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石韻琦著還咳嗦了幾下,鄰家嫂子看石韻琦這樣,再想想她的話,也是,山神一定是位寬厚的神,石四姑娘不去就不去吧!
祭拜完山神,村裏就安靜了下來。
這些日子迪羌一直在她的身邊,石韻琦閑著沒事的時候,會告訴迪羌一些仙界的事情,看著迪羌迷茫的眼神,石韻琦也不多了,真實的仙界還是讓它自己去闖好了。
氣越發寒冷起來,大叔和大夫這個時候不好出去,他們決定等到開春的時候再走。
自從兩人來到村裏,給村裏的人幫了不少忙,村裏人早就接受了兩人,他們不走村民們非常高興。
他們一開始住在別人家,後來覺得養身體不是一時半刻的事情,就請村民們幫著蓋了一間院子。
兩人沒有打算長久的留下來,也和村長明了情況。
村長懶得向官府報備,兩人就這麽輕鬆的留了下來。
到了最冷的時節,外麵冰雪地,屋裏熱乎乎的,村民們都喜歡來石韻琦家,因為她總是把爐子燒的很旺,屋裏熱乎乎的,就算穿一件薄衫都不會冷。
一開始隻有和石韻琦交好的幾位來,後來村裏的大姑娘媳婦就來了,因為賴大郎的事情,大家知道石韻琦不好惹,那之後沒有人再給她添堵,但是難免有那不甘心的家夥,還會四處幾句酸話,可是平日裏見到她的時候還親熱的不行。
對這樣的人石韻琦懶得理會,不過是不鹹不淡的相處著。
屋裏人多,話也就多,大家閑話幹幹活,石韻琦很少插話,不過歪在褥子上看著書。
書是她隨意在城裏買的,不管暢銷不暢銷,她把書店裏所有的書都買了一本。
與她想的不同,書店裏的書不都是用來考試的,還有許多實用的和娛樂性的。書的種類繁雜,看看還挺有趣的。
來她家的不僅是做手工活的,還有那喜愛讀書的,隻不過雖然大家都識字,但是書還是屬於貴重物品,每家都不會花那麽多錢購買書籍,難得石韻琦這裏有那麽多的書,許多人就來看書,他們不白看,會幫著石韻琦幹活。
可是氣冷了,她家真沒有什麽活可幹的,那些看書的人承諾明年種地的時候幫著她種。
還有那些不好意思來借書的夥子就請自己的父母來開口,誰來借石韻琦都借,隻不過有個規矩,不許糟蹋書。
至今為止,大家都很愛惜書,借出去什麽樣,回來的時候也差不多。
因為書,村裏人對石韻琦愈發和善了。那愛酸人的婦人就是看不慣石韻琦這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樣子,總是誰誰家的閨女能幹,家裏家外都收拾的立立正正的,這一成年啊!媒人都快踏破門檻了。
還有誰誰家的閨女一隻知道琴棋書畫,也幫著家裏幹活,到現在還待字閨中呢?
當然這樣的話,她是不會當著石韻琦的麵的,村裏的人都知道她這是在指石四姑娘。可是人家姑娘家境殷實,想不幹就不幹,人家吃穿用度都是按照自己的水平來的,又沒有礙著她的事,她不過是嫉妒而已。
有些人不願意聽她瞎,漸漸的都不理她了,但是也有那些位看熱鬧不嫌事的大的,聽她那些話後,還會添油加醋的把話傳到石韻琦的耳朵裏。
石韻琦真是對這些東西不感興趣,直言道:“謝謝嫂子給我聽,我知道了。”婦人希望看見石韻琦憤怒的樣子,然後去找那人算賬,可是石韻琦由始至終都是一臉的平靜,好像真的不以為意。
婦人覺得有點無聊,但是還是不懈的把那位嫂子的話傳給石韻琦。
石韻琦每次都是無動於衷的樣子惹的婦人訕訕的,後來就不了。
石韻琦聽著這些人的閑言碎語,想著他們在這邊八卦,其他村子裏的人也在她們的閑話吧!但是看著還真熱鬧。
這個冬石韻琦以為就會這麽平靜的過去,可是還是有一件事發生了。
石韻琦借出去的書按照厚度都有歸還的時間,直到目前為止大家都遵守石韻琦定下的規則。
而這有人違背了規則,那個男孩就是總石韻琦酸話嫂子的兒子。
那位嫂子村裏人都稱呼張二嫂,她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都是身材高大的漢子,是種地的一把好手,隻有兒子身體比較瘦弱,種地不行,但是讀書非常好。
