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南柯夢美,價比“黃粱”。1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始才發覺人生其實最重要的其實隻是:找一些吃的東西,找一些喝的東西,找到一些可以一起歡笑一起流淚的朋友和一個愛你的人。不信,你可以看看這下麵的《枕中記》和《南柯太守傳》,不知你是否能體會出這種感覺?
《枕中記》傳奇小說。唐沈既濟撰寫。小說描寫唐明皇李隆基開元年間,一書生盧生在邯鄲客店遇見道士呂翁,自歎功不成名不就,很是感慨。呂翁於是借他一個青瓷枕頭。盧生睡在枕上,夢中經曆了種種榮華寶貴的宦海沉浮,先娶名門之女,繼而考中進士,官運亨通,出將入相,深得皇帝信任,然而就在其炙手可熱之時,曾兩次遭人構陷,險被逼迫自殺,最後靠太監的庇護,皇帝發覺其冤屈,終得大富大貴,子孫昌盛。良田甲第,佳人名馬,應有盡有,十分顯赫。然而,等盧生一覺醒來,始才發現呂翁仍坐在自己身旁,睡覺前店主人做的黃粱飯還沒蒸熟,方知剛才一切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場夢。經呂翁開導,盧生終於領悟到人生的所謂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死生之情,不過皆如夢境一般。此篇小說通過盧生一夢,對熱中(忠)於功名富貴的文人士子墨客進行了尖銳深刻的嘲諷,反映了封建官場相互傾軋的齷齪黑暗和冷酷殘忍。同時,也表現出作者蔑視權勢功名、榮華富貴,受佛道思想影響,視人生若夢。此部小說結構謹嚴,多用烘托、映襯、對比等手法,語言生動凝煉,創造出具有典型意義的盧生形象。元代馬致遠的雜劇《黃梁夢》、明朝湯顯祖的傳奇劇《邯鄲夢》都由此篇改編而成。“黃梁美夢”、“邯鄲一夢”一並成為成語。此篇原載於《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人小說》,汪辟疆校錄。
《南柯太守傳》傳奇小說。唐李公佐撰寫。公佐字顓蒙,生卒年不詳。約生活於大曆元和年間,隴西(今甘肅省東南)人。舉進士,曾官江南西道觀察使判官,後淹留江南。又《舊唐書?宣宗紀》中亦載有李公佐,不能確定是否與小說家為一人。現存傳奇四篇:《謝小娥傳》、《廬江馮媼傳》、《古嶽瀆經》、《南柯太守傳》。小說寫東平郡俠士淳於棼,所居宅南有棵大古槐樹,淳每日與群豪大飲於槐下。一日醉後,被召為附馬,又出任南柯太守二十載,王賜食邑、爵位,加之政績卓然,一時榮耀非常,極受國王猜忌,先被軟禁,後被國王遣送而還。淳一覺醒來,隻見家中僮仆仍擁集於庭,二客仍濯足於榻,不禁感念嗟歎。尋蹤發跡,才發現所謂槐安國原來就是大古槐樹下的蟻穴,南柯郡原來就是槐樹的南枝。淳由此感歎南柯一夢的浮虛,領悟人世的倏忽,遂棲心道門。此篇小說的創作明顯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宣揚人生如夢,主張棲心道門;但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內部相互傾軋、裙帶關係等等醜惡現象,表現了作者對功名富貴的否定與嘲諷。小說構思新奇,以夢境的形式描摹人情世態,真假虛實相映成趣,餘韻悠然。而且結構綿密,文辭華麗,描摹盡致。明代湯顯祖傳奇《南柯記》、車任遠“四夢記”之一的《南柯夢》皆取材於此。“南柯一夢”並成為成語。此篇原載《太平廣記》,原為《淳於棼》,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人小說》,汪辟疆校錄。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時至今日,也就是六月初一日,這“南柯一夢”依然猶如“邯鄲一夢”在困擾(繞)著仕子之心!
“啊!……我這是到哪兒了?”耶無害隻覺得自己的身子輕飄飄地掠過一朵白雲又一朵白雲,慢慢地,他來到一座高大雄偉的大牌坊麵前停下。他不由望了望腳下,隻見霧氣潦繞,早已淹沒他的雙腳。他再往四處看看,隻見仙霧騰騰、萬裏是白茫茫的一片——他又抬起頭向上看了看,隻見一團飛飄的雲霧之後慢慢露出一塊橫匾,上書“南天門”。
“咦?……我怎麽到了南天門?怪事?”耶無害很是納悶,向四周環視,希望能找到答案。
“耶公子!老朽在此等候多時了!”
聞聽此言,耶無害急忙回首一望,隻見一位銀須銀發、身著白衣、上繡太極圖的老道長來到他跟前;在他身後,騰騰的仙霧已讓開一條通天大道。
“這老道長我好生麵熟!……想起來了,是傳說裏的太白金星!”耶無害內心機靈地思索著。隨後,他向這位老道長尋問道:“老道長!我這是到了哪裏?你怎麽會認識我?”
“噢!哈!哈!哈!”銀發老道不由大笑著說道,“我怎麽不會認識你,凡是人間才子老朽都認識!這次是玉皇大帝特派遣我來請你入宮的!”
“請我入宮?!這是怎麽回事?”耶無害更加疑惑。
此時,銀發老道看出耶無害的疑慮,還是樂嗬嗬地說道:“走!你隨我到天宮來!”
