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五代遊龍> 五代十國皇帝列表及大事記二

五代十國皇帝列表及大事記二

  十國

  閩國

  閩(in)國(909年——94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先後定都於長樂(今福建福州)、建州(福建建甌)。9年(後唐長興四年)王審知次子王延鈞稱帝,國號閩,建都長樂,年號龍啟。之後閩國內亂,94年(永隆五年二月),延鈞弟王延政於建州稱帝,國號殷,年號德。945年(德三年),延政複國號為閩,不久即為南唐所滅。


  閩太祖忠懿王王審知(86年——95年)898年—95年(909年始後梁冊封為閩王,王延翰追諡昭武王,王延鈞追諡昭武孝皇帝)

  王審知,字信通,又字詳卿,軍中號白馬三郎,光州固始(今河南省固始縣分水亭鄉王堂村)人。五代閩國創建者,王潮弟,唐末與潮從王緒起兵,後部下兵變,眾推潮為主,審知為副。入閩盡有閩地。潮卒,繼為威武軍節度使。後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


  95年1月0日(後唐同光三年十二月辛未[十二日])卒,初諡“忠懿”,後立廟號太祖。後改諡號為昭武孝皇帝。葬於福州北郊,後移蓮花山麓。


  閩嗣主廢帝王延翰(~97年)95年—97年1月14日


  王延翰,字表章,號子逸,男,漢族,河南省固始縣人。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王審知之長子。最初僅被後唐任命為威武軍節度使,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5年),王審知去世,後唐明宗成元年(96年),王延翰自稱大閩國王,但仍稱臣於後唐。王延翰個性驕傲荒淫,殘忍凶暴,而且又看不起他的兄弟,常命其餘兄弟尋找民女以投入後宮。因此,成元年(96年)王延翰之弟王延鈞及王審知之養子王延稟聯手反叛,進軍閩國都城福州。


  97年1月14日(成元年十二月初八),王延翰被王延稟抓獲並斬首!世稱閩嗣主。


  閩太宗惠帝王延鈞(——95年)97年—95年(新五代史為諡惠帝,廟號太宗;資治通鑒為諡齊肅明孝皇帝,廟號惠宗)

  王延鈞,光州固始(今屬河南)人。後改名王鏻(又作“王璘”)。王審知次子,王延翰之弟,原任泉州刺史。諡號惠帝。廟號太宗。一王延鈞死後,王繼鵬諡其為齊肅明孝皇帝,廟號惠宗。


  閩康宗王繼鵬(——99年8月9日)96年——99年在位年。


  王繼鵬(王昶),五代時期閩國君主,王延鈞之子,原封福王。95年(閩永和元年),王繼鵬與李仿政變,殺王延鈞,繼位稱帝,改名王昶,封李春燕為賢妃。96年,改元通文,再封李春燕為皇後。李春燕本為王延鈞的宮女,王繼鵬與之私通,因此向當時王延鈞之後陳金鳳求助,服王延鈞將其賜給王繼鵬。王繼鵬亦如其父,十分寵信道士陳守元,連政事亦與之商量,興建紫微宮,工程浩大更勝寶皇宮,又因工程繁多而費用不足,因此賣官鬻爵,橫征暴斂。王繼鵬個性猜忌因此屢殺宗室,其叔王延羲為避禍,遂裝瘋賣傻,被王繼鵬軟禁自宅。當時原王審知的親軍“拱宸都”、“控鶴都”因賞賜不如王繼鵬自己的親軍“宸衛都”而迭有怨言。99年(閩國通文四年)拱宸、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因被王繼鵬懷疑對皇宮縱火,恐懼之餘就先發難,迎王延羲進宮,並攻擊王繼鵬,王繼鵬逃亡後為追兵所獲,與李春燕及諸子一同被殺。王延羲隨後把王繼鵬被殺之責推到宸衛都身上,並追諡王繼鵬為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廟號康宗。


  閩景宗王延羲(——944年)99年—944年在位5年,年號:永隆


  王延羲,後改名王曦(又作王羲),王審知之子,王延翰、王延鈞之弟,王繼鵬之叔,河南省固始縣人。延羲於繼鵬在位時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因繼鵬猜忌宗室,於是就裝瘋賣傻,因此被軟禁自宅。99年(閩通文四年)拱宸、控鶴軍使朱文進、連重遇反,迎延羲進宮並殺繼鵬,延羲自稱威武節度使、閩國王,更名曦,改元永隆,稱臣於後晉,但在國內官製就如同皇帝一樣。然而延羲繼位後驕傲奢侈,荒淫無度,猜忌宗族,比繼鵬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弟建州刺史延政多有規勸延羲反而回信怒罵又差人探聽延政的隱私,二人因此結怨。


  941年(永隆三年),延羲自稱大閩帝國皇帝、威武節度使。由於延羲個性一向暴虐,而朱文進、連重遇自從殺了王繼鵬後,就一直擔心為人所害,二人因此認為延羲有加害之意。永隆六年(944年4月8日三月乙酉[十三日]),連朱二人先下手為強,刺殺延羲。諡號: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

  閩武帝朱文進(——945年)944年—945年在位


  朱文進,永泰(今福建永泰)人。閩帝王繼鵬在位時任拱宸軍使。“拱宸都”與“控鶴都”原來都是閩太祖王審知的親軍,閩康宗繼鵬即位後建立自己的親軍名喚“宸衛都”,而待之比拱宸、控鶴二都更厚,二都迭有怨言。文進並與控鶴軍使連重遇曾被繼鵬三番四次的侮辱,二人因此十分不滿。99年(閩通文四年),北宮失火,連重遇奉派率軍清理火場殘餘的灰燼,工作勞苦,士卒多有惱怒。而重遇又被繼鵬懷疑參與縱火,因此率軍叛變,迎立繼鵬之叔延羲為帝,並殺害繼鵬。朱文進在這次政變後,被任命為拱宸都指揮使。


  文進與重遇自從殺了繼鵬後,就一直擔心為人所害,而延羲個性一向暴虐,二人因此認為延羲有加害之意,944年(閩永隆六年),朱、連二人先發製人,刺殺延羲,文進並被重遇推舉,自稱閩主,殺害境內王姓皇族成員五十餘人,並放宮女出宮,停止興建中的工程,企圖與延羲的暴政完全相反以拉攏人心。


