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暴走的巫神教
俊傑初現
三天後,林統的班房,多出一個精致的沙盤。沙盤上呈現的是海族新都城海都的設計。
那設計師極為大膽,私自更改了林統的築城地點。新城建好後,承南啟北,橫跨巴石河。不僅交通便利,以巴石河為源泉的動力,也能滿足,海族工業的要求。
林統拿起計劃書,認真的看了起來。海都的設計者,是名叫張山的小夥子。他把海都的直徑延長了五裏,使之剛好卡在內湖和馬尼拉灣的中間。
周長八十裏的城牆,加上龐大的政區建築群、商區建築群、文教建築郡以及外事建築群、還有大量的倉儲、民居夾雜其中,勞民五十萬,工期需要漫長的五年。以海族的財力和運力,根本無法完成。
設計師顯然為此,做了大量堪測與調查工作。設計師不僅給工程分為十期,還製定了,用工多少和工期的時間。這算是個新鮮事,林統的興趣,被提了起來,繼續翻了下去。
第一期,動用二十八萬勞工,用時三個月。在安戈諾和諾亞加賴地區,打造兩個工業基地。以便給海都提供源源不斷的材料。
第二期工程,動用三十五萬勞工,用時四個月。在馬尼拉以北,諾亞加賴以西的平原地區,進行水利、道路、農田、農莊的建設。同時在帕拉尼亞克以南,擇地構建材料供給點。
第三期工程,動用四十五萬勞工,用時六個月。在帕拉尼亞克以南地區,進行農田、水利、道路、農莊的建設。同時在馬尼拉以北地區構建鎮、堡等小型城市。
第四期工程,動用六十萬勞工,用時一個半月,取直巴石河,連通內湖和馬尼拉灣。同時,在帕拉尼亞克以南建設鎮堡。
第五期工程,動用七十萬勞工,用時四個月,以巴石河為基礎,建攔河壩兩座,打造海都工業區。同時啟動海都道路以及城內綠地建設。
第六期工程,動用八十萬勞工,用時三個月,同時開工城內民居,以及商業區。
第七期工程,動用一百萬勞工,用時八個月同時對行政區、文教區以及城牆進行建設。
第八期工程,動用一百二十萬勞工,用時四個月,對城外八大衛堡以及十六座輔助炮台,進行建設。
第九期工程,動用三十萬勞工,用時一個半月,對內湖及馬尼拉灣的船廠、港口進行擴建。
第十期工程,根據需求,對外事區進行建造。
如此龐大的工程,及其輔助設施,用時不過兩年零八個月。輕描淡寫的,就壓縮預估五年工期的一小半時間。就是人力方麵,也節約了將近三分之一。
林統正看的投入,被突然推門進來的石恒嚇了一跳。石恒似乎非常開心,並沒有留意林統的表情。隻顧自己興奮的說道“大族長,你看我把誰給你帶來了。”
林統抬頭看到,正在進門的島津義弘。臉色立刻沉了下來,也不理他隻管低頭研究自己的沙盤。
島津義弘尷尬的問候“半年不見,大將軍越發英武了。”這原本的客氣話,卻被林統當成了真事來辦,直接開口“你倒是說說看,我哪兒英武了?”
這種話,島津義弘還真是沒接上來。垂手站在林統的身後,靜等林統的下文。這一等就是半個時辰,僅管島津義弘武將出身,也是站出一身的汗來。
林統看島津義弘微濕的後背,氣也順了大半,開口問道“島津家主,來找林某何事?說來聽聽。”
島津義弘聽到這話,額角的汗唰的一下,流了出來。連忙解釋說“大將軍息怒,我原以為對付小小豐臣家,不敢勞動大將軍的大架。”
林統聽了島津義弘的話,火氣蹭的冒了上來,開口諷刺道“哼,小小的豐臣家?你這口氣,倒是不小。看來你是沒被豐臣秀吉打疼,那還來找我幹嘛?你們三個與他死磕不就好了。”
島津義弘把頭一低,小心翼翼的說“我們島津家,被豐臣秀吉戰敗。家督正欲傳位於我。”
林統打斷他的話,極不耐煩的說“直接說出你的來意,該知道的,我都知道。不該知道的我也不想知道。”
島津義弘知道林統沒有消氣,也不敢亂說其他的什麽,隻是直言說明來意。想要林統出兵幫自己報仇。
林統聽完不屑的說“哪有那麽多好事,好吃的自己吃完,骨頭扔給我啃。說吧,你給什麽價錢?”