說完,那銀發老道轉瞬便沒了影。然而,耶無害又感覺身子輕飄飄地遊蕩起來……
“太白金星!太白金星——”耶無害不由地高呼起來,然而,陰蕩蕩的聲音回旋在他的耳邊,前麵一個人也沒有!
“好長的天梯!前麵還聳立著兩座飛簷角樓,正前方還有宮殿!”耶無害心裏想著想著,不覺已飄遊到天宮門前。然而,出乎他的意料,這大殿兩旁架著刀槍斧戟的侍衛們依次分開道路,耶無害隻感覺身子飛飄飄的,肆無忌憚地遊過一道門又一道門。
這時,耶無害雙腳落到一座寬敞明朗的大殿裏。隻見這裏地毯生輝,直直前伸;兩旁高大的圓柱之下站著兩排天兵天將,一個個正虎視眈眈地盯著自己!不知怎地,他不由自主地靠近這兩列凶神惡煞般的天兵天將的跟前。然而,他們並沒有阻攔耶無害,他依舊是漫步輕雲地向前行走著……
“這些人好象都在等待著我?到底有什麽事?”耶無害心裏琢磨著,不覺腳步更加輕快。
當耶無害越過這兩排天兵天將之後,他的眼前又迎來迥然異於這些天兵天將的人物,而且個個都是很熟悉的麵孔,每個仙、每個人、每個神的前胸都用手端著一個白板名片,上麵書寫著各自的名子、名號或是所處的職位,好象曾經在哪裏見過,他們也正在神態各異地瞅著自己。
這時,耶無害已望見赤腳大仙正揮著芭蕉扇挺著大肚子、樂嗬嗬地望著自己。在他身旁,不論是看他們的外表長相,還是看他們胸前的名片,你都可以一眼認出這依次排列著的八位大仙:有曹國舅、何仙姑、韓湘子、藍(蘭)采荷、漢鍾離、鐵拐李、呂洞賓,啊!張果老還是眼睛半睜不睜地倒騎在驢背上,還扛著築(柱)輕輕哼著流行歌曲!咦?真是斜門哩!他還能在此如此悠閑自得!世界都要大亂了!真是“張老不知國亂恨,天庭猶唱小夜曲!”
再往前走,耶無害又認出了一人,不!應是一大佛仙!那正是傳說裏所說的生在無憂樹下的佛祖釋迦(加)牟尼(泥),在他身邊,隻見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全都微笑著望著自己。緊接著,耶無害又看到太上老君和四大金剛(鋼、綱)!隨後,他向右一瞧,更是發現了一番活生生的人物:隻見劉綱、張天師正站在唐明皇李隆基的身邊;緊挨著李隆基的,便是那婀娜多姿的貴妃楊玉環!她依然是當年萬般風情的身段!
此時,耶無害已來到楊玉環的身邊。猛然,他發覺這位嬌姿欲滴的楊貴妃正用脈脈勾魂的雙眸凝視著自己,她那兩條彎彎的煙眉之上正勾勒著絲絲春情!
“啊!真可怕!紅顏禍水!情欲傷身!”耶無害不禁心神一動,趕忙轉移視線。
“嗬!我所敬仰的人物也在這裏!”耶無害看著雄姿態英發的趙雲?趙子龍、周瑜?周公謹和關羽?關雲長,心裏是異常激動。他心裏知道,所謂一呂(呂布)二趙(趙雲)三典韋,四關(關羽)五馬(馬超)、六張飛,七許(許褚)八夏(夏侯惇)九薑維,這可都是三國時期軍方武林高手,絕不亞於江湖綠林界的任何一個武林高手。
“噯!不對!”耶無害又納悶地自語道,“這趙子龍和周瑜相見,還不得打了起來?怎麽會神氣十足地站在一起呢?更何況這三國和大唐的人物怎麽會站在了一起?豈不是荒了三國天下之大唐!……咦?我這不是在做夢吧!做夢就可以不分邏輯性麽?是的!做夢可以將任何亂七八糟和稀奇古怪的人、事、物糾合在一起,不需要遵循什麽邏輯與現實世界相符!但是……嗯!我肯定不是在做夢!機會難得,我必須好好遊覽一番!看看還會有什麽新發現?”
