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孩模

  一秒記住【】或手機輸入:apiashu 求書、報錯請附上:【書名 作者】


  複堤挖出的塘子坑,給孩子們玩膠泥提供了便利。男孩子跑到工地上,口甜得像抹了蜜:“叔叔,哥哥”叫個不停,民工們就知道孩子們的意圖,撿好的膠泥塊扔到坑邊上。


  孩子們抱著攜著跑到麥場裏,在石滾上用力的摔打著,把膠泥摔得柔軟而有韌性才算,摔熟的膠泥猶如橡皮泥一般。


  孩子們用摔好的膠泥比賽摔“瓦屋”,把膠泥捏成碗口大的盆樣式的“瓦屋”。找塊光滑的平整地方,把瓦屋口朝下用力的摔下去。“啪”的一聲響,瓦屋的底破了一個窟窿,響聲越大窟窿越大。


  誰的瓦屋窟窿大誰贏,輸了的用自己的膠泥,給贏了的把瓦屋的窟窿補上,接著再比,麥場上摔瓦屋的“啪、啪”聲不斷響起。直到學校裏的上課預備鈴響起,孩子們才把各自的膠泥放到石滾的背陰處,急匆匆的跑向學校。


  比起摔瓦屋,磕“孩模”才是孩子們的最愛,孩子們把往年積攢的孩模都翻找了出來,多的上百個,少的也有十幾個。


  昊昊從廚房的儲藏間拿出個布口袋,裏麵裝著二三十個孩模。大部分是自己磕的,幹透的膠泥孩模,中間向外凸。其中有幾個是磚紅色,中間往裏凹的,這是買來的當模具的孩模。


  孩子們的孩模多種多樣,悠悠算是開了眼界。外形有圓的、方的、橢圓的、半圓的等,內容主要有神話人物、現代英雄人物、戲劇人物、十二生肖、動物、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等。


  孩模雖然,不過方寸之間,一般沒超過十公分的,上麵的圖案卻特別好看。大多為花鳥蟲魚、京劇臉譜、戲曲人物以及民間吉祥圖案。打虎的武鬆、背媳婦的豬八戒、騎馬舞刀的關公、大肚能容的彌勒佛等,還有飛機孩模、輪船孩模、機槍孩模、大炮孩模。


  悠悠從網上查閱資料得知,孩模是中原地區用膠泥燒製的一種兒童玩具,有關孩模的知識,起源和佛教有著一定的聯係。


  經民間藝人的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因大多數泥模是人物圖案,故稱泥模為“孩模”(u方言)。


  人們無從得知是誰人發明的,但它的確極大地豐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它特有的泥土味兒溫潤著人們寂寞的童年。


  八十年代前流行於中原鄉村的孩模兒,是農村孩子們的主要玩具,也成為他們了解世界,增長知識的窗口,伴隨孩子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


  孩模線條粗獷,簡潔明快。造型簡練誇張,生動形象、質樸厚重、突出個性特點,具有較高的浮雕藝術特點,是一種微型浮雕,成為兒童手工製作的一種工具。


  隨著社會的發展,機製玩具的大量生產,孩模在不經意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幾百年的傳承漸漸中斷。


  後世,許多老人的回憶錄裏,都寫下了對孩模兒的記憶。幾十年過去了,歲月無痕,但“模兒”的影像,卻依然搖曳在記憶的燭光裏。這難以忘懷的民間玩具,曾溫暖了他們童年的夢。


  他們甚至覺得,把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不為過的,可是,它的傳承人又在何方呢?有人專門致力於孩模的整理和收集,收藏市場上的孩模越來越貴,一兩分錢一片的孩模賣到了幾百上千元。


  悠悠心想,命運既然安排自己來到了這個時代,還帶著電子商城、倉儲園區和智腦這些逆的福利,自己就要盡最大努力,為這個時代作出應有的貢獻。眼下,先把孩模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挖掘保留下來。


