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農家後人
“農家後人可在?”子嬰突然發現諸人爭執許久卻未見農家後人發言,曾經令大秦迅速崛起的因素之一,耕戰政策,背後就有法家和農家鼎力支持,法家後人已出現,隻是為何不見農家?
“小人許巍,對農家思想略知一二。”人群中,走出一位衣著樸素的年輕人,舉止有禮,拱手回答。
“我聽說農家有兩大學派,一是言種樹之事,二是關涉政治,不知你是何派?”子嬰根據後世呂思勉先生在《先秦學術概論》提出的農家兩派說法,詢問許巍。
“回秦王,小人精通種樹之事。”
呼!還好不是關涉政治一派,這派人鼓吹“賢者與民並耕而食”,子嬰自認為做不到,而“市賈不二”的價格論,還是可以接受的,畢竟是在肯定分工互助的基礎上,提倡人人平等勞動、物物等量交換的正能量。
“農家書籍還有流傳?《焚書令》一出,多有各家學派著作遭到焚燒。”子嬰再次詢問,有書籍可以方便快速推廣教學,南越地區糧食生產效率實在太低,效率和產量提不上來,無法和中原爭雄。現在最擔心的就是農家書列在始皇帝的《焚書令》中,在焚書坑儒時遭受毀滅。
“農家書多為農圃之技,而非學理,故能免於始皇帝之《焚書令》而得以保存。”
“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耕桑,以足衣食,今南越諸地百廢待興,對於農業生產的恢複與提高,你有什麽看法?”
“這.……”許巍似乎有所顧忌。
“你盡管大膽論述,我敢說,在南海郡尉府,絕不會有人因言獲罪。”子嬰霸氣一揮手,殷切地等待許巍的回答。
“我主張在南越地區恢複前秦的耕戰政策體係,一方麵獎勵發展農業生產,另一方麵研究農業生產問題。”
“哦?”
“我還認為秦王應該順民心,忠愛民;修饑饉,救災荒。”
“可否再具體一點?”
“民心是不可違背的,順民心乃一切統治的基礎,秦王作為賢明的統治者,應以民心向背作為自己行為的指針。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忠愛民是秦王日後統治天下最基本的方式,從事耕種的百姓辛苦,秦王更要體恤農民疾苦,不可巧取豪奪,取於民有度,用之有止。”
“修饑饉,救災荒主要在於關注農業災害問題,水災、旱災、風霧雪霜、疾病、蟲災此五害是百姓生活與生產中所遇到的重大災害,秦王若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必須解決災害問題,解除百姓痛苦,百姓才會服從您的統治。”
許巍一口氣說完,中間不帶一絲停頓。
“大才,得許巍先生,子嬰如魚得水。”
“不敢當,普天之下能力比我傑出者不可勝數,未敢稱大才。”
“許巍先生。”子嬰此時對許巍的稱呼不知不覺加上了先生兩字,更顯尊重,“南越地區多為丘陵、山地,此等地形該如何因地製宜發展農業生產?”
“此有何難,南越地區雖多有丘陵、山地,亦有不少河灘、盤地,我有一法,可設七尺為一施,於地表掘土。若五施而與地下泉水相接,則此處土地為河川沃土,種植的穀粒肥厚而穀穗充實,種樹宜杬、蒼、杜梨和鬆樹,種草宜壯荊和商棘。”
“若四施,赤壚土,五穀無不相宜,種麻則麻色潔白,種樹宜赤棠,種草適於白茅與灌。”
“若三施,黃唐土,地濕易毀,難以築城砌牆,作物隻適合種黍與高粱,種樹適於椿、桑樹,種草適於山薊和白茅。”
“若二施,斥埴土,適於種植大豆和麥,種樹適於杞柳,種草適於負和灌。”
“若一施,黑埴土,適於種植稻、麥,種樹適於白棠,種草適於賴篙和蓧。”
“另外,五施而出的泉水呈青色,喝了身體強壯;四施之水白而甜,喝了長壽;三施之水黃而有臭味,易於流失,不可飲用;二施之水味鹹;一施之水黑而味苦。”
許巍侃侃而談,深情而自然,子嬰與眾人皆深陷其中,直到說完,子嬰依然沒有反應過來,許巍亦不打擾,站在一旁等候。
許久,“啊?許巍先生講完了?”一臉尷尬的子嬰發現眾人和他一樣,被許巍所闡述的因地形土壤特征而采取的種植作物方法震撼,深陷不能自拔。
“此論述出自何書?”
“《管子·地員》一篇。”
“許巍先生,您認為耕戰體係如何?”
“實現兵農合一,既保障經濟力量,又保障軍事力量,二十等爵製度就是對耕戰的保障,全民皆兵!”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許巍先生聽後可與耕戰體係比較孰強孰弱。”
“願詳聞之。”
“我且稱它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眾所周知,南越地區地廣人稀,土地開墾甚少,現在我決定將南越土地,按人口或人勞比例分到農戶手中經營,其一年經營作物所得糧食,經上繳一定賦稅後,剩下的全部歸於農戶。連續經營五年後,這塊土地就歸農戶所有。此舉能否調動農戶積極性及推動南越現階段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
“妙啊,此法甚妙,一方麵解放軍隊的束縛,另一方麵解放了農戶生產力,完勝耕戰體係。”許巍仿佛航海者發現了新大陸,興奮不已。
“我支持這個責任製,承認土地私有,人人有地可耕,南越必定大治。”商錫作為法家後人,本來就極力認同耕戰體係,如今出現比耕戰體係更好的製度,更加不遺餘力支持。。
“許巍先生,商錫,我想把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這個政令的任務,交付於你二人手上,先在西甌越族自治區試行,各地方應種什麽作物,何時播種,何時收獲,以及上繳賦稅的比例,何時上調或下降比例,等等問題,一律由你二人根據西甌實際情況,負責商議執行,可否?”子嬰征求二人意見。
“我二人必當不負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