耶無害想到這,繼續向前走去。他用餘光看得很清楚,在自己的右側依次排列著各朝各代諸多王侯將相才子佳人等等名家名人,簡直是浩如煙海、一望無際……
伏羲、女媧、神農氏炎帝;
黃(皇)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夏禹、商湯;周文王西伯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平王姬宜臼、文曲星君、文昌帝君、望帝杜宇;
秦昭襄王贏則、秦始皇嬴政;
西楚霸王項羽;漢高祖劉幫(邦)、高後呂雉、漢武帝劉徹;東漢光武帝劉秀;
呂布呂奉先;
魏文帝曹丕、蜀漢昭烈帝劉備、東吳大帝孫權;
西晉武帝司馬炎、東晉元帝司馬睿;
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少帝劉義符、南朝宋文帝劉義隆、齊高帝蕭(肖)道成、梁武帝蕭衍、陳武帝陳霸先;北魏道武帝拓跋(拔)矽、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北齊文宣帝高洋、西魏文帝元寶炬、北周孝閔帝宇文覺、隋文帝楊堅;
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武後武照?武則天、太平公主;後梁太祖朱溫?朱全忠、後唐莊宗李存勖、後晉高祖石敬瑭(唐)、後漢高祖劉皋(杲)?劉知遠、後周太祖郭威;“十三太保”李存孝;
北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炅?趙匡義?趙光義、宋真宗趙恒、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南宋高宗趙構;
遼?耶律氏?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機、遼太宗耶律德光、遼道宗耶律洪基;
西夏王李元昊;
金太祖完顏民(瑉、玟)?完顏阿骨打、金海陵王完顏亮;
元太祖孛兒隻斤鐵木真?成吉思汗、監國拖雷、元太宗孛兒隻斤窩闊台、乃馬真後、元世祖孛兒隻斤忽必烈;郭靖郭大俠;
明太祖朱元璋、明惠帝朱允文、明成祖朱棣;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清世祖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清聖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清世宗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禎(真)、清高宗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清仁宗嘉慶帝愛新覺羅永琰、清宣宗道光帝愛新覺羅民(瑉、玟)寧、清文宗鹹豐帝愛新覺羅奕諸、清穆宗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清德宗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恬、慈禧太後、清末宣統帝愛新覺羅溥義;
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燕王秦日綱、翼王石達開(府第在江蘇蘇州)、忠王李秀成(1860~1863年,蘇州四大古名園之一拙政園曾為太平天國忠王府的一部分,太平天國失敗後,曾為江蘇巡撫李鴻章的衙署,李鴻章故居在安徽合肥。)、英王陳玉成(府第在安徽安慶)、護王陳坤(府第在江蘇常州)、輔王楊輔清(府第在江蘇宜興)、戴王黃呈忠(府第在江蘇金壇縣,黃呈忠原為李世賢的部將,曾轉戰於浙北、皖南一帶。)、侍王李世賢(府第在浙江金華,1851年春,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由安徽、江西進軍浙江,五月二十八日〖農曆〗攻克金華。)、陳化成(其墓在上海寶山區靠近淞滬紀念館);
袁世凱、黎元洪、曹琨、馮國璋;
孫中山(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天下為公!)、汪精衛、蔣介石?蔣中正、蔣經國、李**、陳**、連戰、宋楚瑜;
……
希特勒、墨索裏尼、日本明仁天皇;
金.……;
列寧,赫魯曉夫,斯大林、羅斯夫、邱吉爾,.……;
撒切爾夫人、布萊爾;
肯尼迪、林肯、尼克鬆、福特、卡特、布什、克林頓、小布什;
薩達姆?喉賽因;戴高……(克);
“嗬!炎帝和黃帝久已在此!太妙了!我們本來就是炎黃子孫!他們還在衝我微笑!”耶無害不覺心中一陣熱乎乎的,一句句順口溜又滑在了他的嘴邊:“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死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大齊大順非正統,太平天國被攻陷。國共兩黨天地流,你說對頭不對頭?”
“哇!這裏又有一排人物!有的名牌上還有各自的生平簡介!”耶無害驚歎之餘,他隻見這左側依次排列著古往今來、古今中外的曆史名家人物——
彭祖:先秦道家先驅之一。又稱篯鏗、彭鏗,陸終第三子 。彭祖生於四川彭山,封於徐州彭城,子孫以國為氏。又彭亦為姓。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 。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
東方朔:(約前161年—前93年?) ,字曼倩,西漢平原郡厭次縣(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人, 西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當時的皇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以重用。
張仲景:約150~219年,名機,南陽郡涅陽即今河南省南陽人,東漢醫學家。以精通傳染病和內科雜病醫術聞名於世。曾總結前人醫療經驗,當納不同傳染病的共性和用藥規律,總結出一整套治療傷寒和雜病的理論、方劑,撰寫了《傷寒雜病論》16卷。經後人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其著作中,理、法、方、藥齊備,使中醫學辯證論治的法則趨於完善。還收集許多有效方劑,醫療效果顯著,被中國醫家尊稱為“醫中之聖”。張仲景對中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近年中國中醫界建立了仲景學術研究會。中日兩國學者都在探討他的醫學奧秘。
李冰:生卒年不詳,《史記》與《漢書》均缺載。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襄王即贏則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春國蜀郡守。《史記?河渠書》與《漢書?溝洫誌》都有李冰在蜀郡守任上修建水利工程都江堰的記載。都江堰降做岷江水旱之患,在成都平原上灌田500餘萬畝,曆經2000多年而不廢,四川人民至今受益,灌溉麵積有增無減。此工程的規模、布局、設施以及基本技術原理古今無大區別。都江堰水利綜合工程,它的規劃、設計與建造方法,具有高度的科學性,是天才智慧的結晶。都江堰曆經2000餘年,至今造福蜀中人民,灌溉14個縣,數百萬畝良田。同時都江堰已成為旅遊勝地,每當春和景明、秋高氣爽的時節,遊人如織,無不驚歎李冰的神思構思和中華民族古代科技的先進偉績。如今李冰父子雕像矗立在進入四川都江堰市的觀風樓李冰廣場上,是都江堰市的標誌性建築!
