觀可謂又一番勝景。華清池以驪山下湧出的溫泉而聞名。據載,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十月都到此來遊玩。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留下了“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佳句。如果您有一個時間充裕的周末,不妨去拜訪一下壁立千仞,動人心魄的西嶽華山。領略“自古華山一條路”的奇險,聽一段劈山救母的美麗傳說,去看看武林頂尖高手“華山論劍”之千古聖地。


  景點名單:


  市內:鍾樓、鼓樓、清真寺、碑林、陝西曆史博物館、大雁塔和大慈恩寺、小雁塔和薦福寺、大興善寺、西安古城牆、大雁塔北廣場、八路軍辦事處、書院門一條街

  西線:鹹陽博物館、茂陵、乾陵、昭陵、楊貴妃墓、唐墓、霍去病墓、太白山、寶雞嘉陵江源頭、關山牧場、釣魚台、法門寺


  東線:兵馬俑、秦始皇、華清池、華山、西安半坡遺址、驪山臨潼博物館、鴻門宴遺址、扁鵲墓

  南線:興教寺、香積寺、杜甫祠、翠華山、南五台、嘉午台、藍田猿人遺址、張良廟、武侯祠、榨水溶洞、朱雀國家森林公園、王順山、水陸庵、湯峪、金魚溝、草堂寺、仙遊寺

  北線:黃帝陵、革命聖地延安、黃河壺口瀑布、司馬遷祠、洽川自然濕地、壺口瀑布、榆林、三原城隍廟、藥王山石刻、耀州窯博物館


  據說,到底有多少個王朝在西安建都?已成為曆史懸案!更何況,在唐末五代十國的亂世之秋,它的廢都舊址之上,還曾出現過假冒偽劣的冒牌皇帝?這位冒牌皇帝就是本部小說《亂世英魂》之中所謂的“混世魔王”安慶皇帝程世皇。


  究竟有多少個朝代在西安建都,曆來說法不盡相同。有11朝說,12朝說,13朝說,14朝說等等,究竟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持11朝觀點的人認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依次為西周、秦、西漢、新莽、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這11個朝代在西安建都的事實沒有任何爭議。


  在此基礎上,持12朝觀點的人增加了西晉,晉湣帝於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在長安正式宣布即位。這個王朝雖然隻持續了4年,但西晉在西安建都的事實卻是確實的。


  持13朝觀點的人在肯定12朝的同時,又增加了東漢。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於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被董卓扶持,遷都於長安。直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殺,獻帝才離開長安,建都3年,也是事實。


  持14朝觀點的人,增加了大夏王朝。大夏王朝在今天陝西境內的存在是不爭的事實,關鍵是都城統萬城(陝西靖邊縣)是否歸於長安的範疇。從曆史上講,長安是以關中地區作為區域背景的,統萬城當然難以納入西安的範疇。但是西安又是陝西省的省會,從這個角度,勉強也能說得過去。但是這也過於牽強瞎扯,統萬城就是統萬城,又不是在西安!


  還有人相繼又將武則天建立的武周政權、黃巢起義建立的大齊政權、李自成起義建立的大順政權也納入了在西安建都的範疇,這樣又使西安建都的王朝增加到了17個。但是,曆史上卻又把武周政權、大齊政權、大順政權看出是非正統正史的政權。


  武周政權是否在西安建都有兩個疑點:一是它是獨立的朝代,還是唐朝內部的過渡;二是都洛陽還是都長安城。我們暫且認定它是一個獨立的朝代,那麽武則天確在洛陽登基,且長期在洛陽執政,長安僅作為陪都。然而由於武周王朝時,唐朝的根基仍然保留在長安,武則天也有相當多的時間在長安處理政務,長安仍然是國家政權的中心和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因此西安建都算此一朝也絕不為過。


  兩個農民起義政權雖然短暫,對國家有效控製的機構尚未形成,但他們確實推翻了兩個前王朝,在權力真空狀態下,這兩個農民政權起到了國家政權中心的作用,他們在西安建立的政權,勉強地說,也不失為準王朝的存在。


  目前,最為權威以及官方的觀點認為,西安建都的朝代為13朝,即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


