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帝國的崛起> 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

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綢繆

  朱厚照非常的聰明。張昭這個問題也不算是超綱。處在朱厚照這個位置,這些所謂的“帝王之術”一定會有所接觸。


  靠儒家的半部論語可治不了國。相信這句話的人,大半都是屬於“被治理”的對象。


  朱厚照微微皺眉深思著。


  半響,坐在半山亭中的朱厚照隔著案幾看向張昭,嚐試著道:“應該是子和士大夫共有權力吧?”


  按照他內心裏最深處的想法,下大權當然應該由皇帝來掌握。這是他朱家的下。但是,從他接受的是正統的儒家教育,以及長期以來所觀察到的事實都告訴他,並非如此。


  以他父皇來舉例子,他父皇是依靠諸位閣臣治國,善於納諫。這是將手裏的權利分出去。


  其實,外麵的大臣們、報紙不。他倒是很清楚,張昭給他講過,他父皇早期登基時也曾想不依靠閣臣,而是想憑著自己的喜好做事。當時是做官技術一流的劉吉劉棉花、他父皇的老師徐溥依次為首輔。不存在任何的施政阻礙。


  結果如何?


  終究還是重臣的意見治理國家是對的啊!早期弘治朝的盛世靠的王恕、馬文升。一個吏部官,一個兵部尚書,撐起大明的風氣上的改革。刷新自成化朝以來鬱鬱、懶散的風氣。


  他父皇由此領悟,“以國事累先生”,否則國家會出亂子。一個皇帝能否執政,也是看饒。不是誰都有太祖高皇帝,太宗皇帝那樣的水平。


  …


  朱厚照雖然在曆史上名聲不好,但仔細的讀史書,會發現他隻是喜歡胡鬧而已,不想履行皇帝的責任,完全像是個叛逆期的熊孩子。還真沒要砍了那個大臣。


  這比之後麵的嘉靖皇帝有人味的多。


  所以他在思考張昭這個問題時到沒覺得被冒犯或者不快。他本質上並非秦皇漢武那樣的強勢皇帝。


  所以他能認識到,大明的皇權實際上已經處在和士大夫共治的階段。早非太祖高皇帝能把“丞相”按在地上摩擦時。


  朱厚照完,將手裏的酒杯放下,拱手一禮,誠心的請教道:“張昭,你以為這樣的權力架構合適嗎?”


  張昭就笑,抿一口酒,斬釘截鐵的道:“當然不合理!”


  朱厚照心情頓時一振,他就覺得外朝的文官們對皇帝限製太多。要求這、要求那。


  劉瑾聽的耳朵微動,主動的給張昭添了一杯酒。按照老劉的稟性,這倒不意味著他把張昭當“大哥”。那怎麽可能?但,這舉動明張昭講的東西,他非常感興趣。且願意聽張昭的高論。


  張昭觀覽著晚秋時節京師大學裏的美景,一樹黃葉,一泓清水,遠山滄黃,大地將寂,“殿下,在我們中國的語境之中,通常是喜歡把皇權和相權對立起來。


  譬如:春秋、戰國之時,帝王以國事托付給丞相。譬如:兩漢時宰相權重一時,可與皇權相抗衡。隋唐開科舉,至兩宋時,文官集團成形。


  對皇權的限製就不僅僅是相權,而是整個官僚行政體係、以及地方上的士紳。


  在大明而言,太祖高皇帝廢除丞相製度,但隨後的大明子並不能如太祖那般才華以一人治一國。因而閣臣順勢而生。


  所以,縱觀曆史就會得出一個結論,皇帝想要一個人治理下非雄主不可為。正常情況都是要依靠一個團隊來治理國家。


  那麽,這就有一個問題:若讀書人和子不是一條心,為何要讓他們加入這個團隊來分享國家權力呢?

  殿下可還記得我的論述,子有子的權力和責任,大臣有大臣的權力和責任。不能讓一些吃著大明的飯卻砸大明的鍋的人來分享國家權力。”


  朱厚照聽的五分懂,但深以為然,“嗯。”


  劉瑾則是聽的眉飛色舞,大受啟發。按照張昭這個法,那就是必須要建立起和自己一心的“團體”,繼而把控各個權力部門,繼而執掌下。


  等他為司禮監掌印之後可以試試。


  要不是受製於身份,他現在都想開口和張昭探討一番。


  張昭哪裏知道劉瑾把他的意思給理解偏了?完全是學歪了。繼續“調教”朱厚照,道:“當今禦前會議成員便是大明的執政團體。若有損著大明利益的心的人,是絕不允許進入的。”


  朱厚照深以為然,道:“這是肯定的。”


  張昭繼續深入的道:“曆朝曆代,選拔官員都是難題。春秋戰國有貴族,有士,這些人往往充任官員。繼而秦、兩漢有舉薦製,從而造就豪強、世家。


  所以,科舉應運而生。兩宋、大明都是科舉取士,以此選拔人才。這是先進的。但時至今日,這種製度正在逐漸的喪失活力,是要逐漸的改一改了。


  推行義務教育,統一實行招考製度,令大明行政權力如秦漢之時直達最基層。這才是我所要講的治國之方。”


  講到此處,張昭這才是“圖窮匕見”。文官集團的根基就是“科舉製度”。把科舉慢慢的淘汰掉,改為“公務員考試”製度,則必然可以淘汰掉他們。


  李夢陽都能猜測到張昭鼓吹海權,很有可能會和大明江南士紳集團發聲最尖銳的衝突,日後可能還要招到刺殺,張昭能猜不到?

  他在未雨綢繆。


  至於儒學和科學的爭端,任何學問都是要經世致用的,隻要把考試內容都改了,且隨著工業化的興起,儒學自然的會慢慢的沒落,變成一種哲學理論,而非是指導實踐的科學。


  經濟學、數學、醫學、物理學、化學,這都不是儒家經典可以解釋的東西!

  當然,等張昭和利益集團發聲最尖銳的衝突之時,外在的表現必然是儒學和科學之爭!凡事,都是要高舉大旗的!

  匹夫之爭,拔劍而起。朝臣之爭,雲譎波詭。國家之爭,厲兵秣馬。決定幾百年走向的大勢之爭,則必然是思想!


  朱厚照細細的琢磨著張昭的話,他大概有點體會了。


  …


  …


  吃過酒,興盡而散。朱厚照回宮玩耍。張昭知道如今隨著弘治皇帝的身體不佳,還有張皇後對兒子的溺愛,“八虎”正在進獻一些新奇的玩意給朱厚照。


  但他並沒有勸諫朱厚照。


  第二日,邊關一則新的情報引起張昭和朝堂的注意:韃靼王子派遣使團前來“求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