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末世黎明> 正文 第五十二章 開衙

正文 第五十二章 開衙

  “當下,還是先把這賦稅的問題捋順一下。朕據線報得知,極個別的負責收稅的衙役,不敢得罪那些有權有勢的大商賈,但是,對一些個苦心經營的小商販,他們反倒是變本加厲的進行欺壓!這些小商販的商利很薄,生活也很艱難,再被這些餓吏欺壓,還讓他們有活路嗎?故此,朕認為,對能配合魏愛卿此次活動的這些小商販,多加保護,對他們的商稅數要如實征收,決計不可再行欺壓。下去後怎麽個整頓法,魏卿就斟酌處理吧,朕,隻看效果。”朱由檢有些不高興地對魏忠賢說道。


  魏忠賢嚇了一跳,心想:皇上還有線報?這不好辦了,要給那些個兔崽子們多提提醒,被抓住把柄可就難辦了。


  接下來,朱由檢沒有再就這件事糾纏。頑疾已久,哪能一下子就能解決得了啊?又不是“乾隆下江南”來的那般兒戲!

  給魏忠賢打了個預防針,朱由檢就轉移了話題,他徐徐的給孫承宗和魏忠賢對帝國的財政現狀進行了一番分析,這也是一個很殘酷、很無奈的的,一個比較現實的現象,那就是:


  現在的明朝,民間是非常富裕的,當然這裏不是指平民百姓。現在的明朝,算得上是中國曆史上真正的工商業空前大繁榮的一個朝代,工商業方麵也是曆史上最發達的一段時期。


  朱由檢給出了一個較為具體的分析:


  現在的江南地區,除了嘉靖年間遭受過比較短暫的倭寇騷亂問題外,這近兩百七十多年的時間,算得上社會穩定,沒有經曆過戰亂等社會動蕩。


  而當下,大明正處於大一統狀態,大運河在朱棣遷都之前就被疏通,驛站更是遍布全國,商人四處販運物品暢通無阻,所收稅率又極低,而且有時候可以用嚴重貶值的寶鈔按照麵值支付。當時的鈔關(就是征收過路費的關口)收稅也是很奇葩的定額製,也就是每年限定你收多少過關稅,達到定額之後就不收了,不管商人運多少貨物通過都不收錢。在這樣的狀態下,商業活動如何能夠不欣欣向榮呢?

  朱由檢強調:“以上所述的問題,也是當下需要改正的地方。”


  另外還有,現在大明所處的時期,正是西方的大航海時期。


  葡萄牙人打通了從馬六甲到菲律賓(當時被稱為呂宋島)再到中國的商業航線,從美洲發現了巨大的銀礦。


  日本也發現了巨大的銀礦,成為世界白銀主產區。於是,大量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向中國,購買絲綢、棉布、瓷器等等手工業製品,形成了極為強烈的外部需求。


  在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都很繁榮的情況下,江南地區的工商業活動也就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


  現狀擺明,朱由檢感歎:“遙看江南,此情此景真個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呢!不知兩位愛卿有何感想!”


  “咱這帝國其實並不窮,但國庫怎麽如此空虛呢?田賦減少是一方麵,但朕認為,這商稅的漏失才是重中之重!”朱由檢加重了語氣。


  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這是一種態度,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朱由檢開始結論式發言:“所以,今後商稅方麵……”


  第一,這鈔關收稅法要改,均以實際的商資交稅,沒有上限;

  第二,海禁要開,與其管製不住,到不如徹底放開,由官府統籌管理,增設“海關總署衙門”,以收取“鈔關”,“鈔關”以後通稱為“關稅”;

  收取規則是:大明國的商人按商資10稅1;大明國外的人按商資10稅20來收取。收取了稅,大明就會保障他們在帝國安全的行商,反之概無保障可言;


  第三,凡是不按時、如實交稅的,不論來自何地的商人,其行商資產均全部罰沒,充歸國庫;