  這種觀點雖然有些保守,但是不容爭議。就是這13朝,也足以使西安(古長安)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第—古都與古羅馬、古雅典、古巴比倫齊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但是,如今五代十國亂世之際的京城長安,在耶無害的眼裏,早已是曆經風雪滄桑,她的身上依然殘留著昔日戰火風雲打烙出的傷痕。雖然西漢王朝在此曾建造過“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等**雄偉的皇家宮殿;但是,在銷煙戰亂的年代,她們依舊厄運難逃,帝王們夢想的“長樂未央”之意已無可避免地在刀槍與烽火之中被抹殺著。隨著朝代的更替,帝王之都也在東遷西去;然而,長安城畢竟是長安城,雖然她在大唐天下之末曾遭受到黃巢起義軍中叛將朱溫的破壞,但是,她的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依舊是天下英雄奇才所齊心協力向往的京都。


  就在距今的三年前,也就是在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溫?朱全忠曾劫持昭宗李曄遷都洛陽並於本年將昭宗殺害,扶持哀帝李祝即位後未改元一直沿用天佑年號,而且還盜取木材流運於洛陽,所以今日長安城內的宮廷木榭還留著殘崖斷壁的痕跡。耶無害眼望這些已遠無昔日之輝煌的京都遺物,他的心中怎能不犯起陣陣的憂慮?他心裏知道,要想讓這破爛不堪的廢都再現昔日之光彩,那將會花費多少的時間與精力去全力輔佐一位大智大勇之明君才能得以實現!在這戰亂紛紛的年代,實在是難上加難、難於上青天。


  唐末之際,黃巢兵亂,天下饑荒。及至梁王朱晃改王稱帝,大赦天下,改天祐年號,國號大梁,時入開平元年四月,即公元907年四月。奉唐昭宣帝李祝(chù)為濟陰王,一切皆如前代故事,唐中外舊臣官爵並如故。以汴州為開封府,命曰東都;以故東都洛陽為西都;廢故西京長安,以京兆俯為大安府,置佑國軍於大安府,更名魏博軍曰天雄軍。為此,廢京長安為程世皇取而代之,命曰“混世魔王”。隨後,梁帝朱溫?朱全忠遷濟陰王於曹州,存之以棘,使甲士守之;以武安節度使馬殷為楚王。同年五月丁醜朔初一日,以禦史大夫薛貽矩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武順節度使趙王王容守太師,天雄節度使鄴王羅紹威守太傅,義武節度使王處直兼侍中。


  直至今日,也就是在唐哀帝李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四月唐朝滅亡、梁王稱帝之後,人中豪傑王建在蜀川稱王。然而,他們絕然沒有想到,也根本無法知道,在被後梁王朱溫廢棄的舊都長安城裏竟鑽出一個假冒偽劣牌的昏君皇帝程世皇!不僅是蜀主王建,就是晉王李克用、吳王即淮南王楊渥、吳越王錢鏐、南平王高季昌等各地梟雄們都無從知道這程世皇的來曆,更無法知道程氏家族又是如何沿襲前朝體製來慘淡經營治理他那事亂非非的天地之國;他們也隻能是對這位程氏尊神敬而遠之或是遣使訪問罷了,而無權過問或是幹涉這程氏家族的存在。但是,這也是程氏家族沒有侵犯其他各國利益的情形之下,才使得各地王侯梟雄暫時沒有對這程氏家族采取任何行動。


  然而,耶無害的心裏明白,程氏家族在被別人廢棄的舊都裏營建起來的京城之國並不會長久,它將很快會遭受世亂之災;但是,就是因為此種原因,他才懷著一顆火熱的報負之心前來參加京試,希望得以選拔入朝而去竭盡所才去勵精圖治,古都長安及普天之下必會大為改觀。


  俗話說,“亂世英雄”。耶無害是報著一顆治理天下的赤誠之心步履在長安大道,凝望著縷縷的殘肢斷片而,他油然從心底思索著這今後的是是非非、善善惡惡。他心裏知道,在當今天下宦官專權、軍閥勢力藩鎮割據的情勢之下,必須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而決不能三心二意,決不能“朝秦暮楚”、“朝三暮四”地見異思遷;否則,那將會一事無成、空惘一身於一世。因此,耶無害正是抱著一顆心向“長安”的堅定之心而前來參加京城殿試。有道是“一仆不侍二主”,耶無害的內心之願便是希望能夠在此次的殿試之後被選拔入宮,從而為一國這主分憂解難,為治理天下而竭盡所能報效國疆。


  此時此景,耶無害已久久沉浸在對古城長安的思索裏。不知不覺地,他已走過這城內的曲曲巷巷,現在聳立在他麵前的正是他久久向往之中的慈恩寺大雁塔。仰望高塔,但見它線條粗狀挺拔,清晰逼直,豐滿陽剛,**方正,真似如顏真卿的正楷書法一般端正方方!簡而言之——大雁塔猶如顏真卿的楷書;小雁塔則猶如褚遂良的書法!

