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穿越水滸之西門大官人> 第三百二十三章 強盜邏輯

第三百二十三章 強盜邏輯

  一秒記住【】或手機輸入網站:iashu 海量好書免費閱讀下載

  8:宋江是否“隻反貪官、不反皇帝”?

  “文革”時,曾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了一個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叫做“評水滸、批宋江”。當局發表了一個指導性意見,宋江是個“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投降派,是引導梁山農民起義接受朝廷招安、反過來去打另一支農民起義隊伍方臘的叛徒。當局定了調,有誰還敢唱反調?大家當然跟著“指揮棒”來了個大合唱。一時間,宋江“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批評聲浪甚囂塵土。歲月滄桑,當年“文革”的“英雄好漢”們已成了過眼雲煙,可“文革”對水滸傳的評價和批評猶時不時浮現在許多人、也包括筆者的心頭。因此筆者覺得有必要拿出來向大家請教一下:那種宋江“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的論調是否正確?以釋眾感、以正視聽。


  在這裏,筆者願意先將拙見公之於眾,以為“拋磚引玉”之舉,因為既然學生提出問題來請教了,一些老師行家自然會出來釋疑解惑。


  筆者認為:宋江“不反皇帝”是真,而“隻反貪官”為假宋江之所以“不反皇帝”,乃是他清楚地知道,以“梁山”的實力尚不足與掌握全國資源的皇帝相抗衡自己的才智、能力也無法駕馭普下的官吏百姓。如果梁山真有力量來推翻皇帝,野心勃勃的宋江是會毫不猶豫地高舉“反皇帝、除昏君”的大旗。打垮北宋朝廷來取而代之的。宋江一夥非常明白:朝廷屢次派兵進剿梁山所以均以失敗告終,乃是梁山占了地利所致。梁山攻打一些城市所以能得手,也是因為事出突然,朝廷無法預料梁山何時會向何處發動進攻,急切中更無法調集足夠力量來對付梁山。但梁山雖然偷襲某城得手。也頗費艱辛,又無法守得住,最後隻有棄之而去。宋江如果不自量力、竟敢公然和皇帝叫板、與朝廷為敵,妄想爭奪皇帝寶座。皇帝一旦“龍顏震怒”,以全國之力來拚梁山一偶,失敗的毫無疑問必定是梁山,隻怕還會給梁山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所以宋江“不反皇帝”是因為他有自知之明,不能、也不敢向皇帝發起挑戰,並不是他“忠於皇帝和忠於那個體製”。


  宋江“隻反貪官”也不是事實,因為根據水滸傳的描述,晁蓋、宋江領導的梁山勢力所攻陷的地方,按先後次序排列,主要有晁蓋領導打江州、打無為軍宋江領導打祝家莊、高唐州、打青州、打華州、打大名府、和打東平府、東昌府和曾頭市,但攻打的原因都不是因那裏的官吏貪瀆,梁山才興義師去討伐的。而是因為這些城市或侵犯、損害過梁山利益,或因梁山要劫奪這些地方的錢糧。


  比方晁蓋打江州是為救宋江、戴宗,打無為軍是為抓黃文炳替宋江報仇雪恨晁蓋先打曾頭市、是因曾頭市搶了段景住獻給梁山的“千裏玉獅子”寶馬,還揚言要與梁山做對。前去曾頭市打探消息的戴宗回來匯報:“那曾頭市上聚集著五七千人馬,紮下寨柵,造下五十餘輛陷車,發願要與我們勢不兩立,定要盡捉俺山寨中頭領,做個對頭。那匹千裏玉獅子馬,現今與教師史文恭騎坐。更有一般堪恨那廝之處,杜撰幾句言語,教市上兒都唱道:搖動鐵鐶鈴,神鬼盡皆驚。鐵車並鐵鎖,上下有尖釘。掃蕩梁山清水泊,剿除晁蓋上東京!生擒及時雨、活捉智多星,曾家生五虎,下盡聞名!沒一個不唱,真是令人忍耐不得!”。一番話,激得晁蓋勃然大怒,遂興兵去攻打曾頭市了。宋江後打曾頭市則是因為曾頭市又奪了梁山采購的二百多匹馬、順便為死在曾頭市的晁蓋報仇