  第四,鹽、茶、礦產均嚴加盤查,必須收歸官府,私營者10倍罰沒;

  第五,驛站、運河的疏通管理工作要加強和改善運送條件和能力。還有相關部卒的生活條件,以鼓舞士氣,提高做事的積極性。


  第六,重點強調一點,就是無論相關熬、曬鹽丁、礦工、驛站的驛卒、運河的河工,餉銀糧秣一概從優,不得克扣,以保障商道順暢,有違者嚴懲不待。


  說完這些,朱由檢不由得有些走神,他內心想著:李自成同誌,這些做好了,咱朱由檢可就不會餓著你了,估摸著你不會也不能再造反了吧,真要是還造反,那可就沒有招撫這一說老。


  總結式發言完畢,稍一愣神,隨即醒悟的朱由檢,對魏忠賢加重了語氣:“魏卿,朕,所說的這些,你一定要切實的執行到位!朕也會吩咐張潑加強這方麵的監察。”


  孫承宗和魏忠賢都聽得呆住了:這皇帝也忒厲害了吧!思路清晰、分析到位、處置得當、簡直可用毫無瑕絲來形容了!佩服的讓人有種五體投地的衝動。


  聽到皇上對自己的吩咐,魏忠賢感慨中的當下也是趕緊的躬身領命。


  不過這些事,要是被一些腐儒們知道了,就如現在的士林界,那他們肯定會嘲弄皇帝:有違祖製!咱就不明白了,皇帝這是幹嘛啊?這麽關注那些個,下等的商賈和那些從事賤業的人幹嘛啊!有辱斯文啊,簡直就是斯文掃地!嗚呼哀哉,伏惟尚饗!不就是為了一點點臭錢嗎?至於嗎?銅臭味十足哉……!

  這些,咱朱大帝當然是不想去考慮的,他現在隻是知道:這每一道新政出台,都會遭到一部分人抵製。但是,不論阻力有多大,隻要能保證帝國利益最大化,保證大多數人受益,這些有益於帝國、有益於大明百姓的政策,帝國就要給予有力保障措施(暴力),以便保障這些舉措的執行到位!

  魏忠賢貪財,這也是太監的通病,所以就養成了他對這方麵敏銳的直覺性。


  當朱由檢提出要建立“海關總署衙門”的時候,魏忠賢馬上就意識到,這是一個撈錢的好機會,而且是不易留把柄的好機會,就是不用刻意的去貪汙,也能撈到不少好處的一個機會。


  小心翼翼,魏忠賢問朱由檢:“皇上,這海關總署衙門由誰來坐堂啊?”


  不經意間,朱由檢瞟了一下魏忠賢,心下了然:“這個嗎……?”


  朱由檢好像猶豫不決:“這個嗎?朕,還沒想好,由誰來掌管這一塊……,嗯……,不然……,不然就由魏愛卿暫且領銜吧,畢竟都屬商稅改製嗎!”


  魏忠賢聽到此話,心裏可就樂開了花,趕忙跪地:“老奴恭謝皇上,這海關總署衙門諸事,老奴定會處理妥當,請皇上安心!”


  “嗯,起來吧,又不是在太和殿,不要動不動的就下跪。魏愛卿,你辦事辦事,朕放心!”朱由檢也給魏忠賢吃了顆定心丸。


  魏忠賢立馬就進入了角色:“皇上,那總署衙門設在哪裏好呢?”


  朱由檢一聽,不錯,還算幹練嘛,立馬就想到在哪裏辦公的事了:“嗯,這個,朕倒是認為,此衙門應就沿海而建。這樣吧,就設在香港吧,廣東沿海現有的三路巡海備倭官軍,也都歸入海關總署衙門,作為正常的防衛力量。”


  魏忠賢趕緊躬身領命,可不敢晚啊,萬一皇上想到了合適的人選,自己可別撈不到這美差了!


  隻不過,孫承宗、駱養性、王承恩他們,早就被這個“標新立異、獨立特行”的小皇帝兒弄得麻木了,連香港的事都知道!是不是有點扯啊,他聽說說的?


