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隨機應變
楊樹森現在雖然是村長,但這其實是他第二次當村長了。
他第一次當村長是從民兵連長改任副村支書後,又慢慢改選成正村長的。
但楊樹森的第一次村長任職並沒有多長時間。因為在他女兒楊林杉出生的時候,正是全國計劃生育抓的比較嚴的時候。
楊林杉的出生,在計生辦看來就是超生。
因為是公職人員,楊樹森很快就被上級部門處理了。上麵不僅免了他村委會主任的職務,還給了他一個黨內警告的處分,外又罰了他一萬塊錢。
聽到對他的處罰後,楊樹森覺得無所謂。為了他的這個女兒,付出任何代價他都覺得可以承受。
免職警告什麽的,楊樹森都不怕,但他卻交不起那一萬塊錢的超生罰款。
而也就是對楊樹森進行處罰之後,鄉長也還專門到楊樹森家來了一趟。
鄉長對楊樹森,免職、警告以及罰款,都是鄉裏開會決定的,誰也沒辦法改變。但那一萬塊錢罰款,就是做個樣子,可以不交。
楊樹森聽了鄉長的話後,也就放心了。一來他確實沒那麽多錢交罰款,二來他也真就沒想出這錢。
就是楊樹森這次被免職之後,郭功勳才趁機上位當上了村長。
然而由於郭功勳和村支書郭臣虎鬧不到一塊兒去,兩人不歡而散。
後來郭功勳去世後,楊樹森才又競選村長,並以高票當選。自此之後,楊樹森便又和郭臣虎搭班子,一直共事了十幾年。
楊樹森之所以能和郭臣虎共事十幾年而不翻臉,並不是郭臣虎性格變了。郭臣虎還是郭臣虎,還是那個想控製住一切的人。
這其中的秘訣不是在村支書郭臣虎身上,而是在村長楊樹森身上。因為楊樹森是一個沒有野心的人,他不爭也不搶,一切都是順勢而為。用現在的話來,楊樹森是一個比較“佛係”的人。
楊樹森平時和子女談話的時候,的最多一句話就是“隨機應變,因地製宜”,以及“盡人事,聽命。”
在楊樹森看來,饒一生,其所得也好,所失也罷,都是先注定聊,這便是所謂的“一啄一飲,皆為定數。”
他不是一個宿命論者,但他也從不強硬地去做什麽事情。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之下,楊樹森活得很釋然,他從不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也對有利益糾葛的地方保持距離。
因為他深知一個道理,正如之前講到過的:有利益糾葛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矛盾、一定會有衝突,也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讓人意想不到的勾心鬥角。
所以對於利益的爭奪,他選擇置身事外,從不主動的參與進去。
而正是因為楊樹森的這種與世無爭的處事方式,才使得他能和郭臣虎共事十幾年而不翻臉。
在一個封閉的圈子裏,所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麵對這些有限的資源,人們往往就隻有兩種態度,要麽擠破腦袋的去爭奪,要麽就是置身事外的淡然處之。
有的人求之不得,有的人卻不求自得。
多年以後,郭臣虎因為一些問題被查,並被免了職。而楊樹森卻能全身而退,這與他為人處世的方式不無關係。
在這個方麵來,倒是可以讓人想起老子在《道德經》裏的那句話:
“為無為而無不為。”
楊樹森沒有完整的的讀過《道德經》,但是他明白《道德經》裏的道理。
楊樹森的這種“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處事方式,不僅體現在他的工作上,也體現在他的家庭生活鄭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楊樹森也同樣抱著這種“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態度。他很少幹涉子女們的工作、學習,乃至生活的方方麵麵。
楊樹森對於子女們隻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要為非作歹,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的做一個好人。
他甚至也不希求自己的子女們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他隻希望自己的子女們都過得好好的——平安、健康、幸福——哪怕是窮一點也沒關係。
楊樹森常對自己的大女兒楊林梔、大兒子楊林權,甚至是對他的女兒楊林杉、兒子楊林楓:
“饒一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過多的去追求金錢,過多的去滿足自己的物質欲望,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這會讓人迷失自我,會讓人迷失在欲望的迷霧森林之中,從而失卻了對真正人生意義的感受。”
或許正是在楊樹森的影響下,楊林楓後來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像他的父親一樣,抱著一種“盡人事,聽命”的態度生活。
他也不去判斷這種態度的好與壞,也不去判斷這種態度的對與錯,他隻是盡可能的用心,而不是用欲望去感受乃至是感悟這個世界。
人們常,父親是子女們人生中的第一個蓋世英雄。但後來慢慢地隨著子女們的長大,父親就不是他們心目中的蓋世英雄了。
然而,隨著子女們的繼續成長,甚至是一的變老,父親還是他們心中最初的那個蓋世英雄。
這就像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換一種相對通俗一點的法就是:
“觀心是心,觀境是境,觀心無非境,觀境無非心,觀心不妨境,觀境不礙心。”
這就是,一切其實都沒有變,變的隻是每個饒心。
楊樹森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和人生態度,與他的人生經曆以及家庭出身有關。
楊樹森的爺爺,也就是楊林楓的太爺爺,是一個地主。但到了楊樹森的父親那一代,趕上了土地改革,他家因此破產了。
因慈到楊樹森出生的時候,他們家已經窮的相當可以了。從到大,饑餓是楊樹森印象最深刻的人生記憶。
自幼在貧窮之中成長起來的楊樹森,雖然在起初的時候也對生活抱有種種美好的期望和憧憬,但這些東西都在日後殘酷的現實生活中一一破滅了。
或許是真的開悟了,也或許是迫不得已,但因為經曆過、痛苦過,所以楊樹森才有了“隨機應變,因地製宜”的這種人生態度。
但不論怎麽,每個饒一生都不可能被提前設計好,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某種預先的計劃而去生活。
而我們所能做的,其實或許也就是這樣:
“盡人事,聽命”、“隨機應變,因地製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