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七】消失的一千萬
是一個穿著黑色禮服的男人。
他戴著粗大的黑框眼鏡,嘴唇上有一抹大胡子,皮膚偏黃。
還提著一個已經過時已久的多層公文包。
他先是輕鬆地溜進了後廚,可能用某種手法製造出了濃煙,混淆視聽。
然後他在眾人逃出房間時,大搖大擺地溜進了廖愷的辦公室,在他的辦公桌上,留下了那封信。
故布疑陣,聲東擊西,將眾人耍得團團轉。
根據執法者的監控分析,凶手的相貌,應該經過明顯的易容,所以無法辨別其真實模樣。
他的身高在一米七五左右,不過看鞋幫,也不能排除他有增高的可能。
令人不解的是,凶手大費周章,所圖的明明是錢,但當時點鈔室的皮箱裏麵,至少就已經有三百萬的鈔票。
凶手明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提走錢,但他卻像是忽略了那些錢一樣。
隻為了遞一封恐嚇信嗎?
當時,還有一些職工開玩笑,說凶手是一個有操守的劫匪,他不屑偷東西,想靠勒索光明正大地得到錢。
不過這一點,後來被一個老刑警道破了。
如果凶手當時真的財迷心竅,提著錢走了,他絕對無法順利地離開信托銀行。
因為附近的執法者,七分鍾就能到。
而一個提著沉重大皮箱的人,目標明確,肯定是逃不遠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人們並不是很重視這起事件,隻是當做一起惡作劇罷了。
而後麵的故事,才算真的離奇精彩。
……
在10號早上9點半時,京城下起了大雨。
信托銀行的一輛運鈔車,押著一千萬元巨款,開往城西的信托銀行分行總部。
這些錢,被妥善地安放在保險箱裏麵,由四個人一起押送,其中就包括一個司機和三個銀行保安。
而在運鈔車經過一處人煙稀少的公路時,突然,一個騎著摩托車,戴著白色頭盔的執法者趕來了,他攔住了運鈔車。
“喂,你們廖行長家,剛才被炸彈襲擊了,我們懷疑你們這輛車上也被安了炸彈,現在馬上下車,讓我檢查一下。”執法者緊張地說道。
由於幾天前那起炸彈恐嚇事件還曆曆在目,信托銀行的員工基本沒有人不知道。
所以在聽到執法者的話時,車上的幾個人都不疑有他,連忙下車躲得遠遠的。
那個執法者鑽到車底檢查了一番,果然,車底冒出了濃煙,還有火光出現。
那個執法者爬出來大喊:“炸彈就要爆炸了!你們快跑,我把車開走!”
然後他就開著車飛快地走了,消失在雨霧中。
留下四個人,為他“英勇無畏”的行為,震撼不已。
不過,能進銀行的人也不傻,很快就察覺到不對勁了。
因為過了好久,也根本沒有爆炸聲傳來。
他們跑到當時停車的地方,就發現地上還有一個殘留的發煙筒!
“被騙了!假的!”一個銀行保安驚呼。
20分鍾後,全城的執法者都出動了。
他們一開始四處戒嚴尋找那輛運鈔車,但找了半天才覺察到,對方在一片橡樹林裏中途換車了。
而在調查中,執法者發現,對方留下的所有證物,基本都是偷來的,或者是一些常用品,幾乎是一點線索沒留下。
警視廳顏麵盡失,於是前後出動了接近七萬執法者出勤,共調查嫌疑人近八萬人,仍然一無所獲。
也難怪有網友調侃警視廳,說是“為了追回一千萬元,浪費了納稅人三億元”。
警視廳七萬人齊出動,後來被專業人士分析說,是一大昏招,
把原本簡單的局麵搞得一團糟,反而離凶手越來越遠了。
但事情往往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執法者們陰差陽錯間,找到了一個嫌疑最大的人,一個年輕的落魄畫家,名字叫鍾梁。
執法者在鍾梁家裏,搜出了黑框眼鏡和假胡須,甚至還有一瓶來曆不明的氰化鉀。
一些接觸過鍾梁的銀行職員也表示,“對方長得和那個搶劫犯很像……”
於是,執法者以此為由,對鍾梁展開起訴。
鍾梁自然矢口否認。
他坦言,黑框眼鏡和假胡須是11號早上在門口外麵撿到的。
而氰化鉀毒物,是準備悄悄毒死鄰居家聒噪的狗。
他的說法自然不被執法者接受,因為除了這些東西,鍾梁的身上,還有很多可疑的地方。
首先是他沒有不在場證明,
他解釋說,是因為在家畫畫,沒有出門。
其次是,鍾梁有在海外服役過的經曆,不過因為在士官裏搞迷信,違反部隊紀律被開除了,
不過可以證明,他具備高強的偵查與反偵查能力。
最後是,在他家裏還搜出了很多關於聯邦各大銀行的資料,尤以信托銀行最多。
可見他私下,可能有研究分析過怎麽成功搶劫銀行。
不過,哪怕是動機什麽都十分充足了,隻要那一千萬紙鈔沒有找到,還是無法對咬死不認罪的鍾梁進行定罪。
因此,找到那一千萬,成了當務之急。
……
“您覺得鍾梁是凶手的可能有多大?現在外麵很多人說,他是被屈打成招的。”我喝了口啤酒問道。
“誰打他了?那家夥狡猾得很,我一看他的眼睛,就知道是他幹的了。”
老執法者紅臉道。
“不是,是有沒有誘供的可能,如果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他是凶手的話,那可能也會因為主觀偏見,而去強行證明他是凶手。”
“不可能的。”
“怎麽說?”我疑惑道。
老執法者可能覺得被我駁斥了,麵上有點掛不住。
於是執拗地回答:“證據都是千真萬確的,那種蹩腳的狡辯,你覺得有幾個人能信。”
老執法者說完,還和我娓娓道來他的發現。
“其實一開始,銀行職員都隻是把恐嚇信當惡作劇處理,於是劫匪做了兩件事,來加深人們的潛在恐慌,以此達到他最後劫車的目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製造廚房火災,但那遠遠不夠。”
老執法者的臉上,有一種難以言喻的神情。
我問道:“那第二件事情呢?”
我並沒有在報紙上見過類似新聞,所以十分好奇,這背後的更多細節。
老執法者可能是喝上頭了,也不吝嗇其所知的東西。
於是,像倒竹筒一樣,都抖摟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