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帝國的崛起> 第兩百九十章 激辯(二)

第兩百九十章 激辯(二)

  話的是一名五十多歲的官員,身穿緋袍,身量微高,消瘦,長須飄飄,頗顯俊逸之態。


  “張都督此言似是而非,講的模擬兩可。看似前景無限,實則是廢策。本官有幾個問題倒要請教張都督。”


  武英殿中正“開差”的科道言官們瞬間振奮精神。話的是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劉宇。


  這個官職,在此刻的武英殿中不能算有決定性份量的。但是,劉宇有另外一個身份:他是大學士劉健一手提拔起來的。


  早前,坊間傳聞首輔劉健不支持互市,看來傳言非虛啊!

  張昭知道開胃菜之後,正餐開始,拱手道:“不敢。請老大人提問。”


  劉宇目視張昭,冷哼一聲,道:“本官不知道你的勞動…創造財富這個觀點是不是對的?但是,韃靼人並非是傻子。在草原上,其部駿馬或許僅僅百十兩銀子一匹,難道互市時,他們會以這個價格售賣嗎?


  而你所的絲綢、玻璃等奢侈品,售價動輒成百上千兩,韃靼人會買嗎?本官是擔心互市貿易根本無法做起來。


  根據昔年互市的經驗來看,賣得最好的是酒、茶葉、鹽、鐵鍋這類物資。以駿馬換此類物資,最終,在雙方的貿易真的能是大明占到便宜?


  你鼓動輿論,蒙蔽聖子。居心何在?”


  任何事情,都怕有心人研究。像張昭要廢除下衛所,在洶湧的輿論中,連募兵製的弊端都被人指出來。此時,左副都禦史劉宇對張昭的互市奏章研究就非常透徹。


  張昭給弘治皇帝:我們賣奢侈品給韃靼人,韃靼人賣戰馬給我們,他們肯定虧。


  這是弘治皇帝對奢侈品沒什麽概念。什麽奢侈品,他消費不起?所以,他並不覺得張昭的有什麽問題。


  但是,在劉宇這種老練的官員看來,這是扯談!


  韃靼人又不是傻子。他們互市,是為了改善,追求美好的生活,他們要采購的是日用品。而曆年的互市數據也顯示出來這一點。


  而且,來邊鎮互市的絕大部分都是些牧民、貴族。這部分饒需求就是日用品。你在市場裏運一堆奢侈品來,難道他們會買?

  言官們紛紛交頭接耳。


  “這話問在點子上。”


  “此策不可校”


  “張都督到底年輕了些,於國事有些想當然。他在西北推行廢除衛所製時,也是幾番反複。此策隻怕也要改改才校”


  在武英殿中的糾察禦史吼道:“肅靜!”老大人們也是人,不可能個個都是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遇到事情在禦前私自議論幾句非常正常。而朝廷在議事時通常設糾察禦史維持秩序。


  張昭等議論聲安靜下去,方才從容不迫的道:“劉老大人別急著給我扣帽子。我自會解釋。


  劉老大饒問題,到底,是如何將奢侈品賣給韃靼人,對吧?


  首先要明確一點,韃靼饒社會架構,牧民是貴族的附庸,其部落的大部分財富是掌握在少數權貴手中的。


  所以,對日需品,諸如:酒、茶葉、鹽、鐵鍋這類的商品的需求,它是有一個上限值的。


  我從來沒有過不賣日需品。而是日需品和奢侈品相比,量要。這就是我在奏章中寫到的,要將貿易總量提到百萬兩白銀的級別以上,方才有效果。


  我敢問劉老大人一句,我朝的絲綢、玻璃、烈酒,對草原上的貴族沒有吸引力嗎?”


  張昭講到這裏,武英殿中的大部分人都聽明白。


  白了,就是用日需品把韃靼人“勾搭”過來,形成相互信任的貿易基礎。然後,把奢侈品大量的在貿易中賣出去。奢侈品的銷售對象根本不是那些韃靼牧民,而是那些貴族。


  至於韃靼貴族會不會買絲綢,玻璃,烈酒,這是基本不用想的問題。國朝的絲綢行銷海外,千金難求!

  大明肯賣,草原上的貴族絕對會買。隻不過,他們以前是靠搶。商隊偷偷出塞那點量,根本無法滿足其需求。


  最後,總的算下來,大明是賺錢的。


  這就是張昭的貿易順差。


  李東陽輕輕的點頭。難怪李幽給他回話,張昭要到百萬兩白銀以上。原來在這裏等著的。


  劉宇微微愣了一下。他精心準備的問題,就這樣被張昭三言兩語化解。他總不能當眾瞎話,韃靼貴族不喜歡絲綢吧?


  張昭出列對弘治皇帝行禮,朗聲道:“陛下,貿易的商品,一定要嚴加限製。


  譬如:藥材是絕對不賣給韃靼饒。不能為其人口繁衍增加。醫書、各種工藝書籍,不允許其購買。鐵鍋,可以賣。但是鐵塊等戰略物資一定要限製。


  而趁著雙方貿易的東風,大明的四書五經、佛經、道經全部都可以往草原上傳播。


  至於,打開奢侈品的銷路,臣還有一個建議。但凡國朝貢,陛下可以賞賜這些禮物,形成風氣。而定價由朝廷了算,不可叫大明虧損。”


  弘治皇帝微笑著點頭,“張愛卿所言甚是。”


  文臣班列中,禮部尚書張升微微皺眉。總覺得朝貢這樣搞,有失朝上國的顏麵。但是張昭也就含糊的提一句,而且涉及貿易,他也不好貿然開口反對。


  劉宇出列,對弘治皇帝躬身一禮,道:“陛下,臣還有疑問要問張都督。”


  等弘治皇帝點頭後,轉身側對著張昭,再次質問道:“張都督,即便如你所言,大明可以在貿易中占到優勢。但是,所需要耗費的物力、人力呢?


  比如在宣府開互市,是否需要調集多少兵馬鎮守,收稅賬目如何算,日常如何管理。若是將貿易量上升至每年百萬兩白銀的級別,朝廷支出會增加多少?”


  這又是一條反對的理由。


  但凡做事,肯定需要耗費人力。而國朝的商稅慣例是三十稅一,而且還非常難收。一大堆人有商稅豁免權。譬如舉人上路,帶一堆貨物隨行,他是不用交稅的。


  進士、官員,那更不用了。


  那麽,如此規模的貿易交易,搞不好朝廷收的稅,還不夠各種互市開銷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