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郴州市耒léi陽縣人,其墓就在耒陽縣一所中學內,東漢造紙術發明家。永平末年,12歲被宮開始在宮廷做事,建初年間,任小黃門。和帝時,任中常侍,參與宮廷謀議。漢章帝章和元年,87年,任主管製造禦用器物的尚方令。所監製器械精工堅密,為後世效仿。他總結當時用麻質纖維造紙經驗,采用樹皮、麻頭、破布等造紙,擴大原料來源,提高紙質,以代替通行的竹簡和縑帛。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和帝下令推廣,時稱“蔡侯紙”。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被封龍亭侯。後世尊稱他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後來日本鬼子曾將其墓封閉三天三夜,估計是想發掘出他的造紙技術。
張衡:78~139年,字平子,河南南陽人。博學多才,東漢著名科學家、天文學家和文學家。曆任郎中、尚書侍郎。兩度任太史令,前後共14年。後又任侍中、河間相。在天文學上成就最為突出,是中國古代宇宙結構理論渾天說的代表。公元117年,他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動的觀察星象的大型天文儀器“渾天儀”;漢順帝陽嘉元年,132年,創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測定地震及方位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指南車和記裏鼓車等。他認為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他繼承前人宇宙起源演化思想,描述天地萬物發生、發展的過程。正確解釋了月食成因,認為月食是由於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用“近天則遲,遠天則速”理論解釋五星運動的快慢現象,這簡直就是後來英國科學家牛頓“萬有引力”的雛形!是五星運動快慢與太陽距離遠近關係的早期論述。還統計出中國中原地區能看到的恒星數約為2500顆。他還著有數學名著《算罔論》,所作《地形圖》一直流行到唐代。著名文學作品有《二京賦》、《四愁詩》等。又為當時六大畫家之一。Zhang Hen h .making a noise.
華佗:約141~208年,東漢醫學家,字元化,沛國譙人,即今安徽省亳州人氏。曾遊學於安徽、江蘇、河南一帶。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尤善外科。采用酒服“麻沸散”的全身麻醉方法,施行腹腔腫物摘除手術和胃腸切除吻合手術等獲得成功,這在我國和全世界都是最早的。而且華佗發明的“麻沸散”對後世影響極大。後人尊之為外科鼻祖。他還倡導醫療保健體操,強調“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於是他模仿虎、熊、鹿、猿、鳥動作,創“五禽戲”保健操,這禽可不全是家禽的禽,其中還有野獸、禽獸、飛禽走獸以及國家保護動物!所創養生學說已發展成中國醫學的重要學派。
葛洪:283~341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世稱小仙翁。丹陽句容人,為晉代道士、煉丹家,葛玄從孫,是一個名盛一時的道士和道教學者。他的父親葛廬是東漢的一個縣侯。葛洪13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不得不親自耕田種地。21歲時,他師從葛玄的得意弟子鄭隱。鄭隱歸隱後,葛洪相繼做過將兵都尉、伏波將軍、參軍、關內侯、諮議參軍等。晉成帝鹹和初年,葛洪年老欲煉金丹,聽說勾漏,今越南河內一帶產丹砂,就自願高職低就做勾漏縣令。到了廣州後被刺史鄧嶽挽留,遂到羅浮山煉丹。他的著作有《抱樸子》、《漢武帝內傳》等。
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臨川王,為長沙景王道憐次子,過繼給道規襲封王位。愛好文義,招覽文士,著作多種。代表作誌人小說集《世說新語》、誌怪小說集《幽冥(明)錄》。
酈道元:約470~527年,字善長,範陽涿即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文學家。官禦史中尉、關右大使。好學博覽,遍采文獻撰《水經注》一書。《水經》是中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係專著,記錄河流水道137條,酈道元注中增補1252條,注文計40卷,30萬字,為原書20倍,闡述各水道源流及沿岸風土景物,並訂正《水經》中廖誤。文筆簡潔生動,雋永傳神,有較高文學價值。《水經注》與南朝宋裴鬆之的《三國誌注》、唐代李善的《文選注》合稱中國典籍的三大名注。
賈思勰:齊郡益都即今山東省壽光南人,生卒年不詳,北魏農學家。做過高陽郡太守,該高陽郡治一說在今河北高陽東,一說在今山東省臨淄西北,到底哪一個是準確無誤的?尚有待查證!他曾遊曆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回到家鄉,經營農牧業並研究農牧業生產理論。他的專著《齊民要術》是中國北魏綜合性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指平民百姓,“要術”指“謀生產方法”。從該書的署名上知他曾任高陽太守。書約寫成於6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戰亂頻仍,民生凋敝,他從傳統的農本思想出發,著書立說,介紹農業知識,以期富國安民。該書最初在民間輾轉偉錄,至北宋天聖年間才官刊頒發給勸農使者,以指導農業生產。以後官私傳抄不絕,版本多至20餘種,並廣為其他農書、雜著援引。早在唐末時已傳入日本,至今日本還藏有北宋最早刊印的殘本。近代以來,世界上已有多種譯本出版,並有不少研究此書的著作。
祖衝之:429~500年,南北朝時期南朝數學家、天文學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他推算出圓周率為3.1415926至3.1415927之間,即密率為355/113,約率為22/7,被後世稱為“祖率”,密率比歐洲人早發現1000餘年。在天文曆法上,編製了《大明曆》,這一回歸年為365.24281418天,與近代科學測定的一天長度,差額不足50秒;在機械製造上,他製成用機械轉動的日行百裏的“千裏船”和水碓磨,還改造了指南車。他在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諸多方麵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所撰《綴術》6卷,曾被唐朝國學定為數學課本。他還精通音樂,亦研究儒道典籍,著有《釋論語》、《釋孝經》、《易義》、《老子義》、《莊子義》及小說《論異記》等書,均失傳。祖衝之是一位全麵發展的、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的古代科學家。
李春:隋代一位普通工匠,由於史書缺乏記載,他的生平、籍貫及生卒年月已無法得知。世人僅能根據唐代中書令張嘉貞為趙州橋所寫的“銘文”中“趙州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知道是李春建造了這座有名的大石橋。他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新局麵,為中國橋梁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關於這趙州橋還有一段演義的美麗的傳說:相傳趙州橋是魯班所造,這座大橋建成後,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倒騎著毛驢,帶著柴榮,不知這柴榮是不是後周第二位皇帝世宗柴榮?也興衝衝地去趕熱鬧。他們來到橋頭,正巧碰上魯班,於是他們便問道,這座大橋是否經得起他倆走?魯班心想,實際上應該說是“腦想”,因為後來明代的李時珍指出“人的思維不在心而在腦”,好象有點不太習慣!因為說“心想”已是多年的定製,如若不改,這“心”應理解為“中心”的心,而不是“心髒”的心!魯班“腦想”,這座橋騾馬大車都能過,兩個人算什麽,於是就請他倆上橋。可誰知,張果老帶著裝有太陽、月亮的褡褳,柴榮推著載有“五嶽名山” 的小車, 所以他們上橋後,橋竟被壓得搖晃起來。魯班一見不好,急忙跳進水中,用手使勁撐住大橋東側。因為魯班使勁太大,大橋東拱圈便留下了他的手印;橋上也因此留下了驢蹄印、車道溝、柴榮跌倒時留下的一個膝蓋印和張果老鬥笠掉在橋上時打出的圓坑。當然這隻不過是人們編造的一個神話故事,借以紀念古代的能工巧匠。