  不久,文進取消帝號自稱威武留後,向後晉稱臣,而後晉任命文進為威武節度使。945年1月1日(後晉開運元年十二月十五日),文進正式被後晉出帝石重貴冊封為閩國王。


  但此時,朱、連二人的軍隊不斷被由將領留從效、陳洪進以及殷帝王延政所率領的討伐軍擊敗,情勢日漸窘迫,部下因此離心。945年月14日(後晉開運元年閏十二月二十九日))文進及重遇被為求自保的部屬林仁翰刺殺。


  閩和帝福恭懿王王延政(——951年)94年—945年在位年,年號:德


  王延政,五代時期閩國末代君主,王審知之十三子,人稱十三郎,延翰、延鈞、延羲之弟。94年自立為殷王,於945年恢複閩國國號,王延政在位年,946年(南唐保大四年),王延政後來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南唐帝李璟封他為羽林大將軍;947年(南唐保大五年)改封為鄱陽王;951年(保大九年),再改封為光山王,不久過世,被追贈為福王,諡號恭懿。


  楚國

  楚國(897年—951年),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馬楚政權,以潭州(長沙)為王都。楚國創始人馬殷,許州鄢陵(河南鄢陵)人。楚全盛時,轄域包括潭、衡、永、道、郴、邵、嶽、朗、澧、辰、漵、連、昭、宜、全、桂、梧、賀、蒙、富、嚴、柳、象、容共4州,下設武安、武平、靜江等5個節鎮,即今湖南全境和廣西大部、貴州東部和廣東北部。


  楚武穆王馬殷(85年——90年)897年4月—90年11月在位年。


  馬殷,字霸圖,漢族,原籍許州鄢陵(河南鄢陵)。894年(唐乾寧元年),隨劉建鋒率部入湖南,據潭州,被授為馬步軍都指揮使。896年,建鋒為部曲所殺,馬殷被推為主帥。隨即略取邵、衡、永、道、郴、朗、澧、嶽等州,統一湖南,任武安軍節度使。朱溫建後梁,殷受封為楚王。後唐滅梁,殷建國承製,自置官屬,建楚王宮幕府,任用高鬱、呂師周等人,采取一係列政策措施,保持楚境的獨立和地方安定,發展經濟,使楚國在五代十國中強盛一時,90年(後唐成五年)病卒。


  楚衡陽王馬希聲(898——9年8月15日)90年11月—9年7月在位年。


  馬希聲,字若訥,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是楚王馬殷的次子,馬殷在位時任武安節度副使。90年(後唐明宗長興元年),馬殷去世,馬希聲繼立,不稱王,隻稱藩鎮。後唐則任命馬希聲武安、靜江節度使,兼中書令。9年(長興三年)馬希聲去世,弟馬希範繼立。馬希聲在位時並未稱王,隻在死後被追封為衡陽王。


  楚文昭王馬希範(899年——947年)9年8月—947年5月在位15年。


  希範,文昭王,名馬希範,字寶規,五代十國時期南楚君主,是楚王馬殷的四子,馬希聲之弟,與馬希聲同年同月同日生,馬希聲病死後繼位。病死,終年49歲。


  楚廢王馬希廣947年5月—950年1月


  馬希廣,字德丕,楚王馬殷之子,馬希範一母同胞之弟,個性謹慎溫順,馬希範對他疼愛有加。947年(後漢高祖福十二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後漢封馬希廣策上將軍、楚王,因而馬希廣、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949年(後漢隱帝乾祐二年),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的馬希萼叛反,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950年(乾祐三年)馬希萼勾結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遂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潭州陷落,馬希廣被擒。不久,被馬希萼賜死。


  楚恭孝王馬希萼(——)950年1月—951年9月在位10月。


  馬希萼,生卒年不詳,楚王馬殷之子,馬希聲、馬希範之弟,馬希廣之兄。馬希範在位時任武貞(武平)節度使,鎮守朗州(今湖南常德)。


  947年(後漢高祖福十二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因而馬希廣、希萼之弟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949年(後漢隱帝乾祐二年),馬希萼叛變,率軍南下進攻南楚都城潭州(今湖南長沙),馬希萼戰敗,馬希廣以不願傷其兄為由,放棄追擊。950年(乾祐三年)馬希萼結合蠻族軍再度攻擊馬希廣,並向南唐稱臣,請求發兵攻潭州。馬希廣派軍討伐馬希萼,大敗。馬希萼於是自稱順王,並與蠻族軍兵圍潭州,守將許可瓊投降,占領潭州,擒馬希廣。不久,將馬希廣賜死。


  馬希萼當初因認為後漢偏袒馬希廣而轉向南唐稱臣,故一改馬殷以來臣服中原的態度,未待冊封即自稱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登位後,誌得意滿,殺戮報複,縱酒荒淫,將事務都交給馬希崇,然而馬希崇也隻是交給下屬而已,因此政事混亂,又對士卒不加賞賜,軍心思變。


  951年(後周太祖廣順元年),王逵、周行逢首先占據朗州,擁護馬殷長子馬希振之子馬光惠當節度使。數月後,徐威等將領兵變,擁護馬希崇為武安留後,馬希萼被囚禁於衡山縣。馬希萼抵衡山後,複被廖偃、廖匡凝、彭師暠等擁護稱衡山王。不久,南楚為南唐所滅,馬希萼被南唐任命為江南西道觀察使,仍封楚王。其後在入朝的時候,被南唐元宗李璟留下,幾年後在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蘇南京)去世,諡恭孝王。


  楚留王馬希崇(——)951年9月~10月


  馬希崇,生卒年不詳,楚王馬殷之子,馬希聲、馬希範、馬希萼、馬希廣之弟。馬希廣在位時於策上將府任策左司馬之職。947年(後漢高祖福十二年),馬希範去世,將領排除馬希範諸弟中年齡最長的馬希萼,而擁護馬希廣繼立,因而馬希崇就以馬希廣之繼位違反父親兄終弟及的遺命挑撥馬希萼,並且經常將馬希廣的一舉一動告訴馬希萼,以為內應。


