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子容子容世無雙—15
一秒記住【】或手機輸入網站:iashu 海量好書免費閱讀下載
這樣的佩服,其實早就有了,甚至在王安石進京趕考之前,他就已經從其他渠道了解到了這父子二人的學問。
當然最開始的時候,主要接觸到的都是康采恩的經濟理論,但到後來,康定國的學問也開始大行其道,於是就連他的世界觀也跟著豐富起來。
不過懂的東西多了,人也就開始變得更加疑惑。
王學注意到,自從大宋成立以來,由於成品的時間太長,人口的數量開始慢慢的增加,以至於福建路都出現了女嬰的現象,那是因為當地所產的糧食已經無法養育足夠多的人口。而福建路大多使用劣質鐵鉗,居民購買能力比較差,再加上道路艱險,山地眾多,讓外地那些想要過去販賣糧食的人都隻能歎息一聲。
從這裏便可以看出,如果大宋的人口再增加下去,那麽本土的物產便不再能夠養育那麽多人了,至於錢財,則會再次出現短缺的問題,因為人人都想活著,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會拚命的勞動,拚命的賺錢,這樣以來他們所生產出來的物資就會超過金錢的客觀存量,一旦出現這種況,所謂的通貨緊縮就會出現在大宋,實際上現在的大宋王朝也正麵臨著類似的格局,隻不過康采恩用三級貨幣體係臨時維持住了這種悲觀的局麵而已。
但是三級貨幣體係治標不治本,因為時代總是要發展的——這話也是從康采恩那裏學來的,但王安石看來,隻要時代發展,人口就需要增加,那樣他們就需要吃穿用度有這樣的需要,就會讓相關商品漲價,而因為人口帶來的糧食不足,也會讓售賣這些糧食的賣家,尤其是農民為了糊口而提高糧食的價格。如此一來,雙方會讓糧食或者其他商品的價格急速飆升——這種通貨膨脹必須得到有效的解決。
解決的方案之一就是用各種方式造錢,比如康采恩已經開始的製造紙幣,這種方法,最先在成都府路開始推行起來,但是,除了技術上的難題之外,他還麵臨著另外一個巨大的困難。
因為造錢隻是其中的一個手段而已,想要人人都吃飽飯,人人都有掙錢的手段,最重要的一個措施其實並不是造錢,因為錢隻不過是刺激物質流通的手段之一——若非錢能買到萬物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它其實也做不到這一點。但錢幣總量的增加,必須和萬物數量的增加相輔相成,否則還是個通貨緊縮的危局,甚至可能超過三級貨幣體係的防禦壁壘,直接將這個大宋朝送進死亡的深淵裏。
然而問題來了大宋王朝土地有限,產出能夠養活的人口有限,工商業雖然有很多從業人口,但家家戶戶所需要的鍋碗瓢盆兒,終歸也是有限的。雖然有些貴官家們,會比較崇尚那些稀世珍寶,但如果珍寶的數量不是有限的,那它就不再是珍寶,但如果珍寶的數量是有限的,那麽和大眾的土地也沒有什麽區別,至少在這個問題的改善上所能貢獻的力量,都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如此來,問題的本質就很清楚了,人或許可以增加錢也可以輕鬆的讓他增加,但商品的數量卻做不到。
這是王安石想起了另外一個詞語,那是他從康采恩口中學來的——那個詞叫做生產力。
王安石在最初接觸到這個詞語的時候,總覺得他虛無縹緲的無法尋求根基,至少,當時的他根本找不到一個合用的客觀存在,來為這個詞語提供充分順當的邏輯解釋。
但是後來王安石慢慢注意到,凡是能夠產出物質,甚至不產出物質,但能夠提供某些勞力服務的技能,全都可以籠統的概括為生產力,當然這生產力有高有低,越高的越值錢,因為他能夠在單位時間內提供更多的物質,或者做到更多的事,如此以來,人們就開始,或者應該去把落後的生產力淘汰掉,然後換上更加先進的生產力。
如此一來,人應該做的事,竟然簡單的就和他們所謂的神一樣,那就是:且去造物。
是的,隻要是對人有用的東西都應該開始製造——雖然他還不知道供銷平衡以及相關調研的重要意義,更不知道原材料供應瓶頸的客觀限製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意識,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已經旗幟鮮明的為大宋王朝的錢荒危機尋找到了一條更合用的道路,而這條道路並不是販賣什麽海貨來到大宋王朝,而是象製造海貨的那些海外之人一樣,用自己的能工巧匠為大宋王朝物質、收益和人口。
是的,像神一樣撿去雜物,向海外之人一樣,重用能工巧匠,或許那些海外之人正是參悟透了向神學習的妙處,所以才能夠做出如此暢銷的海貨。
這讓他想起了康采恩另外一句更加大膽的描述:神不是用來崇拜的,而是用來參悟的,你們覺得誰做到了什麽,就應該想方設法的去做他能夠做到的事,這不是僭越,而是服從神的指引,沒有哪個善良的人,不希望他的子孫們多學一些能夠養家糊口的本事。
雖然這話的最後半句有著明顯的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的味道,但是王安石卻認為,真正的神的確不應該限製他所造之物的生存能力,倘若他能夠順利的通過科舉,並且成為一任地方官,他一定要在當地推行康采恩的這些學識,至於之乎者也的那些東西,他比許多人都要精通,甚至有著頗為獨到的見解,所以他可不認為那些玩意兒有什麽值得他學習的東西,如果非得有的話,那也是用來為康采恩的這些學術提供堂而皇之的理由似的,曆史上有不止一個人這樣做過,而他王安石不介意成為下一個。
隻是他在盛惠地方關之後,還需要麵臨著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調動那些工匠們,開展他所提倡的造物事業,比起蘇頌來,他在這方麵的建樹,可就要少得多了。
他就在他思考的這幾分鍾裏,那位叫做蘇頌的同年,怎麽沒有發出一點動靜呢?
王安石睜開眼睛,卻驚異的發現那位仁兄已經不在自己邊,當他結束了一番思想尋找之後,一個驚疑的結果出現在了他的麵前,那貨竟然正在向一群孩子請教。
兩個問題一下,諸位多多諒解,一個是我的經濟意識比較樸素,模型也就這樣了,您看個樂嗬就行了,另外一個是這幾腦子不太好使,如果發現有灌水的地方,請多多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