  對於這長安城晉昌坊內的慈恩寺大雁塔,咱們有必要再細作介紹一下。不然,你連這個大雁塔大致是個什麽樣子都不知道,豈不是白白來此一遭?

  現如今,大雁塔座落在陝西省西安市南4公裏的慈恩寺內。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為其母追薦冥福而建立的,本名慈恩寺塔,因《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三中記載了這慈恩寺塔的來曆——據說在公元前六至四世紀印度東北部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群鴻飛過,忽一雁離群落羽,摔死地上,僧人驚異,認為雁即菩薩,眾議埋雁建塔紀念,故名。”在後來的唐永徽三年652年,慈恩寺主持僧玄奘為保護由印度帶回的佛教經典,由唐高宗資助,便在寺內西院修建了由西方文明傳播而來的大雁塔。在初建之時,慈恩寺塔為“外磚內土”的五層方形塔,後在武則天統治末期的長安年間又用純一色青磚將塔改修成了方形樓閣式的七層磚塔,同時登塔的攀梯也改成了盤道,這就是和尚、尼姑口中常說的“七級浮屠”。所謂“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也就是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磚塔”。時至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慈恩寺塔又被改建為十層,那就是“十級浮屠”;以後又經烽煙戰火的破壞,寺塔僅剩下七層。


  如今耶無害麵前所看到的這七層殘缺之塔,就是在大唐之末依然還不甘懦弱而挺立在長安城南端的大雁塔。


  不過到了明代,大雁塔又遭殘壞,在外表加砌麵磚予以保護,即是現如今的大雁塔。塔高59.9米。塔基座東西45.9米,南北48.8米,高4.2米,合底座與塔身總高64.1米。好家夥!足有現代高層住宅23層樓之高!怎能不令人驚歎大唐建築的高超絕妙!還望各位在有生之年能夠瞻仰一下這大雁塔的尊顏!在塔的南麵兩側鑲嵌唐太宗撰《大唐三藏聖教序》和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所撰《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二通,其中唐太宗所撰聖教序乃是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為玄奘法師所譯佛經著作的總序。書者為大唐書法家褚遂良,字體秀麗,為唐代遺留於後世的著名石碑。塔的門楣、門框,以陰線雕刻唐代建築圖案,畫麵嚴謹,線條遒勁豪邁,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資料。


  慈恩寺大雁塔至始至終都是西安市標誌性建築!

  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位於距西安市區之南4公裏的慈恩寺內,始建於公元652年,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印度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禦筆親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高60餘米,塔基邊長25米,共有七層,塔身呈方形錐體。


  全塔采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遊原等景點,風景秀麗。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必遊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麵的因素,大雁塔已傾斜了1米有餘。


  交通:乘5路、19路、21路、610路公交車可直達。


  門票:20元(登塔需另加15元)

  這便是耶無害所看到古城西安的大致情況,至此我們再書回正傳——


  再看此時此景的耶無害,隻見他手牽著小毛驢邊走邊仰望著這粗壯挺拔的大雁塔的容顏,不知不覺之中,他已遊步來到了大雁塔的正南門。於是,他便將毛驢拴在高塔之下的樹叢裏,打算登覽一遍這引人注目的高塔及至俯視這蒼老殘破的京都。


