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大明之五好青年> 第二四一章 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第二四一章 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第二,不得再派出稅監。”


  韓爌道。


  “呃,這個問題之前我不是已經跟葉台山過嗎?不會再像神宗皇帝那樣向各地派出稅監礦監,但改為內官巡視地方稅收的稅監,這些人不會插手稅收,隻是對地方官員的稅收情況進行檢查監督。”


  楊信道。


  “的就是這個。”


  史繼偕笑著道。


  “史閣老,您這也未免太沒有自信了。”


  楊信道。


  “嗬嗬!”


  史繼偕直接報以嗬嗬。


  很顯然楊信的心思已經被這些老狐狸們了若指掌,這個混蛋的確不派稅監禍害民間,改成禍害官員,那些巡視地方稅收的稅監不會造成民怨沸騰,但會造成官不聊生啊。這個混蛋很陰險,他此舉不但不會讓皇帝因為沒有了稅監而減少收入,反而還會毀掉地方官員和士紳之間的同盟關係。


  那些稅監查官員,以他們收稅不力為名迫害,最終官員隻能轉而去按照律法完善稅收,最終倒黴的還是地方,但這個不是稅監迫害士紳,而是地方官員迫害士紳。


  這是轉嫁民間仇恨。


  “咱們大明已經有監察禦史,已經有巡按製度,那些巡按各地的監察禦史職責包括巡視稅收,不需要稅監多此一舉。”


  韓爌道。


  “嗬嗬!”


  楊信同樣報以嗬嗬。


  八府巡按有個屁用,無非就是一個禦史去溜達一年,收些賄賂然後回來撿軟柿子彈劾幾個。


  事實上極少彈劾文官,那些巡按最愛幹的是欺負藩王,所以經常會有哪個巡按正義凜然地拒絕藩王賄賂回來檢舉其不法,但要巡按們檢舉文官甚至地方世家豪門,這個其實不在他們工作重點。


  “楊僉事信不過禦史?”


  何宗彥道。


  “何閣老,咱們既然是開誠布公,那當然要話痛快點,既然你們都信不過內官,我們信不過禦史,那麽就索性折衷點好了。”


  楊信道。


  “咱們從民間招募!”


  他緊接著道。


  “那與內官何異?除非招募生員。”


  朱國祚道。


  “但那與禦史何異?”


  楊信道。


  招募生員和禦史沒區別。


  當然,不限出身招募,那就和太監們沒什麽區別了,九千歲隻要在京城招募一堆親信放出去就行。


  “你們不放心我們,我們不放心你們,這個問題倒是有點難辦,但稅監是必須得派出的,而且必須得由司禮監派出,或者我們也可以各方都有,一個內官為正,一個文官為副,另外再加一個軍官為副,畢竟稅監也需要軍隊保護,再被人扔長江,那麽會讓我很不高興的。”


  楊信道。


  一幫老家夥麵麵相覷。


  他們倒不是怕稅監整頓稅收,而是怕稅監迫害官員,如果有一個文官跟著可以做監督。


  單純完善稅收並不是壞事。


  因為稅收是進太倉銀庫的,單純太監出去肯定入皇帝金庫,如果能用這種方式,大幅增加戶部收入,那麽並不能算壞事,畢竟撈錢首先得有才能撈,太倉銀庫裏沒有銀子撈個屁。


  “可以!”


  韓爌點頭道。


  “第三,解散蕩寇軍。”


  他緊接著道。


  “可以!”


  楊信很爽快地答應了。


  一幫老狐狸麵麵相覷,很顯然他們沒想到這家夥如此爽快。


  “諸位閣老,你們不要誤會,我也不想保留蕩寇軍,他們吃的喝的都是我在掏錢的,這些年兵部可給過我一兩銀子軍餉?你們以為我很想養著他們?我需要用這些人的時候的確得養著,可用完了我也不想養著,現在大沽口的減河已經快要挖通,隻要完成那蕩寇軍就可以解散。


  當然,葛沽海防營是另一回事。


  至於南方的那些,除了錦衣衛還需要一個營駐紮橫林,其他同樣也會在這個案子結束後解散。”


  楊信道。


  “解散之後呢?”


  朱國祚警惕地道。


  “當然是妥善安置,人家好歹為朝廷出過力,不能用完就拋棄,津挖河的那些就地為民,南方那些轉往鳳陽開荒種田為民。”


  楊信道。


  一幫老狐狸同時嗬嗬。


  當然,對於這個他們無話可。


  他們總不能必須全弄死為民除害吧?


  他們也知道啟不會放棄這些好用的打手,尤其是南邊那批蕩寇軍,這種時不時徒步奔襲上百裏的,完全可以是精銳級別,不過既然解散為民,那麽總會找到辦法對付的,這件事楊信能爽快答應已經很令人意外,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繼續糾纏太多。


  “第四,無錫籍沒田產歸入官田。”


  劉一燝道。


  “諸位這就是欺負楊某了,你們是覺得楊某不懂這裏麵的東西嗎?”