  950年(後漢隱帝乾祐),叛變的馬希萼攻占南楚都城潭州(湖南長沙),自立為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後,任命馬希崇為節度副使,將政事都交給馬希崇,然而馬希崇也隻是交給下屬而已,政事因而混亂,而馬希萼又對士卒不加賞賜,因此軍心思變。951年(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在馬希崇事先知情的情況下,徐威等將領兵變,馬希崇被推為武安留後,馬希萼則被移往衡山縣囚禁。


  馬希崇繼立後,亦縱酒荒淫,人心不附。當時南楚情勢,內有數股勢力割據,外有強鄰南唐虎視眈眈,徐威等欲殺馬希崇自救,馬希崇察覺其中變故,遂密迎南唐大軍保護。不久,南唐將領邊鎬率軍進入南楚,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


  南楚亡後,馬氏家族一度被遷往南唐,馬希崇被封為永泰節度使,居住揚州(今江蘇揚州)。956年(後周世宗顯德三年,南唐元宗保大十四年),後周攻南唐,占領包括揚州在內的淮南地區,馬氏家族遂又被遷往後周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馬希崇被任命為羽林統軍。其後事跡史書未載,不知所終。


  武平節度使

  武平節度使(951年——96年),簡稱武平軍,是五代十國時期,位於今日湖南一帶,在馬氏楚國覆滅後,是湖南地區割據勢力的名稱。共經曆四任三姓節度使,後為宋朝兼並。


  劉言(——95年),951年—95年在位年。


  劉言,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五代時期曾任武平節度使。本為吉州刺史彭玕的屬下,909年南吳占領江西一帶後,隨彭玕投奔南楚。


  951年(後周廣順元年),南楚馬氏內鬥,楚王馬希萼荒淫無道,湖南大亂,王逵、周行逢等將領因此叛變,割據朗州(湖南常德),一度推舉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後來因馬光惠愚昧懦弱,而時為辰州刺史的劉言驍勇善戰,素得當地原住民的人心,遂被王逵、周行逢等人推為權武平留後(暫代武平節度史)。


  不久,南唐將領邊鎬率軍入南楚潭州(今湖南長沙),馬氏舉族投降,南楚滅亡。南唐召劉言等人入朝,然而劉言等人拒絕。95年(廣順二年),劉言遣王逵、周行逢等人攻潭州,南唐軍大敗,撤出湖南,南楚馬氏在南嶺以北的故地因此為劉言等人收複。95年(廣順三年),劉言被後周任命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朗州大都督,充武平節度使,製置武安、靜江等軍事。


  本來,潭州是武安節度使的府治以及南楚的都城所在地,這時劉言以潭州毀於戰亂,請求後周將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遷往朗州,因此引起被任命為武安節度使的王逵不滿;而劉言為王逵擁立,王逵不願居其下,劉言亦認為王逵是潛在的威脅,總總的原因,二人因此對立。同年稍後,劉言身邊將領被王逵與周行逢聯手翦除,王、周二將隨即攻朗州,劉言被擒,不久被王逵派將領潘叔嗣殺害。


  王逵(——956年)95年—955年在位年。


  王逵(王進逵),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五代時期曾任武平節度使。本為靜江軍士卒,於南楚馬希萼在位時任靜江指揮使。


  951年(後周廣順元年),當時的楚王馬希萼荒淫無道,命王逵、周行逢等人率兵士修複被火燒毀的楚王府,工作勞苦,又無賞賜,王逵、周行逢因此率部逃回朗州(湖南常德),推舉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後來因馬光惠愚昧懦弱,再改推劉言為權武平留後(暫代武平節度史)。


  95年(廣順二年),王逵與周行逢等諸將為劉言所命攻擊已為南唐所占據的南楚故都潭州,南唐軍大敗,撤出湖南,南楚馬氏在南嶺以北的故地因此為劉言等人恢複。潭州本是武安節度使的府治以及南楚的都城所在地,這時劉言以潭州毀於戰亂,請求後周將湖南地區的政治中心遷往朗州。95年(廣順三年),王逵被後周任命為武安節度使(湖南長沙),位在被任命為朗州大都督、武平節度使(府治在朗州)的劉言之下,王逵因此心生不滿;而劉言為王逵擁立,王逵不願久居其下,劉言亦認為王逵是潛在的威脅,總總的原因,二人因此對立。


  95年稍後,王逵與周行逢聯手翦除劉言身邊將領,並攻擊朗州,朗州城陷,劉言被擒,不久王逵派將領潘叔嗣殺害劉言,後周隨即任命王逵為武平節度使。956年(後周顯德三年),王逵受後周世宗柴榮所命進攻南唐,軍過嶽州(湖南嶽陽),王逵的手下對嶽州團練使潘叔嗣勒索賞賜,貪得無厭,而仍不滿足,就向王逵誣指潘叔嗣有叛變之意,王逵怒形於詞色,潘叔嗣大為恐懼,因此先發製人,偷襲朗州。王逵回師反擊,在武陵城外與潘叔嗣會戰,戰敗被殺。


  周行逢(916年——96年)956年—96年


  周行逢,朗州武陵(湖南常德)人,出生於農家。五代時期曾任武平節度使。應募為楚主馬希萼部靜江軍卒,與王進逵、潘叔嗣、張文表等人結為“十兄弟”,在十人中最有計謀。行逢積功成為的軍校,後升任靜江指揮副使。


  周保權(95年——985年)96年—96年


  周保權,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五代十國末期曾任武平節度使,為周行逢之子。周行逢任武平節度使時,以其為節度副使。


  951年南唐滅楚,隨即被劉言擊敗,後湖南幾度易主,於96年並入北宋。


  吳國(南吳)

  南吳(90年——97年)楊行密所建。吳最強盛時,有今江蘇、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05年唐祐二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大權旁落。97年(吳祚三年)為南唐所滅。吳共曆4帝,6年。


  吳太祖(烈祖)武帝武忠王楊行密(85年——905年)90年—905年,年號:佑

  楊行密字化源,廬州(今合肥長豐縣)人,唐末江淮地區割據勢力。90年(複二年)封吳王,為五代十國中南吳國的實際開國者。905年(唐哀帝佑二年)十一月病死,諡武忠王,武義年間改諡孝武王,後來其子楊溥稱帝時又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吳烈宗景帝威王(景王)楊渥(886年—908年6月9日)905年—908年在位年,年號:佑