  在前文已經說過,三公子耶無害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愛獨來獨往,愛獨立思索,更愛獨自查尋他所不了解的重大疑團。如今前來赴京趕考的他,雖說是重任在身,但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心中所要清除的種種疑團,也沒有忘記他所要尋找的大逆不道之殺手阿裏耶庫爾及燕山浪魔,沒有忘記靜眉道長對他的諄諄忠告,沒有忘記家園親人對自己的美好寄托,更沒有忘記他對天下江山風物的無限崇敬之情。猶如曆代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俠士劍客一樣,耶無害也是位愛好遊曆天下名流江川及佛寺古刹的俠膽義士,而且他也是位時常寄情於山水田園及名勝風物古跡的文客騷人。睹物思情、觀山作詩作畫是耶無害信手拈來之事。如此看來,各位不難想象,三公子耶無害已是位內修文德、外練武功的進取之士;更何況他的文采和武藝已非同一般,這當然大部分在得益於他所拜認的儒佛道三位名師,即儒學名曹呂莊,佛祖武林至尊法深大師,第三位則是來自巍巍昆侖山脈紫陽洞的靜眉道長。所以在此稱道文人書生模樣的三公子耶無害已是位浪跡天涯的“萬裏獨行”大俠並不過分,而是恰如其分。雖然他身懷絕技並沒有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亮相;而且他也沒有向家園親人提及此事,因為他心裏知道,他從小就是體質瘦弱,他的父母是早已明令不允許他練武,兄弟和姐妹們更不會知道他在外遊學竟已練得了一身好武藝;但是,終會有一日,而且三公子耶無害也是非常的自信,自信他有朝一日會在江湖武林之中大顯身手,並且江湖上所有的大逆不道之人事物將會被他清除得一幹二淨!

  然而,耶無害心中明白,要想做好這治理天下的大事,僅靠他個人的一片激情一陣空想和微薄之力遠遠不夠:首先必須堅持的一點是,“正人先正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善小的好事積累多了,終究會成為世人稱道的大善大德之事;然後所要做的,那就是號召全天下有誌之進士及至所有的人民群眾、才子才人甚至庸人、惡人、廢人都要武裝思想行動起來,與江湖世間各種花色的“陰險狡詐”、邪惡之氣作以堅決徹底的“征戰”。不過這裏所說的“征戰”卻容含大宇宙人世間的一切爭戰,那當然包括世人向往的正義之戰;對於非正義之戰,那則是有誌之士、正義之人所要製止或是調和。如若廣而言之,這“征戰”裏又包含“文武技藝”之內與之間的“戰爭”。對於這一點,耶無害早有預感。他預感到,在不久以後的將來會出現“江湖大戰”、“文學大戰”、“技術大戰”、“藝術大戰”及至“五花八門”、“三教九流”等各色各樣的戰爭。所以,如何阻止或是削弱這些戰爭的烈度還於世間一個太平,將是象耶無害這樣的仁人誌士所要肩負的重大之任。


  往昔孟子曰:“仁者無敵。”;“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這兩句分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盡心下》的孟子名言,其中的大意是說——行仁政的君主,沒有誰能敵得過。因為行仁政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沒有人敢與之為敵。仁的意思就是人和人的關係。把‘仁’和‘人’放到一塊兒說,就是為人的道理。人人都能“仁愛相處”,就實現了儒家所說的道。孟子在《孟子?離婁上》還曾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這句話的意思也非常明了,那就是說“人人都能做到親愛父母雙親、尊敬長輩,那麽,天下就太平了。”


  以上所用的孟子三言也正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的意思是說——要讓老百姓過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用這樣的‘王道’去統一天下,那是沒有人能夠抵擋得住的。


  對於深受孔孟儒家思想曛陶的三公子耶無害來說,如何用“德政”和“仁政”的道理來治理國家、安定天下已是了如指掌;但是,如今還欠缺的是,那就是正義的力量、權勢和一位賢明的國國君。耶無害心中非常明白,要使天下長治久安、國富民強,這絕非是心想事成、易如反掌的事,這則需要一個漫長漫長而又幽遠坎坷的變遷過程,需要用時間來等候,需要用生命來等待,需要更多的人民大眾和英雄誌士去努力奮鬥,而絕不能去幻想、去期待一個無殘殺暴虐的太平安樂世界。明天雖然會更好,但她仍須要今朝今宵的不屑醞釀和創造。


  這幾段長長綿綿的敘說,還不足以全麵地探討到三公子耶無害的內心世界和遠大誌向,但是,從這以後他的行動之中,你會更加全麵、深刻地了解耶無害的內心所向。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孟子也曾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再看此時此景的三公子耶無害,他早已被眼前的兩麵、字體清新秀麗的碑文所吸引住,這正是他勤學好思、洞察世事的再現。所謂“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勤於思索探討,人自然會示增長一些知識。