  楊信笑眯眯的道。


  這個糟老頭子壞的很。


  明朝犯罪籍沒田產的確是沒入官田,事實上蘇鬆常甚至嘉湖杭一帶,官田數量都非常多,其中比例最高的鬆江府,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官田,那麽問題來了,既然鬆江百分之八十官田,徐階這樣田產數十萬畝的超級大地主是怎麽來的?


  很簡單。


  官田和民田隻是征稅不同。


  但官田不是官府所有。


  這個問題還得從賈似道起,他的公田法主要就是在蘇鬆推行,導致大量土地收歸國有,地主需要承擔專門的官田地租,然後地主再向佃戶出租,最終變成二房東,南宋滅亡後蒙古人不管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導致這一帶土地問題亂的很,但這些土地的官田性質不變。


  然後明朝建立,朱元璋發現這是一個抑製豪強的好辦法。


  他就照本宣科,要求這些土地的所有者,以官田專門交重賦,明朝民田賦其實很低,但這種官田最高七鬥,一畝地七鬥甚至有高達一石以上,當然,這種一石以上的數量極少,一個縣也就百十畝,而且朱元璋還把它發揚光大,對於那些這一帶的巨富之家,隨隨便便找個罪名籍沒,田產變更為官田。


  但是……


  田主其實還是原主。


  隻是這些土地在官府登記上變成官田需要交重賦。


  但這土地可以買賣,可以出租,隻是不能按照民田交稅而已。


  最終就是鬆江百分之八十,蘇州百分之六十的農田,其實全是官田,需要交最高七鬥,平均三鬥的稅。


  但這並沒有對這些地方造成影響。


  因為這一帶農田的產量高,七鬥的田畝產得三石起步,而且還有冬季麥油菜的補充,哪怕最高七鬥的也隻占四分之一,地主七成租出租給佃戶,自己剩下的還是比北方地主一畝收的多。


  隻不過朱元璋利用這一點最大限度削弱其財力,同時用這裏的官田重賦,抵消其他畝產連一石都不到的地方低賦造成的賦稅缺口,最終蘇州一個府就承擔了全國近十分之一田賦,甚至超過絕大多數省的。


  後來形成傳言,朱元璋肚雞腸,因為這一帶是張士誠的地盤故意這麽做。


  但事實上蘇州府民田賦稅很少。


  最高也就是兩鬥,平均也就五升,以這地方產量基本上就是百分之二點五,嘉靖年間明確記錄,蘇州府一年田賦高達兩百八十萬石,其中隻有十五萬石是民田交的,也就是蘇州府占農田數量近百分之四十的民田承擔的隻有這些。


  重賦隻是官田。


  但這個重賦和地主的地租比不值一提,因為地租其實是八鬥起步最高兩石開外的。


  這就為什麽民兵那麽開心。


  他們那些四成租的田,過去得交兩石的租。


  實際上哪怕真正意義上的官田,也就是官府收租的學田,通常也得交一石半左右的租。


  但這種製度隻是朱元璋有足夠控製權。


  當官的不敢跟他玩陰的,事實上也玩過,當時一個官員和戶部合夥試圖忽悠朱元璋,把官田和民田一樣收稅,而且巴拉巴拉一堆大道理,但朱元璋卻直接派人去查他家的田產,然後發現他家田產絕大多數都是官田,回頭朱元璋就以挾私自利,罔上不忠的罪名把他砍了,連戶部尚書都扔監獄死裏麵。


  但朱元璋一死又逐漸被玩壞了。


  這些官田是可以自由交易的,官田當民田賣就是了,欺負皇帝離得遠,朝廷官員都是自己人,地方官吏都是一夥的,把官田以民田交易,到手後官府也就記載成民田,至於原本的官田哪兒去了……


  田主逃亡了。


  我們也不知道究竟去哪兒了。


  總之在玩了一百多年後,到嘉靖時候這一帶地主豪強的土地全都變成了民田,相反自耕農的土地都是官田,富者享受低到可憐的賦稅和高產量,自耕農承擔重賦,最終自耕農開始逃亡,嘉靖後期和萬曆初期,幹脆實行全麵的官民一則化,官田就隻剩下了個名稱。


  本質和民田沒有區別了。


  劉一燝要無錫籍沒土地收歸官田,就是把那些民兵毀掉,他們還是繳納朝廷的賦稅,但定標準時候肯定最高,就讓他們交七鬥,然後加上火耗,加上遼餉和人頭稅,加上各種苛捐雜稅,沒事出去服個徭役,用不了兩年他們就能把民兵玩到和軍戶一樣逃亡。


  “不行,那是皇田,皇上自己的。”


  楊信很幹脆地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