島津義弘,咂了一下嘴巴,想了一圈,自己竟敢沒有人家能看得上的東西。隻得把心一橫,開口說道“此戰島津家一同參戰,除了土地,島津家不取一物。”
林統想了想答應了下來,次日一早,林統命李順率領海狼軍七支艦隊和二十營黑鳶軍出征。
同時命令島津氏、北條氏、最上氏與十一月二十日,對豐臣秀吉的領地,同時發起進攻。
林統看石恒和島津義弘退了出去,轉身去拿張山的策劃書。哪知道擱忘了地方,策劃書沒有翻到,卻被一份利民署籌建申請的東西給吸引住了。
這是一位名叫李瑞臣,年僅十八歲的涉外道書辦所寫。他在上麵詳細描述了,自己所在地淡水郡通宵鎮的情況。
在那裏地廣人稀,人均耕地一百六十多畝。不要說種,就是每天讓他跑上一圈都會覺得辛苦。目前這些土地大多處於,粗收粗種的狀態,地力浪費極大。
以現在海族對人力的需求,移民根本不會分配到通宵這種山嶺丘地。想要解決這種問題,唯有另辟捷徑。
李瑞臣思來想去,要論人口數量,海族沒有任何地方,比的過他最了解的新民營。記得上次對倭國之戰,還出現了新民成災的情形。
李瑞臣打從十五歲就在新民營當書辦。在新民營工作的三年,他接觸最多的,就是老實巴交,隻會種地的農夫。
這些人老實肯幹,隻是不會手藝,都被當作苦力來用。沒有高貢獻的他們,根本拿不到高分優評。隻能吃著最差的飯,幹著最累的活,一天天的熬著日子。
若是真能把他們弄出來種地,絕對是海族、農戶、新民三方都獲益的好事。李瑞臣下定決心,要做成這件人人得利的大事。
為此,李瑞臣查閱資料,征集意見。用了整整三個多月,才寫成這份申請,為利民署創建了,近乎完美的操作流程。
他不使用剛入營的新民,而是選取還剩兩到三年服役期,精通耕作之道的老營。(新民營裏對老資曆的稱呼)
一來,老營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便於溝通。二來,營裏對老營評定更為精準,加上所剩役期不多,有較高的安全係數。三來,他們即將離營,給他們一個接觸海族社會的機會,方便他以後溶入。
李瑞臣還算了一筆帳,在通宵縣各鎮、堡、莊設立利民署一百一十一所,房產投入按六萬六千六百元。三年後,每年維護費用一千二百元。
按每站配備十名管教、一名帳房來算,全年人工花費四萬四千銀元。按使用新民十一萬一千人,全年火食費用八十萬元。再加上各項雜費,每年最多九十五萬銀元的開支。
站點建成和農戶簽訂協議,合作戶組織民團一百人,配合巡捕執守。另收取合作戶耕地收益一成,作為新民勞務費用。僅此一項,通宵縣每年收取,就是銀元一百六十九萬,獲利七十四萬銀元。
更有意思的是,他竟僅僅通過道聽途說和平時的蛛絲馬跡,就推斷出海族的勞動力匱乏。
還為此作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建意海族在關山、都蘭、曙光三處設立牧場,並從蒙古和海外購入牛、馬、驢、騾等大型牲畜,以帶替現在使用的苦力。
在申請書的下麵,還有石恒草擬的朱批。上麵寫道,建議采納,隻因此事涉及甚廣,帶大族長親閱批複。
林統沉思了片刻,並未作出批示。僅是提筆在便條上寫下了張山、李瑞臣兩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