  楊渥,字奉,楊行密長子,生性喜歡玩球、飲酒。楊行密在位時任牙內諸軍使,楊行密晚年藏後被任命為宣州觀察使。905年(唐哀帝祐二年)楊行密過世時,雖對他不滿意,但因其他的兒子年幼,隻得將他召回囑咐後事,並指定由右牙指揮使徐溫、左牙指揮使張顥輔佐他。楊行密於同年11月病死,他於同月繼王位,稱宏農王,楊渥嗣位,為宣諭使李儼承製授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兼侍中、弘農郡王。楊渥喜好遊玩作樂,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屢勸不聽,其親信又不斷欺壓元勳舊臣,將領們頗感不安。於是,907年(祐四年,此時唐已亡,南吳不承認後梁,就沿用唐哀帝年號),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製軍政,楊渥大權盡失。


  吳高祖宣帝宣王楊隆演(楊渭)(897年—90年6月17日)908年—91年在位1年,年號:佑、武義


  楊隆演,字鴻源,原名楊瀛,又名楊渭,五代時期南吳君主,楊行密次子,楊渥之弟。


  908年,弘農王楊渥為張灝、徐溫所殺,楊隆演因之繼立。徐溫尋殺張灝,因此專權。雖楊隆演不久為宣諭使李儼承製授為淮南節度使、東南諸道行營都統、同平章事、弘農郡王,然而大權仍掌握在徐溫之手。


  910年(祐七年),再為岐王李茂貞承製加中書令,並繼承楊行密吳王之位。919年(祐十六年),即吳國國王位,改元武義,自是與唐朝斷絕關係。楊隆演個性穩重恭順,徐溫父子專權,不會顯露出不平之色,因此徐溫也很放心,建立吳國後並不快樂,於是放縱自己飲酒而很少吃東西,因此生病臥床。90年(南吳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諡宣王,楊溥稱帝後,改諡宣皇帝,廟號高祖,弟楊溥繼位。


  南吳睿帝楊溥(900年—98年1月日)91年——97年在位16年,年號:順義、幹貞、大和、祚

  楊溥,楊行密四子,楊渥、楊隆演之弟,楊隆演稱吳國國王時被封丹陽(丹楊)郡公。90年(南吳武義二年)楊隆演去世,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國國王位,91年,改元順義。97年(順義七年),即皇帝位,改年號乾貞。99年(乾貞三年)改元大和。95年(大和七年),再改元祚。


  南吳於楊隆演及楊溥在位時,軍政大權皆操之在徐溫、徐知誥父子之中,之所以即國王位、帝位,隻是徐氏父子為篡位稱帝之準備而已。97年(祚三年),徐知誥篡南吳,南吳亡。楊溥被徐知誥上尊號為高尚思玄弘古讓皇帝。98年(南唐升元二年)楊溥被徐知誥派人刺殺,被追諡為睿皇帝。


  前蜀

  前蜀(907年——95年),王建所建,都D(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曆二主,共三十五年。917年改國號為漢,次年恢複為蜀。


  蜀高祖明惠帝王建(847——918年7月11日)90年—918年在位16年,沿用唐代年號:複、武成、永平、通正、漢、光

  王建,字光圖,陳州項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許州舞陽(今河南舞陽西)人。少年時為無賴,以屠牛驢和販私鹽為業,鄉裏稱為“賊王八”,黃巢起義時期投效唐朝軍隊,隸屬忠武軍。長安淪陷時他奮不顧身的護駕,號為“隨駕五都”,為忠武八都的都將之一。被唐僖宗封為西川節度使、壁州刺史,十軍觀軍容使田令孜也收他為養子。僖宗還長安後,升為禦林軍宿衛將領。886年(光啟二年),僖宗又逃往興元(今陝西漢中),任命王建為“清道使”,以後他向四方發展勢力。


  891年(大順二年)以精兵二千奔往D,為陳敬瑄所阻,王建攻破鹿頭關,取漢州,攻彭州,大敗陳敬瑄五萬兵,不久攻占D,陳敬瑄與田令孜開門出降,據西川,接著又降黔南節度使王肇,殺東川節度使顧彥暉、武定節度使拓拔思敬。897年占有東川梓(今四川三台)、渝(今四川重慶)諸州,遂有兩川兼三峽之地。90年取得山南西道控製權。


  90年(乾寧三年),唐昭宗又封他為蜀王,遂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907年(唐哀帝祐四年)唐亡後因不服後梁而自立為皇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定都D,建年號“複”。在位1年。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擴張疆土,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大治。死後諡號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廟號高祖,葬於D的永陵(今D市西延線永陵路)。


  前蜀後主聖德帝王衍(899年——96年5月日)918年—95年在位7年,年號:乾德、鹹康


  王衍,字化源,王建第十一子,許州舞陽人(其故裏今屬舞鋼市),母親是王建寵妃徐氏。前蜀後主,共七年。原名王宗衍,即位後改名。即位後年少荒淫,委政於宦官、狎客之手,好微服出遊民間,日夜飲酒,愛好奢侈,營建宮殿,巡遊諸郡,耗費大量財力,蜀人不得安寧。太後、太妃賣官鬻爵,臣僚也賄賂成風,政治十分腐朽。919年(乾德元年),加尊號為聖德明孝皇帝。95年(同光三年),後唐莊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發兵攻蜀,王衍麵縛輿櫬,出降,前蜀滅亡。王衍被封為通正公。後來,王衍在被送赴洛陽途中,李存勖遣人將他和他的親族一起殺害,王衍死時二十八歲。有文才,能為浮豔之詞,著有《煙花集》,詞存二首。


  吳越

  吳越國(907年——978年)錢鏐所建。自895年立國至978年歸宋,共立國84年,三世五王,都杭州(今屬浙江)。盛時疆域1州,約為今浙江全省、江蘇西南部、福建東北部。


  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liú)(85年——9年)904年—9年在位8年,年號:寶、寶大、寶正