  你道這兩通碑文是何等之物?為何倍受三公子耶無害這等人物的青睞?實不相瞞各位,耶無害不僅是位俠肝義膽的劍客,而且他也是位難得的書法迷戀者。他曾經用少時同窗好友劉振天所贈的“狐仙筆”磨練過眾多畫師、書法家的畫風和字體,無論是被尊稱為“草聖”的東漢敦煌酒泉人士張芝?張伯英和被稱為“書聖”的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還是唐人顏真卿楷書的豐滿陽剛和褚遂良的苗條秀麗,以及“張草張巔”張旭的龍飛鳳舞;更不論是風流千年堪稱“畫絕”美稱的顧愷之繪畫上典型的“魏晉風度”,也論是與顧愷之齊名的畫師及陸探微及南朝齊梁時期的張僧繇和號稱“畫聖”的北齊人楊子華,隋代名家《遊春圖》的畫者展子虔,唐代名畫《五牛圖》的作者韓滉以及“夢遊所見”明代的唐伯虎,對於這些名人名家的字體和繪畫的藝術風格,三公子耶無害全全一飽眼福而且親口嚐試過它們的味道。


  有道是“書畫不分如姐妹”,即使是畫師的書法風格,耶無害也曾經親臨摩練過,並且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純粹以書法著名於世的大家的字體風格就更不用多說,耶無害早已將它們練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簡直可以達到登峰造極、以假亂真、真假難辨、真不如假的地步;而且他的字體變化自如,摩誰象誰,更能獨創風格於一體,簡直令人瞠目驚歎——其絕無比!就因為他具有這方麵的才能,所以對千年之後世的影響還是源源不斷。雖然他無從知道他在書畫領域影響到哪些後人,但是,也許當時當代的耶無害會揣測估計到他的書畫風格將會影響傳播給後世後人,至於是具體的哪朝哪代何所人物,他當然是難以得知;即使在夢境之中他能朦朦朧朧得知一些,但那畢竟還隻是寥寥無幾的人數。


  所以對於後世的書畫名家,諸如宋代著名長卷人物畫《韓熙載夜宴圖》的作者顧閎中,《瀟湘圖》的畫者董源,《溪山行旅圖》的畫師範寬,《采薇圖》的畫家李唐,《清明上河圖》的大作者張擇端,《千裏江山圖》的構思者王希孟,《秋庭戲嬰圖》的描繪者蘇漢臣;南宋名作《潑墨仙人》的畫家梁楷,《踏歌圖》的畫師馬遠;《文姬歸漢圖》的作者金國作者張屬;元代三清殿大型畫《朝元圖》的繪畫者洛陽馬君祥及兒子所領眾多工匠畫師,《鵲華秋色圖》的書畫作者趙孟頫,《富春山居圖》的絕筆之作黃公望,《漁莊秋霽》的畫者倪瓚,趙孟頫的外孫、《稚川移居圖》的畫士王蒙;


  又如明代《風雨歸舟圖》的作者戴進,《廬山高圖》的畫者沈周,《真賞齋圖》的畫家文征明,《墨葡萄圖》的悲創作者徐渭,《葛一龍像》的作者明末清初的肖像畫家曾鯨?曾波臣,《雨後春探》的作者明朝“遺民”至大清朝的弘仁,《夏山過雨》的創作者龔賢,《荷花雙鳥》的揮毫者朱耷,清朝《華山秋色圖》的繪畫家王原祁,《山水清音》的藝術大師石濤,《山僧叩門》的神奇之士金農,祖籍意大利米蘭、《八駿圖》的作者清高宗乾隆時期的傳教畫士Giuseppe Castiglione(郎世寧),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年間以畫《墨竹》著稱於世的畫竹專家鄭燮?鄭板橋,“工筆”界畫《漢宮秋月》的畫家袁耀,清末海派畫士《遊漁圖》的作者——僧人虛穀,於1888年完成的《關河在望》的作者任頤?任伯年,清末民初的海派畫家傑出代表——《桃花圖》的作者吳昌碩;