孫思邈:581~682年,華原即今陝西省耀縣人,唐朝醫學家。一生精研醫學,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論述各種疾病數百種,收集防治疾病方劑近萬帖,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孫思邈所論下頜骨脫臼治療原則與現代無異。他提倡用蔥葉導尿,是導尿術的發明人之一。他還指出用動物甲狀腺、海藻等含碘的藥物防治夜盲病,用含維生素B的穀皮湯熬粥防治腳氣病。他首先發現糖尿病患者小便味甜,做不診斷、鑒別病症的依據,並告誡不可為糖尿病患者施針行灸,在防治糖尿病及其並發症方麵成效卓著。他對麻風病、結核病、霍亂、痢疾等傳染病的論述也超過前人。他還強調“生命在於運動”,提出一整套老年保健操、居處、環境、食療、藥療等保健方法。是不是還有“氣療”法、“心療”法?他在藥物學、針灸學上也有較大貢獻。
一行大師:683~727年,俗姓張,名遂,魏州昌樂今河南省南樂人,唐朝天文學家、佛學家,大唐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鄒國公張公謹的曾孫。21歲出家為僧,先後在嵩山、天台山研究佛經和天文曆算。曾翻譯《大日經》等典籍,一度為密宗大師。玄宗開元五年717年應召到長安,後受命主持編修新曆法,開元十五年727年編成《大衍曆》。修曆伊始著手新天文儀器的製造和天文觀測。與梁令瓚製成黃道遊儀、水運渾天儀。重測150多顆恒星的位置。在新曆中應用二十八宿距度的新測值,改變長期襲用漢代舊值的狀況。主持全國13個測點的天文測量,並根據太史監南宮說等人在河南4個測點間得出緯度相距1度,南北相差129.22千米的數據,同現代測量子午線一度的長112.2公裏相比,雖然有較大誤差,但這卻是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午線長度記錄。《大衍曆》中描述太陽視運動的不均勻性,計算上創用不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還發明月亮位置和地理緯度不同而產生的視差對交食影響的近似計算公式。《大衍曆》結構嚴謹、立法整齊,成為後世曆法楷模。子午線第一次由他計算出來,比國外的阿拉伯天文學家最初實測子午線長度公元814年還早有90年。
顏真卿、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狄人傑
陸羽(字鴻漸,號東岡子、竟陵子、茶山禦史,自稱桑翁、桑苧翁。一名疾,字季疵。唐複州竟陵即今湖北天門人。性詼諧,閉門著書,不願為官,一度為令官,與女詩人李季蘭、僧皎然交厚。以嗜茶名於時,對茶道很有研究,舊時被稱為“茶神”。肅宗時,隱居苕溪,寫成《茶經》三卷。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製、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全唐文》存文5篇,《全唐詩》存詩2首。)
王勃(約650~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高宗李治、麟德年間初應舉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而死。少時即顯露才華。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和盧照鄰等皆企圖改變當時“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的詩風,詳見楊炯《王子安集序》。其詩偏於描寫個人生活,亦有少數抒發政治感慨、隱寓對豪門世族不滿之作,風格較為清新。但有些詩篇仍流於華豔。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子安集》。其詩有《滕王閣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等。)
楊炯(650~693?,華陰今屬山西人。十歲舉神童。唐高宗李治、上元三年676年應製舉及第,授校書郎,後官盈川令。為“初唐四傑”之一。擅長五律。其邊塞詩氣勢較勝,但有些作品未能盡脫綺麗之風。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盈川集》。)
盧照鄰(約636~695年後,字升之,號幽憂子,幽州範陽今河北省涿縣涿州鎮人。曾任新都尉。後為風痹症所困,投潁水而死。為“被唐四傑”之一。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幽憂子集》。)
駱賓王(約626~684年後,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隨揚州英國公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討武照檄》,兵敗後下落不明,或說被殺,或說為僧。至今仍是一個不解之謎!與五勃等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有《駱賓王文集》。)
賀知章(約659~約744年,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武後武周證聖年間進士,官至秘書監。後還鄉為道士。好飲酒,與李白友善。“吳中四士”之一。其詩今存二十首,多祭神樂章和應製詩;寫景之作,較清新通俗。其詩有《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
陳子昂(661~702年,字伯玉,梓州謝洪今屬四川人。少任俠。舉光宅進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讚賞,拜麟台正字,轉右拾遺。敢於陳述時弊。曾隨武攸宜擊契丹。後解職回鄉,為縣令段簡所誣,入獄,憂憤而死。於詩標舉漢魏風骨,強調興寄,反對柔靡之風。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有《陳伯玉集》。)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人。擢進士後,累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其《感遇詩》以格調剛健著稱。有《曲江集》。)
王之渙(688~742年,字季淩,晉陽今屬山西太原人,後徙絳州。官文安縣尉。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製曲歌唱,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傳世之作僅六首。詩有《登顴雀樓?白日依山近》、《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等。)
孟浩然(689~740年,襄州襄陽今屬湖北人。早年隱居鹿門山。年四十,遊長安,應進士不第。後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遊曆東南各地,詩與王維齊名,稱為“王孟”。其詩清淡,長於寫景,多反映隱逸生活。有《孟浩然集》。)