  錢鏐,85年月10日(二月十六日)生於杭州臨安一個農民家庭。出生時窗外傳來兵馬聲,其父認為此乃不祥之兆,欲將其投井淹死。幸虧其婆婆阻攔,才得以留下。遂名“婆留”。少年時曾為私鹽販,後投義軍,維護唐王朝統治。唐乾符年間為石鏡將董昌的部校,後漸由偏將而升掌一州之兵。他在翦除劉漢宏、薛朗等勢力的過程中,占有了兩浙之地。887年(唐光啟三年),董昌為越州觀察使(今浙江紹興),自杭州移鎮浙東;唐朝政府任命錢鏐為杭州刺史,從此獨據一方。


  89年(景福二年),錢鏐升任鎮海軍節度使,駐杭州。895年(唐昭宗乾寧二年)董昌叛唐稱帝,錢鏐發兵討伐。896年(乾寧三年)錢鏐滅董昌,得越州。唐朝政府任命錢鏐為鎮海、鎮東兩軍節度使,治杭州。90年(唐昭宗複二年),封其為越王。904年,改封吳王。及朱溫建梁,始封其為吳越王。錢鏐於9年(後唐長興三年)卒。終年81歲,葬臨安錢王陵。


  吳越世宗文穆王錢元瓘(887年——941年)9年—941年在位10年。


  錢元瓘,字明寶,初名傳瓘,即位後改名,錢鏐第五子,杭州臨安(今屬浙江)人。乾寧元年,授鹽鐵發運巡官,遷金部郎中。複元年,授禮部尚書。曾被宣歙觀察使田頵拘為人質,幾被殺,後得還。佑二年,為檢校右仆射。吳越武肅王錢鏐寶四年,進授司徒,守湖州刺史。八年,授鎮海軍節度使。十三年,充清海軍節度使。寶大元年,充兩浙節度使。寶正元年,受命監國。長興三年春,嗣吳越王位,去國儀,用藩鎮法遵中朝年號。在位十年,善事後唐、後晉政權,保土安民。先後被封為吳王、越王、吳越國王、下兵馬都元帥。福六年八月卒,年五十五。後晉賜諡文穆。


  吳越成宗忠獻王錢弘佐(98年——947年)941年—947年在位6年。


  錢弘佐,字元祐,五代時期吳越國君主,為錢元瓘第六子。941年(後晉福六年),錢元瓘去世,錢弘佐繼位,後晉仍封以吳越國國王。945年(後晉開運二年),派軍與南唐瓜分閩國,占領福州。


  錢弘佐喜好讀書,性情溫順,很會做詩。即位後,因尚年幼,無力控製下屬的驕橫,又曾寵信諂媚之人,然而終能摘奸發伏,亦不失果斷。947年(後漢福十二年,遼國會同十年),錢弘佐去世,諡忠獻王,廟號成宗。因其子尚年幼,故由其弟錢弘倧繼位。


  吳越忠遜王錢倧(99年——971年)947年—948年在位不足一年。


  錢倧原名弘倧,字隆道,五代臨安人。吳越王錢元瓘第七子,錢佐弟。忠獻王錢佐於947年(後晉開運四年)六月病死,錢倧繼承王位,為忠遜王,在位不足1年,被三朝宿將胡進思廢黜,後病死。


  吳越忠懿王錢弘俶(99年——988年)948年—978年在位0年。


  錢俶初名弘俶,字虎子,改字文德,錢繆孫,錢元瓘第九子。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的最後一位國王。後晉開元中,為台州刺史,胡進忠立他為吳越國王。宋太祖平定江南,他出兵策應有功,授下兵馬大元帥。後入朝,仍為吳越國王。978年(太平興國三年),獻所據兩浙十三州之地歸宋。


  南平(荊南)

  荊南(94年——96年)又稱南平、北楚,高季興所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統治範圍包括今湖北的江陵、公安一帶。南平是十國中最最弱之國,但因南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複雜的政治、經濟關係,高季興得以長期割據一方。他死後,高氏父死子嗣,兄終弟及,直至96年才被宋滅亡。


  南平武信王高季興(858年——99年)907年—98年在位1年。(後唐追封為楚王,諡武信)

  高季興,中國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創建者,字貽孫,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為富人家僮,後隨其主為朱溫部將。唐末,朱溫勢力已擴大至荊州。907年(後梁開平元年),朱溫即帝位後,派高季興赴任荊南節度使。荊南鎮舊轄10州(一作8州),唐末為鄰道侵奪殆盡。高季興到鎮時,僅得江陵一城。季興招集亡散軍民,又收用以唐進士梁震為首的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914年(乾化四年),後梁封季興為渤海王。9年(後唐同光元年),李存勖滅後梁,季興入朝洛陽。次年,受封為南平王。後唐滅前蜀以後,季興得到歸、峽二州。季興還一度控製了夔(今四川奉節東)、忠(今四川忠縣)、萬(今四川萬縣市)三州,但很快又被後唐取回。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891年——948年1月1日)98年—948年在位0年。


  高從誨,字遵聖,五代時期南平國君主。為高季興之長子。曾仕於後梁,高季興為荊南節度使時,告歸其父,被高季興任命為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司馬。


  948年1月1日(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十月癸卯[二十八日]),高從誨去世,贈尚書令,諡文獻王。其子高保融繼位。


  南平貞懿王高寶融(90年——960年9月0日)948年—960年在位1年。


  高保融,字德長,高從誨之第三子。948年(後漢隱帝劉承祐乾祐元年),南平王高從誨去世,高保融繼位。不久,即被後漢任命為荊南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侍中。951年(後周太祖郭威廣順元年),被封為渤海郡王。954年(顯德元年),再被進封為南平王。高保融個性遲鈍緩慢,沒有什麽才能,無論事情大,皆委由其弟高保勗決定。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宋朝建立後,高保融愈發感到恐懼,因此一年之間三次進貢。同年,因病去世,贈太尉,諡貞懿王。其子高繼衝年紀尚,因此遺命高保勗繼位。


  南平貞安王高保勗(94年—96年1月19日)960年—96年在位年。


  高保勗,字省躬,高從誨之第十子,高保融之弟。高保勗幼時為高從誨所喜愛,高從誨因事盛怒,見到高保勗必釋然而笑,是故百姓稱之為“萬事休”。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高保融因病去世,其子高繼衝年紀尚,因此遺命高保勗繼位,總判內外軍馬事。不久,即為宋任命為荊南節度使。