  再如14世紀初意大利文藝複興初期《猶大之吻》的繪畫家喬托,俄國著名拜占庭聖像大師——《聖三位一體》之名作的僧侶畫家安德烈?魯勃烈夫,尼德蘭名畫《婦女肖像》的作者魏登,15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大師——《春》的繪畫家山德羅?博蒂切利,16世紀的藝術巨人《末日審判》的描繪者米開郎基羅,文藝複興時期畫派威尼斯Venice畫派的重要人物之一——《暴風雨》的畫作者喬爾喬內,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三傑”之一的《該拉忒亞》的作者拉斐爾,源於希臘神話的意大利文藝學術作品《劫奪歐羅巴》的創作者提香,波斯細密細《賣驢》的畫家米爾紮?阿裏,佛蘭德斯人體藝術家《美惠三女神》的創作大師魯本斯,17世紀荷蘭舉世名作《浪子回頭》的油畫畫家倫勃郎, 荷蘭派畫家——《情書》的描繪者維米爾,曾任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第一院長、《馬斯達?佩亞》的肖像畫師Sir Joshua Reynolds(雷諾茲),英國新古典藝術作品《惡夢》的構思家Henry Fusily(亨利?弗斯利),英國浪漫主義繪畫的傑出代表——《憐憫》的作者——詩人畫家William Blake(威廉?布萊克),英國傑出風景畫家——《暴風雨》的作者William Turner(威廉?特納),專業風景畫家——《從主教庭園看索爾茲伯裏教堂》的描繪者John Coustable(康斯特布爾),英國油畫《帕爾塞福涅》的繪畫者羅塞蒂,取材於英國詩人丁尼生的詩歌《水車小屋的姑娘》的油畫《四月的愛》的作者——拉斐爾前派中的年輕畫家Arthur Hughes(阿瑟?休斯);

  再又如整個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代表之一——《憂鬱》的畫師阿勃萊希特?丟勒,這是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德國畫家、雕刻家和建築師,德國19世紀浪漫主義風景畫大師——《海濱修道士》的描摩者大衛、弗裏德裏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德國浪漫主義畫派先驅——《晨》的創作者奧托?龍格(Otte),深受法國巴黎巴比叢畫派影響的年輕畫家——《洛林的紡紗女工》的德國畫家馬克斯?利伯曼(Max Liebermann);與意大利隔海相望的西班牙,也有許多書畫風格獨特的大師,如《托萊多風景》的作者埃爾?格列柯,油畫《維納斯與比丘特》的宮庭畫師委拉斯貴支,紀實性畫麵《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的宮庭首席畫師戈雅;《阿卡迪亞的牧人》的創作者法國人尼古拉?普桑(Nicolads Poussin),法國藝術大師《舟發西苔島》的作者讓安托萬?華托(Jean Antoiteau),《餐前祈禱》的繪畫大師讓巴蒂斯特?西蒙?夏爾丹(Jean Baptiste Simeon Chardin),法國宮庭式羅可可風格的晚期代表畫家——《浴女們》的繪畫家弗拉貢納爾(Jean Honore Fragonard),鴻篇巨作《拿破侖加冕式》的政治畫家——達維特(Jacques Louis David),法國著名女性人體美的描繪家——《泉》的作者安格爾,法國傑出的風景畫及人物畫大師——《梳妝》的作者柯羅(Jean Batiste Corot),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大師——巨幅油畫《沙爾丹納帕勒之死》的作者德拉克洛瓦,法國“農民畫家”——《播種者》《拾穗》和《晚鍾》的作者讓一弗朗索瓦?米勒(Jea-Franillet),法國巨幅油畫《畫室》的作者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rt);

  還有瑞士畫家——《奔流不息的波特》的作者勃克林,美國油畫《生命線》的作者溫斯瑙?荷默(Winslow Homer),俄國油畫《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的作者列賓,日本畫家——絕筆名作《保津川圖》的作者圓山應舉,《針線活》的作者喜多川歌呂,瑞士絕代繪畫藝術大師——畢加索,以及中國近代的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


  對於這些紛紛揚揚而又難以數盡的書畫名家名流,雖然來自於不同的時代、國家和地區,但是他們之間必然存在著“書畫”的共同特點而且存在著無窮無盡、千絲萬縷的影響和聯係。很難說,這些後世的各地書畫名家沒有受到中華古典書畫藝術品的作家影響;更難說,這位堪稱各派書畫藝術風格集於一身的全才之士三公子耶無害,對後世的影響力沒有波及到距他千年又萬年、千裏又萬裏的書畫名流!

  透過這漫長而又幽深的聯想和遐思,是否能給各位折射出三公子耶無害的內心世界和輻射之氣?這也很難說,也許能,也許不能。這就要看看耶無害這等人物的造化和命運,老天真會讓他得天獨厚?真會讓他有這麽虛謊的能力?

