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渡娘之後封神時代> 第六百五十五章開導

第六百五十五章開導

  大案要案衝擊黃碧霞的內心,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女子,她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罪犯用『要讓別人怕自己』作為作案動機,她並不能接受這種荒誕的理由。但芸姚卻很理解在沒有秩序的底層,就是最原始的弱肉強食,誰更殘忍就能支配更多的人。

  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結盟方式,黃碧霞作為位於中間層的居民習慣於用道德來和大家結盟,會信任有道德的人,也願意和有道德的人交朋友。擁有相同的道德觀是這個群體賴以生存的基礎。

  對於皇帝、群臣、外戚等等角色,他們不會思考什麼道德,因為他們掌握了足夠的利益,和別人結盟的方式就是用利益說話。因為他們不僅僅是代表了自己的利益,也代表了集團的利益,如果不給背後的集團帶去利益,他們就難以獲得支持。

  在道德和利益之外,還有一套結盟方案,從洪荒時代就一直存在,一直延續到今天。那就是用恐懼來結盟,人是群聚動物,就算沒有利益和道德,也一樣會構建自己的秩序,那就是通過恐懼來結盟,由強者支配弱者,這個強者可以是最大膽,最殘酷,也可以是背負人命這種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哪怕是同一個犯案團伙,都可以比一比誰的手段最殘暴,最狠心。

  黃碧霞不能理解『讓人害怕』這個殺人動機,但在大唐的黑暗角落就是有這樣的遊戲規則,讓人害怕的人就能支配一切。

  「其實人和人的差距真的是比人和妖的差距還要巨大,光靠教化並沒有用,還是要讓更多的人脫離黑暗角落才能讓大唐更美好。為他們提供教化只是一方面,更應該提供支付道德成本的工作機會,畢竟孟子說過『有恆產者有恆心』,因為維持道德也是需要成本的。」

  「維持道德要什麼成本?不吃嗟來之食不就可以了?孟夫子不是還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么?」論讀書,黃碧霞也是飽覽群書,也有一肚子的之乎者也,所以她認為公主就是在歪曲道德的力量,說什麼道德需要成本就是胡說。

  「駙馬,你讀書也太粗心大意了。這兩句話針對的目標就不一樣,就和我剛才說的一樣,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妖的差距還大,有恆產者有恆心是孟子針對民的,而你說的那句話針對的是大丈夫。民和大丈夫能一樣么?大丈夫都是有信仰的人,他們確實能不吃嗟來之食,但民只有『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因為道德是有成本的,你做一件好事浪費了自己時間和精力,卻不一定有好報。如果一個吃不飽的普通人又怎麼可能去做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好事呢?只有吃飽喝足了,才會去履行道德規範。當一個人吃不飽都能捨生取義的話,那這個人就是大丈夫了。」「我們要承認人族的統一性,但也要承認人族的差異性和複雜性。」芸姚又要開始忍不住講辯證法了,因為辯證法真的是個好東西,保持統一性觀察差異性,理解複雜性。

  人和人的差異就是比人和妖的差距還大,用莊子好基友施惠的話來說就是:大同而與小同異,此謂之小同異;萬物畢同異,此之謂大同異。

  不同階層採用不同的結盟方式,就是小同異。而人族作為社會動物,不管什麼階層不管使用什麼手段,都需要結盟,這就是大同異。

  結盟是剛需,手段雖然根據不同的階層有不同,並沒有什麼優劣之分,畢竟最適合環境的方式就是最佳的方式。真正有優劣的還是社會環境,芸姚認為只有改變社會環境才能教化大家。但也有人認為應該先教化,才能改變環境。谷

  都有道理,因為如果不教化的話,大家怎麼知道自己所在的社會環境是不合理的?怎麼會產生突破社會環境的動力呢?

  但如果只有教化,而沒有其他的支援,只靠環境內的人去突破環境很難,可能需要幾百年、幾代人連續不斷的努力和積累,而且還不能出什麼意外。

  所以芸姚認為應該先提升物資條件,然後再教化就輕鬆多了,畢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女駙馬聽芸姚說民和大丈夫是不一樣的,不能混為一談,不能用要求大丈夫的標準去要求升斗小民,倒也沒法反駁。但她還是糾結地說道:「難道道德不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的么?」

  「就我這數百年在凡間遊走的結果來看,顯然不是。道德都是需要引導的,只有少數人才會自覺遵守。而自覺遵守道德的人基本都有一定的經濟地位,而且他們的道德要求也不是對自己的,而是對別人的,是希望別人不要來動他們的利益。如果真的有人發自內心自覺地遵守道德,就是君子和大丈夫了。」君子和大丈夫,在凡間屬於稀有生物,芸姚雖然見過不少,但以幾百年的跨越來算,比例很小。

  「所以我們的工作不是為了一個罪犯而渾渾噩噩,而是要清晰地認識自己的任務,那就是消滅大唐的黑暗環境,讓大家都有支付道德成本的實力,到時候大家自然都會講道德,知廉恥。」「所以你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負責刑案,就是要維持大唐的治安穩定,穩定是發展的第一條件,然後我再找到賺錢的路子,就能讓大唐的未來一片光明了。」

  看著侃侃而談的公主,女駙馬不得不承認對方的思想和眼光都在自己之上,難怪人家是諸子百家的弟子。這些話雖然和自己受到的教育離經叛道,但非常有啟發性。

  「以前我只知道要講道德,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講道德,聽了殿下的話之後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如果問為什麼要講道德,老師肯定會說這是聖賢之言,當然要學,絕對不會說道德是結盟方式,道德是守護利益的方式,甚至實踐道德還要支付成本。

  果然諸子百家的弟子與眾不同,對人族的分析是偏僻入里。而且道德還不是唯一的結盟方式,不同環境不同階層會用不同的結盟方式。雖然很有衝擊力,但對於了解人族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確實很意義。

  芸姚和孔孟等人不一樣的地方其實也很簡單,孔孟代表自己的階級,很少提及被忽視的野人、黔首。他們的理論都是有限定範圍的,並不包括所有人。他們的主張和道德也沒有包括所有人,是經歷了後世不斷發展,囊括的範圍才越來越大,最後才包括了每個人。chaptere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