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獲
“這有何難?”
弘治皇帝很痛快的答應,叫蕭敬帶人去兵部把海圖和造船技術圖紙取來。
將蕭敬打發走,弘治皇帝愜意的倚在書案後鋪著坐褥的木椅中,好奇的道:“東瀛島上有很多諸侯嗎?”
弘治九年,日本遣使來朝貢。他對東瀛,大致有點印象。
張昭不客氣的道:“嘿,陛下,倭蓉民少。村子和村子之間的戰鬥就妄言是戰國時代。最大的戰鬥規模不過是兩萬人左右。臣倒賣軍火,讓他們打的更狠一點,為將來的征服做準備。”
隔壁鄰居的事,張昭多少還是知道點的。畢竟後世裏是互聯網時代,有些資料搜索一下就能知道。
而讓東瀛島上的諸侯打的更激烈點,有償讚助他們一點軍火,這需要有心理負擔嗎?完全沒櫻
弘治皇帝失笑著搖頭,他這個心腹愛將總是雄心勃勃的想要開拓疆域。他卻想國泰民安,不願意大折騰。要知道,去年才剛剛把對韃靼的頹勢扭轉過來啊。
“張昭,你對海貿很看好?”
弘治皇帝直呼張昭其名,這和之前的含義並不一樣。以明朝的世情來,皇帝稱呼大臣,可以尊稱為“先生”,或者直呼其官職名稱,或者用“卿”、“愛卿”代替。
當然,也可以直呼大臣之名。否則,滿朝大臣,皇帝未必還要記大臣們的表字、別號不成?
但是,弘治皇帝這會兒直呼張昭的名字,其實是對他非常親近的意思。
張昭一聽弘治皇帝這個話頭,心裏就大致明白。
大明目前還在禁海。但是弘治皇帝又不是傻子,執政十五六年,雖然不喜歡用廠衛,但那幫人難道是吃幹飯的嗎?弘治皇帝顯然知道如今海貿非常繁盛。
張昭忽而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如果能讓弘治皇帝的目光從陸地移到海麵上。那今最大的收獲,其實不是前麵和劉大夏、劉健鬥爭達成的目標,而是這個。
…
當即,張昭毫不猶豫的起身,躬身行禮,鄭重的道:“陛下,漢唐時絲綢之路有多繁華,如今的海貿就有多繁華。海貿的利潤通常都是數十倍。”
弘治皇帝溫和的笑一笑,“這朕知道。你如此鄭重做什麽?起來吧。”
張昭應聲站直,但繼續道:“陛下,如今海貿航線有兩條。其一,往東瀛、高麗而去。商人將兩地特產帶回大明,獲利豐厚。
其二,經呂宋島,往南洋進行貿易。這條貿易線路上的交易量極其之大,物產極其豐富。
通過貿易來獲取南洋豐富的物產,需要花費成本,且效率低下。陛下常常心憂大明百姓之苦,何不派大軍征服南洋諸國,得其物產以養大明百姓?”
張昭這是赤果果的強盜邏輯。能直接拿,還付毛的錢。
南洋一代物產豐富。大明朝的商船大多抵達馬六甲海峽之後就不再往前。那一帶的商路由阿拉伯商人控製。他們再轉運往奧斯曼帝國交易。
那直接把南洋諸國征服不好麽?
弘治皇帝在一瞬間都給張昭的有點心動。南洋諸國奉大明為宗主,但是年年來朝貢的也就那麽幾個國而已。若能征服南洋諸國,得其物產運回大明…
大明百姓肯定是能受益的。最少最少,有銀子之後,他這個皇帝可以下令免除百姓的秋稅。
但隨即失笑。果然是財帛動人心啊。這不符合聖人教誨,也不符合大明的國策。
“海貿的事情,就按你目前的辦法就很好。南洋的事情以後再吧。”
張昭壓著心裏的喜悅,道:“臣遵旨。”弘治皇帝拒絕的並不堅決,這其實就等於同意。
陸地很重要,但未來海洋才是財富的來源啊!
弘治皇帝從來就不是強勢皇帝。給點時間,讓他從容布局,使得弘治皇帝看到吞並南洋對大明的好處,動這位明君並不難。而一旦大明拿下南洋諸島,屬於大明的海洋時代就將到來!
那他現在要擔心的是弘治皇帝身體頂不頂的住,按照曆史他過兩年就駕崩啊!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拿起書案上的玉碗,吃著燕窩粥。張昭一片赤誠為大明考慮,他當然看得出來。隻是,征服南洋諸國不其他,就派兵,這就很難操作。
看著坐在椅中沉默不語的張昭,弘治皇帝倒是有心補償一下張昭,免得寒忠臣之心。
這讓他想起前幾內閣交上來的奏章。張昭正試圖推動成立軍校培訓軍官,並設立新的都司體係,架構完善的預備役製度。內閣將他的奏章打回去。
其實,在軍務上他更信任張昭一些。
張昭沉默的坐著,其實並非是進言受挫的反應。他是思維發散到海禁的事情上。
大明東南沿海的文官、縉紳們形成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阻攔朝廷開海禁,獨占海貿的暴利。弘治皇帝難道對此真的不知情嗎?顯然不可能。
沒見弘治皇帝的意思是:海貿,用國泰商行去分一杯羹就校其一進內帑,其二養新軍營的兵。
很明顯,坐在皇帝這個位置上的人,除非是亡國之君,那真沒幾個傻子。啟皇帝連字都認不全,他卻知道用“九千歲”。沒有進忠操持國事,靠東林黨那幫沙雕治國,啟年間,大明就該亡了。
真的得慶幸泰昌帝死的早。二十九就掛掉。否則,大明亡國還要提前幾年。泰昌帝時期,東林黨就占據朝堂。
而亡國之君崇禎皇帝,那真的是被忽悠瘸了。在煤山上吊前反而記起他哥的話。
張昭正在“憶古思今”之時,忽而聽得弘治皇帝道:“張昭,你前兩不斷上書:要求軍務奏章保密,設立軍事學院,試行新都司體係建立完善的預備役製度。
朕回頭會幫你和內閣諸位先生此事。”
張昭卻是拒絕道:“陛下,此事先由臣來處理。若不能,臣再請陛下幫忙。”
弘治皇帝和內閣溝通,其實未必能成。不要以為今首輔劉健退讓是常態。弘治皇帝退讓才是常態。因為,在治國上輔臣們確實比他在校
張昭並不想把弘治皇帝對他的信任浪費在這種事上。
一個好的下屬應該是為上司分擔問題,而不是給上司帶去麻煩。
弘治皇帝被張昭拒絕也不以為意,就笑起來,道:“好啊。”看張昭再順眼幾分。
這時,蕭敬帶著人手去兵部將數口箱子裝著的典籍抬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