王昌齡(?~約756年,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人。開元進士,授氾(泛、範)水尉,再遷江寧丞。晚年貶龍標尉。因世亂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王維(700?~761年,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稱為“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為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詩有《山居秋暝》、《鳥鳴澗》、《終南山》、《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紅豆》等。)
高適(702?~765年,字達夫,渤海蓨(條,這中國的漢字確實應該簡化!該壓縮!)今河北景縣人。早年仕途失意。後客遊河西,為哥舒翰書記。曆任淮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邊塞詩和岑參齊名,並稱“高岑”,風格也大略相近。有《高常侍集》。詩有《燕歌行》等。)
岑參(約715~770年,南陽人。天寶進士,曾隨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後又往來於北庭、輪台間。官至嘉州刺史,卒於成都。長於七言歌行。所作善於描繪塞上風光和戰爭景象;氣勢磅礴、豪邁,情辭慷慨,語言變化自如。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有《岑嘉州集》。詩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韋應物(737~約792年,京兆長安人。少年時以三衛郎事玄宗。後為滁州、江州、蘇州刺史,故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著名,語言簡淡。有《韋蘇州集》。)
孟郊(751~814年,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時隱居嵩山。近五十歲才中進士,任溧陽縣尉。與韓愈交誼頗深。其詩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江湖號稱“詩囚”,而賈島江湖文壇號稱“詩奴”,有“郊寒島瘦”之稱。有《孟東野詩集》。其詩有《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遊終南山》等。)
張籍(約766~約830年,字文昌,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省和縣烏江鎮。唐德宗李適(念闊,直接就叫李闊算了!)貞元年間進士,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員個郎、國子司業等職,故世稱張司業或張水部。其樂府詩頗多反映當時社會現實之作。和王建齊名,世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王建(約766~約830年,字仲初,穎川今河南省許昌人。出身微寒。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進士。晚年為陝州司馬,又從軍塞上。擅長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其以田家、蠶婦、織女、水夫等為題材的詩篇,對當時社會現實有所反映。江湖號稱“詩佛”。所作《宮詞》一百首頗有名。有《王司馬集》。)
張旭(公元711年前後在世。字伯高,吳郡今屬江蘇蘇州人。曾為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書,精通楷法,草書最為知名,相傳往往在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時稱“張顛”。所存詩六首,均為寫景絕句,以境界幽深、構思精巧見長。而“草聖”是東漢敦煌酒泉人士張芝?張伯英;被稱為“書聖”的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唐人顏真卿楷書的豐滿陽剛,褚遂良書法的苗條秀麗,以及“張草張巔”張旭的龍飛鳳舞。他們各具特色,功夫各有千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省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即巴爾喀什湖湖南麵的楚河流域,他即出生於此地。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即今四川省江油縣青蓮鄉。二十五歲離蜀,長期在各地漫遊。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天寶年初供奉翰林,因受權貴讒毀,僅一年餘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敗牽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困苦,赴臨淮投軍,中途病歸;依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卒於當塗。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歌、神話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有《李太白集》。其詩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登金陵鳳凰台》、《送友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沙丘城下寄杜甫》、《將進酒》、《贈汪倫》、《蜀道難》、《望廬山瀑布》、《靜夜思》、《早發白帝城》、《夢遊天姥吟留別》、《客中作?蘭陵美酒鬱金香》等。)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詩中嚐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複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穀。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被稱為“詩史”,其人被稱為“詩聖”。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有《杜工部集》。詩有《春夜喜雨》、《登慈恩寺塔》、《登嶽陽樓》、《江南逢李龜年等》。)
白居易(772~846年,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其二弟白行簡,三弟白應文,其先輩太原人,後遷居下邽,今屬陝西省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讚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輯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終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早歲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晚年居洛陽,與劉禹錫唱酬甚密,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存詩三十餘首。其《花非花》奇麗纏綿,《長相思》平易流暢,《憶江南》清新明麗,皆為世人傳誦。詩有《長恨歌》、《琵琶行》、《燕子樓》、《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人,自言係出中山今河北境內。唐德宗李闊貞元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禦史,因參加王叔文集團,被貶郎州司馬,遷連州刺史。