  高保勗少時多病,體態瘦弱,但頗有治事之才。然而繼位後,放縱荒淫而沒有節製,白召娼妓至官府,而挑選強壯的士兵,命其隨便調戲淫謔,然後自己再和姬妾一同觀賞做為娛樂。又喜歡營造亭台樓閣,花費人力物力無數,而不理國政,人民都很不滿。


  96年(建隆三年),高保勗因病去世,被宋朝贈侍中。遺命其侄即高保融之子高繼衝嗣位,高保勗去世後數月,南平即為宋所滅。


  南平德仁王高繼衝(94年——97年1月11日)96年—96年在位數月。


  高繼衝,字成和(一作字讚平),高保融之長子,高保勗之侄。96年11月高保勗病死,他於同月繼位,同年湖南的武平節度使周行逢亦去世,年僅11歲的周保權嗣位,而境內大將張文表叛變,周保權向宋朝求援。96年(建隆四年),宋軍討伐張文表,假道荊南,趁機控製南平都城江陵(湖北江陵)城巷,高繼衝隻得納地以歸,南平亡。


  南平亡後,宋一度仍任命高繼衝為荊南節度使。不久,高繼衝舉族歸朝,被改命為武寧節度使(約在今江蘇、安徽一帶)。97年(開寶六年)高繼衝於武寧節度使任內去世,贈侍中。高繼衝鎮守彭門(今江蘇徐州),政事委諸僚佐,然有德政,因此被百姓請求留葬當地,但不被宋太祖允許,終年1歲,葬處不明。


  南漢

  南漢(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地方政權之一,位於現廣東、廣西兩省及越南北部。劉龑憑借父兄在嶺南的基業,於917年(後梁貞明三年)在番禺(廣州)稱帝,稱興王府,國號“大越”。次年,劉龑以漢朝劉氏後裔的身份改國號為“大漢”,史稱南漢。971年為北宋所滅,曆五主,共六十七年。


  南漢高祖皇大帝劉龑(yǎn)(889年——94年6月10日)917年—941年在位4年。年號:幹亨、白龍、大有


  劉龑原名劉巖,又名劉陟,五代十國時南漢開國者。父親是南漢追贈聖武皇帝劉謙,母親是妾段氏。917年稱帝,國號大越,次年改國號為大漢。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


  南漢殤帝劉玢(90年——94年)941年—94年在位年,年號:光


  劉玢,原名劉弘度,五代時期南漢君主,是南漢建立者劉龑之第三子,原封賓王,後改封秦王。劉玢驕傲奢侈,荒淫無度、政事廢弛。使得晉王劉弘熙生政變之心,94年(南漢光二年),劉弘熙找來力士數人在劉玢觀賞角力的宴會結束後,當晚宴會結束,劉玢大醉,劉弘熙即命力士抓住劉玢,摧擊其前胸斃命。劉玢死後,被諡殤帝。


  南漢中宗明孝帝劉晟(90年—958年9月18日)94年—958年在位15年,年號:應幹、幹和


  劉晟,原名劉弘熙,五代時期南漢君主,是南漢建立者劉龑之子,劉玢之弟,原封晉王。94年,劉岩去世,其子劉玢繼位。但劉玢貪圖享樂,不思治國。結果境內發生反抗起義,南漢國力開始走下坡路。94年,劉弘熙殺死其兄弟劉玢。劉弘熙繼位後,改名劉晟,改年號應乾,同年稍後又改元乾和。即帝位後亦如同其兄劉玢一樣猜忌諸弟,因此不久後就逐漸殺光其弟,並將他們的兒子殺死,女兒收入後宮。又興建離宮一千餘間,以珠寶裝飾,並設有許多殘酷的刑具,號號“生地獄”。命宮女為女侍中,參與政事,由於宗室元勳幾乎鏟除殆盡,當權者就是宦官、宮女這些人而已。948年(乾和六年)劉晟派兵攻南楚,不久南楚內亂,951年(乾和九年)趁南楚為南唐所滅之際,占有南楚嶺南之地。但他大肆屠殺皇族和部下,使南漢每況愈下。958年,劉晟病逝,諡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廟號中宗,子劉鋹繼位。


  南漢後主惠帝劉鋹(94年——980年)958年—971年在位1年,年號:大寶


  劉鋹原名劉繼興,南漢帝劉晟之長子,南漢建立者劉龔之孫,原封衛王。958年(南漢乾和十六年)劉晟去世,劉繼興繼位,改名劉鋹,改元大寶。性昏懦,即位後委政宦官龔澄樞及才人盧瓊仙,宮中有中官七千餘人,生活荒淫無恥,揮霍無度,刑法殘酷,賦役繁重。970年(開寶三年),宋詞太祖命潘美等討兩漢。次年,宋軍破廣州(廣東廣州),他與龔澄樞等被俘,入朝,封恩赦侯,進封彭城郡公、衛國公。


  後蜀

  後蜀(94年——965年),孟知祥所建,都D(今屬四川)。盛時疆域約為今四川大部、甘肅東南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曆主,共1年,965年滅於北宋。


  後蜀高祖明孝帝孟知祥(874年——94年)94年在位7個月。年號:明德

  高孟知祥,字保胤,邢台縣人,後唐太祖李克用侄婿,後蜀建立者。後唐時期莊宗李存勖授孟知祥為太原尹,後因在滅前蜀的戰爭中立下大功,被後唐政府封為西川節度使,明宗李嗣源時期又授孟知祥為D西川節度使。94年1月,他趁後唐內部皇位爭奪之機在D即皇帝位,建國號“大蜀”,史稱“後蜀”,改元“明德”。但孟知祥隻做了7個月皇帝就去世了,享年61歲,去世後諡為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廟號高祖,陵和陵。