  有道是“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相連即文章。”正因如此,耶無害凝視著這大雁塔南門東麵的碑文,又不由地蕩起了片片思絮。他心裏知道,這列碑文乃是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所作的《大唐三藏聖教序記》,書其文者乃是當時的大書法家褚遂良。那楚楚秀麗動人的的字體,無不令人感到清新盎然,更令人聯想翩翩!而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他麵對著這清新秀麗的字體,自然而然地處在了翩翩的聯想之中。他聯想到他所曾經親手磨練過的諸多名家字體的形形**,在這聯想的一瞬之間,他已將各具特色的字體與褚遂良的苗條秀麗作以短暫而又深刻的對比。而且他還聯想到他初來京都在長安碑林裏所欣賞到的唐文宗李昂開成年間鐫刻的《十三經》,尤其是號稱“楷書第一”的歐陽詢的傑作,揮毫豐潤飽滿的顏真卿精品,行筆清麗剛正的柳公權之書法,擅長鐵劃銀鉤的褚遂良的寶墨之跡,運筆婉轉曲流的李陽冰佳品,王羲之的集聖教序,符秦的廣武將軍碑文以及虞世南、張旭、懷素、智永、李隆基、史維則等人士的手筆刻石,這些堪稱國華精萃的書文,一一在耶無害的腦海裏閃耀而過,讓他感到一陣如“散花天女”般的輝煌,讓他感到五彩繽紛、眼花繚亂,更令他沉入一種無限的陶醉夢鄉;然而,雖然這百家薈萃而來的書法精品接連而現,但是,耶無害麵前這碑文上的褚遂良之筆法卻毫無遜色之跡,相反地,褚遂良的傳神之筆在群星璀璨之中更加顯得神采奕奕、別具一格。


  片刻之後,耶無害不由自主,逆時針繞著大雁塔細細打量。隻見這高壯雄偉的大雁塔塔身呈方形角錐,各層塔壁之上都有突出牆外的磚砌隱柱、鬥拱、欄額和塔簷。而它每層的四麵都設有可向外眺望的磚券拱門,猶如這巨塔之上留置下來的千裏之眼,又似如塔身之上四通八達的順風之耳。這正如唐朝文人章八之所寫的《題慈恩寺塔》:

  七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麵麵風。


  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空中。


  四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


  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蒙蒙。


  聽完這首看似平淡無奇的七言律詩,再說此時的三公子耶無害,隻見他很快已繞到塔身的西門,和剛才欣賞書法家褚遂良的碑文一樣,他又禁不住對西門的石刻圖案凝思鑒賞起來。隻見這西門的門楣之上,和底層的其他三座拱門的門楣一樣,上麵全布滿陰紋石刻圖案,有蔓草、雲龍、佛像等連綿的陰刻圖紋;而且這些圖案畫麵的布局嚴密緊湊,線條也是剛毅遒勁、氣度非凡,這自然而然為這座仿木結構的方形樓閣式磚塔添了姿、增了色,同時也使它的身價倍增。然而,在耶無害的眼裏,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卻遠不止這些,因為前有名家碑文石刻,後又要再現一碑名家書文刻石,更何況這西門的線刻殿堂圖卻是最為著名,而且這殿堂圖之中所呈現的殿堂重簷、鬥拱、筒瓦、簷角鐵馬及立柱等細部構造,全為大唐王朝遺留下來的珍貴之物。


  等到三公子耶無害再次繞到大雁塔地正南門時,隻見他所推測想象之中應有的石刻碑文果然出現在他的眼前。這正是唐太宗李世民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並且由著名書法家褚遂良寫後鐫刻而成的唐代名碑。


  至此,耶無害已繞大雁塔的底層盡情地欣賞一周,現在他已經望門而入,決定登塔瞭望一番古都長安的蒼老容顏。


  然而,三公子耶無害絕然沒有想到,在這座古老的大雁塔之中竟隱藏著一種深暗無比的陰森殺氣!而且這股殺氣曾經彌漫了武林各門各派,使整個江湖及至天下人士惶惶不可終日;但是,這股陰暗的殺氣正是眾多武林正義人士立誌要趕盡殺絕的斜(邪)惡之氣,它們絕然逃脫不了正義的眼光與耳廓;雖然這股股陰森的殺氣不知何時為盡,而且也不知正義之士要付出多少血汗,甚至還要付出淒婉的淚水,可總有一天,這天下的江湖山川會變得更加明朗嫵媚,更加清澈安祥。


