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米蟲
悠悠姥爺道:“援朝,你們兄弟四人,就你隨姑,他們三個都喜歡部隊,你卻選擇了上大學。這幾年的曆練,證明你對發展經濟特別的敏銳,這點和你姑特別的像。
援朝啊,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你姑的幫助隻是讓你少走了些彎路。”
悠悠姥姥聽了這話,高興的:“震宇,讓你這麽一,還真是這樣,俺娘倆生的對脾氣。援朝啊,姑可真高興,能有你這麽個大侄子。”
韓援朝:“姑,我才是高興哪,有了您的幫助,我可以是一路順風,事半功倍啊。原來在臨水的時候,還沒感覺出來,聽了阜城的介紹,我才知道自己是多幸運。
阜城的電子廠,八零年就引進了一套收錄機生產線,不僅是國外的淘汰設備,還是廢品,至今沒安裝,堆在倉庫裏生鏽。
紡紗廠進口的設備,倒是能用,可經常出故障,每次維修都得從國外進口零件,一年開不了半年的工,真是浪費啊。
姑,國外的技術設備確實先進,可國外的垃圾也多,不止是設備有垃圾,外國人也有垃圾。”
話出口,他就不好意思了,解釋:“馨兒姑姑和大衛姑父,您倆可別多心。您們和俺建業哥做的就比較好,臨水正是有了您們的幫助,才能發展的這麽快。”
改革開放的初期,國營企業引進國外技術設備,上當受騙的不在少數,幾百甚至幾千萬的珍貴外匯打了水漂。
當然,這和國內的監督機製不健全有很大的關係。改革處於摸索的階段,總是要交學費的。
艾建業是愛國人士,加上和叔嬸的特殊關係,通過他的渠道,確保了震宇公司的投資安全。
韓援朝接著:“這次阜城新建的電視機廠,我打算直接上彩電,黑白電視機國內的生產技術已經成熟,盡管需求量還很大,不過彩電的缺口更大。
姑,您們震宇公司在京都的電視機廠,彩電已經正式投產,效益非常的好。我在中英黨校學習期間,就去參觀過,那時還想在臨水的上馬彩電生產線,誰料到去了阜城。
姑,您可得幫我把阜城的彩電廠給建起來。各種設備都得靠進口,工人也得讓京都的彩電廠培訓。”
悠悠姥姥答應的爽快:“這個沒問題,援朝你就放心吧,隻要是姑能辦到的,保證不讓你作難。明我就給建業打電話,讓他準備購買儀器和設備。培訓工人的事情,你直接和林管家聯係就行。”
其實,京都的震宇公司,生產的彩電也是處於組裝階段,真正的自主產品還沒研製出來,主要是彩色顯像管的製造技術,至今沒有突破。
震宇公司的科研人員,正在攻克這個難關。
悠悠給他們提供的國外資料,已經給了隱晦的提示,能不能發現,就看他們的機遇了。
彩電的組裝件,有通過建業進口的,大部分是悠悠從後世訂製的。後世的產品,不僅質量好,價格特別的低廉,悠悠從中可是狠賺了一筆。
劉冉的叔叔,在這次的機構改革中,也脫穎而出,被提拔為京都市的市長。
震宇公司京都分公司生產的彩電,可是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家的空白。
關鍵是震宇公司給京都市,繳納了巨額的利稅,八三年利稅過億,是京都市交稅最多的合資企業。
舅姥爺給兒子提建議:“援朝,我看你還是先把港口給建好吧,咱們村的火腿腸出口島國,還得從深南過海關,阜城可是和島國相鄰,走阜城這條線比深南近多了。
山本他們出入都是通過阜城,大批的貨物為啥走深南?”
援朝對這方麵還真不了解,不過父親的話引起了他的注意:“這還真是個大問題,阜城以前就是靠著暢通的國際航線,才發展起來的。我回去先把這裏麵的事情,給理清了。”
姥姥若有所思,她道:“明問問悠悠,她和山本交流多,沒準知道這其中的原因。”
老人家這是想到了悠悠的智腦,在她的心目中,智腦是超越了老爺的存在,無所不能的萬能神。
到悠悠,大家的注意力就轉變了,開始了誇悠悠專題,悠悠舅姥爺:“悠悠這孩子,可真聰明,隻要是想做的事情,就沒有不成功的。山本他們來了不到一個星期,悠悠就把他們的語言,給學會了,還帶著全村的孩子學日語。這孩子長大了,準有大出息。”
悠悠姥姥可不這麽認為,她:“能有啥大出息,你們看她那個懶樣,還不能吃苦受罪。你們是不知道她的追求,啥要當米蟲,也不知是咋想到的。”
“米蟲?”一家人都被姥姥給驚倒了。
悠悠姥爺首先反應過來:“這要是在以前,悠悠這想法還真能實現。現在嗎,隻要是國家的政策不變,她這想法也挺好。
看來你們都錯了,悠悠其實是隨了我。沒想到,我這休閑王爺,能有個當米蟲的孫女。看來我這一身的本事,是有繼承人了。”
姥姥對他:“婉瑩學了考古專業,還不是繼承你的衣缽了,你還想讓悠悠當繼承人。”
悠悠姥爺到:“你們不懂,婉瑩學的再好,也沒有悠悠有靈性,這孩子在收藏上,特別的有賦。一張糖紙、一個像章,她都能從中找出收藏的價值來。”
勝男舅媽:“怪不得悠悠托我收集各種票證,看來這也是一種收藏。”
婉瑩恍然大悟:“勝男,還真讓你準了,這些退出曆史舞台的東西,還真都有的收藏價值。”
姥姥她們包好餃子,才晚上八點多,就各自回家了。早上起的早,又打掃了一的積雪,所有人都累了。
孩子們還在悠悠家的三樓上,看錄像片《唐老鴨和米老鼠》,一個個被逗得哈哈大笑,到真是沒有困意。
不過,既然大人讓休息,孩子們隻好戀戀不舍的關上錄像,回家去了。
電商穿越七零年代
電商穿越七零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