  蜀後主睿文帝孟昶(hǎng)(919年——965年)94年—965年在位1年,年號:廣政


  孟昶,初名仁讚,字保元,漢族。邢州龍崗(今河北邢台)人,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孟昶即位初年,勵精圖治,衣著樸素,興修水利,注重農桑,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後蜀國勢強盛,將北線疆土擴張到長安。但是他在位後期,沉湎酒色,不思國政,生活荒淫,奢侈無度,連夜壺都用珍寶製成,稱為七寶溺器。朝政十分腐敗。965年(後蜀廣政三十年),宋師在大將王全斌的指揮下以兩路伐後蜀,蜀軍與宋軍在劍門關外進行一場大戰,蜀軍全軍覆滅,後蜀精兵被全殲,滅亡之勢已不可免了。宋軍包圍D府,孟昶投降,後蜀滅亡。


  孟昶被俘後被封為檢校太師兼中書令、秦國公,居住在汴京。不久孟昶鬱鬱而終(一被宋太宗毒死)。孟昶一般被稱為後主。在位1年,享年47歲。


  南唐

  南唐(9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曆時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後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開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唐烈祖孝高帝李昪(888年—94年)99年—94年在位4年。


  李昪(徐知誥),字正倫,字彭奴,徐州人,五代時期南唐建立者。本為孤兒,為楊行密於爭戰中所擄,並以為養子,而楊行密諸子不能容,就將其給予徐溫(一為徐溫所擄,並以為養子),並改名李知浩。


  97年(南吳順義七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溫親子徐知詢爭權,徐知誥趁徐知詢入朝的機會,將其扣留,自此完全掌握南吳政權。95年(祚元年),進封齊王。


  97年(祚三年),改名徐誥。同年,篡奪南吳政權,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號升元。99年(升元三年),恢複原姓,並改名李昪,把國號改為大唐。李昪登帝位後,勤於政事,並興利除弊,變更舊法;又與吳越和解,保境安民,與民休息。然而因服用方士丹藥中毒,個性變得暴躁易怒。


  94年(升元七年)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去世,諡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子李璟繼位。


  南唐元宗(中主)宣孝帝李璟(916年——961年8月1日)94年—961年在位18年。


  李璟,原名李景通,字伯玉,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94年(升元七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年號保大,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又為避後周信祖(郭璟)諱而改名李景。廟號元宗。好讀書,多才藝。“時時作為歌詩,皆出入風騷”,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李璟即位後,改變父親李昪保守的政策,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皆因繼承人爭位而內亂的馬楚及閩國,他在位時,南唐疆土最大。不過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957年後周派兵侵入南唐,占領了南唐淮南大片土地,並長驅直入到長江一帶,李璟隻好派人向後周世宗柴榮稱臣,去帝號,自稱唐國主,使用後周年號。李璟死於961年,時年47歲。葬順陵(南京市江寧區),的廟號是元宗,諡號為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


  南唐後主文盛帝李煜(97年7月7日——978年7月7日)961年—975年在位14年。


  李煜,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961年(宋建隆二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北漢

  北漢(951年—991年)劉崇951年所建,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曆四主,共二十九年。


  北漢世祖神武帝劉崇(895——954年)951年—954年在位年,年號:乾佑

  劉崇劉崇,原名崇彥,後改為崇,後漢並州晉陽(山西太原)人,即帝位後改名劉旻,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家世貧寒,不學無術,是一個市井無賴。他嗜酒嗜賭如命,窮愁潦倒,無以生計,遂投軍為兵卒。941年(福六年),其兄劉知遠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時,遂推薦他做了河東步軍都指揮。福十二年,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赴開封建都,以劉崇為北京(太原)留守,加同平章事。


  劉承祐死後,郭威被手下人擁立為周太祖,915年(乾祐四年),劉崇自己即皇帝位,改名為旻。國號仍是漢,史稱北漢,年號仍稱乾祐年。劉旻以兒子劉鈞為太原尹,判官趙華、鄭珙為宰相,任命陳光裕為宣徽使,齎帶璽印結交契丹,自稱與周有仇,願效仿晉高祖石敬瑭約為父子。契丹主派政事令蒸王耶律遂軋、上樞使高勳、冊封劉旻為“大漢神武皇帝”。從此,劉旻多次與契丹聯合攻周,互有勝負。954年(後周顯德元年),後周太祖去世,北漢與契丹連兵攻周,進逼潞州。周世宗親征,戰於高平(山西高平縣)。後周宿衛將趙匡胤等力戰,大破北漢兵。劉旻單騎逃遁,由此喪氣,不敢再出師,並於同年病死。劉旻死後,其子劉鈞襲位。


  北漢睿宗孝和帝劉鈞(96年——968年8月日)954年—968年在位14年,年號:乾佑、會

  劉鈞,原名劉承鈞,五代時期北漢君主,劉旻次子。劉承鈞個性孝順恭謹,喜歡讀書,擅長書法,954年(北漢乾祐七年),劉旻去世,劉承鈞為遼國冊封為帝之後繼位,不改年號,改名劉鈞。上表於遼帝時都自稱“男”,遼帝下詔時,都稱呼他“兒皇帝”。劉鈞繼位後,勤政愛民,禮敬士大夫,任用郭無為為相,並減少南侵,因此境內還算安定。然而劉鈞並不像其父事奉遼國之恭敬,以致在位後期遼國援助漸少。劉鈞於957年,改元會。968年(會十二年)憂鬱死,諡孝和皇帝,廟號睿宗,劉鈞的外甥同時也是養子的劉繼恩繼位。


  北漢少主少平帝劉繼恩(95年——968年9月)968年7月—968年9月在位60。


  劉繼恩,睿宗劉鈞養子,本姓薛。968年7月,睿宗劉鈞病死,他於同月向遼國告哀,獲得遼同意後繼位。在位期間,權臣郭無為掌握政權。968年9月,劉繼恩宴請群臣,意圖擒殺郭無為,反被郭無為派人殺死。


  北漢英武帝劉繼元(——991年)968年—979年在位11年。


  劉繼元,五代時漢末代皇帝,孝和帝劉鈞養子,少主劉繼恩弟。劉繼元本姓何,其母是北漢建立者劉崇的女兒,先嫁薛釗,生子繼恩,後嫁何氏,生繼元(其生年不詳),二人都做了舅父劉承均(劉崇之子)的養子。968年(會十二年)七月,北漢睿宗劉承均因宋軍壓境,國勢日窘憂憤而死,劉繼恩即位。