  “好了,剛才所講到的這些事,魏愛卿一定要多加督辦,不得有誤!”朱由檢還是又把語氣加重了幾分。


  “老奴定不負聖恩!”魏忠賢也是趕緊的謝恩。


  此事一了,朱由檢就又把目光投向了其他地方:“好了,此事揭過,咱再來談談其他方麵的事吧。據朕所知,這漕運的事也不少啊,每年往來之數龐大、繁雜,光負責漕運的兵丁就有15萬左右,如果梳理不好出現紕漏的話,那也會的出亂子的。”


  頓了頓,朱由檢接著說:“還有這驛站的問題,朕聽說,現在驛站驛卒們很多可是終日以淚洗麵啊!現在稍有點職權的官員,就能以各種名目來此尋得方便,將驛站公馬私用!公幹的、辦私事的到了驛站,不是要這就是要那,要求享受與自己級別不符的服務。可人家驛卒能得罪他們嗎?今天在場的各位,你們有沒有這樣幹過啊?”


  在座的幾個人聽到此話,也不由得把頭低了低:肯定有啊,這還用問?現在誰不這樣?


  朱由檢長歎了一口氣:“這些低下層的驛卒哪裏得罪不起這些大人物啊(調侃的語氣),硬著頭皮也隻好招待嘮。實在沒錢了、官府又拿不出錢的時候怎麽辦,有的竟然被逼的發生過賣兒鬻女籌錢,幫來往的官員辦事的事情來。觸目驚心,令人憤慨啊!”


  說到這裏,朱由檢的手重重的拍了一下龍案,震得桌子腿下的地板縫裏彈出一縷細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難啊,生活的很艱難!可是,這是怎麽造成的呢?與我們的這些個貪圖享樂的官老爺有沒有關係呢?這還不算,就說應撥發下去的經費而言。朕可是知道,驛站經費在撥發的途中,就被層層扒皮了,到了驛站就沒剩下多少了。驛卒掏自己的錢,替公家幹事!這就是現在很多驛卒的苦楚啊。其實,非但驛站,就是那些在邊關,同侵犯我們的蠻夷,拚死作戰的士卒,何嚐不是如此呢?軍餉被克扣,餓著肚皮在邊關拚命,可是那些不知廉恥的君子們,還不顧廉恥的喝著兵學,大放厥詞!這情何以堪啊!難道他們就不怕壽終之時下地獄嗎?”


  這次,朱由檢沒有憤怒咆哮,有的隻是連連的冷笑,透著一種殘酷的冷笑:“孫愛卿,這事你兵部定要嚴查嚴辦,絕不姑息!”


  孫承宗已經被朱由檢的憤慨所感染:“請陛下寬心,臣,定會嚴查嚴辦此事的。”


  朱由檢扭頭看了一眼駱養性:“駱指揮,今後漕運、驛站運作之事你要派人多加查點,不光防止驛卒本身枉法,更要暗查哪些官員不按章辦事。今後除卻聖旨、內閣、各部、司公函以及需“馬上飛遞”的加急快報外,其餘的所有辦事人員一概自行出資,不得免費享用驛站服務。所有公務事項,驛站均要有詳細的文案記錄,以備查對。漕運依然。”


  駱養性連忙躬身領命。


  此時,朱由檢忽的想起了一個人來,至今還閑賦在家的“袁崇煥袁大督師”。他因和魏忠賢不大對付,故此才被閑置了起來的。


  袁崇煥這個人,做事不大喜歡受約束,但是呢,他也是個敢作敢為的一名文官大將,同時呢,他還是一個做事不計後果的,膽大妄為的武將,此人用好了的話,倒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由檢就是要用他的“妄為”、“敢為”和他與魏忠賢不對付的這點,來做文章的。那就把他放到江南了,有了朝廷的支持,倒要看看,他能“妄為”到何種程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