  推貨郎車的又來了,從悠悠家開了代銷點,他這是頭一次來韓屯村。進村的吆喝也變了:“破布鞋、爛套子,沒人戴的破帽子——碎頭發、破鐵片,換孩模了。”


  吆喝累了,便搖動手裏的撥浪鼓“咚隆隆咚隆隆”地敲上一陣子,孩子們聽到吆喝聲,飛奔過來,不一會兒雜貨車前就擠滿了一圈兒腦瓜兒。


  車上的鐵籠裏比以前多了孩模兒、泥哨兒、陶水雞。男孩子們最喜的就是哪一片片兒的孩模兒。


  孩模大約一分錢一個或二分錢三個,看著十分的便宜,但對這時的孩子們來,還是顯得有點貴。


  為了得到心愛之物,孩子們紛紛跑回家,翻騰出一些破鋪襯爛套子(方言:破鋪襯為破布片,爛套子為舊棉花),從牆頭縫裏掏出奶奶積攢的梳頭時掉下的亂頭發,恨不能掘地三尺。


  東西一旦到手,便迅速奔出家門,生怕去晚了換孩模兒的貨郎走掉。那一臉皺紋的貨郎見狀,知是來換他模兒的,故意把一摞摞模兒在手上耍弄得叮當響,揚聲喊著:“哎——換孩模兒,哎——管挑的,管揀的,剩下孬的是俺的——”吊足了孩子們的胃口。


  如果家裏搜尋不到廢品,就哭鬧著向大人討要一分二分的硬幣,挑選一兩個中意的模兒。


  悠悠在村口截住了去石廟村的貨郎,把他所有的孩模都買了下來,還買了他所有的泥哨兒和陶水雞,並向他打聽孩模兒是怎樣燒製的?

  老人稍微停頓了一下,倒也告訴了她一些有關的內容。做模具的孩模不是專門燒製的,而是磚瓦窯燒磚的時候,夾帶在磚縫或空隙間燒出來,既省煤又不浪費窯內的空間。


  孩子們買了新模具,磕孩模成了他們玩樂的主要活動。悠悠跟著昊昊學了幾次,就愛不釋手了。


  磕孩模還真的是個富有情趣的活動,先把膠泥搓成長條或製成圓餅,摁進模子,均勻地摁上一會兒。再把膠泥從泥模裏輕輕磕出來,一個圖案清晰,形狀外凸的泥模就算完工了。


  各家的窗台上、雞窩上到處擺滿了孩模兒。晾幹是做孩模不可或缺的一道工序,磕好的泥模要放在背陰的窗台上陰幹,幹燥過快會導致泥模開裂。陰幹後的泥模堅硬光亮,凸出的圖案活潑喜人,收藏起來用來觀賞和交換。


  孩模晾幹後,還須放進大人們燒鍋做飯的灶膛裏烘烤上半,最後看到的才是顏色紅潤,聲音清脆的凸形泥模。


  但是最後的燒製技術很難過關,燒出的泥模棱角模糊,質量也不達標準,因太“糠”隻好作廢。


  可在孩子們的心中,即使廢孩模也有著非凡的意義,它畢竟是自己的勞動成果。因此,那個孩子都有一堆舍不得丟棄的殘次品的孩模。


  孩模玩具的整個製作過程,對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個鍛煉,對孩子的智慧也是一種啟迪。夥伴們之間往往以誰的泥模多少來分勝負,誰擁有的孩模多,誰就擁有了值得驕傲和令夥伴羨慕的本錢。


  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玩具就是孩子手中的貨幣,大家可以以物易物,用來換取各種物品和玩物時間,以玩具的品相和稀缺程度決定市值,也可用玩具來吸引夥伴或示好。總之,孩子有自己的心內的世界,孩子有自己的快樂方式。


  昊昊幾的時間,就製作了上百個不同的孩模,不過燒成功的不到十個,就這也把他高興的不行。迪迪跟在他的身後,也玩的特高興。/p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