  同年九月,劉繼恩被侯霸榮殺死,劉繼元當了北漢皇帝。他對內信用奸,排斥賢能,政事混亂;對外繼續投靠契丹,做無恥的兒皇帝,妄圖借重契丹的軍事力量,抗拒宋軍的進攻,以求苟延殘喘,維持朝廷的昏暗統治。979年降北宋,991年(淳化二年)病死。


  岐


  岐(901年——94年)中國五代十國時代以鳳翔為中心於現在陝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由李茂貞建立。


  忠敬王李茂貞(宋文通)(856年——94年)901年—94年在位年。


  李茂貞,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原名宋文通,後來被唐昭宗賜姓名為李茂貞。李茂貞最初參加了鎮州的博野軍,憑自己的努力得來地位,他於887年割據鳳翔,901年被唐政府封岐王。


  李茂貞事母至孝,母親去世時,哀慟不已,聽到的人皆有所稱讚。又很有智略,軍旅之事尤其過目不忘。個性寬大,故軍隊都能服從,但是也因此軍紀敗壞。在朱全忠擊滅各大藩鎮,席卷中原並建立後梁之際,李茂貞雖實力日衰,但因其地處一隅而能幸免,不僅曾稱孤道寡,本人又能善終,實屬唐末以來割據的藩鎮軍閥中較幸運的一位。


  9年(岐國祐二十年),後唐莊宗李存勗滅後梁,李茂貞麵對此一強大的新興勢力,無法繼續並肩稱雄,於是在94年向後唐稱臣,李存勗則將李茂貞改封秦王,具有獨立性質的岐王國因此消失,數月後李茂貞去世,諡號忠敬王(秦忠敬王)。


  桀燕


  桀燕國(911年——91年),位於今北京和河北北部,都城幽州(北京)。原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割據的勢力範圍,割據的時間為894年—91年,正式稱帝割據的時間為911年—91年,僅二年;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稱帝,國號“大燕”,定都城為幽州,改元“應”。91年(後梁乾化三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拔幽州,劉守光出逃,不久被擒,至此,燕國滅亡。由於劉守光統治期間殘暴不仁,因此此燕國又稱為“桀燕”。


  盧龍節度使劉仁恭(——914年)897年—907年在位4年。


  劉仁恭,深州(今河北深州)人,唐末曾任盧龍節度使。本為原盧龍節度使李可舉旗下將領,885年(唐僖宗光啟元年)在盧龍攻易州的一場戰役中,以挖地道進城的方法攻陷城池,因此軍中號曰“劉窟頭”。


  89年(唐昭宗景福二年),當時的盧龍節度使李匡威為其弟李匡籌所逐,適巧劉仁恭所率部隊已過輪調期日而未還,士兵由於想念家鄉,遂兵變,以劉仁恭為領袖,回師攻盧龍都城幽州(今北京市),然為李匡籌軍所敗,因此逃往河東歸附李克用,李克用待之甚厚。


  劉仁恭任盧龍節度使後,亟思背離李克用。897年(乾寧四年),唐昭宗為鎮國節度使韓建挾持於華州,李克用將欲勤王,向劉仁恭征兵,而劉仁恭以許多理由搪塞,李克用大怒,親征幽州,未料大敗而還,劉仁恭因此擺脫河東控製。


  898年(乾寧五年),劉仁恭敗義昌節度使盧彥威,並吞其轄區,並以其子劉守文為義昌節度使,因此興起兼併河朔的野心。899年南征時,大敗於宣武朱全忠、魏博羅紹威聯軍,自是實力受創。906年(唐哀帝祐三年),朱全忠大舉攻盧龍,劉仁恭危在旦夕時,李克用基於唇亡齒寒之理,仍不計前嫌營救。


  91年,李克用之子晉王李存勗討伐稱燕帝的劉守光,攻陷幽州,被囚禁的劉仁恭亦與劉守光為晉軍所擒;914年,劉氏父子被李存勗獻於晉國太廟,劉仁恭後來被押解至代州(今山西代縣),將以刀刺其心髒所流的血來奠祭李克用之墓,然後斬首。


  劉守光(911年8月—914年)911年—91年1月在位年4個月,年號:應


  劉守光,深州(今河北深州)人,五代時期桀燕國建立者,為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劉守光曾因與劉仁恭的愛妾羅氏通奸,被劉仁恭棍打後,斷絕父子關係。907年(唐哀帝祐四年),宣武將領李思安攻幽州(北京),而當時劉仁恭還在城外大安山享樂,城中沒有戒備,劉守光從城外率軍進入擊退李思安後,隨即自稱盧龍節度使,並派兵進攻大安山,擒劉仁恭,並將其囚禁。此後並與其兄義昌節度使劉守文相互攻擊,909年擒劉守文,不久將將其殺害,兼有兩鎮。同年為後梁太祖朱全忠封燕王。


  劉守光本性平庸愚昧,兼並義昌後,驕傲自滿,認為父兄的失勢,都是上所助,其荒淫和暴虐的程度由是與日俱增,而相鄰的各節度使欲使其惡貫滿盈,亦表現出畏懼盧龍的態度,自是有稱帝之意。911年,劉守光不顧眾將臣的反對,登極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


  桀燕建立後,即不斷受到晉王李存勗的攻擊,91年(應三年),晉軍攻陷幽州,俘獲被囚禁已久的劉仁恭,而劉守光逃亡後不久亦被擒。914年,劉氏父子被李存勗獻於晉國太廟,李存勗並監斬劉守光,劉守光至死仍求饒不絕。


  中八國王張遇賢(——94年)94年7月—94年10月在位1年,年號:永樂


  張遇賢,五代時南漢農民起義軍領袖,博羅(廣東)人。初為吏,在博羅一巫家,自稱是第十六羅漢。94年,在循州(廣東龍川)殺刺史劉傳,被推為首領,稱中大國王(一作中八國王),年號永樂。署置百官,由黃伯雄為副,以僧景全為謀主,攻克番禺(廣州)以東大部州縣,眾達十餘萬人。起義軍皆穿紅衣,人稱赤軍子。次年,進攻虔州(江西贛縣),在白雲洞建造宮室營署。後被南唐將領嚴恩擊敗,撤退中被叛徒李台台所執,在金陵被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