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麵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河南人。早年家貧。舉貞元九年明經科、十九年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禦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稱“元白”。有《元氏長慶集》。)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即今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德宗李闊貞元年間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林高手,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東解即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唐德宗李闊貞元年間進士,授校書郎,調藍田尉,升監察禦史裏行。因參加王叔文集團,被貶為永州司馬。後遷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皆倡導古文運動,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林之中並稱“韓柳”。其詩風格清峭。有《河東先生集》。)
李德裕(787~849年,字文饒,趙郡今河北省趙縣人。朱僧孺、李宗閔執政時,因黨爭肥打擊。武宗李炎當朝,拜太尉,封衛國公。當政六年,頗有政績。唐宣宗李忱大中初年,朱黨執政,貶潮州司馬,繼又貶崖州今廣東瓊山縣南司戶參軍。卒於任所。著有《李文饒文集》,又作《會昌一品集》。《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唐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不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念石),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年僅二十七歲。後人稱之為“詩鬼”,與“詩聖”杜甫、“詩仙”李白、“詩佛”王維江湖詩壇界齊名,都屬於文林高手,類比於“武林高手”。其詩表現出自己政治上不得誌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象,運動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其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穀集》。)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孫。唐文宗李昂大(太)和年間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曆任監察禦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勳員外郎,官中書舍人。後人稱為“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其詩有《江南春》、《寄揚州韓綽判官》、《遣懷》等。)
溫庭筠(約812~866年,原名岐,字飛卿,太原人。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號溫八叉。仕途不得意,官止國子助教。其詩辭藻華麗。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溫庭筠詩集》、《金奩集》。)
李商隱(約813~約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而不是越南首都河內人。唐文宗李昂開成年間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古以諷;“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有《李義山詩集》。)
韋莊(約836~910年,字端己,長安杜陵今陝西西安市東南人。唐昭宗李曄乾寧元年894年進士,後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在成都時,曾居杜甫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詞與“溫八叉”溫庭筠詩林界齊名,稱溫、韋。然風格有別。韋能運密入疏,寓濃於淡,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和遊樂生活,語言清麗。詞存五十五首,在《花間集》、《尊前集》、《金奩集》中,今有王國維輯《浣花詞》一卷。)
黃巢(?~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鹽商出身。曾到長安應試未舉。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領導農民起義,廣明元年880年在長安建大齊國,登皇帝位,年號金統。金統五年884年戰敗自殺於山東泰安虎狼穀。《全唐詩》錄其詩三首。)
韓偓(842~923?年,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昭宗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天複初,隨昭宗奔鳳翔,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以後不附朱溫被貶斥,南依閩王王審知而卒。其詩多寫豔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後期詩風轉變,不乏感時傷亂之作。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韓內翰別集》。)
魚玄機(約844~約871年,字幼微,一字蕙蘭,長安人。本為李億妾,唐懿宗李凗鹹通年間,出家於長安鹹宜觀為女道士。因殺侍婢被處死。有《魚***》。)
貫休(852~913年,僧人。本姓薑,字德隱,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唐昭宗李曄天複年間入蜀,蜀主王建賜號“禪月大師”,武功蓋世,而且是文武雙全。有詩名,部分作品能反映當時社會現實。有《禪月集》。)
李曄(867~904年,即唐昭宗。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初封壽王。公元889~904年在位。天佑元年904年遷都洛陽,被原黃巢部將朱溫?朱全忠殺害!存詩四首。)
李存勖(885~926年,即後唐莊宗。小字亞子,李克用之長子。本姓朱耶,沙陀部人。公元923年滅梁稱帝,建都洛陽,國號唐,史稱後唐。同光四年926年以伶人郭從謙之變中流矢而死。好俳優,洞曉音律,能度曲。存詞四首,在《尊前集》中。)
馮延巳(約903~960年,一名延嗣。字下正中,廣陵今江蘇省揚州人。南唐烈祖李升時為秘書郎,與李景遊處。保大中,累官自中書侍郎拜平章事,出鎮江西撫州。後再入相,罷為太子少傅。善作新詞,思深辭麗,律均調新,多寫男女離情別恨和士大夫的傷感落寞情懷。在五代詞中,堪與溫、韋分鼎三足。對北宋晏殊、歐陽修的詞頗有影響。有《陽春集》傳世。)
李璟(916~961年,南唐中主。本名景通,改名璟。字伯玉,江蘇省徐州人;還有說是浙江省湖州人。反正都是中國人!公元943~961年在位。詞存四首,意境較高,風格淒怨深遠。後人他和李煜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其父李升,為南唐烈祖,公元938~943在位,應為南唐前主!)
