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盛唐血刃> 第二十一章李世民的決定(補一)

第二十一章李世民的決定(補一)

  第二十一章李世民的決定


  儘管,陳應百般小心,可是建築一座莊園與一座塢堡,絕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僅虞慶發現了陳應不像傳聞那樣修建一座田莊那麼簡單,同樣,這種事情也傳到了李淵的耳朵中。


  李淵暗暗驚訝,陳應不滿秘書監的職位,他可以理解陳應的心情,但是身為皇帝,李淵絕對不會縱容陳應這種一不爽就撂挑子的行為。


  在監門衛暗樁的彙報情報,很快就擺在李淵的案頭,李淵匆匆掃了一眼,反而對陳應放心了。


  有人或許會奇怪,陳應明明建築一座塢堡,到了李淵那麼里消息卻成了「陳應組織上千青壯,在灞河以東,界裕河以西的清林里,修建一條溝渠。預計這條溝渠將長達三十餘里,灌溉陳應在清林里的三百傾良田。」


  事實上,這也不能怪左監門衛的暗樁失職。此時,陳應在清林里修建陳氏塢堡的消息,僅限於陳應、葛通以及許敬宗渺渺幾人知道。


  將三分之二的人力和幾乎全部家底去挖溝運泥,在左監門衛的暗樁看來,就是陳應傾起家資準備修建一條溝渠。


  得知這個消息,李淵原本對陳應的擔憂和猜忌,一下子消除了。原因其實很簡單,當年秦國修建一條長達三百里的鄭國渠,利用十年時間方才完工,這條鄭國渠幾乎耗盡了秦國當時的國力,雖然投入巨大,可是同樣帶來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由於鄭國渠的完成,關中多了四萬餘傾(四百萬畝良田),僅每年的糧食增產,就多達二三百萬石。


  陳應此時修建的溝渠雖然長度僅相當於鄭國渠的十分之一,可是前期投入的錢糧,絕對不會是陳應一家可以承擔的,就算侯莫陳氏傾家之力可以辦到,但是這條溝渠要想從中獲利,至少需要三五年,等到三五年之後,大唐在關中的地位,將無可替代。


  在李淵看來,陳應就是用這種方式在向李淵表達他的無私和忠誠,如果一個心有意的將領或門閥,絕對不會在這種環境下,將寶貴的資源浪費在修建一座溝渠上。


  如果陳應有反心,在這個時候應該打著興建田莊的名號,在清林里修建一座秘密軍營,以待時機。


  帝王看待事情,有的時候會簡單的髮指。比如說像陳應,當有錢有糧有兵的陳應是一個威脅,可是一旦陳應沒錢沒糧,就算想造反,也沒有人會跟他從賊。


  正巧來到長安后的凌敬,通過裴寂的門路,向李淵表達了竇建德要與李唐聯手,準備東西對進,平分中原。


  正是凌敬的這個提意,把李淵的主要注意力吸引過去了。李淵本意就想趁著河東大勝的威勢,去找王世充的晦氣,正在瞌睡有人送枕頭,李淵幾乎笑出聲來。


  在這個情況下,秦王李世民的天策上將府,也展開緊張的戰前準備工作。儘管李淵為李世民任命了司馬,錄事參軍的佐官,可是李世民依舊喜歡與秦王府的屬官一道商議對策。


  李世民直接繞開李淵,任命房玄齡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長史。


  任命長孫無忌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記室參軍。


  任命杜如晦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兵曹參軍事。


  任命侯君集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左路統軍。


  任命段志玄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右路統軍。


  任命李靖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中路統軍。


  任命雷永吉為山東道行軍元帥府親衛軍副總管。


  李世民任命的佐官立即就位,在秦王府承乾殿內商議軍情,眾人商議一番如何出兵,如何籌措糧食,走哪種路線,以什麼方式渡河等等。


  突然,李世民問道:「陳應的傷好了嗎?」


  長孫無忌聽到這話臉色微微一變,長孫無忌雖然拿不出直接證據,可是他的直覺告訴他,柴紹的死跟陳應絕對有繞不開的關係。


  事實上,長孫無忌的直覺非常准,如果不是陳應,柴紹絕對會活得好好的,最後成為二十四凌煙閣功臣之一。


  長孫無忌擔心的道:「恐怕應該還沒有好吧,他連秘書監的官職都辭了,聽說如今在灞河以東清林里建他的莊園。」


  長史房玄齡疑惑的道:「大王的意思是……」


  李世民道:「我想這次山東道行軍,帶著他……」


  不等李世民說話,長孫無忌起身道:「殿下,他可是太子的人,東宮頭號悍將,這樣的人,我們拉攏不過來。」


  李世民卻搖搖頭,淡淡的道:「孤,其實要做的就是一個姿態……成不成不重要,重要的是,孤要看看太子兄長,有沒有這個肚量!」


  房玄齡一聽這話,撫須而笑道:「殿下英明!」


  杜如晦皺起眉頭道:「會不會弄巧成拙?陳應此時已經是從三品驃騎大將軍了,再往上升就是柱國了。」


  李世民笑嘻嘻的道:「克明,等到他陳應升無可升的時候,你說,不是更好嗎?」


  ……


  有了李道貞送來的五千餘貫錢,陳應的錢糧壓力減輕了不少。儘管還有很大的缺口,不過卻有了騰挪的餘地。


  對於陳應比較有利的是,他是一個站在歷史巨人肩膀上的巨人,以陳應的見識,他要是想弄錢,其實也不是那麼困難。


  比如現在,三千多畝地的荒草,其實只燒掉一小部分,剩下的被割下成製作成窩棚的屋頂和四面的泥牆,偶然的機會,陳應隨手拿起一根雜草,放在手中把玩著,突然,陳應看到宣紙的採購價格居然一刀宣紙高達一千五百錢。


  這個時候的宣紙一刀可不是一百張,而是七十張,也就說每一張宣紙高達二十多錢,一張一尺六寸寬,三尺長的宣紙,居然高達二十錢,如果摺合成後世的價格,差不多是五十塊人民幣一張的樣子。


  這個價格讓陳應嚇了一大跳,陳應在後世請客送禮,向書法協會買書法作品,曾趁機了解到宣紙生產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區特產的青檀樹為主,配以部分稻草,經過長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凈、漂白、打漿、水撈、加膠、貼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過程。


  看上去非常複雜,事實上製造也並不困難。


  至少這剩下的雜草都可以用來造紙。


  在現在這個時代,即使是正宗的宣紙,生產工藝也沒有完全成熟,尚且處於邊生產,邊研究階段,如果陳應把宣紙的工藝弄出來,開上一個小造紙作坊,無論如何,都可以嘗試一下


  為此陳應專門挑成立造紙作坊,利用造紙技術把這眼前的財政危機給熬過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