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龍脈
蒼茫大地之上,稀薄的白氣,絲絲縷縷,虛幻沉浮。
一道赤金色龍影,一聲長吟,久久回蕩在曠野之中。
隨即這道赤金色龍影,自水中一躍而出,在半空之中蜿蜒變化,化身一名窈窕宮裝素裙少女。
這幼女看著年齒不過十七八歲,額間用彩帶佩著一枚晶瑩剔透的小巧珠子,其中蜷縮著淡淡龍影。
山間夜空的風,呼呼地襲來。
卻在靠近少年身邊時,忽地平複下來。
緊了緊身上的大紅披風,少女右手拖著下巴,沉吟著,望向這處地勢。
連綿的山脈,在夜色之中,顯得格外清幽。
時值傍晚,遠處天機依舊有尚未褪去的晚霞。
龍睛之中,又是別有一番景象。
一路自水脈前行而來,小哀緩緩梳理著散碎的水脈靈氣,循著蜀地龍脈不斷前行。
不知不覺間,就到了此處。
看似是無人居住的荒野。
大凡地理來龍,都有脈絡可尋。
有根係之龍,有莖枝之龍,有枝幹之龍,也有花葉之龍,尋龍點穴,曆來都是風水玄術運用之所。
此為地理之龍脈分部,大致不出此間。
地龍,輸送的是地脈靈力,其中流淌著特殊的地理龍氣。
除此地龍之外,這遍布蜀地的各大水係,大大小小的江河水脈,也是另一種輸送靈氣的脈絡。
大河大江,但凡流淌之勢,也是一種龍脈,此為水龍。
有別於地龍,水龍更容易改道,龍氣也有差別。
地龍、水龍,都有龍氣,都是龍脈。
然而除此之外,尚有一些特殊的人文環境,甚至特定的傳說地區,也能匯聚特定的氣運。
一路走來,小哀特意查閱過宮中藏書,並請教過一些大派弟子,問及此事。
對於門中隱秘之術,這些大派弟子自然不願透露,於這些小事上卻不會推脫。
她此次前來,就是要擇一處,為她自家修廟,積蓄龍氣,以備化蛟之期。
經常梳理細小的龍脈,她也沾染上一些龍氣。
盡管其中大多數都是些枝葉一般的瑣碎分支龍脈,連超過縣級的龍脈都極少見,但積少成多。
蜀地沃土千裏,這類瑣碎低級龍脈沒有三百也有五六百,經她之手一一梳理、調和,使之服順,歸於蜀中大龍脈治下,漸漸地,也使她本身帶上了一些神異。
比如這雙龍睛,能隔桓洞見,能感應龍氣,能窺氣運流轉,類似於天生的望氣之瞳。
除此之外,龍氣也有淩冽之氣,能辟邪,消殺鬼神。
她甚至因此獲得了一些天賦的神通,土遁、水遁,穿行無礙,兼之具備一些小範圍感知風雨氣候的能力·······總之,越來越像龍了。
此刻,在龍睛之中,就能直接透過地表,直接洞見地下龍氣流淌。
這地下有一條小型龍脈,流淌著赤氣,河道之中沉澱著絲絲金光,規模也不是很大,隻有五六裏。
龍氣品級不高,儲量也不豐富,這是一條縣級的龍脈。
以她的估算來看,如有人能得此龍脈,大約這輩子能在一處上縣之中,保得富貴平安。
不做官,也不入伍,光是安享平安富貴日子,差不多能堅持兩代,前後能綿延五十餘載。
兩代過後,龍氣不豐,境況會漸漸走下坡路。
三代過後,此地龍脈就跟原主無關,也不在爆發,而是蟄伏積蓄力量。
實則“風水不過三代”,一般來說,祖宗葬在風水寶地,能福澤直係後人。
隔代後人也能福澤,但是轉了一層,這聯係就差了許多,但到底還是有著。
到第三代,這層聯係已經微乎其微,能享受到的餘蔭就更少了。
三代過後,或者下葬三百載之後,聯係微乎其微,縱然葬在龍穴之中,也沒什麽關係了。
龍脈不會始終眷顧某一家人,也不會永遠在爆發,中間有蟄伏、積蓄的過程。
實則天下大爭之世所謂潛龍,都是恰巧處在短暫的“龍氣勃發”之際的龍脈,而絕大多數龍脈都在潛伏之中。
處於潛伏期的龍脈,也不會眷顧所謂潛龍。
這一點,原先她也不懂。
直到她化身龍蛇,不斷貼近地脈、水脈,逐漸領悟了與龍脈之靈的溝通方式之後,才明白了它們的訴求。
“龍脈都具備本能,想著成長出龍脈之靈,甚至凝聚出元神,執掌出身所在的龍脈,一舉成為龍神。”
“所謂尋龍點穴,葬入龍穴,其實還是要看龍脈本身願意與否。”
“龍脈不願,就是無德,不但無福,反而有禍。”
“強行為之,更有反噬。”
“所謂潛龍,也非是龍脈之主,而是龍脈資助的對象,一朝其成事之後,最終還是要慢慢清償債務,資助龍脈成長,凝聚元神,乃至於最終演變龍神·······”
“這是一種交易,龍脈付出積蓄千百年的龍氣,改易命數,資助潛龍爭霸,而事後就要借著人道氣運幫助龍脈之靈成長。”
龍脈大部分僅有本能,少部分才具備龍脈之靈,有著脆弱的元神。
這類龍脈滋生的元神,並不能完全駕馭整條龍脈,本身隻能有限度地影響龍脈運轉。
如同小兒揮舞重錘。
脆弱的龍脈之靈,為謀求進化,選擇與人族大運合流,選擇一二有氣數,或有祖德,或有才能的家族合作,推出一個個“潛龍”。
在此爭龍期間,龍脈宣泄掉了大量龍氣,反而有利於脆弱的龍氣之靈固本培元,掌握龍脈,為日後成為龍神準備。
另一方麵,潛龍匯聚人道氣運之後,就會減少對地脈龍氣的消耗,漸漸以部分人道氣運反哺,以助長龍脈之靈的成長。
一旦功成,能縮短數百上千年的積累,足以讓龍脈之靈助長龍脈,成為山君,或是水神這類地祇。
這就是此世龍脈進化的方式。
這種方式也適合於她。
此處龍脈,本身太過微小,也沒有生出龍脈之靈。
隻要她能將元神潛入這條細微的龍脈之中,逐步掌握、煉化,就能一舉成為這方圓十裏的山神、土地,一躍而成為地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