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老色批

  第七十九章 老色批


  “還是賢婿考慮的周到,就依賢婿所言吧!”


  “關於商業一道,整個大唐,沒有比賢婿更懂的,就以賢婿為主,朕會讓戶部多多配合賢婿!”


  李世民大笑道,眼睛已經是變成了外圓內方的孔方兄的模樣。


  心裏在美滋滋地打算著後宮又可以多修建幾座建築,可以多搞幾個皇家別苑了。


  如今李世民的內庫,在跟著李政一路投資之後,可是充裕的很,所需費用都是從內庫支出,完全讓朝臣們挑不出毛病來。


  這種有錢的感覺,真特麽的爽啊!有錢是真可以為所欲為的卜。


  偷懶了沒幾天,李政又開始在書房裏麵忙碌起來了。


  因為李世民已經決定了,將於今年秋收之時,開恩科。


  而李政,就是那位辛苦的主考官,需要梳理出來整個科舉考試的條條框框起來。


  科舉雖然由隋朝創立,但是正式開始是在唐朝,從武德年間到如今,科舉的條例都還在不斷完善中,李世民任命李政為主考官,實際上也是希望李政能為科舉確立一個正式的模板出來。


  李政又是公認的文神,當初以一己之力大敗吐蕃,因此完全有能力勝任。


  之前的幾次科舉,都是比較隨意的,隻在部分大洲縣進行初步選拔,合格者便可直接參加“省試。”省試名義上是由尚書省主持的全國性考試,相當於後來的“會試。”其錄取人選與各人的名次,全由主考官一人確定。


  也因此,主考官的個人品德和學識就十分關鍵,由於考卷不糊名的原因,有時尚未開考,名次,就已經定了下來,一科下來都是知名的世家子弟。


  為此,唐朝又加了一道要求,高中的進士,必須經吏部考以身,言,書,判,合格後始能授官。


  科舉又主要分為明經,進士兩科,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說白了就是填空題。


  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


  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的要求就很高了,不僅要求對仗工整,而且要言之有物,還有有意境才行。


  因此民間一直流傳著“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除了明經科和進士科之外,前幾次科舉還設置過秀才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舉科,童子科等多種。


  其中秀才科的要求極高,上一次科舉的秀才科,就有一科考完沒有一個通過的記錄,可見其難度之高明法科的目的是為了選取司法人才。


  範圍為律七條,令三條明字科,文字,理論及書法,考《說文》,《字林》明算科,考算術,範圍很廣。


  選數學人才一史科,從《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中任選一,考貼也考策三史科,《史記》,《漢書》,《後漢書》均考,主要是選拔史官道舉科,考《老子》,《莊子》,《列子》,中舉者多進入太史局欽天監童子科,十歲左右的童子,考《孝經》,《論語》等等。


  比起明清的八股文考試,唐朝的體現了大唐的包容性,需要什麽人才就考什麽,考完了還要由禮部甄選品行道德,其實更符合胃口。


  “這不就是大唐版本的公務員嗎。”


  看完李麗質整理完畢的科舉資料,李政脫口而出道。


  “夫君,什麽是公務員考試啊?”長樂公主頓時好奇道。


  “就是夫君要對科舉進行的改革。”


  李政笑道:“首先,目前的科舉,試卷上麵都可以看到名字,這樣子主考官就很容易根據自己的印象來選擇,而不是根據實際的才華。”


  “比如我家親親小麗質要去參考,夫君肯定不敢不給高分啊。”


  “哼,人家哪有夫君說的那麽壞。”


  長樂公主嗔完,也是認可地點了點頭道:“所以夫君的意思是,考官閱卷的時候,要實行糊名製度和抄寫製度是吧。”


  “我家小麗質果然聰明。”


  李政隨手敲了下長樂公主可愛的小腦袋,換來了一個大白眼,笑道:“不僅如此,還要對整個考場進行嚴格的保密製度,嚴防有人作弊,無論是考官還是考生,一旦發現有作弊行為,從嚴查辦!”


  “包括之前的名人推薦和考生投卷都要禁止,無論是向禮部投的公卷,還是向達官貴人投的行卷,實際上便宜的都是世家子弟,還不缺乏欺世盜名之輩。”


  “每個卷子,至少要由三個考官進行同時閱卷,取平均分之後再交由主考官進行最後的評判才行。”


  “若是隻有一個考官的話,還是有失偏駁,比如說遇到自己熟悉的學生,光是從一些用語習慣,就能猜測出來。”


  “夫君果然厲害。”


  李麗質嫣然一笑道:“按照夫君這樣子的方案,想要再徇私舞弊就沒那麽容易了。”


  “當然了。”


  李政隨手將李麗質擁入懷中,輕笑道:“科舉的本質就是為了擺脫之前世家權貴的壟斷,從民間選拔人才,因此公平公正是必須的,若是連公平公正都沒有,又如何取信於民。”


  “如今我大唐民間的讀書識字之人越來越多,隻要我們能保證一個合理的上升通道,他們的積極性自然就會高漲起來,參與科舉的人數也會越來越多。”


  之前的幾屆科舉,整個大唐的參與人數都隻有一千到兩千人,相對於數千萬的人口,比例實在是低的可憐了。


  “嗯,還有呢。”


  李麗質將李政所說全都記錄下來紙上,仰起小腦袋道。


  “還有的,就是真正的重點,考試科目的改革了,如今我大唐洋洋灑灑五十多種科目,實際上到最後合適當官的,也就那麽幾科,必須進行整合才行。”


  李政皺著眉頭道。


  大唐版本的公務員考試,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尤其是考試科目,更是能直接引導整個大唐的學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