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民生問題
第二十四章 民生問題
李政看著個人麵板喃喃自語起來。
“一百斤土豆占地一畝,一千斤土豆就占地十畝地,辣椒也是一樣。小麥很關鍵,可以養活很多人口……”
這般想著,他就趕緊吩咐佃戶們,在莊地周圍施肥撒下種子。
莊地周圍麵積不受限製,幾天下來,便洋洋灑灑的種了大幾千畝。
“還有,得鼓勵佃戶們大量養殖雞鴨鵝,棉花種子提醒了我,就算不為了防蝗蟲,大量養殖禽類能造被子,和羽絨服。”
“有了自己建造的禦寒物品,自己也不用擔心冬天沒有暖爐了。”
“豬也必須養起來,一頭才三,四十斤肉,太少不夠吃。”
“糟糕,差點兒就忘記了,好在春耕沒徹底結束,老子應該先把耕犁給弄出來的,要知道缺牛嚴重的大唐,一個曲轅犁可以節省多少人力啊。”
總結成一句話,老子好忙!
李政最後看了一眼個人屬性,便掏出了筆,記載下一條一條要做的事情。
“公子可起了?”
侍女春杏的聲音自門外傳來。
李政摸摸鼻子,因為身上的秘密過多,臥室,書房都是未經允許,侍女小廝不可進入之地。
“嗯,進來吧。”
春杏領著若幹侍女推門而入,開始服侍李政穿衣洗漱。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融入了這裏的生活,也習慣了侍女們的服侍。
之後,吃了一頓豐盛的早膳,李政和宋國公見今天天氣晴朗,萬裏無雲,便騎馬去磚廠。
磚廠,木材廠,陶瓷廠連成一片,想要到廠子裏去視察,必將經過佃戶目前居住的青磚房。
打馬走過一棟棟青磚房子,不少屋子燃起了炊煙,顯然裏麵都已經住上了人。
“你這兒修的房子,看得老夫都想翻新府邸了。”
蕭瑀好一陣唏噓,昨日住下來之後,他發現到李政的家牆上刷了一層東西,使得整個房間看起來越發的整潔。
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比黃泥還結實的粘合劑,一種叫石灰的東西。
“宋國公過譽了。”
李政謙遜的笑了笑。
蕭瑀摸摸胡須,趁機教育在下。
“不,你對事物的造詣很高,在我看來有本事的人,為人可以低調,做事一定要高調,平時為人可以獨立功的時候卻忌諱獨……”
“自己吃肉,也得給別人留點湯喝?”
李政下意識的接嘴問道。
“嗯,話粗卻在理。”
蕭瑀微微頷首,繼續說道。
“當一件事情你占據了頭功,其餘小功勞就分出去,這就成了利益共同體,哪怕你平時在怎麽得罪人,有人參你就是參了得利的群臣。”
“隻要掌握好其中的度,你也不用拉幫結派徒惹皇帝忌憚,反而可以隨心所欲的過自己想多的生活。”
李政一聽,不由讚歎道。
“果然,薑還是老的辣,在下謹記宋國公的教誨。”
如若按照這樣的方陣行事,那將是不結黨,勝似結黨。
掌控好其中的度,上可不受皇帝猜疑,下可隨時開懟任何人。
嗯,光想想就覺得爽!
“公子來了!”
“公子吉祥!”
隨著莊頭一聲驚呼,道路兩旁幹活佃戶們看到李政來了。
每一個人都停下手中。
紛紛給李政行禮,熱情的打著招呼。
“大家都幹活去吧,今天我隻是隨意走走散散步。”
李政笑著衝佃戶們揮手,男女老少都高興的應了一聲,轉頭就真的忙農活去了。
他們是合力種植完製定的十畝地,莊子裏的其他耕地還沒擺弄完呢。
如此其樂融融的一幕,蕭瑀看得心裏嘖嘖稱奇。
一路往前行走,路過一個正耕者的田地,一名強裝的佃戶牽著兩頭牛在犁地。
不僅如此,後頭的犁具還有兩個大漢在扶著推著李政看到這也的場景,忽然間眼底劃過一抹精光,似乎可以利用宋國公一把。
“怎麽看得那麽出神莫非是第一次見百姓用犁具?”
蕭瑀察覺到了李政在出神,略感疑惑的詢問了一句。
李政打定下注意後,長長的歎了一口氣。
“每一次看到這樣的一幕,在下就覺得大唐百姓甚是辛苦。”
“耕地用的犁具又大又重,一個人在前邊牽牛,後頭還得兩個人扶。”
“在下時常在幻想,若是耕犁能一個人,亦或者一頭牛拉動,豈不是能大大減輕百姓們的負擔。”
蕭瑀聞言陷入了沉思,心想若是真能如此就好嘍。
可是新式耕犁,哪裏是說說就成的。
“你的想法很好,這個假設若能成為現實,大唐境內的耕地麵積將會更多,糧食出產也會打量提升。”
聽到來自宋國公的肯定,李政欣喜的同時,偏生還得故作不解的問道。
“宋國公,工部就沒人專程研究這方麵?”
“嗬,工部的重點放在水利,宮殿建築,武器更新等方麵,耕犁也有人研究,但是改良創新那有那麽容易,怎麽你對這事有想法?”
蕭瑀笑眯眯的看著李政,不清楚朝廷機構的運轉很正常。
李政聳聳肩,嬉皮笑臉的說著正經事。
“唔,瞞不過宋國公,我打算籌建一個地方召集工匠做研究,耕犁可以算做其中一個項目吧,總之就是專注於民生方麵的研究。”
“主意很正,我支持你,能大量用之於民的東西,幾乎都能於利益掛鉤,最好是過了明路才好。”
“嘿嘿,在下怕麻煩,當然不會給人留下過多鑽空子的機會,總有一天我手裏的這個地方一定能轉正的,內裏任職的都是官。”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無論你的目標有多大,腳踏實地,專行正道,那所有的攔路石都是虛的。”
“再次多謝宋國公指點。”
“真懂才好。”
蕭瑀說完也不解釋,二人默契的揭過了這個話題。
“開窯了,開窯了,大家活兒快來幫忙。”
李政二人剛抵達磚廠,運氣好撞上了開窯取磚。
眼見窯口開封,管事的跑去招呼人來幹活。
蕭瑀直接去看了窯洞裏的成品青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