李煜(937~978年,南唐後主。初名嘉。字重光,號鍾隱。李璟第六子,公元961~975年在位,世稱李後主。降宋後封違命侯,結果被宋太宗趙匡義用藥酒毒死。其詞以975年降宋為界,可分前後兩期。前期詞大都描寫宮廷享樂生活,風格柔靡,亦有清麗之作;後期多抒發亡國被俘的痛苦以及對往昔帝王生活的懷念,表現出濃重的感傷情緒。藝術上善於運用白描手法,生動而形象地抒寫真情實感,在題材和意境方麵突破了晚唐以來以豔情為主的窠臼,使詞從音樂的附庸漸變為抒情述懷的工具,提高了詞的文學表現功能。代表作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等。後人將他的詞與李璟的詞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其先輩邠(彬、濱)今屬陝西彬縣人!後徙蘇州吳縣,後來這吳縣被分封劃作蘇州幾區,主要為吳中區,真是滅了古縣名,不便於曆史、地理研究。在下以為,古吳縣應該曆代流傳、萬古流芳,豈能抹殺掉?但為了現代城區發展,也隻好如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又曾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知邠州。守邊多年,西夏稱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號稱“軍中有一範,凶奴聞之心膽顫!軍中有一韓(韓琦),凶奴聞之心膽寒!”卒諡文正,名符其實的“文武雙全高手”。著有《範文正公集》。詞存五首,風格、題材均不拘一格,如《漁家傲》寫邊塞生活,蒼勁明健,《蘇幕遮》、《禦街行》寫離別相思,纏綿深致,均膾炙人口。有今輯本《範文正公詩餘》。)
柳永(?~1053年,字耆卿。初名三變,字景莊。崇安今屬福建人。北宋真宗趙恒景佑元年1034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或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生潦倒。善為樂章,長於慢詞,以描寫歌妓生活、城市風光以及失意文人羈旅行役的生活等題材為主,語多俚俗,尤善鋪敘形容,曲盡其妙。對北宋慢詞的興盛和發展起過重要作用。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望海潮》、《蝶戀花》、《戚氏》等。有《樂章集》傳世。)
晏殊(991~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北宋真宗趙恒景德二年1005年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仁宋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當時名家範仲淹、富弼、歐陽修和詞人張先等,均出其門。卒諡元獻,世稱晏元獻。詩屬“西昆體”,詞風承襲五代馮延巳,閑雅而有情思,語言婉麗,音韻諧和。其《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以屬對工巧流利著稱。有《珠玉詞》。)
梅堯臣(1002~1060年,字聖俞,宣州宣城今屬安徽省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宋仁宗趙禎皇佑三年1051年,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名郎,世稱梅都官。詩主平淡,多反映現實生活和民生疾苦,以矯宋初空洞靡麗之詩風。著有《宛陵先生集》,詞存二首。)
蘇洵(蘇軾、蘇轍的父親。):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並以文學著稱於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擅長於散文,尤其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諡法》三卷,均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蘇軾?蘇東坡(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蘇洵長子。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潁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紹聖初,又貶惠州、儋州。徽宗立,赫還。卒於徽宗上台的第一年即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追諡文忠。曆經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微宗趙佶五世。他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多彩,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代表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亦有婉麗之作。著有《東坡七集》、《東坡詞》。)
蘇轍(蘇軾之弟): 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號潁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轍登進士第,初授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留守推官。此後隨張方平、文彥博等人曆職地方。宋哲宗即位後,入朝曆官右司諫、禦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因上書諫事而被落職知汝州,此後連貶數處。宰相蔡京掌權時,再降朝請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築室於許州。政和二年(1112年),蘇轍去世,年七十四,追複端明殿學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時累贈太師、魏國公,宋孝宗時追諡“文定”。
蘇轍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皆為文林高手。其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擅長政論和史論,蘇軾稱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 其詩力圖追步蘇軾,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蘇轍亦善書,其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欒城集》等行於世。
歐陽修(1007~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仁宗趙禎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累擢知製誥、翰林學士,曆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當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範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力主“明道”、“致用”,反對論卑氣弱、艱澀險怪的時文和風靡詩壇的“西昆體”,是北宋詩**新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均有成就。著有《新五代史》、《集古錄》、《歐陽文忠集》、《六一詞》。他的詞基本上沿襲晚唐五代餘風,抒情委婉深致,寫景清新明麗,亦有少數篇章風格豪放疏宕。)
王安石(1075~1134年,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趙禎慶曆二年1042年進士。神宗當朝兩度任相,實行變法。封舒國公,改封荊國公。晚居金陵。卒,諡曰文。詩、文皆有成就,為“唐宋八家之一”。詞作不多,風格高峻,一洗五代綺靡舊習。以《桂枝香?金陵懷古》為代表作。著有《王臨川集》、《臨川先生歌曲》。)
曾鞏:唐宋八大家之一,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漢族,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
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天資聰慧,記憶力超群,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嘉祐二年(1057),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1069),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1072)後,曆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元豐四年(1081),以史學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元豐六年(1083),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
曾鞏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與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並稱“南豐七曾”。曾鞏文學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衝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司馬光(1019~1086年,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仁宗趙禎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仁宋末年任天章閣待製兼侍講,知諫院。神宗時反對五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哲宗元佑初年,拜尚書左仆兼門下侍郎。為相八月,病卒。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骨》,並和修《資治通鑒》。存詞三首。)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穀道人、涪翁。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舉進士。曆著作佐郎、秘書丞。宋哲宗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如知太平州,九日而罷,複除名,編管宜州。三年而徙永州,未聞命而卒。“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江西詩派之宗主,影響極大。詞與秦觀齊名,號秦七、黃九。詞風疏宕,俚俗處甚於柳永。晁無咎謂其小詞固高妙,然非當行家語,自是著腔子唱好詩。著有《豫章集》、《山穀詞》。)
秦觀(1049~1100年,字少遊,一字太虛,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少豪雋,慷慨溢於文辭,喜讀兵家書。見蘇軾於徐,作《黃樓賦》,軾以為有屈、宋才,勉以應舉。元豐八年1085年登進士第。元佑初,除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宋哲宗紹聖初,坐黨籍,削秩,監處州酒稅。徙郴州、又徙雷州。徽宗當朝,赫還,至藤州卒。其詞清麗和婉,深有情致,多寫男女情愛,亦有感傷身世之作繭。代表作有《滿庭芳?山抹微雲》、《踏莎行?霧失樓台》、《八六子?倚危亭》、《鵲橋仙?纖雲弄巧》等。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