  此時,耶無害攀登著盤旋而上的樓梯,隨著內部光線的逐漸黑暗,他漸漸感覺雙腿象灌滿鉛水一般,使他每登一階都要艱難地邁出沉重的一腳,使他感覺黑幽幽的前方是那麽的漫長又渺茫,仿佛這昏暗的盤梯會走向一個與世隔絕的黑***,也仿佛這盤梯會伸向一個無窮無盡的深淵……


  眼前的昏暗、心中的沉悶終於使得三公子耶無害慢慢趨向一縷光線傳來的地方。但是,幾經這昏暗而又旋旋而上的盤梯之道,耶無害仿佛已迷失方向,更不知道他究竟已鑽到大雁塔的第幾層。


  終於,耶無害的麵前已豁然開朗,他麵對著這磚砌拱門之外廣闊低遠的景象不覺鬆了一口氣,他剛才那種壓抑沉悶的心情也終於有所舒展,而且他已辨認出他此時所高居在上的地方正是大雁塔第六層的西門之外。


  於是,耶無害縱眼西北望去,隻見一座密簷式方形磚塔正在與他遙遙相對。耶無害憑著自己一雙火眼金睛般的眼力透過層層迷霧,已能清楚地數見這座密簷式磚塔共有十五層,而且逐層向中心頂點收斂,呈流暢的卷殺輪廓;它的每一層的四而都設有圓形的拱門,使得這座高聳的的磚塔遠望而去更顯得玲瓏秀雅、別具一格!

  此時此刻,這座渺小玲瓏的磚塔,在耶無害的眼裏更象他在夢境之中所見到的托塔李天王?李靖手中的震妖寶塔;然而,他對這座長安城內排居第二的磚塔卻是久已不漠生。很久以前,耶無害就曾經聽他的儒學名師曹呂莊介紹過這座僅次於大雁塔的小雁塔。並且在一年之前,他就曾經親自攀登過小雁塔,當然對它外表雕刻精美、線條流暢的蔓草花紋和天人供養圖也作過細細細鑒賞;而且他還從曹呂莊先生那裏得知,這座小雁塔修建於唐中宗李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因比慈恩寺大雁塔小,故名小雁塔。這塔座落在大薦福寺內,而這大薦福寺乃是由初名大獻福寺改換而成,寺址原為隋煬帝楊廣居藩時之舊居,至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獻福而建立大獻福寺。


  彌望著那雲裏霧裏而又遠遠的的小雁塔,三公子耶無害的眼波禁不住緩緩流動。那是一種幽藍幽藍而又充塞豪情與憂慮的眼神,是它在尋覓著光明的前程和正義之道,是它在觸物生情感受著一切,是它在驅逐著陰險與黑暗的眼光,是它此時在俯視著古城長安的蒼老容顏和那已蒙蒙不清的涇、渭之水。


  這時,一陣西風迎麵吹來,吹動耶無害的長發和衣衫在風中飄擺,吹動耶無害一顆破碎的心在隨波逐流。此時此景,高高在上的他,又怎能不想起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派詩人杜甫?杜子美筆下那“沉鬱頓挫”的《登慈恩寺塔》?他可是文壇詩界號稱“詩聖”的大家風範,隻可惜當世生活得太淒涼悲苦。“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芧”,“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最終,他遇江水暴漲,連餓數日。縣令送來白酒牛肉,遂暴飲暴食以解腹中之饑,大醉,一昔卒。就是這樣,他最終死於由潭州開往嶽陽的一條小船上,時年770年,杜甫59歲。


  遙想昔日之事,耶無害望著古都長安的內外,他的腦海裏又回蕩起杜甫那激昂慷慨的詩歌聲——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許久,這沉重的詩歌聲才慢慢在耶無害的耳邊消失,他的眼神又重回到他所登臨的大雁塔之上。直到這時,他方才意識到自己還未攀登到大雁塔的絕頂之處。“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自然而然,他會想到,既然來到此處,哪有不登至極高之理?況且他登塔的目的也就是要攀登上它的最高一層,不登到最高之處豈不惘為好漢一名?更惘來於一世!

  想至此處,三公子耶無害決心重回到昏暗的樓梯去攀援到它的盡頭。但是,有誰能想到,那兒將會有什麽樣的事情在等候著他?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