張二嫂子覺得兒子讀書太費銀錢了,不願意讓兒子讀書,要不是村長壓著,她在兒子十歲的時候就不會讓他繼續讀下去了,有那閑功夫看書,還不如多幫幫家裏。
在村長的要求下,張二嫂勉強讓兒子讀書讀到十二歲。
這個國家對於那些學習好而家境貧寒的讀書人有獎勵,兒子就是奔著這個獎勵去的,如果在他十二歲的時候,他的成績達到了國家的要求,他就可以免費去城裏的書院念書。
兒子知道自己體弱不適合種地,所以一心想要走讀書這條路。
張二嫂子的婆婆出自落魄的書香世家,很喜歡好學的孫子,所以孫子和祖母很親近,反而和自己的母親比較疏遠。
張二嫂子的婆婆為人和善,有原則,從來不會占人便宜。而張二嫂非常喜歡占人便宜,嘴碎,喜歡傳話,當然幹活也勤快。
可是張二嫂和婆婆不是一路人,雖然不上交惡,但是也互相看不上。
幸好有丈夫在中間調和,兩人也相安無事,直到兒子出生,老大老二都是莊稼人,婆婆不是嫌棄莊稼人隻是認為多念些書總是好的,可惜大孫子和二孫子都不是念書的料。幸好孫子出生了,婆婆堅持把孫子帶在自己的身邊。
婆婆觀察了好久,覺得大孫子和二孫子不喜讀書,有他們自己的原因,但是她的兒媳婦也是一方麵。
兒媳婦實在是對讀書太不重視了,對兩個孫子的教育比較疏忽,才讓大孫子和二孫子都不願意繼續讀書早早下田幹活。
婆婆在的時候總是讓孫子念書,從來不讓他下地幹活。每當張二嫂子讓兒子下地幹活的時候,就會被婆婆甩臉子。
張二嫂子因為這件事對婆婆生起氣來,連帶著對兒子就愈加挑剔起來了。
等到婆婆過世後,張二嫂子第一件事就是讓兒子學會幹農活,這時候兒子已經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他覺得自己還是更適合讀書,就和張二嫂子他沒有辦法走和大哥二哥一樣的路,還是讓他讀書吧!
看著這樣的兒子張二嫂子仿佛看見了自己的婆婆,對兒子是又懼又恨,無論怎麽都是她的兒子,還敢不聽她的話嗎?
所以很多時候張二嫂子都把對婆婆的不滿發泄在兒子身上。婆婆在臨去之前知道自己走後,孫子不會受到待見,這不要緊,血濃於水,再怎麽看不上也不能太過分。
婆婆最擔心的是孫子的教育問題,擔心兒媳婦因為錢財的原因不讓孫子繼續念書,所以婆婆把所有體己銀子分成兩份一份分給了唯一的一個兒子,還有的一份交給了村長,麻煩村長在孫子念書出不起銀錢的時候,拿出來,但是不要是她留下的。
剩下的話婆婆沒有多,但是村長明白婆婆的意思,答應了婆婆會盡力讓孫子繼續念書。
兒子怎麽都是張二嫂的孩子,她偏心老大老二,但也不至於害兒子,這次是個意外。
兒子做完張二嫂分派出來的活,就開始讀書了,這次他每都要做的事。張二嫂為了省錢晚上在家裏盡量不點燈,兒子為了讀書隻能來到石韻琦家窗戶外借光。
村裏人都知道兒子好讀書,大多數都用鼓勵的態度對待他,看見他這麽刻苦,村裏人就想辦法幫兒子。
從石韻琦這裏借書的多,大家也想晚上讀書,就張羅著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用一間屋子讀書,做一個書房,這樣可以省蠟燭還能方便村民。
這個提議得到了許多人的相應,當然是要交銀錢的,可是交的不過是蠟燭還有取暖的錢,這些錢大家還是能拿出來的。
這個大家之中除了兒子,張二嫂什麽都不願意把錢給兒子讀書。鄰裏都勸,可是張二嫂就是不聽,最後是村長拿的這一份錢。當然是從張二嫂的婆婆留下的體己中出。
兒子很開心有個地方能安安靜靜的讀書了,十分感謝石韻琦。
這個主意就是石韻琦出的,張二嫂看著滿臉笑容的兒子不順眼起來,不明白他讀書有何用,每年應試的考生那麽多,有幾個中舉了,更多的都是吸著家裏人的血。
張二嫂對提出這個建議的石韻琦也更加看不上,對石韻琦所有的那本書生氣,一氣之下,張二嫂就把書扔到了地上。
地麵髒,書籍是翻開的,雪白的紙麵上瞬間就被沾染了汙漬。
兒子不過是出去喝碗水,回來之後就看見自己的母親拿著他借來的那本書發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