  宋江打祝家莊是為應石秀、楊雄之請求去救時遷以及攫取那裏充裕的錢糧。當時晁蓋因時遷偷吃祝家莊報曉雞惹出事端被捉,同行的石秀、楊雄逃回梁山求救,認為丟了梁山的臉,有汙梁山威名,發怒要殺石秀和楊雄。“宋江勸住道:不然,哥哥不聽這兩位賢弟卻才所,那個鼓上蚤時遷,他原是此等人。以致惹起祝家那廝,豈是這二位兄弟要玷汙山寨?我也每每聽得有人,祝家莊那廝要和俺山寨敵對了。哥哥權且息怒,即日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非是我等要去尋他。那廝倒來吹毛求疵,因此正好乘勢去拿那廝,若打得此莊,倒有三五年錢糧。”,可見宋江要去打祝家莊,一是因為祝家莊要與梁山做對,二是想搶劫祝家莊豐裕的錢糧,並不是因為祝家莊有什麽惡霸、貪官。


  打高唐州主要是為救梁山的大恩人柴進先著戴宗進城去打探消息,待“校來報:戴院長回來了。宋江便去迎接,到了堂上坐下,便問大官人一事,”當戴宗告訴晁蓋和宋江:“因李逵打死殷錫見今負累了柴大官人陷於縲絏,下在牢裏柴皇城一家人口家私,盡都被抄紮了。柴大官人早晚生命不保。”於是,“晁蓋道:柴大官人自來與山寨有恩,今日他有危難,如何不下山去救他?我親自去走一遭。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如何可便輕動?可和柴大官人舊來有恩。情願替哥哥下山。”就這樣發兵去打高唐州了。並無半句問及高唐州知州是否貪瀆一事。


  打青州是因宋江的徒弟孔亮因叔父孔賓、哥哥孔明即宋江的另一名徒弟都被青州知府拿了,孔亮向桃花山李忠、周通,二龍山魯智深、武鬆、楊誌求救楊誌認為三山兵少力微,隻怕無法打下青州、救出孔賓和孔明,叫孔亮立即去向梁山求救。孔明來到梁山後,書中寫道:“宋江慌忙下山迎接。孔亮見了,連忙下拜。宋江問道:賢弟緣何到此?孔亮拜罷,放聲大哭。宋江問道:賢弟有何危厄不決之難,但請盡不妨。便當不避水火,一力與汝相助。賢弟且請起來。”當孔亮告訴宋江,因哥哥與人等閑氣,殺了人家一家大官府來捉,他們兄弟便上了白虎山占山為王,官府便將他們叔父孔賓拿了,他們兄弟率嘍羅去救,哥哥孔明又被呼延灼捉去了。因此來請師父宋江去解救宋江便告訴孔亮:“此是易為之事,你且放心。”於是就發兵去攻打青州救孔賓、孔明去了。


  打華州是為救被拿的史進和魯智深打大名府則是要救被梁山用計送進了監牢、再準備救出來好讓他上山入夥的盧俊義,以及此後為救盧俊義失陷在大名府的石秀而興兵的。


  打東平府、東昌府的理由更加簡單,書中寫道:“宋江又道:目今山寨錢糧缺少,梁山泊東有兩個州府,卻有錢糧一處是東平府,一處是東昌府。我們自來不曾攪擾他那裏百姓,今去向他惜糧。可寫下兩個鬮兒,我和盧員外各拈一處。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如何?吳用道:也好。盧俊義道:休如此,隻是哥哥為梁山泊主,某聽從差遺。此時不由盧俊義,當下便喚鐵麵孔目裴宣,寫下兩個鬮兒,焚香對祈禱已罷,各拈一個。宋江拈著東平府,盧員外拈著東昌府,眾皆無語。”就這樣,梁山攻打東平府、東昌府的戰爭便拉開了大幕。


  從水滸傳的描寫看來,梁山發動的所有大規模軍事行動,都隻是為了如下原因:或要消滅與梁山做對頭的敵人,或打算搶劫對方的錢糧,或因對方抓了梁山的頭領、損害了梁山利益。沒有一次是因為那裏的官員太貪、搜刮百姓太利害,因而梁山要去“弔民伐罪”、反那個貪官、殺那個貪官、拯救那裏的老百姓而興師動眾的。相反,梁山每進攻一處城市,都是不分官吏軍民、大肆進行燒殺搶掠,給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嚴重的傷害。


  而且,宋江如果是個“隻反貪官”的人,梁山招納的一些文官武將、朝廷官吏,他就應該先去嚴格審查這些人未上梁山前究竟是貪瀆之人、還是清廉之人。是貪瀆的就拿去殺掉、最起碼也不能讓他加入梁山好漢的隊伍是清廉之人才能讓他們成為“梁山好漢”中“光榮”的一員。


  還有,有些財主加入了梁山,如“九紋龍史進”、“旋風”柴進、“撲雕”李應,“玉麒麟盧俊義”等,梁山也從來沒有審查過這些人上梁山前是不是“為富不仁、禍害百姓”的惡霸。而是隻要對梁山有利的,管他是貪官、還是汙吏管他是惡霸還是劣紳,一律不嫌不棄、照單全收。如果是與梁山作對的,即使是像包拯那樣為民除害的清官、好官,梁山也照殺不誤。


  特別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那個高太尉高俅是當時人人皆知、無惡不做的大奸臣、大貪官豹子頭林衝就曾深受其害。當高俅帶兵進剿梁山被梁山抓住時宋江不但沒將這個有名的大貪官殺掉反而卑躬屈膝地對高俅以貴賓之禮款待,不準林衝殺他報仇最後還將高俅賄以重禮送走了。水滸傳中寫道:“宋江、吳用、公孫勝等,都在忠義堂上。見張順水淥淥地解到高俅。宋江見了,慌忙下堂扶住,使其取過羅緞新鮮衣服,與高太尉從新換了。扶上堂來,請在正麵而坐。宋江納頭便拜,口稱死罪”。“當時宋江便教殺牛宰馬,大設宴席,一麵分投賞軍,一麵大吹大擂,會合大頭領,都來與高太尉相見。各施禮畢,宋江持盞擎杯,吳用、公孫勝執**捧案,盧俊義等侍立相待。宋江開口道:文麵吏,安敢叛逆聖朝,奈緣積累罪尤,逼得如此。二次雖奉恩,中間委曲奸弊,難以縷陳。可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日,刻骨銘心,誓圖死保。


  高俅見了眾多好漢,一個個英雄猛烈,林衝、楊誌怒目而視,有欲要發作之色,先有了十分懼怯。便道:宋公明,你等放心!高某回朝,必當重奏,請降寬恩大赦,前來招安,重賞加官,大義士,盡食祿,以為良臣。宋江聽了大喜,拜謝太尉。當日宴會,甚是整齊。”


  “第三日,高俅定要下山,宋江等苦留不住,再設宴席送行,抬出金銀彩緞之類,約數千金,專送太尉,為折席之禮眾節度使以下,另有饋送。高太尉推卻不得,隻得都受了。”


  宋江拿從民間劫掠來的錢財賄賂貪官,這種做法象是“隻反貪官”嗎?可見“文革”時“評水滸、批宋江”宋江“隻反貪官”是毫無事實依據的空穴來風!不知道他們得出這種結論的依據究竟來自那裏?

  筆者認為,硏討、評價某本,必須以原著為主要依據,即便水滸傳原著是從許多“話本”的素材編輯而成,但在編輯過程中,必然經過了作者的大量取舍增刪及自己的一些修改虛構,一經成書,就當以書中描寫的情節為準。因為我們不是在研究史書,而是在看一部。史書應當基本上符合史實,的情節卻是以虛構為主的。我們要品償、批評一本,當然隻能以這本的原著為準,原著外的資料隻能作為輔助材料。而且隻有當原著某些情節有疑義、有爭議時才能去參考其他資料予以佐證。當原著的含義明白無誤時,不能丟開原著去憑空臆測或杜撰,更不能以原著外的某些資料來否定原著描寫的含義。水滸傳的原著中,沒有看到任何關於宋江等梁山好漢“反貪官”的描述。明梁山事實上並沒有舉起“反貪”旗幟,沒有將“反貪”當作自己的使命。他們隻是反對一切“與自己作對的人”,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大概“文革”時所得出宋江“隻反貪官”的法隻不過是一種“想當然”的做法而已。


  由此可見梁山所謂“替行道”、所謂“隻反貪官”的法都是一種根本不存在的臆斷。其實以宋江為首的“梁山好漢”們隻不過是一夥嘯聚山林、殺人放火、為非作歹、禍國殃民的強盜!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